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永字八法》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永字八法》读后感锦集

2021-01-30 04:54: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永字八法》读后感锦集

  《永字八法》是一本由周汝昌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字八法》精选点评:

  ●对周老的一些深化。 神龙兰亭大约是摹本,陈鉴本是褚遂良以其师虞世南为基础作的第一次修正,陆继善以此本摹。赵孟頫是第二次进化,这点周老可能完全不同意。

  ●墨香点点,滴落于芳丛、林间、腥咸的海的青春里...

  ●对书法根源性的深刻研究,当然这只是老先生的一家之言,但读后也颇有启发。当今书法界,能有如此深邃思考和研究的人,几乎是没有啦。

  ●以前買的時候不知道, 竟然是周汝昌寫的

  ●字没看完,图画看完了。

  ●感觉讲得太零散了,又多有重复。

  ●先按照书里说的,买些字帖观摩一下

  ●午后大雨,在校对面的大众书局信手翻完。作者论书亦多史家严谨考证笔,中心观点高正不谬。一些散论偶露“玩票者”而非“内家”意味。

  ●半价

  ●特別通俗適合入門,但是也實在太啰嗦了一直在重複,完全可以縮減掉至少一半。而且觀點也太強勢了,不過這也是周老行文的一貫風格唉= =。

  《永字八法》读后感(一):有见地

  周老以红学闻名,但我读的第一本周汝昌的书是唐宋词鉴赏,具体内容记不清楚了,但第一篇是柳永的八声甘州,印象很深。

  无论是红学研究,还是这本关于书法的书籍。都体现了周汝昌先生一贯的风格,可谓细致入微,在不经意处发议论,例如对“书法”的新命名?()什么字啊,打不上。对王羲之书法“遒媚”的议论。但有时给人的感觉似乎过于钻牛角尖了。

  是啊,附录的周老书法实在也欣赏不了。

  《永字八法》读后感(二):哎,一本1折起卖的书

  周汝昌在红学上,确实是很有地位的,但现在人真的太老太糊涂了,临死前出了好些书,也不知道是要给自己女儿留多少遗产啊?要是国内也开收遗产税,估计他就绝对不这样干了。

  看书法理论的书,还是看包世臣、康有为、白蕉这些人的著作好些,尤其是白蕉,近代帖学的第一人哦,他的《书法十讲》真是说得好,看了收获不小的。当代的书法著作,最颠覆我对书法认识的,就属南京女书家孙晓云的《书法有法》了,立意深刻,考证有据,虽然有过激之言,但感觉她为书法研究指出了一个新方向,未来必然受到大家瞩目。

  《永字八法》读后感(三):书法爱好者开拓视野

  相传“永字八法”源自张旭,包括侧(点)、勒(横)、弩(竖)、趯(挑钩)、策(仰横)、掠(长撇)、啄(短撇)、磔(捺),一般指中国书法基础笔法学习。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以问答的形式谈书法,语言通俗,中编和下编是关于书法的论文,有的读起来较枯燥,如作者用两万字来考证“遒媚”二字。

  作者在书中为书法爱好者普及一些新的“常识”。笔以硬毫为上品,作者不赞成用软毫,我国书法艺术史以唐宋为一大分水岭,由硬毫到出现软毫是一个根本性原因。隶原是对篆而言,非篆书体都是隶。汉隶、八分书,即使不临写也要看,玩味寻绎它的笔法;篆,若不学,可不看。篆书其实最好写,只要笔画挺拔、疏密匀停就过得去,用笔只有中锋。欧阳询的《九成宫》不必多学,易落于呆板。学行书最方便、可取的是《集王圣教序》。草书可先学孙过庭的《书谱》,但此帖有过于随便、草率、颓唐之败笔,宜善加抉择,学其长处。学元、明、清诸家的书法,如识解不高,极易毛病百出,流于“恶札”一类。作者纠正了一些讹传,如握笔要做到别人从身后突然抽其笔而不得,王羲之写“永”字练了几年。“藏锋”并非要把字写成肉疙瘩,而是如锥画沙,力透纸背。值得注意的是,“永字八法”中至少有四个是明显借用了“御”法的术语。

  作者称对“书学”下功夫比对“红学”多得多。针对当今书法的面貌,作者认为“进展”是在高峰基础上“更上层楼”,不可变为连基础也还不大明白,甚至有意抛弃基础,追求一些“光怪陆离”的笔墨游戏,以为这就是“时代”的“新”。讲书法要先懂中华文化,晓悟汉字、毛笔两大特异文化创造所组成的中国书法的规律和审美要求。

  本书纸张较好,但书中的碑帖的插图易成为鸡肋,因书中并未专门讲解书法大家的作品,不若列出书法家的重要作品,让读者自行购买欣赏。

  《永字八法》读后感(四):从周汝昌的字说起

  前段时间在一篇文字谈及周汝昌老先生的字时,接着便遭来非议,有人曾好心地告诉我:“这是盲书,你知道吗?”但我想,既然写出来了,大幅大幅地放在书的前面,当然也就有让人评判的意思在里头。

  可是有人口中的“盲书”,我却有些糊涂。换一个意思来讲,应该是很不同寻常的东西。就像报纸上某位盲童用手摸索出来的一枚太阳,虽然其情可悯,但还是和真实的太阳有距离的。至于“不同寻常”的,未必是好的,这是大人小孩都能明白的一个道理。

  王小波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有意思的话:“对残疾人的最大尊重,就是不把他当成残疾人。”对于老人写文章也是如此,他写的好就是好,写的不好就是不好。如果因为他的老而把不好说成好,对于老人本身来讲,也未必能消受如此特别的肉麻呢。

  所以,在中国做老实人尤难。也确确地诞生不了《皇帝的新装》那样的童话。而那个敢讲真话的小孩子,他后来又怎么样了呢?是逆了龙鳞而割了舌头呢?还是被群众的唾沫淹死了呢?不过这点倒是真的,没穿衣服就是没穿衣服,不管你是富甲天下的皇帝,还是在烂棉花里蠕动的乞丐,他们的区别也就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区别。

  这就是那个小孩所给予我们的答案。

  当然,这种“不同寻常”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被别人认为“不同寻常”的,一种是自己认为“不同寻常”的。两者尤其是前者更为可怕,如果认为他是“不同寻常”的伟大英明神圣,那就势必又回到文革的老路子上去了;如果他是“不同寻常”的卑鄙无耻下流,那就势必要被眼睛雪亮的人民群众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研究《红楼梦》的有些人也会搞出这些乱子,喜欢曹雪芹的人就把他装扮成神,而讨厌高鹗的人就把他涂抹成鬼,而唯独不肯把他们作为人来看待。

  至于后一种呢?显然没有那么大的危害。不管你是自高自大,还是自卑自怜,甚至是自惭自愧,都始终是在自我的这个圈子里打转。就说诸葛亮吧,高卧隆中的时候,不管怎样自比管乐,也终究是无人闻问,和着锄头扁担一起过日子。也只有等着水镜先生把广告效应做足了,才算动得了刘皇叔的心。很早些时候不是有个叫海子的诗人卧轨了吗?生前不管他在诗里怎样以“诗歌之王”自居,到哪里都“不值一晒”,到最后丢下一个可怜的老娘寻了短见之后,名声顿时雀起,一些无聊的人,纷纷“谬托知己”,而这时的声名又与海子有何相干呢?究其原因,倒是有人轻轻地揭开了这块兜裆布,还是由于练功走火入魔所致。

  如果说什么叫做讽刺,这就叫做讽刺。对于周汝昌老先生的字来说,前不久有一彩绘本出来了,上面有他的题诗,在书店里特地翻了翻,虽然诗写的很口水,但字还是有板有眼,至少一笔一划找准了位置。如果字字都照这样的去写,我又何苦来写这样一篇不是文章的文章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