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毕业后的大多数》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毕业后的大多数》的观后感大全

2021-01-19 04:20: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毕业后的大多数》的观后感大全

  《毕业后的大多数》是一部由贠子剑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业后的大多数》观后感(一):活着的意义

  活着是为了什么?对农村的孩子来说,上大学可能是离开农村的几乎唯一途径,毕业,就意味着必须工作在城市才有可能留在这里,但是,没那么容易。片子里每个人都活得不轻松,很多没有褪去学生的稚气,慢慢的,他们都会长大。五年过去了,是不是他们都已经结婚,过上了自己还算满意的生活?!希望一切越来越好!

  《毕业后的大多数》观后感(二):跟我们这一代的现状很符合

  里面第一个被采访者说,梦想和现实的区别,梦想是说着玩儿的,现实就是现实!现实的确很现实,但生活还得继续,不管我们拿着什么样的薪水,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坐着什么样的车,每餐吃的是什么,都要认真的好好的生活着,社会和生活从来没有抛弃过任何一个人,想放弃的只有我们自己。所以只要认真过好每一天,这算是生活的全部吧!

  《毕业后的大多数》观后感(三):大多数

  电影的名字很好,真的是大多数,因为没有可以拼的爹和娘,你就只有住十几平的房。住房,感情,婚姻,家庭,子女,这一些慢慢就加到了在象牙塔里面温柔乡里待了四年的我们,这是现实,现实得不忍心再去看。不过得过下去,如蚂蚁一样,你还是得在城市里头慢慢打拼出自己生活的方式,寻找属于自己可以安放的地方,因为无论你的物质如何丰富和糟糕,你渴望的绝不是生存以上生活以下。而是实现自己在命定中的价值。

  《毕业后的大多数》观后感(四):社会里的大多数人

  现在大二,透过导演的镜头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尽管心里有非常的不甘,但是这就是现实。

  《毕业后的大多数》观后感(五):都像在讲我自己

  有感触是因为类似,上大学时很多时候睡到中午..醒来抱着电脑看电影呲零食..有时候懒得午饭也不下楼吃,尽管食堂就在寝室对面...寝室门的后面贴着外卖的电话号码..

  晚上熬夜,玩手机,发短信,打电话,玩游戏,卧谈会...巴拉巴拉巴拉巴拉...深夜不睡...

  凌晨1.2点也会有喝醉酒的男生在楼下嚎一嗓子...

  早上不想做早操,所以加入免操的部门....

  逃课..临考前一屋子的人急着抄笔记,背要义....

  周末一起去骑车...下雨一起在雨中跑..

  图书馆..

  步行街...逛商城...淘宝..取快递..

  出去喝酒...出去唱歌..出去happy...

  毕业了...

  拍照...拍照...咔嚓咔嚓...咔嚓咔嚓...

  招聘会...一波一波..

  ........................

  .....................

  不想唠叨了...洗洗睡吧...

  明天还得上班........

  《毕业后的大多数》观后感(六):现实是残酷的 一直都是

  又收获了一部好的纪录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个被采访者毕业于不差的学校,甚至在学校里很优秀,拿奖学金,做班长团委等,然而毕业后非常非常非常残酷。他们毫不避炜,把辛酸的生活展现给相机,很多人也出生于农村家庭,辛辛苦苦读了大学,起点依然低的可怜,正如片中所述,像个农民工,一个月的钱都养活不了自己,甚至要经常去摆地摊,学业给我的感受就是,你父母花钱给你过过日子,刻苦同时潇洒一下下,毕业后就回归现实,但是回归残酷现实中,身体和灵魂是有时间差的,心理在很长时间后才会接受:噢,原来我不能怎样,原来生活是这样。并没有说拿了文凭就好找工作,找到好工作依然难上加难,在十年前已经是本科遍地,房价高企,保险公司只能是没得选才去,人才市场招聘会都没啥希望,认同潜规则关系户等,仿佛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是这样甚至加剧。和今天有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学生没有以前的个性,也没以前这种推心置腹,真诚对人的感觉,沉迷网络,对生活的感悟很少能触及本质,当然影片可能筛选过被采访者,不能代表全部,但却很能反映底层,或者说基层。

  《毕业后的大多数》观后感(七):自由的代价

  几天前看完了此片,又刚看了导演的采访www.letv.com/ptv/vplay/1766979.html

  导演有句话很有意思,父母们天真地以为,和同学关系搞好,听领导的话,毕业了之后,“就是公家的人”,什么都不用愁了。一语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惯性。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管你吃管你住管你生孩子,你的一切都是政府给的,你当然得听政府的话。市场经济时代,政府早就不管你的死活了,既然什么都靠自己,那么为什么还要牺牲掉自己表达意愿的自由呢?

  导演说得很明白,我拿钱来读大学,读完却连发现根本找不到值当的工作,还浪费了大好的青春,这是相当失败的投资。大学本来应该反映社会的就业需求,社会需要啥我就培养啥,不然我学生就不来我这里了,但现在的大学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倒像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余孽,是个从上而下的系统……

  期待中国的私立学校早日打败省级公立大学~

  《毕业后的大多数》观后感(八):无。

  从选题、人物的选择上觉得还是很赞的,很有社会意义,也有很多思考的价值,作为一个独立纪录片在拍摄上也还是相对可以的,但个人感觉在影片整体结构上显得略微单一,人物之间太过于孤立,或者作者是希望用一种人物群像的方式进行表达,个体的人物最终构成了一组对这个社会的写照和说明,就像是在社会中一样,那些彼此之间并不认识的人们在不同的世界里过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然后,然后这就是这个世界……

  但作为一部影片,这一点上显得略微单薄,个人觉得有些故事的张力不够,尤其是前几个故事所展示的点很相似,因雷同而乏力,反而降低了影片本身所带来的冲击力。如果不同的故事之间能够找到一点点的线条感,或者是用时间点、事件来进行串联(比如开头所采用的那种同问题街采,因重复性而带来的累积效益)所带来的感受可能会更强。

  看完全片真的有一种寒栗之感,或者我毕业之后也会这样(现在每每想到工作神马的就忍不住有些恐慌……)毕业之后大多数的人哪里还会再谈什么理想,谈曾经的那些风华,生活轻轻一压就可以让大多数人屈服,甚至连稻草都找不到……真实生活中的我们不是书本上的天子骄子,只不过是地上卑微的蚂蚁,错乱匆忙黑麻麻……

  《毕业后的大多数》观后感(九):理想是理想 现实是现实

  

女生在天台上对着摄像机诚实的坦露“我喜欢他肯定比他喜欢我要多”,导演问她觉得男朋友是否想要跟她结婚,局促的肢体语言是她心里的不自信。

吉他少年,已纵身地产销售行业,看着比他年纪小的青年住着装修豪华的复试,开着豪车,真实的羡慕与嫉妒。

正在为考研努力的物理学子,已发出“理想是理想 现实是现实”的生活感悟。

“诺贝尔文学奖”憧憬者,已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每一位莘莘学子,都曾被谁寄予厚望,最后大都又坠落在生活的尘网中。只有极少数,一路奋进,终成天上耀眼的星,笑谈曾经的理想。如果看过人类群星闪耀时,便会知道,群星的闪耀,充满了宇宙的偶然。没有偶然的我们,抓住规律,或许也能安然一生。只是关于金钱的规律,似乎也分天赋与否。“如何才能赚到让自己一生不用为钱发愁那么多的钱”呢?财富有没有密码我不知道,但银行卡和支付宝肯定是有密码的。

一直都是大多数,却始终没学会大数定律。

  《毕业后的大多数》观后感(十):我也是那大多数之一

  以前,总觉得自己和那些电视里,小说里出现的苦逼人物不一样,直到和辉联系上,我们一起去丹凤街租那个廉租房,我才明白,我们并没有逃脱这个宿命,即使在出门时还能住上国际青年旅舍,可那不过是临时的,倘若我被遂出宿舍,除了躺在姐姐的窗台上,还能有其它的方式吗?

  所以,我见证过他们的无助和自己经历的落魄一样,比如苏大旁边的小饭馆吃三十多块钱的炒菜,在鼓楼附近睡地下室,在临平剧院旁的小旅馆里睡上一个晚上,直至这个电影的放映,这样的场景总让我想起半坡村咖啡馆以及青年沙龙的南京,可那时不过是理想主义的讨论。

  如今我们同样坐在文艺的小房间里,可看到的却是在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不堪,当然,大多数人他们都已经没有时间来看这个了,我也是他们其中之一,正如苏宇后来在火锅店里说的一样,生活在底层不也是蛮好的吗?是的,所以我和导演一样,会羡慕他们,因为这才是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