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出非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走出非洲读后感摘抄

2021-01-26 01:4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出非洲读后感摘抄

  《走出非洲》是一本由[丹麦] 伊萨克·迪内森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90元,页数:4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非洲》精选点评:

  ●Catcher in the Rye 作者塞林格推崇的一本。“飞行人员的喜悦与荣耀是飞行本身。城里人可悲的苦难和束缚是,在他们的一切活动里他们只知道线性,他们沿着直线运动,犹如被穿在一根细绳上。从线过度到面使人进入二度平面,漫步走过原野或穿过森林,这对终日被束缚的奴隶来说已是了不起的解放,已是像法国革命一样的壮举。然而,只有在空中,你才进入完全自由的三度空间。1937年出版英文版,38年在美发行。

  ●Tranquil and luscious.

  ●The humanity to the continent makes the book way futher overmatch the movie

  ●一个人,来自繁忙嘈杂的十丈红尘,进入一个沉寂的国度,从此成为一个宁静的存在。文笔极美,翻译也很精准。想去非洲,在那里,上帝与魔鬼同在,原住民,狂野的风,清冽的空气,还有野生动物 。

  ●迷人

  ●他带着莫扎特

  ●散文作品,西方阳光看非洲,现在读来感觉有些怪怪的

  ●读了两遍,很喜欢作者清新的文笔。很多句子朴实但是回味无穷。

  ●如此遥远却又能让人产生亲切与怀旧之感。非洲不是新闻里天天报道的那块贫瘠、落后的大地,非洲人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他们自己的信仰,他们需要的不是西方世界来改变他们原有的秩序,而是对非洲文化的尊重。走进非洲,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文化和习俗。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抛弃偏见,用心领会非洲当地人的快乐和痛苦,穿越时空,跟随迪内森体验她在非洲的别样人生。

  ●嗯,英文版的,有点顶不住

  《走出非洲》读后感(一):购书时的一个错误,成就了与一本好书的邂逅

  购书时没注意是英文版的,但现在很庆幸是英文版的。

  作者对非洲的一草一木充满了眷恋,细腻的描写是那么的流畅,对他们的文化抱有如此平等、理解的心态。看的时候让人很安静,但生词还是不少的,不过也能搞明白意思。

  电影有爱情主题的,目前看了100页,还没啥爱情的影子,有点小期待。

  《走出非洲》读后感(二):游乐非洲,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一本关于生命的书籍,特别适合在肯尼亚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风中阅读的书籍。

  第一次读是在马赛马拉帐篷酒店里地沙发椅上,旁边就是书中所描述的景象,世事变化,现在已经不能够狩猎,但依然能够感受到作者在非洲大陆上浓烈的爱、执着的生活和无尽的遗憾。

  也许这就是人生。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如有文艺青年计划旅行,欢迎咨询游乐非洲的高端自由行私人定制。

  《走出非洲》读后感(三):永远都未能走出的非洲

  此书叫做《走出非洲》,实际上,整本书都在谈及非洲生活对“我”一生的影响,那么就意味着作者一生都没能走出17年非洲生涯对自己的影响,那么切入正题。

  走出非洲,一个美丽心灵的孤独旅程。一个人苦心经营咖啡农场十余载,到头来破产变卖,只身回到欧洲。

  书本和电影有较大出入,电影围绕爱情故事展开,而小说中的爱情只是全书的一部分而已。书中有几个地方记忆深刻,第一个是非洲优美,壮丽的自然风景,第二个是非洲人的智慧和坚忍。第三个是作者宽容,智慧和善良。第四个是作者对丹尼斯的诚挚爱情,虽然着墨不多,却仍然能够感受得到那份深刻的爱意。

  走出非洲是我无意间看到的,被斯特里普的演技深深折服,那饶舌的发音,坚定的眼神,刻画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女贵族,农场主。而小说原著,更多的向我们叙述了非洲美丽的风土人情,以及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感谢这位美丽的女人,让我了解了一个坚强的女性如何独自生活在异国他乡,并保持善良和积极。

  《走出非洲》读后感(四):生活还有其他可记。

  真正在书旁边批注笔记,应当是从这本书开始。这本书,没有太多矫情的成分在里面,更多的是对自己在非洲种植园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个记叙。还有对白人与黑人的一个比较,包括那些在她生命经过的异乡人。

  讲述自己的重要仆人,卡芒提在发现她写书时,说可是恕我直言,你看这些书都是装订起来厚厚的一本,可是您的怎么能变成这样呢?体现土著人的一种纯真同时还有对现代文明的愚昧。想来也是可怜的人。

  我很想把自己标注的地方一点一点的写出来,保留起来,却发现自己太倦怠了,不愿意,让那些感受随风吧。不管了。

  在非洲大陆自然的雄浑,和原始的野性让我深深的感动。为什么只有发展滞后的地方才可以拥有这种难以寻求到的美呢?为什么不可以兼得呢。我希望这片土地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变得富饶。他们的生活可以过得更好,不要一直都是当别人的仆人,佃农。他们应当做自己的主人,拥有自己的土地。可是,这样的日子会不会实现呢,很难说。。历史上,包括今天,这个种类的人们受到的苦难实在太多了。上帝应当公平一些。

  虽然穷人穷,但是男人的本性不会改变。有个土著人,获得遗产一头牛,便要娶一个年轻貌美的新妻子。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这是每一个男人固有的劣根性罢了。后来,这个年轻妻子生活放荡,还毒死了这个人,最后,还是男人的妻子操办一切,哭得悲伤巨大,女人啊,女人。

  这本书里我还看见了作者的胆识,内心的柔软。尤其是要离别非洲的场景,让我不忍心看下去。离别有时,没有谁可以一直停留的对吧。

  《走出非洲》读后感(五):我要回到风里了

  非洲,是一个听起来就充满野性的词语,烈日、纹身、部落、野兽、原始森林、勇猛、固执、野蛮、纯真的混合体。

  不知该说是原作者本身写得足够打动人心,还是该说译者的语言更加添彩,总之,很让人身临其境,能让我在眼前看到在心里感受到,她在非洲那片土地上所经历的种种,以及最深沉最真挚的感情。

  我是用在办公室的午休时间看完这本书的,书里非洲那片土地有多广袤,眼前的格子间就有多狭窄。不过还好可以闭上眼睛无尽想象。

  之前看熊培云的《追故乡的人》,突然理解了故乡和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剪不断理还乱,你再讨厌也没办法摆脱,你再热爱也没办法带走,它就是那样静静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很多东西。

  就像我自己,生长在西北这片土地,虽然偶尔也会嫌弃,但是骨子里却是移不掉的热爱。在看《走出非洲》的时候,读着那些遥远非洲的风景和人,总是觉得和脚下这片土地很像很像,有粗犷有豪迈,还有一点点原始的淳朴和憨厚。当然这在不对头的人眼里,也就是土气和落后。

  但即使是土气和落后,我也刚巧就好这一口。这或许就是故乡在我身上不知不觉间所刻下的痕迹,即使我再怎么说自己对故乡了无情感也无法舍得。

  忽然想起去年在敦煌呆的那段日子,第一次看见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和沙漠,就和看到这本书的感觉一样,自由又兴奋,像是和一个老朋友久别重逢。

  我对西北、非洲以及拥有共同特质的风景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辽阔的荒漠、贫瘠的高山、人迹罕至充满神秘,我从来不是一个勇敢的探险者,但是每次一想到这些地方,心里都有一种好奇和豪气。

  尤其读着作者笔下的非洲,虽然我地理很差,不知道地理位置和环境,历史也不好,不明白一些背景常识,但是我几乎明白她对那片土地产生的所有感情。感情无国界,一字一句,在我心里都是一针见血的共鸣。

  有生之年我也很想体验一点那样的生活。

  拥有一个庄园,成为荒野里唯一的文明所在;有把猎枪,虽然可能这辈子都没有胆子射出一颗子弹;会一点医术,关键时刻能救人一命,最重要的,我想像她一样,去了解和感受另外一个不同于“文明”的世界,去认识看似简单却很复杂,看似愚笨实则智慧的那群人。

  脑海里也总是有这样一个画面,背着很大一个帆布包,脖子上挂着一个相机,戴着黑色遮阳帽,穿着黑色T和黑色长裤,眼前一片开阔,是很大一片河流,也是一片荒漠,总之没有任何遮挡物,太阳毒辣得把人能晒死,我也忍不住咒骂。但是内心里却是很欢呼雀跃。

  可能是天生就喜欢奔波粗糙的生活,每当在这样的环境里,整个人都多了很多胆气和自由。而在干净舒服精致优雅这样的地方,怎样矫揉造作,都知道那不是我,会格格不入。

  现在明白看书的确是一个不停地了解自己的过程,能为内心有时候只是一个眨眼的想法找到产生的源头,能不断认识新的自己。

  我曾经想过很多个关于未来的自己,随着不断成长也总是在变化。现在,很希望自己会是一个“万能”的人,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心里都不会害怕。

  刘瑜说,“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大概就是像这样,也不是拒绝所有的帮助和陪伴,只是想在大雪纷飞的时候,自己能先生起一盆火。相信自己,是信念也更是能力。

  早上看新世相,发现一段话。

  “很多人认为,我和新世相倡导的是一种‘为了自由不顾一切’的生活。这是误解。很多时候,我们反倒是为了自由而忍受很多东西。也有时候,我们为了一些更看重的东西,暂时舍弃自由。你正在做的,在忍受的,也许才能实现你真正的追求。”

  这些话出现的时机刚好合适,在我自己亲身理解之后,能更加明白。只是有时候觉得在城市生活就像温水煮青蛙,到了后来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或许需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辈子很短,一辈子也很长,什么都来得及。

  希望始终记得初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