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读后感1000字

2021-01-31 00:18: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读后感1000字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是一本由[德] 瓦尔特·本雅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精选点评:

  ●灵光的消逝孰好孰坏?现在的艺术真的只能作为博物展示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比张旭东译得好。

  ●摄影的意味与放大无意识的能力有关,电影亦然。灵光(aura)的美感与消亡以及仪式感有关。

  ●艺术从膜拜性质的凝神观照转变为侧重展示性质的自我消遣方式,从前是作品吸收受众,现在是受众将作品转化为自我表现的一部分。#摄影对艺术所动的手脚,也正是自媒体时代对文字动的手脚吧#

  ●机械复制让艺术大众化,却逐渐走向了失去“灵光”的时代,这是多么矛盾的一件事。也许艺术家常戚戚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专心”创作出来的作品,观众却只是抱着“散心”的态度做消遣性观赏。我开始研究胶片摄影,也许就是想重新捕捉生活中藏于眼神或是被单褶皱中的“灵光”——至少在形式上进行弥补。本雅明不愧为大师,对于绘画、摄影、电影、戏剧都有很深的见解。显然电影的片段性让其比照片更甚,很难留住什么灵光之物。许绮玲的翻译也很到位,比起她,后两篇文章的译者就显得逊色很多了。

  ●喜欢他关于灵光的概念!

  ●我总是犯一些错误,比如先读了城堡的种种阐释再读城堡本身,虽然刻意避免,但因某个渠道对一人产生兴趣继而溯源去读实在是无可避免,因此带上许多并不属己的印象。在本雅明方面,第一是他对机械复制的乐观让人难以赞同,而在“灵光”,也就是我理解里的亲在,符号性、替代性、参与性、本真性的设想,这些都在桑塔格的《论摄影》里有了更进一步并且更得我心的探索。他在这里更似是引路人与反对者。

  ●时空的奇异纠缠: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

  ●Walter Benjamin

  ●翻得佶屈聱牙,读得好辛苦。读下来觉得不用说得这么山路十八弯……

  ●台湾的翻译别有风味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读后感(一):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看过之后 ,对‘灵光’基本上理解

  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是破坏其中的灵光,揭开事物的面纱”

  被破坏之后,灵光就不存在了吗?即使感受方式不同,当代的艺术,除了纯观念性质的 ,依然有灵光的存在吧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读后感(二):灵光消逝

  本雅明在艺术评论史上具有相当地位,所以俺们干这行的不得不读此书。本书比较重要的一篇文章是《摄影小史》,论述摄影从诞生到作者那个时代的摄影史。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作者的观点是十分具有建设意义的。所谓“灵光”,大约是指传统美学和艺术,摄影和电影出现后,由于大量复制技术的应用和摄影技术的提升,创造艺术的时间大大缩短,复制的手段大大提升,所以传统意义的艺术“灵光”也便逐渐消失了。摄影是否为艺术,作者还是给予了肯定的态度。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读后感(三):从一些细节来看这本书不是从德文原文翻译过来的!

  一、译文来源

  译者许绮玲, 林志明似乎是对法语有所研究,从书中的很多细节中(图和注释Aus der Frübzeit der Photographie)看出原文应当是德文的,因此推测应当是从法文转译过来的。很可惜在版权页上没有看到译文的来源。细心的朋友可以自己去发现。

  二、译文质量

  二位译者都是从台大外文系毕业,在法国得的博士学位。可能是从法语影响太大了,中文似乎很不大好,翻译的文句真的要咬牙苦读啊!西化非常严重,有的地方都像是用谷歌翻译过来的,正因为如此希望以后有好的译者重新翻译!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读后感(四):Sublimation or Illumination

  本雅明对于传统技艺和现代化机械的矛盾及对立一直情有独钟,初期的摄影技术虽然简陋,需长时间曝光,人物照则需要对象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姿势,人物的的情绪变化都会细微地反映到面部表情上,慢慢地写入到照片中。而选取合适的光线是成片效果优劣的关键,耀眼的光线会凸显轮廓,甚至和浅色融合在一起,形成灰白的色调;暗淡的光线则会让黑暗侵蚀轮廓,人物就有如“灵光“般的出现在黯淡的背景中。

  无论现代化机械如何颠覆、创造,它都只是拙劣地模仿,短暂地,速食地,没有收藏价值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所获得只是复制品,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人手中都可能有相同的物品。万事都以唯一性和稀有性为特殊,当物品以n次方的速度复制,生产并运送到世界的各地的时候,它的价值就以n次方的速度在损耗。不仅是物品的实际价值,而且是它对消费者而言的心理价值同样都变得廉价起来,disposable goods表面上让生活便捷起来,其实让资源消耗地更快。

  在《巴黎,19世纪的首都》中,本雅明同样地探讨巴黎现代化过程中的得与失。Having read it long time ago, I only have a vague impression, yet I could feel the same acute observation and profound reflection.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读后感(五):灵光一闪

  1839年,达盖尔用上了碘化银的铜版置于暗箱内,曝光后,得以将浮动的镜像固定下来,摄影术问世。摄影发明之后,陷入争议之中长达百年之久。争议的思想渊源在今天看来近乎腐朽。

  “人类是依上帝的形象创造的,人类发明的机器不能固定上帝的形象”、“留住影像,就是亵渎神灵”、“只有虔诚的艺术家得到上帝的灵启,在守护神明的最高引导下,鞠躬尽瘁全心奉主,这时才能完全不靠机器而敢冒险复制出人神圣五官面容。”

  摄影术的发明首先在画家这一行业里产生激荡。作为复制现实的同行,头脑清醒者意识到,“摄影得向绘画接过传承的火炬”,纷纷改行做起了职业摄影师。转承期的摄影家采用达盖尔摄影法,拍摄出来的人相,有一道“灵光”围绕着他们。由于长时曝光的缘故,光影持续进入暗箱,“从最明亮的光持续不断渐进至最幽暗的黑影”,在底片上显影。光线“慢慢从黑影中挣扎出来”,“聚合成早期相片的伟大气势”,这一道气韵之环潜入相面中人物的眼神,使其充实安定。

  本雅明在《摄影小史》中进一步指出什么是灵光。

  “什么是灵光?时空的奇异纠缠: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静歇在夏日正午,沿着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或顺着投影在观者身上的一截树枝,直到“此时此刻”成为显像的一部分——这就是呼吸那远山、那树枝的灵光。”

  本雅明指出当今已经到了灵光消逝的年代。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文里,细数了人类复制史,古希腊时代的熔铸与压印模,之后的木刻、石刻、铜刻,之后是印刷术,及摄影和录制。到了20世纪,人类复制技术已经改变了原有艺术品的宣传和影响模式,“而这些复制技术本身也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引人注目”,尤其是艺术作品的复制和电影艺术。

  艺术作品的复制损伤了艺术品的“灵光”。“此时此刻”的独一性正是复制品所不具有的,艺术复制品不具有的还有艺术作品本身的“历史传统”和仪式。尽管人类借助艺术复制品能将艺术品拉近自己的生活,实现与之限时性的表层接触。然而“灵光”的消逝,使人产生万物皆同的感觉。

  写到这吧,真艰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