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读后感摘抄

2021-01-19 03:11: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读后感摘抄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是一本由林徽因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70,页数:1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精选点评:

  ●我果真不喜欢她!!!

  ●美女,真的很有才!!

  ●从文字中窥视一代才女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一个理性的女性。稍微有些才华,但也是建立在经济和美貌的基础上

  ●一代才女

  ●人间百态

  ●林徽因果真是才女,世人对她的情史多过关注真的太可惜了。

  ●清淡的

  ●很巧妙自然地描写了一种市井生活的百态。

  ●盲目

  ●据说是意识流小说先驱,看得云里雾里的。 大一时,被《人间四月天》那部连续剧感染得读了很多徐、林的东西。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读后感(一):美丽的灵魂

  读这本书只是好奇,想看看有着传奇爱情故事的林徽因到底具有怎样的才情。

  这本辑录做的极好,编选说明里也写的极为恳切“从小说可以窥伺她的人生态度,从诗里可以感受她的情感波澜……她的睿智,爽朗,还有幽默,均在散文中毕露无疑。”

  褪却了历史赋予的光环,说到底不过也只是一个有着爱恨情仇的女子,借文字表达心境罢了。

  所以这本书中,我最喜欢《钟绿》,并不熨帖的平淡文字,还有冗长的铺垫。直到最后一句,才方让人顿悟。

  “就算你能做个梦,现在你信不信昨夜答应过请人坐帆船?”

  林把自己投影到这个美丽的女子身上,并且无限放大。

  太美的灵魂背后,有着太多的故事与哀愁。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读后感(二):读

  这是一本值得读的书,不只是阅读,更值得朗读。

  当我竖起书,朗读完两遍《窗子以外》,真的像回到小学时候的语文课,在抑扬顿挫的真情里,被作者、被文字、被其中跳跃的思路感动了……

  林徽因的文字,有二三十年代白话文的味道,更有英文逻辑的影子,所以对习惯当今行文风格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会觉得不通畅:一句话往往需要回头再读才看得明白。朗读却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并且更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思维的跳跃和思想的深度。

  读罢全书,似乎明白了为何林徽因会成为京城bloomsbury的灵魂人物;为何她和徐志摩、金岳霖只是挚友;为何她会选择梁思成组成幸福的家庭,并一起成为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奠基人……她聪慧敏锐,但更现实,甚至矛盾。相比较而言,徐志摩和金岳霖,纯真通透,他们和林徽因注定只可在各自的轨道上相互遥望欣赏。

  感谢陈学勇先生的精心选编,使这本书的收录全面而独到。书中的小说、翻译、散文、评论(建筑/小说创作/诗歌创作)、悼文、消息、书信,如他所言“字字珠玑”。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读后感(三):读后感

  这本书,和她的诗歌一样,占了时机的先机(最早采用意识流写法),但纵横比较其他作家,其实是较为一般的,可能因为她是美女,大家觉得难得,就捧上去了。傅斯年说她的才华在冰心之上,把她感动的很,可是傅斯年是众所周知的fg的,而冰心和他的政治立场明显不同,傅斯年对冰心有个人意见,他这么说公不公平我就不多说了。何况冰心的文学作品很多,质量也是公认的,我认为就文学性而言,冰心的小说明显胜过林徽因,而杨绛那就又更胜一筹了。钱钟书说杨绛是最才的女,那确实是没把作为自己邻居的林徽因放在眼里。你们去看杨绛的洗澡和干校六记就知道了。文笔的洗练、幽默,文气的通达流畅,语言的简洁精粹,杨绛显然胜过很多。觉得林徽因的粉丝似乎都有点被害妄想症。哪里来那么多女性对她羡慕妒忌恨。论文学才华,她不及张爱玲与杨绛(杨绛是稳稳地胜过她,张爱玲则是以其鬼才“秒杀之” 何况其实王安忆和苏青等都比她写得好),就像我说的,她很多时候是占了先机;论美貌,她不及陆小曼等当时的一群民国淑媛和电影明星(陆小曼少女时期的照片远胜林徽因,中年后有所不及)。可能因为她和冰心有点交恶吧,大家对她的议论就八卦而微妙起来了(冰心写完太太的客厅后 她托人给她送了坛子山西陈醋 其实她是记仇的 但冰心不是没夸奖过她)。其实她的文学才华真的比较有限,这篇小说的亮点也就是采用了类似伍尔夫的意识流写法,单独看不错,横向比较就平庸了。她的诗篇也是因为在现代诗的试验阶段(看过胡适的两只蝴蝶后),被衬托的清新起来。我认为她的贡献在于古建筑方面,她陪同梁思成考察了中国很多传统建筑,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当然是梁主导)。她本人的性格,可能是有较大问题的(比如太过争强好胜,也有一定的虚荣心),不然何以钱钟书都委婉地打趣过她?而梁思成也在她死后顶着子女的反对也要续娶。说好的一生一世一双人呢?林徽因成为了一个夸大的符号,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中肯地评价她,肯定她的贡献,但不要夸张地极尽溢美之词,又不是李清照。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读后感(四):存在的瞬间——印象主义批评

  

这是一场对于生命的礼赞。

奔跑。

可能我们都会回想起,对于那个炎热午后的记忆,那么躁动,那么不安,所有人都在奔跑着,从一处前往另一处。欢笑声、哭闹声、讨债声、拜堂声……所有的这一切都定格在林徽因的笔下,没有相互独立,都是一个整体,交融着,感染着。当汗水湿透了衣裳,炎热的太阳高悬,人民的命运也被这样的酷暑折磨着,奔跑,不断奔跑,为了填饱自己已经咕咕作响的肚子,为了养家糊口,作为一天的粮食来源。人就是在同一座城中不断地生存着,死亡者,重生着。

时间。

这是一场灾难吗?在林徽因的笔下通过自己的上帝视角来展现那一瞬间的光年,通过意识流的物体光影变幻使得这一切都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是可以分割吗?从下层到上层,所有人地的命运也依旧被每一个人给牵制着。时间,时间给了每一个人限度,犹如一只大手紧紧地扼住每一个人的咽喉。坐在黄包车上的卢二爷自己的肚饿成为了这一切的开端,自己的意识流成为了这一切的线索,碗中的手表成为了整体时间的写照,所有人都在为时间奔跑着。时间也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线索。生物钟制约着人们的作息,令自己正常的生理反应影响他人;而酸梅汤与雪糕冰棒的融化时间象征着大自然的时间,万物皆有灵,被无形的手给掌控;正午的鞭炮声以及拜堂的欣喜声与哭泣声展现着人为时间。时间就是这一切的主人,成为了造物主限制束缚人民的枷锁,时间不断地交融,不断地外显,每个人都需要为时间奔波,为时间劳作。

命运。

每个人的命运也依旧被每一个人给牵制,像在一串线上的蚂蚱,当一只下坠,一群都要遭殃。老太太七十岁的大寿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全城悸动,孙少爷迎娶新娘也为这样的午后增添了不少温度,那不再青涩地脸庞是对岁月的低头,以及对未来地惆怅。

炎热的天气为了每一个人的生活而祭奠,而它也就像针针光辉,刺穿着每一个人的心。阳光进入喜宴堂的正厅中查看着每一张座椅的布置以及摆放,是不是都入老太太所意,是不是符合常理。它又进入了正房卧室中,正临二十五青春年华的阿淑正在被自己的母亲所祝福与嘱咐,脸上的泪珠是对于未来的无边恐惧以及对于自己的青春不再的追逝。自己已经不年少了,她是知道的,但十分想不明白的是父母的态度:如此的冷漠,如此的坦然。生命就像一场葬礼一样,自己在二十五岁的那一年就已经死了。人的生命从来都不是自己能够主宰的,她永远明白。

一些不规则的光线透过弥散的云层落在包车工杨三的身旁,自己已经多久没有品尝过一段精美的菜肴,多久没有安心的回到妻子孩子的身边,共同享受傍晚以及午后。阳光那刺热的光线不断侵蚀着杨三的身体,它使得杨三的衣服褪色,流出的汗液把淡蓝色的背心洗涤成白色,又因为多天没洗成为盐巴附着在衣服上,皮肤上,身体上。他很痛苦,阳光是知道的,但是自己的存在就是需要让无数人们感受到痛苦,因为生命就是痛苦的,生存是痛苦的,生活是痛苦的。没有人能够在这样痛苦的尘世中获得永久的安宁,只有每日的不断奔跑以及自己日渐消瘦的身体。

接着,透过窗户,阳光们掀开着赋予死亡气息的正房,悄悄的从窗户的夹缝里,门的缝隙里,钥匙小间隙里透进来,阳光们见证了这将死之人的最后馋喘。老太太知道今天是自己的七十大寿,阎王爷已经派了自己的信使前来通知,人间的风花雪月自己已经品尝殆尽,无数的金银财宝也随之烟消云散。她脸上的愁容,阳光是看得见的,就如一根根深陷的沟谷,在她的脸上刻下痕迹与倒影。无数的亡灵成就了自己家族的兴荣,而自己马上也即将受到命运的制裁。人生一世,也就几十年,自己进入王府是自己前世的姻缘,注定要荣华富贵的,而其他人的生命已经不在乎了。“其他人是人吗?”老太太看着这逐渐稀疏的阳光说道。

但是这一天算什么呢?这短短的一瞬间,一瞬间都轮不到人们站立驻足,感受这炎热的午后所带来的躁动与不安。就如一片树叶缓缓地飘落在地面,枝头上的喜鹊呀呀的啼叫一样没有任何的提示,也没有任何的迟疑,太阳会马上落山了,阳光也会马上的消逝,就如人的生命一样在这样的炎热的午后空然的蒸发消失。谁欠了谁的钱,谁与谁打架了,谁结婚了,谁即将临终了,这一切都是一场游戏,一场生与死的交替。这些明显吗?这些重要吗?而林徽因发挥了自己造物主的触觉,她需要把每一个人都赋予生命,生活的几十年并不是犹如尘埃消逝在人世间,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大写的英雄。她的人道主义倾向占领了她,统治了她,是她用自己无微不至的母爱关怀为这样的冷漠的世界赋予自己的爱和恨,就算仅仅的是记录也是一种成功。

底层人民在她的笔下显得那么的倔强与不甘,犹如对待生命的挑战永不服输的西西弗斯,给予自己虽然微弱但是倔强的呐喊。他们并没有仅仅是表达叹息或者是感受到不安,它们在林徽因的笔下依旧是闪耀着鲜活的生命,那对于未来的向往,以及对于过去的唾弃,都在人物的一举一动之中展现。

上层人民并不是想象之中的极度张扬与繁华,反而有一种物极必反的脆弱之感。无数的金银财宝成为了绑架自身的倔强武器,周围人嘘寒问暖的假象依旧在炎炎的夏日透露出西伯利亚的冰寒。是时候了吧,他们自言自语道。这无数江山曾经被我掌控,但到如今即将撒手人寰,友情亲情已经成为奢侈,峰会路转一切又得重来。

而我们读者也跟随着这炎热的阳光的意识流一样随波逐流,就如荡漾在令人看不见边的大海中,前方的灯塔就是光明与黑暗。而林徽因并没有给我们这样的一个答案,而是带着我们在九十九度中的午后徜徉着,她不急着发挥自己造物主的权利,给每一个人物都下一个命令和判断,而是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中不断的挣扎与焦躁,冲突、碰撞、结婚、死去,不断循环,不断地感悟生命。

而通过她的笔触,上世纪的中西碰撞中文明也就这样的浮出地表,那古老的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千年的大变局,而在这样的时代中,从上层到下层都感受到一种对于生活以及生命的不稳定的畏惧之感。而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中每个人依旧奔跑着,但是每一步都步履维艰,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在这样的时代之中,通过作者慌张的转场以及炎热的气候的烘托,把每一个人的感受都被这样的节奏给束缚着。而作者自己建筑系的专业笔触又不允许自己成为了简单生命的刻画体,她需要多元,她需要立体,就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一样成为正反对称的两对人群,对立中统一,统一中排斥。在下层人民的苦难之中依旧有对于生命的赞美与对于生活的向往,虽然自己不是佛教徒,但是依旧盼望着来时自己峰回路转;对于上层人民的繁华与富贵也夹杂着丝丝杂念,犹如一杯纯净牛奶中的墨汁,虽然转瞬即逝,但是依然触目惊心。

但是林徽因的笔触依旧没有超脱凡世,依旧是属于我们的正常人对于过去的总结以及对于未来预期的刻画。她驻足了,在面对人类最终的命运之时依旧的畏惧了,“是不是必须要有人牺牲,才能够体现生命的可贵?”她依然进入了俗套了,没有任何的淡然与超脱,简简单单地发挥人民内在的固化经验,对于未来的恐惧之情依旧包裹住了她。必须要有人死去,这是符合生命的新陈代谢的,就如《生死场》中的人与动物一样,在一起生,一起死。那么有人死,为什么不能是老太太先死呢?她已经七十岁了,面对苍生已经无力回天,但依然掌握着能够拯救无数生命的经济与物质。她一人的诞辰,全城的人都要为她庆祝,她就是上帝,她就是慈禧太后。但为什么林徽因只写出来了她垂垂老矣的面孔,把她青春年少的辉煌以及掌控一切的决心都化作被人搀扶着对于生命的留恋与不舍?而用生命在工作的挑夫面前,就让他那么容易的死去?没有对他的不公以及不幸加以强调,发表感慨,他就那样死去了,就如被了屠夫辱骂的那一只流浪狗一样,孤零零地消失在人世间,没有痕迹。生命在林徽因的眼中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吗?必须要让一个不那么重要的人牺牲来破坏一个家庭,牺牲民族国家的明天?或者是林徽因自身地位阶层的一个划分,虽然能够放下自己的身段来体会底层人民的感受,但是无法共情;虽然能够通过自己独特的触觉把这一切都立体,但是无法真实与动人。丁大夫在最需要他的时候不见踪迹,卫生局因为害怕是传染病而不肯接受,家人们的眼泪仅仅成为了衬托死亡气氛的装饰品。底层人民的性命就是如同花草树木,被人喜欢:采摘;不喜欢:清除。

或者是她的个性,或者是她对前途命运的考量与思考罢了,在新旧交替的中国,各个地方都附着着来自古代的、已经腐朽了的气息,没有一点生命力,就在这样无边的大海中航行漂泊。在她的心中,西方的世界应该是让自己获得知识、逃脱牢笼、获得重生的最好的地方吧。对于她们的知识分子而言,中国的传统糟粕以及积贫积弱的处境是一种最大的挑战,而林徽因在命运的交替之际,依旧在人物命运的选择之中加入了自己对于国家以及人生命的思考与触动。她没有办法像萧红那样放下自己的身段,让自己心爱的人们成为动物,与他们一起生,一起死。但是她又没有鲁迅以及诸多革命家那样的的决心,让所有的上层以及贵族都烟消云散,她只能采取中间道路,采取那一种最温和的对于双方都没有侵害的道路,她没法看见自己从小生活的亲如母亲般的老太太惨烈地死去,而对于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于未来的胆怯只能把自己无情的触角伸向了犹如灰尘的挑夫,而一碗酸梅汤成为了最有戏剧性以及最温和的杀人武器。而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时代的束缚也注定了林徽因采用这样的结局来对待她描绘的简单瞬间,而这一刻也因为想象力和炎热的酷暑中成为永恒。

对于青春已逝的新娘,林徽因也是同情的吧。二十五岁的芳龄,成为了即将卖不出去的烂手货。阿淑是时代的遗弃者,和同时代众多女子一样成为了父母获得养老费和摆脱负担的物品。自己亲爱的九哥已经和自己分道扬镳,他们已经渐行渐远,逐渐的成为了不同世界的人。她的生命也就此枯萎了吗?应该不会的吧,即使未来是惨淡的,但她还是依然盼望着呀,依然暗恋着,依然守候着。林徽因在此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女性并没有让她心爱的阿淑成为子君,是她站出来对着掌控她生命的父母说:“我是我自己的,谁都没有权力干涉我自己。”她害怕了吗,还是悲观的认为这根本无法改变,女性的地位在千古之间就已经被决定了,无奈从来都不会被人同情,不会因为自身而改变。可能她知道阿淑站出来的命运吧,要不就是堕落,要不就是回来。林徽因太爱阿淑了,不忍她经历世间的风霜,只愿独坐闺房之中,看着自己容颜渐逝,烛尽残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