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摘抄

2020-06-22 22:40: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摘抄

  《光芒渐逝的年代》是一部由马蒂·格肖内克执导,安吉拉·温科勒 / 布鲁诺·甘茨 / 亚历山大·费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一):在隐喻庭中

  以生日宴会这个方式国家社会政治相关人员都集中到一个封闭空间,从一个家庭视角整个国家。人物性格刻画鲜明,甚至每个人物都有具备轮流上场的故事性,人物关系安排都有着黑色幽默故事情节隐喻十足:桌脚的断裂导致餐桌坍塌,神神叨叨的母亲在最后走丢,都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危险直至倒塌。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二):光芒渐逝的年代

  白昼变短,夜晚变寒,秋日已至,笼罩四野,这是光芒渐逝的时候

  老革命家东德末年迎来了90岁大寿,生日政府社会家庭等各路人马齐集家宴现场,这一天的时间同构着这个四代同堂家庭的分崩离析和已经走向末路的东德体制芸芸众生。“只有萨沙才能完整得搭好餐桌”被反复强调,可萨沙已经逃亡西德,留下的人只能面对坍塌的桌子和无言的葬礼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三):光芒渐逝的年代

  据德国作家欧根·鲁格同名小说改编影片《光芒渐逝的年代》,在有限时长内对原著中陷入时代变迁的一个家庭四代人的故事做了节选,但重点依旧是那个合并的转折年代。影片色调清寂中带着些脆弱浓烈,构图考究,剧情台词寓意丰富,对老一代而言有种冰冷的悲凉感,仿佛一切都在不可挽留的消逝。片中老演员表演出色,如,布鲁诺·甘茨爷爷演技依旧,以肢体神情交代了太多的内涵片尾人们埋葬的是那个曾经的女战士,令人感慨的寓意。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四):再见,苏联;再见,斯大林的时代

  以小见大,把一个家庭内部成员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人放大为社会各个阶层代表,把祝寿时的貌合神离放大为苏共解体前的貌合神离。历史碎片化的散落在这部片子的各个角落孙子萨沙的出走与逃离某种意义上超过了易卜生所述娜拉的出走。电影还有点像根据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改编的《在我弥留之际》,将时间线集中某一个固定段落,人物集中与某一固定场所事件起因集中某一事件点。比如弥留之际是死亡和出殡,《光》一片是曾祖父90岁生日大寿。所不同的是,《在我弥留之际》体现的是意识流手法解构,《光》一片体现的是个人视角的自我反思。对德国重新统一,对苏共解体感兴趣可以在这部片子的家庭聚会里找到对应和立足点。四星标记,不做推荐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五):光芒渐逝

  1 充满象征和铺垫 没有历史背景也看得轻松

  2 音乐选材是一大亮点 全部来自原汁原味的歌曲 微妙的展示了前苏联和东德之间的关系 片尾曲是肖斯塔科维奇Jazz suite No.2 VI waltz 2慷慨激昂值得听完

  3败笔在于拍摄手法过于单一 显得冗长沉闷 就表现回忆而言 对话的效果远低于影像 之前看的塞尔维亚片“战线的另一边”也有同样的问题

  4映后与导演交流环节的发现:

  导演自称本片的主题并不是怀恋或批判某个政权或时代 他想表现的是那样一群人内的矛盾和分裂 不强行将电影服务于政治好评

  提问环节来看 这种小众影片观众观影素质普遍较高 不乏对调度 隐喻 历史背景的观察与思考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六):大树将倾前的猢狲众生

  【第五届德国电影节·光芒渐逝的年代·2016】山雨欲来的东柏林,老革命威廉一家风云际会,正在举办他90岁的生日庆典,党组织也派人给为他颁发终身成就奖。然而柏林之乱已经安不下一张餐桌——一直肩负着摆餐台使命的孙子选择在这一天叛逃西德,噩耗打碎了威廉一直引以为荣的革命世家的黄金外壳,也打破了四世同堂一家人表面上的宁静。最终,威廉四世成为压垮餐桌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场家宴四个月后,柏林墙轰然倒塌。

  还是“家宴不成席”的戏剧模式。这张餐桌到底要承载多少平时上不了台面的爱恨情愁,同一屋檐下又郁结了多少矛盾冲突。电影将绝不许好好吃饭的传统进行到底,各路英雄为了同一个藉口来到饭局,酒不过三菜不到五味,隐藏在华大氅的就开始蠢蠢欲动,从龃龉到摩擦,到擦枪走火,直至唇枪舌剑,直到达成将一台好端端的饭局搅成一堆狼藉的目标。风格谐谑的政治轻喜剧。

  大树将倾前的各色猢狲心态与生态,打嘴仗为主的群戏。老戏骨当仁不让,小角色舍我其谁。不熟两德背景的人光看他们明争暗斗的抢戏也值回票价了。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七):光芒渐逝的年代

  起初被题材吸引。柏林墙倒塌前后发生在东德一个家庭的故事。小切口展现时代变迁的故事一向爱看,个体的复杂性可见微知著,窥见一个时代的真实。

  情节亦充满吸引力。从深秋清晨薄雾中的东德田园风光进入,将所有冲突浓缩在一次生日宴上,每个人物都饱满鲜活,细节充满隐喻,生活虽依然维持着体面,暧昧而不乏真挚的多元人物情感,却是那个暮气沉沉的年代里难得跃动的力量。

  有形的柏林墙倒掉,无形的隔阂在27年后依然没能彻底消弭。来自东德的导演,将视角重新聚焦回那段历史,但他坦言,“并不打算跟历史做清算”。带有很强自传色彩的小说原著,同样映射了导演的经历。他带着复杂情绪,用温情但并未美化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分崩离析,也隐喻了一个国家、一个体制的终结。

  “每次出现都意味着危险”(语出罗拉拉)的性格强烈的女主,是这个故事中最敏锐的人,她远离故乡俄罗斯,历史学家的丈夫对她说“我爱你”,又同时与闺蜜和儿媳关系暧昧,被寄予厚望的儿子逃到了另一边,以为永不能相见……她挑开所有的真实,不愿用日常麻痹、救赎自己,然后日日饮痛,最终酗酒而死。

  落叶铺满街道,并不清扫,人们缓缓踩过。激烈、平和、妥协、超然……无论哪一种人都逃不过时代变迁的影响。最敏感、最激情恣意的人,最先在疼痛中陨落,于是光芒渐逝。

  德国电影节的好电影。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八):电影备忘录

  原以为是一场家庭伦理戏,结果却看了一部历史缩影,小说共二十章,由独立的片段拼接而成,七个人物七个视角,交替着叙述。而现如今活着的可能只有患有淋巴瘤的亚历山大和认为他是个“狗屁蛋”的儿子马库斯了。

  对于祖父威廉那个时代,东德正兴起,祖父母身上那种莫名的对未来的憧憬和听到党的召唤后不乏奉献的投入挺真挚的。这和处在同时代的中国也有很多在外面的人才回到这片土地建设新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对这一代人后来的遭遇暂且不谈,但最开始那种对祖国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仍旧是很尊敬的。

  但到了父亲库尔特和亚历山大年轻的时候,他们都是假装在相信。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清楚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就这样一直说谎下去,我们就这样一直假装相信他们,如此麻木的态度也让爷爷觉得全家除了他都政治上不可靠,都和戈尔巴乔夫一样,是失败主义者。

  这也导致了在1980年代末的东德,高墙还在,人心尽失,虽然故事在描述一场团聚,但团聚却是从一个元老功臣挚爱的孙辈、政治上的接班人逃逸开始,最终不可避免的迎来了散场。这场程式化的虚妄聚会最终成为了目击一个时代谢幕的特殊隐喻。

  某种程度上说,这场宴会、这个家庭与国家是同构的。那些内心虚弱无助的官员念诵着虚妄的颂词,一次次对老人说,请保持这样健康。但他们指涉的其实是身后的国家。但年迈的老人终将逝去,而他们企图维系的一切也终将逝去。

  在同名改编的电影中一张摆放着食物的桌子,被修修补补勉强地支撑起来,最后被家族里最小的孩子彻底压垮,这也在暗示着有时摧毁一切的不是外界的攻击,而是内里的溃烂。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九):“时间尺度。东德易帜十二年。然而他还是想探个究竟:十二年到底有多重?”

  电影改编同名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聚焦于东德一位共产主义革命英雄九十岁生日宴时的人和事,勾勒出一幅反映民主德国垮台前关于家庭和社会的芸芸众生相,让观众得以窥视那个特殊年代社会上层阶级老中青三代对于国家对于自我对于未来所饱含的矛盾心理和复杂情感,并体味到导演对于逝去岁月的那种批判与缅怀、伤感与希望、爱与恨交织的暧昧态度。 这部电影平静地讲述着那个复杂的德国(东德)旧日,祖辈父辈们的奋斗、不耻、秘密与沉默,子辈们如何去理解、去感受和接下,有时经历的沧桑太沉重而难以言说。影片隐喻一个接一个,压得人喘不过气。而片子的结尾很美,一座墓碑立起,来自不同地方不同信仰的人皆在此默哀,大雪纷纷,茫茫的大地显得沉静。

  “家宴不成席”的戏剧模式。这张餐桌到底要承载多少平时上不了台面的爱恨情愁,同一屋檐下又郁结了多少矛盾冲突。电影将绝不许好好吃饭的传统进行到底,各路英雄为了同一个藉口来到饭局,酒不过三菜不到五味,隐藏在华大氅的就开始蠢蠢欲动,从龃龉到摩擦,到擦枪走火,直至唇枪舌剑,直到达成将一台好端端的饭局搅成一堆狼藉的目标。

  其实整体而言,电影故事是在一个低沉的氛围笼罩下展开,那不是想象中的德国,也不具备太多的“德国味道”,那是前苏联影响下的民主德国,导演说,事实上这部剧悲喜交加。在影片的结尾,事实上导演还是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期望,毕竟,最黑暗的已经过去,新的黎明,如期而至。

  100分钟的时长,承载的信息量极度丰富,又设有很多留白,如果对二战后欧洲,尤其是东欧历史不熟悉的观众,并不很容易进入,种种隐喻元素的设置,让影片多少有点欲言又止,恰好代表了导演对于东德历史的复杂态度。很好的一部德国电影,对心理和情感的演绎非常到位,一个生日聚会诉说了一个时代的特点。有人怀念,有人逃远。或许中国人对这部电影更有共鸣吧。

  德国拍过不少反思历史的电影,这似乎成为他们电影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母题,不论是对二战罪行的反思还是对集权的警惕,都有不少佳作。而这部便是其中之一。

  《光芒渐逝的年代》观后感(十):娜塔莎回到了斯拉瓦

  昨天在南艺德国电影节上看了《光芒消逝的年代》 大概整理一下剧情 1989年的东德,一位功勋老党员威廉即将迎来自己的九十岁大寿。他似乎不满于周围的一切现状:会给机关写投诉信;抱怨自己经常看到西德的电视频道,在家里也不吃妻子给的药,认为迟早自己会被她毒死。他倔强的想改变自己身边的一切。而他同样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孙子萨沙已经不堪忍受东德压抑的生活,逃到了西德。 (他的儿子在集中营待过十年,弟弟因为尝试逃跑而被杀死,他的妻子是俄国人则处于祖孙中间的夹缝地位。) 在威廉90岁的祝寿会上(这个会场本身也比喻着东德)家里的祖孙四代人得以齐聚,社会上的各种头面人物,包括党政干部,农林工人代表等都悉数抵达(一直上厕所而不得的监狱长),当然,也有象征着社会主义未来的少先队员(老人听他们唱歌很高兴)。他穿着笔挺崭新的西装,胸前别着党徽,与大多数人都格格不入,一切的冲突都也从这里展开。 在这里老人对不同的人态度不同。 对献花的官员:请把花放到坟墓 对医生“我记得你”:“我是你的医生”“医生可以治病,不过还是要保持自我,对医生也要警惕,斯大林就是被医生治死的。” 对儿子逃到了西德的一对夫妇:我不认识你们 对于曾孙马库斯:(你可以继承我的蜥蜴) 片中有个很明显的意象:在祝寿会上用于摆放自助餐的长桌(威廉从纳粹那里夺来的,他用锤子狠敲钉子使它稳固,一边念叨着现在国家对待反对派的方式太无力了,老人能对桌子缝缝补补,使其勉强站立,但所有人都说只有萨沙能修好,而老人一直在问萨沙为何还没来,桌子似乎在隐喻这个国家,只有青年人才能拯救它) 而最年轻的一代人,威廉的曾孙马库斯不小心弄塌了桌子,聚会乱作一团,只有老人的亲家,那位老太太娜塔莎在唱着俄国民歌,最终稳定了局面。 天色渐晚,萨沙仍然还没到,他出逃的消息最终也传到了聚会上,此时,老人心中秩序彻底崩塌了。官员们听闻此,也悉数离开。偌大的房间里顿时空空如也。 晚上,老人睡着了,DDR共和国也睡着了,于1989年,它的生日。 老人的儿媳妇,来自俄罗斯伊琳娜最后酗酒而死,在片尾她的母亲娜塔莎在聚会后也不见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妈妈回家了。回到了他的故乡,在俄罗斯的斯拉瓦。

  这部电影与《再见列宁》的诙谐幽默与《窃听风暴》压抑的取向明显不同,它本身的信息量非常非常大,剧情通过一个冲突框架下涉及多对人物关系的矛盾来展现,而这些人物关系之间则隐喻着一种文化或社会关系,导演自己是东德人,他说理解这部影片需要观众自身对二十世纪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它包含着东德人对自身历史以及与对苏联(俄罗斯)的复杂情感,它并不是在反思,或是在拷问某种政治话语,政治体系,而仅仅在展示一个家庭内部的历史缩影,通过描写一个家庭内部的分崩离析,来展现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分崩离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