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纲》的读后感大全
《文明史纲》是一本由[法]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史纲》精选点评:
●请大家千万别买这个版,翻译得太坑了,14年译者们自己看不下去重新修订了一回,中信的,比这个好多了,还加了法文再版的新内容,主要是每个文明最后的1966年附言。我以为第一译者变了,但好像只是换了个名字,还是那个译言序,我可不可以理解成不好意思留原来的名了?
●刚刚看完russell peters的栋笃笑,读这本书,有点感慨
●翻译不说了。。。
●晦涩
●好评但是说实在话挺没感觉的……
●翻译太烂,还有批评布罗代尔政治倾向的麻烦看看这本书法语版的出版时间谢谢
●“年鉴学派”,与其说是“总体史学”,不如更像大杂烩。缺乏重点和理论的事实陈述似乎显得作者并不不具有总体讨论问题的功力。
●2006年冬天过完前我会读, 可能根期末考有关
●这是本法国高中生的教材,世界各文化娓娓道来,政治、经济格局脉络清晰。
●课本,我喜欢这样的年鉴派。
《文明史纲》读后感(一):可以感受一下布罗代尔的幽默
历史书也可以这样写的啊,最初对年鉴学派的认识就是一帮做挂历的,每想到厉害的家伙一个一个的,据说深刻的影响了王小波,布洛赫还被纳粹杀了。可惜难买到那个15到17世纪的物质文明,资本主义社会,大概是这个名字吧
《文明史纲》读后感(二):独到的文明概念
关于文明或文化(按,布罗代尔指出这两个词可互换),布罗代尔有一个独到的概念,指向他所谓的“长时段的历史”。他拒绝了“历史哲学的概括”,而从人类学家那里“借来”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最简单地说,“这个定义里有三个起作用的因素:具有边界的文化区域、借鉴和抵制”。他认为只有这个定义是恰当的,而“所谓恰当是指易于用来观察,而且足以排除任何价值判断”。这本《文明史纲》,可看作这个概念的具体体现。我以为,读它会有助于澄清我们对时下被滥用的文明(或文化)一词的理解。可参照 《论历史》(【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刘北成 周立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一书,尤其是其第三部分。
《文明史纲》读后感(三):历史的归历史,预言的归扯淡
布罗代尔在历史学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只是这本书无法避免地带有冷战思维的标签,对于苏联和马克思主义表现出过分的恐惧和忧虑。本书写于1962年,布罗代尔死于1985年,苏联的解体是以后的事情了。
从今天的情况看,书里面的一些观点已经不合时宜了,当然,大部分的论述还是合理而且有意义的。书中不止一次地对未来表现出忧虑感,随着苏联的解体,书中的大部分“预言”失去了实现的基础,而站在今天回望过去,我们生活的历史就是布罗代尔所展望的未来,可惜的是,他剩余的一小部分“预言”也几乎没有成为现实。他是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他对过去了如指掌,但这并不能阻止他成为一个蹩脚的预言家——历史学家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成为预言家。
虽然这本书是为法国的高中生所写的教材,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失败的预言,使得本书对于一个新手而言变得莫名其妙,不推荐历史学初学者以这本书为参考书,但是这本书确实适合有功力的人阅读。
《文明史纲》读后感(四):两个版本翻译怎么样,随便看一句吧
序里的一句。
中信版14年版第19页:
“从这种角度看,如果说《地中海史》第一版(1949年)为一方面,《地中海史》第二版(1966年)和《物质文明》第一卷(1967年)为另一方面,那么《文明史》则正好处于两者之间。”
这个还能看是吧。
广师大03年版第10页:
“从这种角度看,《文明史纲》处在《地中海史》第一版(1949年)为一方面、《地中海史》第二版(1966年)和《物质文明》第一卷(1967年)为另一方面之间,占有居间位置。”
你告诉我这是个啥?
03年版翻译署名 肖昶 冯棠 张文英 王明毅 中译本序署名 肖昶
14年版翻译署名 常绍民 冯棠 张文英 王明毅 同一个中译本序署名常绍民
所以肖昶和常绍民是一个人了?
因为找不到肖昶还译过别的啥。
就想说原来的版本里你也太不负责了,而且还整体校了一遍啊,哪里校了!太糟蹋东西了。读得特别生气。
又买了个新版的。你赔我。
虽然新版也有好多人骂翻译,两个对比起来我已经很感恩了。
以后可别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