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丛书第2辑经典读后感有感
《断裂丛书第2辑》是一本由楚尘 主编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全四册),页数:2000-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裂丛书第2辑》精选点评:
●朱文天才 每一个都好 第一个一般
●韩东
●段丽在南京,胡老师两篇有点恶心,但是在杂志上发表应该是被删减的,前半部分都是好的。这本书最好玩的是在工厂的故事、大学和再教育的故事,有高中时读王朔的开心,会心一笑。街上的人,我们的牙,桑拿,刺猬,老年人的性欲问题纯粹是在呓语唠叨。不掩朱文年轻时的才华横溢。
●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桑拿?
●爱不释手
●十年前买的那套断裂文丛好像借给别人后就从此不见了。前几天在孔夫子网发现,就又买了。正在读。还好有孔夫子啊。。以及:豆瓣的描述太混乱了,书名是朱文的,封面是韩东的……
●口吻诚实的小生活
●“这是我选择的生活,一切刚刚开始,但我怎么有一种就要被活生生地剥夺的预感。” 3.5,有才气,口语带点吴方言,整个语言风格让人感到非常亲切,现在比较难看到这种浸在生活里的故事了。但作为女性有几篇看起来挺不舒服的,没人想看中老年男人荤荤饭局哈。
●当年,喜欢的要死
●有几个短篇暴逗
《断裂丛书第2辑》读后感(一):写文字的毕加索
对我来说,朱文就是那个写文字的毕加索。他的文字写出了比山海经还神奇并且正经的世俗百态。
嘲弄是一种本领,如果还能嘲弄出水准,就像朱文这厮,就是我的偶像。朱文算不算知识分子呢?真是麻烦事,大概朱文认为是的吧,没看见他对知识分子的定义,但是并不妨碍他的犀利,刀刀见血。知识分子到他这里算是……和他自己一起完蛋了。xx分子、一小撮这样的群体概念一点点解构,剥离出来的,似乎仅剩虚伪了。
《断裂丛书第2辑》读后感(二):成长是个错误
韩东的小说集。
在他的中篇小说里,我最喜欢《古杰明传》。这个小说,它写出了一种气韵,一份味道,它有气魄,它很特别,它不一样,它熠熠闪光,荡气回肠,令人难以忘怀。它用武侠小说的语言,来写实一个人,一个时代。古杰明,秦淮河边长大的一个男孩,一个义气,大度,勇敢,有气概的人,一个当代的侠客,生命在年华正盛的时光里,暗哑的化上了句号。最后的一声枪,将他的躯体,击倒在了秦淮河边的一个刑场的土里。时代捣碎了他的生命。痛不欲生的命运,留下一道挥之不去的光芒。我一直觉得,这个是所有的中篇里,韩东最下功夫的一篇小说。和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一样,他充满了男性的力量。秦淮河的水,长啊长,流啊流,沧桑几巷灯?
这篇小说的布局和文字,都很奇妙。你可以忘记他的作者是韩东,韩东竟然摈弃了他一贯的琐碎,只留下了重重的悲怆的叹息!
另一篇,《同窗共读》,淡然平静的描画了几个城市青年。他们被钉在生活的大网里面,透过阳光,多重复杂的人性,晾得清清楚楚。很平淡地讲述,一个普通大学的一些普通人的故事。恋爱,吵架,三角,友好,争斗,小小的事件,被小小的算计连接着。人真是龌龊透顶啊。那些走在大太阳底下的男男女女,那些公车旁尘土中卿卿我我的人们啊,不是你我,还是谁呢?
这篇虽然叙事平淡琐碎,但颇有趣味。每个人的关系,是你的好奇点。你一直想探究,她和她,他和她究竟是怎么回事?然后你自己参与到故事里来,甚至都用上了你的小心眼。读者不由自主的加入了故事的编排中。最后你释怀了没有?没有?那结尾,不给你任何亮点,希望。就那么平淡的过了,还要继续过下去。
而《我的柏拉图》,在中午的饮水机边,下雪天的公车上,我终于凑合着读完后,却觉得,味同嚼蜡。让人想起内个电影《赵先生》,不过是一个无能的中等人的窝囊的中等梦想。也就结尾,它还有力气了一把,终于喊出了:我不相信爱情。
也许是内容吧,反正,对于师生恋,老师恋学生也好学生恋老师也好,这种题材,我素无好感。尤其讨厌一个在女学生堆里道貌岸然又暗地里意淫的中年老师,而且竟然絮絮叨叨地讲了那么久,讲来讲去只是摊出了无聊二字。如此重复的情感,完全成了个人的一种臆想。不生动,不浪漫,不痛快,也不性感。这个小说里,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那首卡在中间的诗歌吧:
正好一年 太阳改造一个孩子 像最后时刻的淬火 为了另一批孩子的诞生 我走下台阶 记着你的幼稚体态 感到成长是一个错误 其次是时间。
是啊,成长是一个错误,其次是时间。这不是我们的宿命么?拼了劲去活,却上错了轨道。
《断裂丛书第2辑》读后感(三):大学四年总结--《我的柏拉图》
本来,这个时间应该献给一篇我在大学四年中获奖工作情况的简历,一篇号称参选全国类评奖所需的个人材料。只可惜我在刚刚将文章起了一个头之后发现那并不是我想要的总结,那么,就让我换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总结吧……至于评奖,今晚就让他滚蛋吧……
我想总结是不需要的理由,什么吸取经验、改进方法之类的话,实在是目不堪睹、耳不忍听的,既然总结是总结给自己看的,那么就让我看到真实吧……
至于为什么选择从书籍开始总结,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从图书馆的个人页面上,我可以搜索到我这四年的借书列表,无疑为我的回忆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凭据。而书籍,又无疑是可以用文字最容易总结的,那么,就由浅入深吧……
《我的柏拉图》 [韩东著]
从我读这本书的历史记录可以看到,这本书的借书日期是在2004年初,也就是大一下学期开学的时候,很奇怪,对于我这样一个理工科的学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科书籍并不多,这让我很是郝然……大一上学期借的大部分就是那样的书,很能显示出我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好孩子,只可惜的是,除了一门毛泽东思想概念,我的其他成绩实在是糟糕的可以,高数更是悲惨的down到了66分……可以说,这样的成绩对我的打击是巨大滴,直接导致了我从第二学期开始的堕落,开学初便借了这本书。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应该回想一下这本书到底写了一些什么,只可惜实在是想不起来了,也许再重新看一遍倒是可以给我一个直观的感受,我也更加容易写一些……可惜对于我来说,读这本书时的感受远远要重于这本书实际的内容,那么就让我复制一下感受而不是内容吧。
刚才的第一段中,各位看官应该也大致了解到了我看这本书时的环境,其实还不止是如此,高考的经历是如此的惊心动魄,以至于我在漫长的三个月假期中,没有任何心思静下心来读一读感性的文字。所以可想而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是充满了夸张的,而并非某种客观的感受。其实,往前追溯一下许多年前还是孩子的我,是喜欢这种充满感官刺激的文字的,甚至于自己也喜欢这种组合文字词句的游戏……
我得说,是这本书重新刺激了我对于文字词句的兴趣的。而在这之前,我已经近乎与陷入了一种套路之中,就好像一个习惯了跳芭蕾的人不自觉的踮起脚来走路……和这本书的文字同样刺激了我的,是韩东在构筑剧情上的奇特……当然,看过这本书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本书并没有我说的那么好,但在当时,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确实是如此。虽然在阅读时,我读的并不流畅,但是我依然能记得那种若有所思的,缓慢的弥漫而显得有些残酷的温柔气息,以至于我现在想起我的阅读,我都会不自觉的感觉我的阅读是发生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浓烈的能把人融化掉的阳光穿过寝室面向西面的唯一窗户,照射在我的床上,而我就隐藏在阳光之中,完全看不清脸,只能看清手中写着《我的柏拉图》、并且贴着图书馆的土黄色的硬板封面的书籍,正对窗户的遮挡了我们看足球场的树木正是郁郁葱葱……不对,我借这本书的时候,离夏天还有好久,甚至冬天都还没有过去,那么,再往后回忆就有些不真实了……
关于这本书……就到这里吧,不管是否是真实的……
《断裂丛书第2辑》读后感(四):谁是中国最屌的作家?
如果评选中国博客话题王,新浪博客千年老二韩寒绝对是第一候选人。这两年经常是只要他扯出一个话题,瞬间跟风者无数,有吐口水的,有赠芳心的,有扔板儿砖的,有撒花儿的,当然也有丢臭鸡蛋的——无论扔过来的是什么,韩寒都会沉静一笑做一一笑纳状。当然,他没理由不笑,因为这是一个“注意力经济”的问题——无论大家丢的是什么,到他那儿最终都有可能变成经济利益。例如我曾我看到我的一个豆友说:看韩寒最近闹得这么欢,估计是又要出新书了。我的这个豆友貌似还是一个很忠实的“韩粉”,连她都认为这是韩寒的“小猫腻”,看来这问题也就不用更深入讨论了。
最近韩寒又扯掉了几位已故“文学大师”的遮羞布,自然又是叫好者无数,当然也有对着干的,例如豆瓣九点博客万年老大和菜头不知道为什么似乎被韩寒这次的话题扯得有一点蛋疼了,竟连写了两篇“讨伐小檄文”。
说实话,韩寒说的那几位“文学大师”的小说我都没看过,而韩寒本人的几本小说我倒是看过。怎么说呢?只有一本《长安乱》我从头到尾看完了,但看完之后真觉得它的故事情节和《无极》有一小拼,而其他的小说都是看了一小半就看不下去了——也许韩寒更适合去写那种特有话题效应的杂文,而不是写小说?
另外,看了韩寒这次抨击几位已故“文学大师”的那几篇博客,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反正我觉得他这就是在挠大众的痒痒,不够痛快,真的不够痛快。
而这也让我想起了朱文,想起了他在很多年前说过的几段话:
有一次朱文曾被拉去参加一个国内长篇小说的笔会,会上来了两个“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于是会议主题开始转向,成了部分作家对“茅盾文学奖”评委的申诉,弄得朱文很不耐烦,于是他站起来发言了,他说:“我知道每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奖的时候,中国作家就会痛经一次,但令我诧异的是茅盾文学奖也能让作家们痛经,茅盾文学奖是什么?是狗屎!”
另一件事则与他和韩东搞的那次“断裂”问卷调查有关,问卷上有这样一个题目:你对《读书》和《收获》杂志所代表的趣味和标榜的立场如何评价?朱文说:“《读书》是政府特批的一小块供知识分子集中手淫的地方,《收获》的平庸是典型的。”
而朱文原来的回答是:《收获》的平庸是典型的,正像巴金作为作家的平庸是典型的一样。当时他之所以把后半句去掉,是因为他碰巧在报上读到了巴金先生病危的消息,朱文说:“这件事我自己一直耿耿于怀,现在我把删掉的话补上,心里觉得坦然多了,中国文学之所以是现在这种鸟样,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情世故的东西太多了,它已经腐蚀到汉语文学的中枢神经。”
过了很多年,再读这几段话,感觉依旧是痛快淋漓、一针见血。有人说韩寒很屌,但如果他和朱文比屌,估计应该还差一大截吧。自从看了朱文写的《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桑拿》,我一直都认定:朱文就是中国最屌的作家,没有之一。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你可以不认同。但我相信认同这一看法的人一定有很多,估计他们也会和我一样,因为朱文不再写小说而郁闷了很多年。
说回《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桑拿》,用朱文自己的话说就是这是“一本代表目前朱文中短篇写作最高水准的书”,而事实也是如此(顺便说一嘴,虽然我是朱文的“铁托儿”,但朱文写的长篇小说真的不太好看,和他的中短篇小说相比要差很多)。
这些年,每次看《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桑拿》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享受,其中的好多篇我自己也不记得看了多少遍了。也许是我看的小说还不够多,反正到目前为止,我还没见过哪位中国当代小说家的叙述能比朱文的叙述更荒诞、更迷人。
上学的时候,我很少向别人强烈推荐某本书,主要是因为我向他们推荐了,他们就会向我借这本书,而关于借书这件事你也知道了,它和用肉包子打狗有很多类似之处。但《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桑拿》却是例外,因为我太喜欢这本书了,所以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和别人一起分享这本书。而且我也不担心他们会不还给我,因为只要他们一读完,我就会追在他们屁股后把这本书要回来。
对了,忘了跟你说了,如果你对这本书动心了,那我给你一个友情小提示:想找到这本书可能很难,甚至可以说是非常难,因为它很可能已经绝版了。
《断裂丛书第2辑》读后感(五):我的柏拉图
写于三年前
当我现在往上敲字的时候,一些古怪的念头果然又流掉了不少,这是正常的,用了果然就说明它在我的料想之内。为了证明这些情绪是切实存在的不至于在半小时内消耗殆尽,我还慢悠悠地洗了个澡,边往泡芙上挤沐浴液边把那些不断生出的念想按下去,但他们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就是不愿意被我整合成一种完整有序的可称之为脉络的叙事方式。
于是也只能这样。我捡起这本书按着上面的印记把感觉找回来,就好象一个失忆患者重游故地一般,将小说翻到了164页。精确的数字不能代表什么,我只是顺手翻了两翻就找到了它。当你翻开一本旧书的时候会有一些固定的停顿,书就摊在这两页之间,再不打算向前或向后翻动一页。那是前面读书的人留下的隐性痕迹,说明他在此停留了比其它页更长的时间,也许因为某件事情,也许因为当天只打算读到这里,他把书背脊朝上盖下来放好,或者夹进了书签。当然这前面读书的人也许是别人也许是你自己,如果这书是你自己的,停顿自然是你造成的,如果这书不是你的,自然是前面读书的人留下的,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这书不是我的。是我从市图书馆借来的。翻着旧书总让我觉得塌实些,当然不能太旧,不是大众读本那样或者很新(那是刚换的一批)或者被不知道什么质地的纸给马虎装裱了门面,里面仍然龇牙咧嘴。幸好我借的书一般都能符合我的要求,像这本《我的柏拉图》。
这本书我已经拖了很久,本应该早就看完的。借它回家的大半个月我挣扎忍耐着看了半本枯燥冗长的建筑理论专著(因为工作需要),中间间或了几天想看看的时候又老是沉不下心思,一郁闷就跑到网上逮人狂聊。所以直到现在我才看见164页的中间“王舒说:‘不写给谁。’后来又说‘是写给你的。’”这句下面被人用铅笔画了一条线,旁边的空白处写着:“朱文的一篇中也有这样的情节。两次回答正好相反。有趣。”
铅笔画成的线并不规矩,呈随意的曲线状,中间还划到了“又”字的中部,但因为是铅笔,并不大妨碍阅读。它透露了两个讯息:1那人并不是刻板认真地在做读书画线勾重点这样的事情,只是随意地表示了他对这句话的欣赏;2那人用了铅笔(且不管他手边是不是正好只有铅笔没有其他圆珠笔、钢笔、签字笔),是次爱书之人,之所以用“次”是因为他进行了勾画,并不像爱书如命的人舍不得将书污折一点。最使我感兴趣的是他的批注,里面提了朱文,还有一个代表他感想的词,“有趣”。这使我饶有兴致起来,与昨日的记忆有了一些重叠。
事情是这样的。昨天傍晚我在蔡林记吃饭的时候十分意外地碰到了原来公司的老板之一。他本不应该在马场角出现,他的活动范围就应该在武昌,还不离开古琴台,还不离开长江广场,因为他原本就是个20小时不挪地儿的设计狂人。他是到这边来办事的,这理由使我们的再次相遇有了合理性,我解决了疑惑就顺带问起了张科。他是原来我呆在那儿时的文案,当时我才刚毕业,开口就憧憬着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而张科的理想是做金牌文案,还没等我打好梦幻组合的基础,就因为不合时宜的请假被另一个老板扫地出门了。
张科去了大众。这消息让我有些说不出的滋味。他就应该在那里,而我为什么不在那儿?我又为什么把广告放弃掉了呢?我想起那个凡事满不在乎的家伙在招聘新进人员的时候跟我讲,文案不是写过几篇酸文,当过几个斑竹的人就能做好的,那么骄傲自负的样子。那家伙好象什么都看,他该也会看断裂丛书,看代表人物韩东朱文,看到《我的柏拉图》,甚至可能也批上这么几行。他家在图书馆的附近,走路只需要一站路。
这么想着,那几行代表前面读书的人显性痕迹的文字也有了一个具体亲切可以想见的载体。这载体又在一段话下面进行了勾画,使我也认真咂摸了一下他勾画的理由。尽管韩东的话句句都可以咂摸一下,但像我这种读书习惯了偷懒的人就是难以深入地思考,偶有一点被击的感觉也一晃而过,两秒钟后便忘记了。他的勾画虽然本意不在画重点,却给了我明确的指向性,在我看来和重点并不二致。
他画了“王舒从费嘉的身边走过去,不发一言。他意识到自己的脊背进入了对方的视野,姿态越发僵硬。身后的空气有着无穷的压力,似乎要将他推倒一样”,我就看了一次,又看了一次,回到读书时和喜欢的人进行追击问题两次。他又画“表面上他比以前更坚定和果断了,甚至不再使用教学楼内的厕所,哪怕小便”,批注了“搞笑”,我就确实笑了起来,龇出两颗牙。我真的随他的指引情绪鲜明起来,那些不规则曲线和歪扭铅笔字让我对他产生了莫名的好感。甚至就想像个真正的花痴一样留下个电话号码或者QQ号什么的,可惜他在我前面看的这本书,基本上这本书不大可能再次落到他的手里;或者去图书馆查阅一下到底有谁借过这本书,可惜我还不知道那里有没有这样的设备,即使有可不可以查到电话号码,即使查到了,我会不会打?
这是个问题。我应该不会打。这未免太愚蠢了,超出了我理解的浪漫范畴,那样我不如直接打电话去问张科他有没有看过《我的柏拉图》,然后考虑喜不喜欢他。我最近习惯了在郁闷的常态里小面积爆发神经质的叨叨,可事实证明我想堕落却总迈不下腿,仍然是先信马由缰,然后在重要关口勒得马口吐白沫。
我把那些与夏天为虎作伥的情绪压了压,继续往下看去。 他在一段我也认为分析得好的句子旁边批示了“分析得好”、在一句我也认为有趣的话旁边又批示了“有趣”,这就不像我想的那般有趣了。干巴着显出涩来,丝毫不如写第一个“有趣”时机灵,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将自己的臆想强加给了他,他的有趣和我的有趣并不是一样的。如此的反省让我寂寞了一下,随后又快活起来,寻不到号码的致命缺憾到底没有了,我还可以想象自己站得高一些,寒冷起来,时而喃喃呻吟点自慰文字,像王舒一样颤抖着说:“怎么可能呢?你是知道的,我是一个不相信爱情的人。”
PS:——如果很早以前有豆瓣,也许看书邂逅的想法可以成真
http://asi.blogon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