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震传读后感精选
《雷震传》是一本由范泓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雷震传》精选点评:
●周老师以后讲新闻史的时候或许可以讲讲雷震和《自由中国》案,看看对岸的报人是如何追求民主自由的。
●补记
●看到最后好不容易看明白:原来雷震是有两个老婆的……
●这本传记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写了如此之多犹如没写,无论是冷战文人或者说是皿煮斗士,精神的寄托不如现实的土壤。鄙意为读史早知今日事应该改为读史措手人间世
●不容青史尽成灰。历史总会给你一个交代。对此我深信不疑
●一溪奔。。。可是,如果许了,奔至何方?
●世无雷震,也无自由中国。20180225
●虽然是阉割本,但也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我们缺一个《自由中国》,更缺一个雷震。
●可读性、全面性可能差了一点,但已经很可贵了。【雷震三个老婆啊,虽然我没搞清楚那个如夫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作者明显是避而不谈啊,是为贤者讳吗?】
《雷震传》读后感(一):国民党的原罪
蔡英文又一次赢了大选,很多人想,这么烂的民进党,居然还能狂胜?他们不了解,国民党之所以在台湾不得人心,归根结底是他有无穷的原罪,从二二八到蒋经国归天,埋葬了多少人的血泪。如果今天还有人在为蒋匪招魂,我只有喷他一脸吐沫。其实我们仔细看看早期国民党的成员身份,充斥着各种黑帮分子,以暗杀为己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国民党的气质。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彻底的戳穿了蒋氏父子的假面。有人居然以为蒋经国是什么民主先锋,殊不知他早就是台湾的特务头子,手底下不知多少怨魂索命。蒋经国没有传位给蒋三代,那是因为江南案,否则的话,父传子家天下的神话还会继续上演。
如果将来有机会去台湾,我也很想弄点大便什么的给中正的伟大铜像开个光。
《雷震传》读后感(二):问题的循环死结
大陆的自由主义传统在台湾延续了下来,雷震等一批人是承上启下者,所有问题的讨论也得到继续并实践,最后开花结果。而大陆则是断了又续,续了又断,问题的讨论总是从头开始。后来的人有意无意看了前人的讨论,才发现过去的讨论的问题之广之深,远远超过现在。不过永远都是讨论罢了 。
而且,关于自由主义,人们一再关注的是英美的自由主义传统,却忽视了来自日本的因素,其实雷震乃至日后谢长廷等人代表的京大自由主义法学传统,对大陆、台湾的影响也是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看了这本书,对于老蒋的地位似乎也应有理性的认识,国粉们总是过于美化这一政治人物,主要是基于一个如果没有那么如何的假设。可不争的事实是,老蒋一旦有机会有条件实行独裁就会不余遗力的,在大陆时更多的是无力、无胆,其实本人是缺乏现代的宪政思维的。小蒋后来的选择值得赞赏,但是毕竟是在全社会的力量主动推动下做出的积极而无奈的反应。而在雷震的时代,小蒋则是充当了完全相反的角色。
《雷震传》读后感(三):随便说两句
读了后其实觉得还是有点想法的,也随便说一下
1、中国的近现代史无法逃离外力的影响,乃至于影响是决定性的。雷震老人家是高级知识份子,自然了然于心。所以60年组党一事,必然难逃所谓境外敌对势力的影响。加上50年到60年东亚局势变幻莫测,蒋氏政权如风雨中飘零的小船一样,只有紧紧的拉住美国这艘航母,才能不被掀翻。所以雷震的这本杂志明显有标志性作用,标志着台湾民主自由的存在,而到了60年,当雷震真正听胡适的去实行民主自由时,却被一把拿下。如果想象一下,不是60年而是50年,又会怎样呢?蒋氏政权敢于如此吗?美国估计立刻把吴国桢搞上去,把老蒋搞没了。这点我觉得书里写的不多,注重于写个人和官僚的小环境活动,其实大环境很重要。
2、从党内官僚到反对党组织者的转变,范泓先生其实写这块用了很多心思,但我读完后感觉还是未能全部释然,范泓先生更多的是强调了各种事件给雷震带来被认可感。也就是说老蒋越来越不认为雷震是自己人了,包括王世杰等都不认可他了,于是他感觉被官僚组织疏离了。被疏离后,雷震完全是因为早年的梦想和追求而一步步走上了追求自由和民主的道路。其实我更认为因为写他的工作的小环境对他的影响,比如殷海光等人。或者按马列的说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他的杂志的经济基础来源于哪里?一开始我们知道是有拨款的,而且政府和军队是订阅的,但是54年之后呢?可能杂志的更多的经济基础来源于美国领事馆的订阅或者普通追求自由民主人士的订阅。那么这些人包括主笔的这些人就会构成一个小环境的氛围,亦如袁大总统一样,觉得全天下的人都拥戴他当皇帝了。太多着力于在官僚阶层活动,而杂志对外的,对下的,杂志本身吸引和营造的小环境几乎未写。
3、对后来民主自由事业的意义,这点着墨不多,只是说了总之大家都很钦佩、尊敬云云。这点咱也不多说了。
《雷震传》读后感(四):是不是该好好读书?
这本书写的好不好,让专家们去分析。于我看完后,还是有些许收获,不像快餐那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自由中国的存在简直是一个时代的伟大标记,就像曾经的南方周末或者律师文摘。所谓伟大的时代并非说没有雾霾环境很好,而是说那时候有那么一些闪耀着光辉的人们。
刚开始看的那天,恰巧是若干年前胡适的去世之日。胡适与雷震的关系以自由中国为纽带。两人都为民主奋斗,前者在大陆被遗忘,后者被羁押十年。看看在那个风声鹤唳的十年,雷震与自由中国到底干了什么,让刚开始对民主嗤之以鼻的蒋经国转身变成民主的裙下之臣。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书有激动的感觉啦,看到书后面,雷震被释放后,与外界交往的过程,让我有些热血啦。
白色恐怖下,自由中国的十年多么弥足珍贵,毕竟让人除了爱岛形式思维外,还可以思考民主一类概念,也为后来台湾民主化进程提供火种。雷震是胡适粉,确实理论上胡适上提出诸多理念,但雷震的身体力行更有感染力,所谓大旗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号召更多人在暗夜中不忘传灯。所以为雷震塑造铜像,也是为那些身体力行抗争的不被知道的人们建造的,一人牺牲,众人坐享。
雷震年轻时也是热血青年,听从国民党的鼓动,罢课回国,可后来发现自己无法继续奋斗的事业,只得厚着脸皮继续回到日本学习。否则要没有这段知识的积累,后面的身体力行也就扯淡了。放到现在,鼓动学生好好读书就不是那么恰当的,热血的丧失只会物极必反。当然没办法强迫人每个人都热血谋国,但最基本的公民意识还是要有的,这也是这个社会更好的条件。
看看台湾的历史进展,所谓的民主也不过三十年,从体量来说,它花费时间少可以理解。所以大可不必绝望。但像那样的灯塔我们是否有,或者我们是否知道呢,恐怕现在的言论环境没那么顺畅吧。
当年蒋介石面对连任的障碍,以戡乱时期不适用两届的限制,间接实现了无限期,彼时有人借用曹丕、袁世凯被劝进来对照,还有提到罗斯福的四届问题。人家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遇到问题,让其不成为问题,伟大的中国特色,你看蒋介石的手下对民国法典做了多么法治的解读。
自由中国的言论肯定不会让国民党爱听,但至少还坚持了十年。当雷震准备组成反对党时,国民党就痛下杀手,本质上反映了他们的恐惧,至少不是毫不畏惧。所谓的在野党,比如民社党、青年党不过是国民党喂养的橡皮图章,监督协商肯定做不到,不过是为国民党背书,当然这样的背书也是自欺欺人,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们是一套班子多个机构。专制的国民党怎么允许别人共享权力呢,所以哪怕有选举制度,也不过是国民欺世盗名假装民主的游戏,他们喊的毕竟最大声,要是看相关报告以及宣传,你都以为彼时台湾是最民主的地区呢。
每个关心这个话题的人,只有自己不放弃了,从小事做起,生活在真实中,活下去然后记下来,会等到的。还要多读书,为啥呢,至少你可以看看镜子,看看别人看看自己,然后期待天亮,如果你有火柴就更好。
《雷震传》读后感(五):在为雷震塑像的书,却不是一本上乘传记
此书读来是有收获。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就是作者主观上对雷震的个人暧昧色彩太浓,似乎脱离历史存在的大背景,似乎总是在用今天的目光还审视过往。
雷震是追求自由的伟大斗士不假,但多少对雷震遭遇有些夸大言辞了。诚然十年冤狱是需要我们反思,雷家和追随着需要为雷先生讨了公道。但是就以此说雷家多么多么凄惨,似乎过了。首先,作为踏上这条政治斗争路的时候就应该清楚的想到这条路的结局是什么,如何没有心理上这样的准备和决心就靠书上那点政治理论和法律条文就开始斗争是不是有点太天真了。而书中的雷家就好像当悲剧到来的时候才恍然知道自己的所为会带来灾难。其次,60年代纵观整个华人世界和当时的世界形势,政治犯的境遇而言,雷震是非常幸运的了。回顾那段世界历史,哪个政治任务在迫害时不是家破人亡,血流成河。甚至与在大陆时的国民党相比,国民党当年在台湾下手也是仁慈的太多了。另外,从当日的国府在台的战略部署也可看书自由中国主张的主义在今日看来进步性是完全肯定的,但结合当日背景是否合伙国府整体战略就值得商榷了。当日的国府,第一要务还是反攻大陆书,在这一主线的指挥下,党内元老就一味言它,是不是该有些考虑呢?就好比大战当前,突然来一秀才还讲一通大道理,当局岂能容他。
书中有一处提及却无进一步分析的,大意是蒋公说过如果党外人士组织反对党可以,雷震这一资深党员就不可以。这一处我觉得蛮有深意。国民党历来派系复杂,勾心斗角。大陆之败某种程度即败于此。即使你雷震一派手里握的是占有道德高点的民主宪政,但本质仍是党内一派系。这一处似乎值得探讨。虽然反攻大陆没有成为现实,但不能抛开历史说那一段就是和平时期,因而应该走宪政民主。50 60年代的台湾依旧是内战在岛内的延续,依旧是以战争为主题。战时搞体制上的民主改革,我不知道该怎么战争动员和作战。肯定有人说美国民主在战时也很健全啊,别忘了那是美国,制度早就有了。台湾一样吗,一边打仗,一边政治大换血,就我没学过政治的人都知道这仗还有得打吗?有人说民主了,自然就会逐渐具备反攻的实力了,但现实是还没等你改革成功,海峡对岸就来解放了。
雷震是伟大的,是民主的开路人,但读罢此书我的最大感受确是雷震是幸运的。当日国民党尽管剪掉了民主的枝叶却留下了根,实属不易。这也是台湾在90年代顺利完成转型的重要因素。雷震倒下了,但只是十年的监禁。雷震践行的是胡适的主义,但最黑暗的时刻,胡适依然在那里,思想界最明亮的星依旧没有坠落。胡适与雷震相比,哪一个对未来更有意义,毋庸多言了。自由中国没了,其实当日的其他媒介还在。除了雷震,当时很多叫的响亮的民主人士领到的惩罚只不过开除党籍。我不想否认当年国民党威权下的恐怖,因为那是事实。但另一方面,把台湾放回到了时代的世界,或许恐怖这个词就略微大了。当时的世界,缺的不是斗士,而是能够斗争甚至保留斗争的环境。
书中有一处雷女描述看后觉得想要点牢骚。大意因为当局一星期,最长时半年不允许该女见父亲雷震即觉得无比气愤,甚至时至今日还记忆犹新,我觉得是不是有点矫情了,冤狱不假,但放在当日环境下毕竟是囚犯,怎么还当是在大陆时的国府要员吗?敢情以前是天天见面吗?如果仅仅是雷震家属就可以随时探监,享受高人一等的优待,那和你们反对的人有什么区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