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 科幻三部曲读后感摘抄
《城 科幻三部曲》是一本由张系国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5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 科幻三部曲》精选点评:
●我承认,我看不太懂
●在中學時讀過第一部《五玉碟》,到多年後才讀完另外兩本。如果當年一口氣讀完三部曲,感受當會更深。故事節奏明快,感覺像武俠小說。入面有「史官」角色,知道整個呼回世界的「歷史」(過去和未來也知道),為故事增加了一個層次,令人想到一眾角色你爭我奪是為了什麼,做人這麼辛苦又是為了什麼。很替女主角可惜。如果她生長在一個平安時代,便可以和愛人快快活活地生活。這部小說適合少年人看多一點,特別是我已受過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洗禮,很難再從別的科幻小說得到同樣的滿足感。
●大学图书馆看了2遍 想再读一遍
●非常强大的想象力和历史观,期待要是能写厚厚的三卷本就更好了。
●很神奇很有趣的一本书,科幻爱好者如果没看过的一定要找来看看。。。
●早年看燕垒生的《天行健》,除了书之外,记得最深莫过于自序里提到张系国先生的《城》,可惜总也找不到。前段时间淘换到一本,这两日地铁上来来回回读完了,言辞清爽,却透着厚重的悲悯,可惜人物出彩的不多,大概时间较早,且这一向是他的弱项吧。
●中国式科幻
●蛮厚的,貌似不太常见吧
●纵然是花果飘零,索伦城终将复兴……
●还是大一在简易图书馆搜出来的。很厚。之看了一遍。不是三联版。七几年的一版
《城 科幻三部曲》读后感(一):难道这是科幻?
我对于科幻的定义还是比较宽松的。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大部分都是科幻。但《城》我却看不出来,总觉得是武侠+奇幻的架空
就情节来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建议对港台科幻史感兴趣的朋友看看。其他人可看可不看
《城 科幻三部曲》读后感(二):城:奇幻三部曲
《城:奇幻三部曲》(台湾张系国著·三联书店2000年3月第一版)
僻处孤岛,三联书店出版的“三地葵文学系列”之五的《城:奇幻三部曲》却一直没有买到。直到将近新千年的春节,才将此书收到我的藏书架上。我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城:奇幻三部曲》,虽然作者费尽了心血(序中所言,《城》的创作,历时十年,1981年开始撰写第一部《五玉碟》,1991年完成《一羽毛》),想象和虚构出一个呼回世界,为了营造呼回世界“真实可触的历史氛围”,张系国别出心裁地发明了呼回文字(效果似乎不佳。据张系国自己说“可能是中国的读者不喜欢创新,我在《五玉碟》里几个怪字一用,可被骂惨了。”)、发明了呼回的“独悟哲学”和独悟姿势,制定了呼回世界的伦理规范、婚姻制度,制造了呼回世界里索伦城浩瀚的历史叙述,描绘了精致的“安留纪末叶呼回世界地图”,他甚至为呼回人发明了一种叫“独悟棋”的游戏,种种的伎俩可以看得出作者之用心良苦。张系国所虚构的呼回世界,正如南方小镇之于福克纳、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
《城 科幻三部曲》读后感(三):5000/1的幸运
2000年4月的时候我曾在一本短命的科幻杂志上读到一个短篇《铜像城》,看完后我被彻底震翻了,后来得知《铜像城》只是其作者的长篇科幻3部曲《城》的一个开篇而已,而《城》这本书也刚刚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那一年,刘慈欣刚刚发表《流浪地球》,王晋康已经进入疲软期,倪匡继续着卫斯理的无聊故事,于是《城》成为我对中国存在顶尖科幻史诗的可能性的一次巨大猜想和期待。
在随后的几年中,每次去书店我都会刻意寻找这本书,却始终没有丝毫消息。大学毕业后我开始疯狂的工作,渐渐也不再看这些科幻小说,最后就彻底忘记了这本书的存在,仿佛它从来没出版过。
2006年6月在网上瞎转,竟不小心在当当网发现了它,激动的下了定单后我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寻人启示贴了6年,就在我已经忘记的时候,忽然传来消息说人找到了,马上就可以见面了,这种事情,也够科幻的。
当当网的工作效率很高,没过几天,送货人员便打来电话让我去公司楼下拿书,当500多页的小说沉甸甸的握在手中的时候,感觉实在很美妙。回去后仔细端详此书,封皮已经有点破损,书角处由于长期的积压也磨成了深灰色,但拿在手里还是坚韧而有弹性的,说明它还从来没有被人翻看过,我翻到扉页看他的出版日期:2000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5000册
《城 科幻三部曲》读后感(四):不算史诗的感慨
最近在地铁上找不到书读了,决定进一个大坑《九州·缥缈录》。
不知道为何,读到类似于,或者号称为“史诗”的作品,总会想到《城》——那个荒诞的童话,一个不算史诗的史诗。
最开始在某个科幻小说集中看到《铜像城》的时候,就对这篇奇异的小说念念不忘。后来知道这是《城》这个大部头的序言,又很偶然的在图书馆看到了这本书,借回来一气呵成的看完。
所以有时候读书真的是讲缘份的。
张系国的科幻——如果算科幻的话,充溢着着诙谐的语句,奇特而天马行空的想象,沉重与轻松的故事变错着,时不时的沉重的背景下,突然一句搞笑的话语喷口而出,或者是轻松的调侃时,透着一丝悲凉。
铜像城,这个只存在序言中的城市,在若干年,若干千年历史的轮回中,保皇党和革命党交替执政,攻城的角色,不断的是攻城,铸铜像,城亡,再铸铜像……历史就在这样荒诞的背景中无可奈何的重复。
现在想来,我已经不记得《城》中的具体情节了,有印象的是里面的呼回文字,独悟哲学。有时候,我好像看到这样一个也是学计算机的科幻作者调皮而又故作正经的解释一个虚幻的历史文明哲学这样重大的话题。
所以,从书的一开始,文字就是引人入胜的。
直到最后一章《龙城虎将》,作者的历史感慢慢的显现出来,一句“纵是花果飘零,索伦城终将复兴”,慢慢也被说出了点悲怆的意味。
还有最后那个渡河的寓言……渡没渡河?成没成功?
作者说是隐喻石达开,这一悲情英雄。历史那么残酷,一线之差,事情完全不同。
《城 科幻三部曲》读后感(五):中华特色的科幻小说会是怎么样子的?一个尝试
人们常将张系国和倪匡并称,倪匡的小说我是没看过,不好说什么,总觉得充斥了怪力乱神、特异功能。当然,张系国的名字从前也没听说过,朋友推荐让我看看这套“城”三部曲:《五玉碟》、《龙城飞将》、《一羽毛》。
最早的《五玉碟》写于80年代初,到最后一本《一羽毛》已经是90年代初了,因此三本书写了10年,作者在此是花了颇多心力。
作者在《五玉碟》后记里就明确提出,自己是在尝试写有中华特色的科幻小说,以此来相较于外国的科幻小说。因此,这书中很明显就能感到武侠的气息,铜像教、青蛇帮、侠义等元素让人会心。侠之精神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至今影响深远。新近热门、更西化的奇幻文学到了中国的土壤上也不可避免地加入武侠要素,而成为玄幻,有的极端便成YY之作了。
个人来说,我最欣赏的还是作者构建这个呼伦世界的尝试。我多次提到一个宏大世界不仅是写作者野心大小的问题,也是保证作品真实度、可读性的一种手段。作者在开书就洋洋洒洒简述了呼回世界和铜像的漫长历史,颇有点史诗气魄。而故事中独悟哲学、独悟棋、呼回世界的语言文字和婚姻制度等则具体而充满了幻想色彩,令人为之称叹。
张系国有着技术背景,是个电脑专家,因此在《五玉碟》里加入一点比较“硬”的东西——信息和博弈论。正如书名标示的,“五玉碟”描述这样一个困境:五个人各头顶着一个碟子,五个碟子中有三个蓝色,两个绿色。大家面面相觑,在不能用任何方式进行沟通的情况下,首先猜出自己头上顶的是什么颜色的碟子。在这里作者解释了信息在博弈论中的作用,具体大家去看书吧。(嘿嘿)
第三本《一羽毛》则试图思考历史决定论,这自然是作者个人的一个关切,但就中华文化来说,关心国家大事、宏大叙事恐怕也是个传统,也很有特色吧。对于历史发展的规律,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有着诸多解释。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对此有个精彩至极解释,个人的活动虽然不可预测,但由以成百上千亿计人类构成的社会整体来说,却可以用数学精确的表达出来,继而可以后知五百年,并通过操控变量控制社会演进的历程。这就是《基地》系列中所谓的“谢顿计划”。
张系国对于历史和社会的解释并没有如此数理化,在《一羽毛》中弥漫的是无望的历史决定论。呼回世界的进程早已注定,历史书已经写成。对于身在其中的历史学家来说,他们已经了解历史事实是如何的,但不能说。而当时间成为有实体的怪物,破环历史的进程时,呼伦世界的人们已经无能无力,所幸的是,来自未来的子孙们及时将时间裂缝弥补。
个人与历史的关系总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时间、地点、人物、心境、境遇的不同无疑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感慨。
第二册《龙城飞将》由于没有讨论让我感兴趣的话题因而印象不深了,只觉得书名起得不错,但现在看来似乎来有80年代的一种味道,具体就说不清了。
尽管作者自说尽量避免在小说中过于直接地看到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影子,但对于中华特色的科幻小说又如何能避免呢?
索伦城中有着一具硕大无比的铜像,保皇党和民党争夺对铜像的控制权,因此呼回世界的历史就是一部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战争史。后来,铜像愈来愈高大,甚至似乎具有了神性,崇拜铜像的铜像帮趁机兴起。直到有一天,外星的闪族人入侵,气化了铜像,并占领了索伦城,然而“纵然是花果飘零,索伦城终将复兴”。故事就是从呼回人反抗闪族人统治开始的。
我不敢说各个势力对应着什么或者隐喻着什么,但是在阅读中你一再会感觉到,多么相似啊,仿佛听说过。
另外一点让我非常喜欢的就是作者对于语言的应用。在台湾,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跟大陆比的确要好很多,因此书中不时会出现文绉绉的对话以表现人物特点,表现出他的语言功底。同时,这也有一种幽默的效果。在第一册里,作者的故事似乎还是四平八稳,尽管呼回世界的一些设定相当大胆有趣。但是到第二三册,语言就变得更加搞笑起来。这种搞笑类似语言的无厘头吧,他化用一些成语、俗语、习惯说法,乃至借用、改编大陆的说法、歌词等。从一段搞怪的段落中,看出被借用的原型来,这是一让人抚掌欢笑的时刻。
这种搞坏方法,现在已经司空见惯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套八九十年代的作品,而且改编得很不错。他调侃的原型很多都是大陆的事物,这恐怕是在岛上、在那个时期一种心态的体现吧,大家自是可以心照不宣。
在内地,也有很多科幻作家以写中国特色的科幻小说为己任,但与张系国的相比会是有什么区别的,这似乎是个有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