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乡愁》读后感精选
《另一种乡愁》是一本由马悦然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种乡愁》精选点评:
●斯人已逝。还记得大学读这本书的时光,奇妙的记忆。
●生动有趣,文笔流畅,感情真挚.
●最喜欢他回忆妻子陈宁祖的那部分,拳拳深情。 有一张陈宁祖在雪地拍的照片,好看的不得了
●老爷子的中文文学肯定不如语言学造诣高,不过读起来也是蛮有意思。从一个外国老头口中冒出来一串四川话,想来一定很有趣吧。
●有什么理由不热爱中国的文化呢。
●赵老师所赠。
●马老这小品文写起来倒不逊于咱这片土地上的人
●中文好差
●再版是黄皮的
●他有一个最早感动他的 林语堂的那种中国文人的灵魂 满纸皆是是对中国妻子的爱 对中国诗歌、历史文学的爱 对中国式世俗生活的爱 对现实 --- 这个现在被解放国家的无奈 (身为汉学家 这个文笔实在是太直白了吧。。
《另一种乡愁》读后感(一):有匪君子,温良如玉
我一直想为这书单独写篇博客来着,结果拖拖拉拉到现在也没写完。是酸着鼻子把书看完的,马悦然,马洋人,对中国怀着这样质朴与深厚的感情。看他写到中国妻子过世后他把家搬到墓旁,每天都要去散步时陪妻子一会儿,我就觉得这跟人种无关,是天性温良,所以折射出的文字也一样如朴玉。
《另一种乡愁》读后感(二):赵元任的主张
赵元任的主张
50年代有提倡文字改革的人建议把古代的文献“译”成拼音。赵元任在1957年8月的《光明日报》上讲了个故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赵元任请日报的编辑部把故事写成拼音之后,就再没有人建议用拼音来代替方块字了。
这个故事见于马悦然的《另一种乡愁》,读来非常有意思。有时候,别人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固执,只是我们没有找到表达主张合适的方式,才难以被接受。当然,如果碰到彭真那样,不管你的意见是不是有道理,先准备好了一批批判稿,你不同意就发表出来孤立你,搞臭你,赵元任的方式就不管用了。
所以,一不要轻易抱怨,二要认清对象,话是不能乱说的。
《另一种乡愁》读后感(三):不由得你不拍案叫绝
今天看《另一种乡愁》,看到一件乐事,忍不住决定费大功夫敲下来,以表示我的兴奋之情,哈哈。
话说50年代政府公布汉语拼音的时候,有人提议放弃方块字,甚至有人建议把古代的文献“译”成拼音。汉学大家赵元任教授听说此事,在1957年8月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故事,并请日报编辑部把故事写成拼音,结果从此再没有人建议用拼音代替方块字了!
故事全文如下: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译是事。
赵元任教授实在太厉害了!我还觉得,《光明日报》也很牛!
看完全书,觉得马悦然是个非常可爱的老头儿,同时也非常可敬。生活在他笔下显得天然、充满情趣,但我说不出具体的感触。想了解这位瑞典汉学家的朋友,还是读读这本书吧~
《另一种乡愁》读后感(四):另一种乡愁
这可以算是马悦然的一部回忆录,马悦然这个名字近来因为他是“诺贝尔奖评委会”唯一懂中文的人而备受关注。
只有一个不自信的人才会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一个国家也是,可能许多外国了也了解中国人的这点心思,看看广告就知道,一些平常的用品也喜欢用外国人代言,喜欢用外国的模特,在镜头前那些老外也都会摆一些POSE,然后说一些空话,看得多了也就麻木了。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我想当别人都夸奖你的时候那肯定是有问题的,要不是别人觉得你傻就是别人会感觉到有利可图。
张悦然对中国也是很有好感的,这本书的书名就叫《另一种乡愁》,可见他把中国当成了他的另一个故乡。他对中国的爱不是盲目的,他懂得中国的古典文化,他所研究的范围之广足以让现在普通的中文系的学生汗颜,所以他是真懂得中华文化之美的,他还有深入的实践,与那些住持,和尚,军阀,学者,作家都有过深入的交往,最后他还娶了一个四川MM跟他共度了一生,当然,他也遇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比如东西被土匪抢去,比如跟很多人因为文化上的沟通而导致的不理解,但是在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他对中国的那种感情是真实的。
这本书的文字比较朴实,自然,可能一个外国人用中文来写作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这也避免了行文的花哨,读起来让人感觉比较亲切自然。所以说,不管是为文还是文字下的感情,看到了都是让人感到很真实的。
《另一种乡愁》读后感(五):"马洋人儿"的散文集
在校图书馆"外国文学"书架的角落,我找到这样一本书--马悦然的《另一种乡愁》,作者是个可爱的瑞典老头.当初促使我下定决心借它来看的原因是作者名字旁边的"瑞典"两字,没想到看完后还增长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作为一名汉学家,"马洋人儿"这个土生土长的瑞典人用中文抒写了自己对于中国,中国人,乃至中国文学的深厚情谊,把中国亲切地称为自己的"第二个祖国".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主要记载了他在中国研究方言学时的有趣经历,和中国妻子陈宁祖相识的过程,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历程,同时还浅谈了一下中国语言学的一些专业知识.
其中最感人的还是提及妻子陈宁祖的部分.作者没有提到婚后与妻子的幸福生活,按他的话说"那些(记忆)是属于我自己的".只是在其中一篇文章"弟弟的远行"结尾处对自己的爱情做了一个总结:
quot;我那时比童话中的弟弟还小,根本不知道后来要出海到那个遥远的国家,发现一个中国女孩,我心中的公主.先做她的不敢表白的情人,再做她的外国丈夫,最后终生怀念她,坐在这里写下这个故事,给她的同胞看."
这段文字的右侧有一张陈宁祖的照片,摄于1950年冬的瑞典.照片中的她身穿黑色大衣,头戴针织帽,正在兴致盎然地捏雪球(正准备给"马洋人儿"一个偷袭?),脸上洋溢着孩童般的纯真笑容.
嫁给一个说中文的瑞典人,这是我能想到的最美妙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