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传记体三部曲(共3册)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传记体三部曲(共3册)读后感100字

2021-01-20 04:58: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传记体三部曲(共3册)读后感100字

  《传记体三部曲(共3册)》是一本由(捷)博·赫拉巴尔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00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记体三部曲(共3册)》精选点评:

  ●赫拉巴尔是一个有勇气抛弃身上所有标签的大写的人

  ●“这个世界美得让人发疯!并不是说它真是这样,而在我的眼里它就是这样!”

  ●i'm a clown and i collect moments. 第三部明显气短,大概是年纪大了吧。之前两部真是妙趣横生。

  ●博士是那么喜欢喝啤酒。

  ●现在读完了第一部,《婚宴》。感觉剧情散漫,情节软弱,我好几次都想束之高阁了。虽然它故事性不强,但它在描述一种感觉一种氛围上很有力量。我也极喜欢赫拉巴尔那种享受生活的态度。另外,我觉得翻译得很烂,这也是我读不下去的一个原因。

  ●作家生动、鲜活、毫不留情的把自己解剖开来

  ●更为注意他的叙述方式——最为老套的方式,但——不可思议

  ●一位寻常的、爱喝啤酒的捷克大叔。在文字中得到近乎永生的待遇。

  ●实在是太能啰嗦了,不过自然有味。《新生活》最有趣

  ●你用嘴角的皱纹将理想,从斑驳中拯救,我胆怯地整理好敬意,毕恭毕敬地献给你

  《传记体三部曲(共3册)》读后感(一):爆破主义的力量

  磕磕绊绊差不多有一年时间了吧,终于快把这套床头书看完了。之前一直没有专情读完的原因,是觉得它太细碎,还有些枯燥,布拉格市井生活的白描丝毫提不起我的阅读兴趣,远不及《远离喧嚣的孤独》和《我曾经伺候过英国国王》。中途几度产生过罢读的念头。

  今天,当我读到第三部《林中小屋》九十页左右的时候,突然被一份深沉的力量击中心灵。当赫拉巴尔以妻子的视角连续描写亲朋好友甚至爱猫逐一死去的时候,莫大的感伤如炮弹一样瞬间爆破,而此时小说的叙事时间刚好是苏联的大炮立在了布拉格的街头。正如赫拉巴尔笔下好友沃拉吉米尔的“爆破主义艺术主张”,前面大部分我原认为枯燥的内容犹如溅洒的各式各样的大块色彩,突然间仿佛波洛克的癫狂及苦闷下的失常,爆发出一种伤痛但坚毅的力量。这种力量为历史及人类记录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原本觉得以妻子的视角进行叙述的写作形式只不过是一种取乐的技巧,现在才觉得这是克制与深度思考的体现。我想说,赫拉巴尔本身就是捷克精神。

  《传记体三部曲(共3册)》读后感(二):另类的传记

  这是一部另类之书,说它另类,是说作者在进入晚年之后所创作的“游戏”之作。这里的“游戏”是指作者通过妻子的角度来写传记。从与丈夫(即作者)相识,相恋直至结婚以及婚后生活。   此书风格比较“散”,而且创作手法挺新,关键是“文笔错误”非常多。可这就是作者独特的作品魅力所在。作品的主干当然是妻子的生活回忆。可文中时间空间跨度相当大,从纳粹德国占领前直到1968年苏联入侵之后的捷克社会(特别是下层社会)的生活通过丈夫的人生,丈夫的朋友还有妻子本身的经历充分的反映出来。在短短的篇幅内能达到这点,证明作者的文字表现能力相当出色。书中一个个出现人物的“小”故事,非常生动引人送注。正如作者的作品《底层的珍珠》的篇名。真正的底层才有珍珠,只是人们的眼中有梁木,无法看清真正的美。   作者是个著名的作家,不过正如欧洲的诊语:在仆人面前无伟人。妻子面前也是一样。书中作者生活的种种表现,真让人“疯狂”。外人读看起来也许非常神往。可站在妻子的会真正疯狂。正如第三部母亲所说:姑娘啊,我算是熬过来了,现在就看你的了。不过这点也可看出妻子的伟大,妻子没少唠叨,但妻子没有离开丈夫,也没有少关爱丈夫。特别是苏军入侵后,丈夫成为“被清洗”的对象,身体又出了问题,这时夫妻的感情才真正见到。   也许每个丈夫都需要一个这样的妻子,也许这就是作者以妻子角度写这本书的原因。上帝保佑!

  《传记体三部曲(共3册)》读后感(三):请让我称你为兄弟

  落寞的小丑该退场了。

  画在脸上的油彩已经揉卷成模糊的一片,僵硬的形体激不起片刻欢笑的馈赠。

  小酒馆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堕落、破败、庸俗,可在赫拉巴尔的世界中,酒神在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激情、幻想与力量纷至沓来。所以,我看到了一个举着一大扎啤酒的赫拉巴尔在摆满桌子挤满人群的热腾腾的小酒馆里或发呆或注视或凝听或高谈阔论。

  兄弟,也给我一扎啤酒吧!我很久没有畅快的喝酒了,难得我想痛快的喝酒。但我不知道喝酒后的我会不会像你一样是个话痨子,应该是,因为我喜欢踩落叶踩棉花当然喜欢踩着晕乎乎的脚步倍感兴奋。兄弟,你为什么能够坚守着自己纯粹的生活,优越的家境难道就无法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而一而再再而三的从家里跑出放弃令人垂涎的博士头衔住进了贫民区里。你热爱写作,可你却偏偏把创作说成是在“工作时、去上班时和下班回家路上,或在小饭馆喝啤酒时美好东西的一种眉批旁注式的说明”。于是,公证处职员、商业学校行政人员、仓库管理员、铁路工人、列车调度员、保险公司职员、商品推销员、钢铁厂临时工、废品收购站打包工、剧院布景工和跑龙套演员等非艺术的工作却成为你艺术创作的依据。兄弟,难道你从来没有诅咒过时不时就会掉下沙土的房子从来没有抱怨过邋遢粗俗的生活从来没有停止过你追随自我的微笑?兄弟,你有吗?哪怕你有那么瞬间的后悔,也足以安慰我内心的羸弱。兄弟,当你捧着一束花在巴黎饭店转了五趟终于下决心站在自己心爱的女人面前时,我忘了因发烧而涨疼的脑袋傻傻的笑了。

  兄弟,在你的勇气与执着下面,肯定还有你的忧伤你的痛苦,可你是把不幸当作幸福来分享。兄弟,请允许我的冒昧,今晚我就想称你为兄弟,就想能和你坐在一个酒馆里,高高举起酒杯,让自己的脑袋成为放了四年的白菜帮子。

  《传记体三部曲(共3册)》读后感(四):普通人的生活流

  这部包括《婚宴》、《新生活》、《林中小屋》3册书的《传记体三部曲》由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写就,里面满是日常趣事,不过43万余字的书给读者的启迪却非常丰富。本书编辑将此三部曲比喻成为一条抒情的生活之河,称“河里流淌着他小时候的日常趣事、过失和小小的罪孽,有时出现的沮丧和抑郁则瞬间使河水变暗。”

  本书编辑又说这条由作者生活经历编织成的河流,“河面上漂着作者的情绪及少年时代的恐惧、胆怯、作者与朋友们用饮酒有时甚至喝醉的办法来医治的种种伤痛。这二十世纪的生活之河越是不干净就越发真实。归根结蒂,这条河是一幅现代的拼画,在它一去不复返的水流中混杂着十成各式各样从外面扔进来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表面看去好像互不相干,‘可是没有这些,美就是为得单调,关于当代、关于人的思考就不完整了。’”

  的确,人生就像一条每天流淌的河流,永不停歇,除非你升入冥间,消失于人世。不过,不同的人其人生的河流是截然不同的。有的人是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有的人是溪流般的跌宕起伏般跳跃却并不抢眼的小河;但是,无论是大河还是小河,只要人能够在流淌过程中分别流经山川、平原、乡村与都市,就必定是丰富多彩的,可惜绝大多数人人生河流所经历的往往是比较单一的地域。

  本书作者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是个人生河流绝非平静的人,一生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公证处职员、商业学校行政人员、仓库管理员、铁路工人、列车调度员、保险公司职员、商品推销员、钢铁厂临时工、废品收购站打包工、剧院布景工和跑龙套演员等等。当赫拉巴尔1963年出版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底层的珍珠》时,年纪已是49岁,对寻常人来说,几乎已经到了人生的中老年期的入口处。

  赫拉巴尔的同胞,捷克裔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对他的评价: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此说出自一个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作家之口,应该说赫拉巴尔不是浪得虚名。的确,赫拉巴尔的作品常常被改编为电影,并又屡屡得奖就是证明。据统计,赫拉巴尔的作品,从处女作(底层的珍珠)一书开始,被改编成电影的有《底层的珍珠》,《线上云雀》,《一缕秀发》,《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巴比代尔》,《温柔的粗人》,《天使的眼泪》,《过于喧嚣的孤独》等,且多部获国际大奖。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龙冬如此评价赫拉巴尔的作品:“他写底层,但是他的艺术精神气质却保持着优雅高贵。他坎坷的人生履历,尤其让我觉得亲切。”丁杨评价说:“赫拉巴尔的写作没有‘体验生活’一说,他简直是一头扎进生活,不愿抽离。当年那个35岁的法学博士离开老家还算优裕的生活,跑到布拉格的‘城中村’跟一帮乐天知命的茨冈人呆在一起。他最爱坐在街边小酒馆的角落,边喝啤酒边与三教九流聊天。这令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又颇富自嘲的幽默意味,常在不长的篇幅中蕴含丰富的时代痕迹,对捷克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细致入微的刻画。”

  无疑,这样一个作家的作品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虽然未必能够让普通人对非普通人生活有过多的了解,却更容易让他们对生活有共鸣。这样一本书值得阅读玩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