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处》读后感100字
《在别处》是一本由袁凌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别处》读后感(一):《一个非虚构作家摊开的内心世界》为什么重复发了27次?
大家新年快乐呀~元旦一大早真故君就遇到了魔幻事件,有豆友反映书评《一个非虚构作家摊开的内心世界》重复发了27次?!
真故君也很无奈啊,我们就发了一遍。有朋友说是因为敏感词审核原因,有说是系统崩了,咱也不懂,咱也不敢问,不过还是要感谢豆厂免费帮我们推了27次袁凌老师的新书《在别处》,给加鸡腿!
《在别处》读后感(二):生活之不易,幸福的来历
《在别处》虽然是袁凌的自传,但读起来却是相当的客观。好似作者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在审视过去的自己。明明是不经意、很平淡的文字,却让人爱不释手,读起来就放不下了。细细一想,作者用细腻的感触来描述了平常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最真实的情感,生活的艰辛、流浪的心酸、人心的莫测以及那个时代社会的动态一一跃然纸上,很平淡、很真实也很震撼。
对作者来说,那个年代能穿上一双球鞋都是一种奢望,作者的母亲去学习看他,执意想去看看火车,作者在同学面前的那种尴尬不难想象。上个厕所,所有人都站一排,好像在比试谁可以撒尿更高。作者工作后租房的生活也一波三折,换了很多地方,还有同事租住在只有一张床大的房间。。。
过去的生活虽然很苦,但如果能尝到一点点的甜,那就会觉得无比的甜。现在的生活,物质充裕,生活水平相当高了,可是人们对幸福的体会却少了很多。小时候的记忆,只能成为记忆了,穿着开裆裤,看着妈妈织毛衣,吃一块棒棒糖,和同龄小朋友骑自行车,那种爽快、酣畅淋漓的感觉,怕是很难再体会了。生活质量的提升,感到舒适的同时,切身正在失去什么?失去了对快乐的感知,失去了那份天真和美好。
《在别处》读后感(三):有点伤心,又像得到了宽心
从出巴山,渡汉水,过秦岭,到辗转北京、上海、西安、重庆、内蒙等中国大地,袁凌的身份在农民、北漂者、调查记者 、非虚构作家之间流转,这次终于出了一本对自己人生以及写作生涯都有总结意义的作品。
他写漂泊的孤苦无依,“甚至考虑买了个充气娃娃”;写与现实碰撞的苦闷,“我们既不能好好地活,也不能好好地死”,写私密的情感,生命中一段又一段的缘起缘灭。即使在写自己,袁凌也保持着记者式的客观和惊人的坦诚。
当然,这本书不只是关于他,更关于他在这个时代中漂泊时遇到的那些人,八仙的亲人,安康车站乞讨的无臂女人,河南的煤矿工人,内蒙的留守儿童……这些他在生命中看见的人,都被纳入他的人生之中。
用袁凌的话来说,这是关于他自己、以及生命中所看见之人的一个“小历史”,略去宏大的事件与运动,将意义都落在具体的烟火日常上。其中包括尘肺病、残疾、贫穷、死别等碾压,也有一日三餐,年节时的久别重逢,瓦屋上的青苔,菜园子里的葱姜蒜。点点滴滴,如切如磋。在天长日久的摩挲中,那些尖锐的疼痛会被按下去,抚平,只留下一些褶皱。继续把艰难的日子好好地过下去。这种细密扎实的生活观滋养了袁凌,拯救他免于虚无主义。
袁凌曾写过一个患白血病的少年张浩,写他抱着吉他弹唱《当你老了》时,他奶奶说,‘好听,有点伤心,又像得到了宽心”。
阅读《在别处》也是这种感觉,有点伤心,又得了宽心。
《在别处》读后感(四):内心的独白与彷徨的过往
人们都喜欢读别人血淋淋的故事,同样会或多或少的的反思自己的一地鸡毛的生活;但很多人还是想着过自己的一地鸡毛的悲剧过往。《在别人》在度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是一部非虚构的作品,但对作者更是不详,也不了解,对他的其他作品也读的不多。
《在别处》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作为作者,看到他更接近平常人的一面,很多平凡的小事被放大,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如被别人欺骗时会愤怒,进而感到屈辱,然后想象着去报仇等;在冷静以后,会继续闷头过自己的小日子,然后工作,恋爱,分手等都是人们都要经历的事情。
好多事情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他的对立面。真实一直都很珍贵的东西,有的人假借其他物体寄托自己的思想,但在生活中,与人为善,遇到真感情的东西变的弥足珍贵,而不是一些虚头巴脑带有利益关系的亲昵;在真假掺半的网络浪潮中,是否能看到最真实的信息更加的重要,而不是做一个糊里糊涂对事一知半解的键盘侠,做个网络喷子,还有生活中一些科研成果的侵夺等。因此,我特别喜欢那些特别‘真’的人和事,看了《在别处》后都是以现实点滴为背景,扎根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
在这个不平凡的寒冷的冬天,与作者共鸣,书中所讲述的源于亲身经历的故事,代入感特别强,新的故事在发生着,我们都是故事中的扮演者;其次,所讲的类似于自传体,使我想到了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人们正经历着求学、情感、婚姻、职场……人们变的迷茫、彷徨、奋斗、拼搏……都是一遍一遍的经历着。
读完了之后,就很普通,对于乡村的景貌、民俗,落寞的陕西想吐文化不做剖析。非虚构文学是大众化的文学,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生活的浪潮永远在时间浪潮中来回翻滚。这个世界除了太阳下光鲜的一面,还有夜晚的探照灯打不到的地方,看书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观点,给别人讲述应客观一点,对于灰色地带的揭露应慎重,生活是有太阳的,我们是快乐的。
《在别处》读后感(五):物是人非 再见亦非故人
生活是条不分青红皂白的大河,冲碎一切曾经完整的、坚固的、长久的。只有他,溯流而上,在生活的废墟上,固执地去寻找支离破碎的人生意义。
《在他处》一书历时十三年,深汲袁凌个人生命记忆,堪称一本自传,他的文字柔软有温度,追溯了一个人的离乡与回归、青春到不惑的心路,共有上中下三卷,其中包括《北漂纪》《候车室》《在县城》《西安往事》《过秦岭》《洪水》《住瓦屋》《出生地》《寻梦记》九个章节,描述了从小县城到大城市,从候车室到出生地,其中不乏孤身离乡的线索、在外漂泊的孤寂、城乡沉默的变迁、自我成长的印记,真实记录了一个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长,侧面反映了一段城乡中国的无声变迁。
“我晒到了北纬39度的阳光”让人真实的感受到作者初到北方的欣喜,初触静电的恐慌、探寻北京的过往这些新奇的一切掩盖了孤身一人到北方的孤单。北漂时的居无定所和辗转反侧让他最终明白这片土地上没有一块地方属于他,即使是住了九年的出租屋,依旧是出租屋而不是安身立命之处。
火车站、候车室里人头攒动,破败的墙壁,窄小的窗口,最令人感到恐惧的是面对未来的手足无措——屋子外面停着不少车,但哪一辆都与我无关。直至后来再次复婚的妻子,眼中充盈的泪水是坚实的约定还是脆弱都无从得知,只是记得火车站道路的泥泞,轮轨的坚实和检票口那短促又长久的一瞥。
多年后住在北京的天通苑,发现预先打下的空调眼被麻雀占用,发出的感叹也是——面对人类的巨大庇护与危险,一次完全不顾后果的投靠,这样的诚心,不足以感动匆忙的人心,却可能得到疏忽容忍。这又何尝不是感叹自己的命运,像洞穴里的小鸟,无依无靠,只身一人到北京漂泊的困窘,陌生环境里人们的无视,更添独面命运的寂寥。如果一户人家搬走了,带走了粮食,不再打算回来,第二天,墙壁里老鼠的动静就完全没有了,它们知道了人的心意,明白这座房子已经死去。这户人家也将面对完全不同的命运。它们和人一同离开,却各奔前程,不留下什么情分。
在瓦屋的居住的那段岁月,尽管父亲定居,兄弟盖房,母亲坟墓安置于此,自己也没生出在广佛镇买房的意思,大抵还留存归乡人的指望。
出巴山,渡汉水,过秦岭,出潼关,闯南走北,不断地寻找,不停的感知,迈入外面的世界,再也没有家乡的坐标。世间万千变化,即使多年以后重回故乡,却再也认不出曾经熟悉的物事,找不出生身的证据。每一颗草,每一阵风,都不再是原来的模样。故地重游,再见林中晶亮的五味子,却不能随心所欲的采摘,被告知物有所主,它属于一个确定的人,“一切都改变了,”而我也不再是这里的人。
《在别处》读后感(六):成为袁凌
在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非虚构写作和公共议题中的袁凌。《青苔不会消失》和《寂静的孩子》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袁凌写故土家园之痛与底层的惨痛,却能不卖惨、不止步于嚎哭或愤怒,而是在接近很多不可言说的真相同时保有很高的文学性,这样的写作真的是很难的事情。在《在别处》的序言里,雷磊说袁凌跟是枝裕和一样,都是保留了西方的创作形式,却继承了东方的叙事语言。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我在读《青苔不会消失》和《寂静的孩子》时,时常想起Peter Hessler,然而外来的眼光永远不可能企及这种故土家园之痛,虽然公义是人性中共通的东西,但这种东方内核的阵痛,必然只有中国人才能深刻共鸣。
我原本以为《在别处》是跟《青苔不会消失》和《寂静的孩子》类似的作品,读了才知道并不是的。我之前读的袁凌是为公共议题写作的那个他,而《在别处》所呈现的,则是非虚构写作的生产现场中那个私人的他。时代的灰尘落在个人头上成为一座山,非虚构写作里的袁凌以笔为刀叩击这座山,就必须放弃一部分私人的自己,放弃一部分会柔软会恐惧会愤怒的自我。非虚构中的“我”必须是比私人的“我”更抽离的“我”,必须冷静自持,又要心怀悲悯,还要一腔热血,方能以笔为刀,在公共议题的大山上一点点刻出痕迹。像是蚂蚁啃噬岩山,千年万年,愚公移山,为了兴许有天能崩裂岩山、使公义再见天日那渺茫的希望。写作的时候要成为这个公共的“我”,就得收起那些更加真实的自己,那个私人的“我”。
为了公义而被收起来的这些“我”,现在展开于《在别处》之中。我们看到作为私人的“我”的袁凌,看到他更接近普通人的一面,他会在被人欺骗时感到屈辱,会想象复仇,也会冷静下来继续闷着头过日子;会恋爱,会分手,会在档案调动被卡住时愤懑,也会为了租房而犯愁。我们看见袁凌是如何成为袁凌的,看见他如何挣扎着对抗自己来自底层的命运,看见他所见证的乡人在土里翻滚的生死。从土里爬出来的灵魂才能在公共议题的非虚构写作现场翻滚出真正的好东西。一个酒足饭饱的人如何能发心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所失去的人不会低头去细看埋在尘埃里的那些苦难。推动写作的痛,首先来自一体同心,同立危墙之下、风雪之中。这也许是为什么Peter Hessler夫妇所写的中国总是缺了一大块、也触不到很深的地方。
偶尔,我们也会看见私人与公共的混沌地带,看见那些曾经轰动朋友圈的现场——被一把火烧死的袁厉害所收养的弃婴、尘肺病的矿工、三峡移民安置工程中掉进江里的汽车……私人的袁凌和公共的袁凌在这里握手,私人生活与公共议题在时间线索上并置。为众人抱薪者原来也是雪中卖火柴的女孩,覆巢之下原就没有完卵,在温暖的房屋里读着非虚构写作现场的寒冬,我们读者也该明白这个道理。
《在别处》读后感(七):回不去的故乡,忘不了的过去
《在别处》是非虚构作家袁凌的新作。在此之前,他已经出版了诸如《生死课》、《寂静的孩子》在内的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当一个非虚构作家终于决定不再局限于讲述别人的故事,而选择将自己的故事也付梓成书的时候,我们很好奇他究竟会如何去讲述独属于自己的那些故事。 《北漂记》是袁凌在本书中的第一篇文章。这是袁凌对自己北漂经历的回溯与纪念。“我明白了,这片土地上没有任何一块地方属于我,不论是播种庄稼蔬菜,还是仅仅埋下一个充气娃娃”。这是文章结尾处的一句话,蓦地有些让人倍感凄凉。在《北漂记》一文中,作者回顾了自己十六年前离开家乡,北漂时的一段经历。在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到自己的搬家经历就好像是说北漂就是那无根的浮萍,随着水流从一个地方飘向另外一个地方,纵然是吃在北京、住在北京、工作在北京,但是北京却从来都不曾成为自己真正的家,我于北京,只是过客而已。说实话,写北漂故事的人有许多,但是真正向袁凌这样可以触动自己的还是少数。在文章中,袁凌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情感上的大起大落,他只是在用自己最平淡不过的文字记录下当年自己北漂的点点滴滴,极为写实的白描文字与情景记忆,却在隐隐中蕴含着无限的情感流动。 在中国,如果要找一个大千世界最好的缩影的话,那么我想汽车站或者火车站候车室会是一个最合适的地方。在袁凌的《候车室》一文中,我们便仿佛看到了这个世界曾经的影子。乌泱泱的人群拼命的朝着一个方向涌动,混合着各种味道;候车室内外的被风卷的翘了角的寻人启事,就仿佛一个个在人流中莫名消失的人在对这个世界诉说着什么;黑车、黑餐馆、黑网吧,以及层出不穷的各种骗局,似乎这个社会的所有黑暗之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就是发生在候车室里的故事,真实而又凄凉。于作者而言,候车室自然又有另外一份特殊的感情存在。不论是当年父亲带着自己挤车的情境,还是自己与母亲怄气,故意不带母亲去看一眼火车的幼稚行为,或者作者与妻子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都因为这小小的候车室的存在而多了一份嘈杂的味道。当多年过去,作者再度回忆起这些经历的时候,很难说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是怀念,是懊悔还是感慨人生的无常呢?小小的一方候车室,宛然变成了一个包容万物的大世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都在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上演着。。。。。。 说实话,在很多时候袁凌的《在别处》并不是那么的和自己的口味,文章中随处夹杂的大量环境描写总是会让人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总想着去略过,却又怕因此而遗漏掉什么;作者跳脱的思维,也总是会打人一个措手不及,明明在前一页还是在说八仙,再一页却已经变成了作者与妻子的情事。如此的行文方式,属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欲哭无泪。。。。。。 最后,当我们选择用一句话来对袁凌的《在别处》做一个总结的话,那么腰封上的那句:一个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长,一部城乡中国的变迁记录,或者便是本书最好的注解吧!
《在别处》读后感(八):别处的真实
《在别处》是袁凌深汲生命记忆的个人自,传散文集,成书历时十三年。他用柔软有温度的文字,忠实追溯了一个人的离乡与回归、青春到不惑的心路:孤身离乡的线索、在外漂泊的孤寂、城乡沉默的变迁、自我成长的印记,从小县城去到大城市,从候车室回到出生地,真实记录了一个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长,一段城乡中国的无声变迁。
袁凌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噢,出身农村,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有了过秦岭的机会。 1973年4月出生。 1994年,毕业于 西北大学中文系 文学学士 1999年6月,毕业于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 现当代文学硕士。 2003年,考取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导师葛兆光。同时加入新京报创刊,难以兼顾学业,故从清华退学。
正如袁凌在书中反复提及的路遥《平凡的世界》,路遥作品表现的是文革一代人的多舛命运,而袁凌作品则代表了文革后一代人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事实上,路遥小说于当代读者,更多地被当做励志成功学之类的东西。 应当承认,文革后这一代人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中坚。他们普遍出生在原始闭塞的农村,处于工业时代早期的社会边缘状态,然后通过官方的考试制度,像是中奖-般进入城市和体制,然后一步步见证现代化浪潮对中国,官方体制和民间文化的冲击。 虽然同样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历史大变局,但这一代人与路遥一代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中的一些人向往自由更胜过进入体制,他们对权力的批判胜过对权力的崇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代真正的现代人,从思想精神到物质生活,他们有着上一代人所不具备的自省精神。
他的年龄和我父辈差不多。所以,他描述的时代也是我父母生长的时代。所以我对他描写的自传还是颇为好奇的。我很乐意知道中国前几十年的事情。 如同贾樟柯的电影一样,袁凌在书中记录了很多八九十年代的社会风情,比如无处不有的坑蒙拐骗和敲诈勒索;父亲进了传销组织,两个月后,传销窝点被捣毁,四万块存折变成了一张卡,余额为两元五角;车夫因多收了钱而多绕路;路上遇到碰瓷企图讹人的;一个人被当做智障被迫做工。今昔对比一下,中国的进步是非常快的。 袁凌写道:“我想以文字之绳串联脱落的线头,达成回归出生地的道路。带上一个个地点寄存的行李,攀爬连接城市和故乡的彩虹之桥,在旅程中寻求安顿。每件行李中,有我们的一份生命。从候车室,到出生地。”他的句子中总是带着诗意。语句很朴实,但却很有力量。散文的结构,加上句子的填充,让我感觉不愧是一直在中国本土大学里认认真真读书的大学生。所写风格即是所学。所写环境即是社会。
《在别处》读后感(九):此时此地
在别处是在何处?是从小镇到北京,从童年瓦屋到婚姻殿堂,这是袁凌的口述史,是他以半生的风尘为墨写就的记录。纸上的寥寥几笔,却是他当年耿耿于怀的似水流年。对于这样的纪实文学,必须用作者的血肉所写就,因为他把自己半生抽丝剥茧地把生存的内核挖出来,剖析给读者看。这使这本书在作者创作生涯中的地位必然是无比特殊的,因为他只能有这一本,除非重活一世。
正是书封上所写的,这是一个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长过程,但他更是中国的城乡变迁记录。我相信,后面对于中国变迁记录的反映,才是作者真正想要反映出来的主题,因而,在这单单谈论作者本人个人的生涯反而是一种不尊重,我更愿意单从写作的技巧和本意上面来谈论这本书,而不必涉及到这本书的内容本体。
从一本纪实文学的角度,第一人称的写作是增添读者代入度和促进理解的必要,但我就会不自觉地与其他著名的纪实文学如《二手时间》、《昨日的世界》等进行比较。诚然,这几本书的声名在外,放眼世界文学史上都算优秀的作品,拿过来比较显得有点不公平,但我认为并不是完全不能比较。这几本以大角度入手,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命运来讲,但《在别处》以小角度出发,从一个人来反映讲述中国的变迁,也是另辟蹊径。而且很富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人以家为重,以人文为重,作者作为必须从家乡远行的游子,这种人文气息更是洋溢于字里行间,这种的写作特色,对故乡的思念、故人的不舍,在中国文学中是永恒的话题。这也使这本书具有他独特的神气。
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克制,没有作为当事人当时的大起大落,至少,没有写入文中。这是对于苦难的忍受,是另一种的释然。这令我读的时候甚至抱有疑惑:“这里怎么就这样一笔带过了呢?”,而对于一些似乎无关紧要的事物,却有大量的笔墨,甚至是头顶的“燕子窝”,作者会写“但从童年起,我在这情景中,会忽然感到莫名的担心,他们会突然按捺不住,站起身去捅那个窝,打破世代流传的默契。”后面我想明白了,这也许是作者想表达出的另一个主题,他不愿去追究苦难,让他自然过去,而更愿意往深层去探究那些美好的、埋藏于记忆之中的小物。我联想到了林海音《城南旧事》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了。”同样的悲伤,但一样的克制,尽管没有将当时的情绪付于文字,但悲伤流于读者的内心。
全篇最具诗意的篇章要到最后,作者以“寻梦记”为题,其实很有意思,明明就在梦中,却要寻梦。这篇描写了作者的一个奇异荒诞的梦,乍一读甚至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他在这样的梦中,于故乡寻找自己的亲人、爱人,在死亡的关头,要和他们在一起。最后的点睛之笔,作者写道“不料在第二天又做了新的梦。”这第二个梦,个人更偏向于指的是现实,这纷扰漫长的现实,何尝不也像是大梦一场呢。
最后,回归主题,在别处到底是在何处?其实在别处,更是在此时此刻,袁凌以每个此时此刻为珠子串起人生大帘,就是这本书了。
《在别处》读后感(十):《在别处》
“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创作行为是非虚构文学创作”
拿到书的时候上百度查了一下,才明白“非虚构”的意思,想想也是,《在别处》这本书的创作就是依托于作者的真实经历,从北漂到父亲送他去上学的汽车站,和走了好久去找母亲想看的却依然没有看到的火车站,再到字里行间的故乡,以及故乡的石板房、老家人的生活状态、各种存在于印象里的事物,他用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真实经历以及心路历程。
《在别处》是作者历时十三年完成的,里面有他的许多经历与感想,他谈到他的北漂生活,描述了在北京租的房子,他遇到的室友,以及离开北京去往上海后又回北京,在搬到燕丹村住了几年后,看到被翻动的大变样的苗圃,他说:“我明白了,这片土地上没有任何一块地方属于我。”而后,再次迁徙。
谈到储存了许多记忆的候车室。汽车站里黑压压的人群;拥挤的卡车车斗;路程上颠来倒去车厢;候车厅里的人;火车站门口坐车被坑的经历......好像候车厅与车站留给他的印象总是严肃的。
谈到了几次“过秦岭”的情境。过秦岭并不是简单地坐车或者是翻越秦岭,更像是跨越命运的鸿沟一般。作者高中时期的老师,号召过秦岭,似乎有了能够跨越分数线的分数,就能越过秦岭,但作者上了大学后知道了,原生地之间的差距不是那样好跨越的,是要经历一些事情的。
作者描写他所知道的一些往事,一些事他听到的,一些是他的记忆,去女娲山的学校找朋友,却有些戏剧性的错过。作者分回陕南工作后,也是真切的感受到了迷茫,大概是因为他没有找到的北上的路。
谈到了在西安的往事。原始的暖气散热片;西安的城墙以及上面的各色广告;大学时期的朋友与同学之间的变化;路遥的演讲......都是作者对于西安的印象。
作者经常会提到他的家乡,透过石板屋顶的阳光光柱,黑夜里可以看到的星星,以及楼上储存的粮食,都是作者对于家乡石板屋的记忆。出生地的的记忆大多是关于家里熟悉的亲戚之间的事,老一辈人待在家乡在思考要不要离开,搬去和子女一块居住,而年轻人却是离乡工作,只是偶尔团聚,带来热闹。作者在里面是一个观察者,把他看到的都记录下来给我们看,把他的看法说出来。
通过作者的视角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在旧事物的悄然消亡中,新事物慢慢的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接受了新事物,旧事物就像是从来没有存在一般。不管是那栋表面嵌有小石头的房子,还是以往昏暗光线的厨房。
非常认同“序一”里面提到“作家是一个非常强悍的观察者”,这本书里作者对于他以往的生活以及当时正在经历的事情观察很细致,看的时候甚至可以很清晰的想到当时被作者观察的人或事物的情景,比如坐火车穿越秦岭,夜半时熬不住的那个背着行李的男人将自己放在座椅下方的空隙里,在车厢稀薄的空气里入睡;在车站用纤弱的的手腕拎着笨重的行礼趴着阶梯的行人,让人不禁赞叹他强悍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