巴金散文:怀念萧珊的读后感大全
《巴金散文:怀念萧珊》是一本由巴金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金散文:怀念萧珊》精选点评:
●荡气回肠,撼天动地。
●想起《浮生六记》里沈复先生妻子去世的情形,久久不能忘怀。苦难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
●两夫妻都是善良宽厚而有理想的人,文革害死了萧珊,巴金却绝不悲观,要争取多活,要为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痛苦是沉重并扎根于心里的,乐观和理想也是。
●平铺直叙的笔调,诉说着心痛又无奈的故事。
●你是爱人是战友是朋友。。感觉那个时候的革命情谊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悟
●是我向往的爱情了❤️
●真
●在那个动荡不安、颠倒是非的年代,发生过太多太多的无奈,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老舍、巴金,都无法摆脱时代的噩梦。作者把自己对妻子的一片深情和悼念融入文字里,他并没有控诉,也没有呐喊,他所做的只是默默记下妻子与自己所经历的磨难与痛苦。受人打压,遭人整,我从许多文学作品和长辈口中也曾听过关于那个昏暗的年代的旧事。作者的妻子萧珊,一个热爱文学,关心家庭的女子,却因莫须有的罪名遭受精神以及身体上的残害。无知的时代,荒诞的时代,我们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守护这一个个来之不易的宁静的夜晚。
●初中读物,他与妻子萧珊的爱情动人。
●其实读的不是这本,巴金在文革结束后几乎不想回忆那段痛苦的日子。真正的痛,是没有控诉的
《巴金散文:怀念萧珊》读后感(一):怀念萧珊
巴金写到了萧珊最令人动容的眼睛 :很大 、很美 、很亮 。并用马克思写燕妮来对比 ,具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力量 。
巴金写到了萧珊的自我克制与坚韧 ,写到了萧珊对巴金的默默支持 ,为保护巴金甚至不惜挨北京来的红卫兵的皮带 。
写到了萧珊即使病重之际 ,仍然保持着对自己家庭 、对孩子的爱 那个时代 ,有很多类似的家庭分崩离析 、妻离子散 ,但萧珊和巴金不离不弃 ,这是在黑暗年代的光明。
通过这篇文章 ,巴金深刻地反思了 “文革 ”时代对整个国家 、对无数个人的残害 他不用控诉性的 、呐喊性的语言 ,而是相对的直接 、深沉 ,从而深刻 、有力地展示出一个反人道主义时代的人生悲剧。
巴金与萧珊相识 、相恋 、相伴前后凡 4 0年 ,其间多少风雨 ,多少相濡以沫的快乐 、幸福 ,但巴金只是写了自己遭受迫害的那些年里默默地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妻子。
他的目的很明显 ,为盛年早逝的妻子哀悼 ,控诉那个非人性的时代。
《巴金散文:怀念萧珊》读后感(二):爱与诚
印象中是第二次读了,好像给我的感觉和第一次依稀相同。他的文字在这篇文中显得很是平实,就像是对着一个熟识的人在叙说着自己的记忆,想到了哪里就说到哪里,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因为我也经常想到哪写到哪。
第二次读完这篇文,一方面依然感动于他们这种经历了岁月和外界的风雨考验的爱情,这种非大团圆式的爱情在现实中更让人觉得沉重而感人,在文艺作品中的爱情悲剧固然让人震撼,但我们清醒的知道那是假的,如巴金这般把人生活成一段一段让人百感交集的模样的,应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还有很多人,不过其他人的经历,我还未曾拜读,只不过恰巧今夜再次有机会读到这位老人的一段过往,所以让我也是深有感触,他的文字就让你感觉,好像在听他诉说,那种如同面对面交流的感觉很是奇妙。为何他被人称为“中国文学的良心”,我想大概和他的这种文字功底和真诚是分不开的。
时间总能让一切的事物变得不一样,即使是一抔白水,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也将成为佳酿,这篇文就让我好似进入巴金的视角过了那一段岁月一般。
《巴金散文:怀念萧珊》读后感(三):遇见爱,勇敢一点
“这就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
这句话真的直击我泪点了。
这是第一次被文学的力量shock到。
经常会有人说对巴金的《怀念萧珊》无感,但是我看完却很难受。抛开文字技巧啥的不谈(巴金先生自己就说他写作不讲求技巧的),涌动的真情与大胆的反思才是真的具有感染力与深刻价值的。
两个人,一是名满文坛的作家,一个是懵懂年纪的少女。他们走在一起的很大原因,便是萧珊的勇敢,她敢于表露自己的心声,敢于去追求自己的真爱。正是在萧珊这样坚定的信念和勇敢下,巴金才放下了年龄差的压力,两人在第二年正式在一起了。
对于萧珊的执着与勇敢,让人不禁唏嘘。 而巴金的从一而终,也让人惊叹。正是两人在遇见爱时,能勇敢追求爱,不惧世俗眼光。在婚后又能始终如一的维护好这份爱情,才能终成佳话。相对于如今的闪婚闪离,他们为爱做的付出与努力,值得我们去学习。
分享:
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和她的骨灰掺和在一起。
《巴金散文:怀念萧珊》读后感(四):怀念肖珊
萧珊、萧珊...
我无意再复述书的基本内容及作者的艺术特色和写作上的技巧。这一是有原书在,无庸赘述,二是介绍老作家的创作简况和写作技巧的书,各有千秋,每每总有印象。三是巴金的《怀念肖珊》这篇作品中的主人公肖珊,只不过是十年“WG"时期中一个例范。那时自己还年轻,偶尔从书本的记载中了解了一些历史的真象。但年轻的想象实在难以与当年所发生的历史撮合。因此,只是想就这部"随想录"泛读一下对历史的沉思和感受,话不会太多,但愿不至胶柱鼓瑟,而能抚键弹琴,只要不是乱弹琴就行。
伤痕文学
对这一历史的记载,在伤痕文学中表现的最为突出。一方面是通过个人遭际来反映当时社会发展的整个情景,另一方面反映了共产党人为之真理而谱写的悲歌。更重要的是伤痕文学表现了一个深沉的主题,中国革命建设的艰难性和曲折性。例如韩振波笔下的《多余的人》,通过对一个女生的遭遇。无情揭露了那十年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雷抒庭的《小草在唱歌》,描写了一名共产党员为捍卫真理而谱写的一首壮歌。令人对荒唐年代的无比愤概。然而"伤痕文学"还没彻底开掘它的园地,特别是对知识界遭际的描写还不够深刻。而巴金《怀念肖珊》却大胆的揭示了这一主题。这一主题的趋势使人很快的联想到秦汉末年的残暴罪行,一人犯罪,株连九族。作品在表现这一历史的主题上无情的鞭笞了那"十年",引起当今建者们的沉思。
作品特点
首先,作品充分揭露了那十年的暴虐,正如作者自己写到,"她(指肖珊)眼上的黑框,好几天以后才褪尽"。充分表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妇女无端受到的冲击。从这一侧面来看。可想而知,那场"WG"所带来的灾难是整个中华民族在流血。
其次,在这篇作品中,除了对"WG"无情揭诉之外,负罪感能罩着全文。作品中写到:
……好像珏死了,也是一个不详的鬼,40年前我写这句话的时候,怎么会想到我是在写自己。一句话,是我连累了她,是我害了她,她究竟犯了什么罪?理由很简单,她是我妻子。——《怀念萧珊》这荒唐的诛连正是"WG"中许许多多普通善良人的共同悲剧,尽管《怀念肖珊》主旨不在解剖自己,自责自己,但作品对"WG"进行了一场无情的揭露。另外,在作品中,作者常常是在呼喊"她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泪和血"。毫不掩饰地表示了对它几十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爱妻深刻的爱。我们不难看出,文章之精华,就在于文章表现的侧面上,在感情的深度有对"WG"的强烈控诉和作者对中国命运的担忧。 再次,作品对揭示中国革命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颇有研究价值。作品真实地展现了"WG"的面目,在爱与憎的交织中不断的剖析社会。通过对肖珊美好心灵和崇高人格的歌颂与灭绝人性的荒谬的时代对比,对历史作了严正的审判。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来揭示了生活的主题。展示了一个深刻的带有血和泪的教训。同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关于WG的材料和思想。
《怀念肖珊》可以说是一部比较深思熟虑的佳作,既是一部反映WG面目的资料,又是一部怀念友人的真诚作品。在拜读《怀念肖珊》时,在"伤痕文学"领域里又查阅了对那十年批判的史料,主旨在"牢记历史,启迪后人"。各种史源的记载除自己身临其境而技巧运应不同的观点外,倘若仅仅需要指出其它内涵的话,我想最好还是让其他读者仔细想想,再仔细想想。想想中国的前前后后,今天和明天似乎更为有利,但不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是在推卸"关于读后感而后感"的责任。
已将过往打赏金额将全部以支付宝公益的方式捐出,祝大家平安喜乐,谢谢。(✪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