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熊来帮忙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大熊来帮忙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03 02:05: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熊来帮忙的读后感大全

  《大熊来帮忙》是一本由[瑞士]丹尼尔·费尔 著 / [比]本杰明·勒鲁瓦 绘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0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熊来帮忙》读后感(一):赶走坏情绪,转身发现身边的小美好

  

“帮我什么忙?”

  

  《大熊来帮忙》读后感(二):换个方式,我们可以成为好朋友

  

当小獾说到“帮我什么忙?”的时候,相信我们的表情都跟大熊的脸一样是懵的。

小獾是一位聪明的小朋友,它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需要什么,但大熊似乎是一位特别憨直的小朋友,主动帮忙,却不知道“怎样帮忙”——应该说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帮忙”。其实,如果想知道大熊到底有没有帮上忙,只需要看前后两页就可以——中间看的都是大熊如何“试错”的过程。

我们在给孩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希望孩子成为小獾还是大熊?或者说,孩子希望自己成为小獾还是大熊?如果他们是其中之一,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这个看似大熊是主角的童话故事,会让人先入为主认为大熊才是学习榜样,实际上,小獾才是我们孩子真正的投射。它最开始的伤心和最后的疑问,无疑在整个故事中完成了情绪上的转变,如果只关注文字故事——大熊的心理活动,就难以发现小獾微妙的变化——是的,小獾的变化是体现在绘图中的。绘本之所以与文本不一样,当然是因为绘本的图文并茂。我们看文字故事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图画的细节,关注图画的生动形象同时,也不能忘了文字描述的是什么故事。这恰恰体现了故事著者与绘者的默契,细节都藏在书中,大熊最后到底是否帮了小獾忙,需要读者自己在书中寻找答案。再回到对小獾作为孩子投射的讨论上。孩子的情绪看似难以捉摸,但有其逻辑所在。小獾因为丢了泰迪熊而难过,这是一种失去陪伴的难过,而乐于帮忙的大熊带着小獾到处寻找泰迪熊,在这过程中,大熊的举动无意间告诉了小獾,陪伴其实可以有不一样的方式,或者说,陪伴自己的小伙伴,也可以有所不同。与其像大熊那样,憨憨地执着于帮小獾寻找泰迪熊,不如像小獾那样,不执着于失去,珍惜身边的美好。腰封上的“转身发现小美好”,不就是这个故事最棒的提示吗?

这本书的阅读对象不应局限于儿童。大熊展现出来的直线思维,也让我们很容易想到某些被标签的群体,比如所谓的“直男直女”。当对方提出一个问题或需求时,就会简单地按照字面的意思去解决问题,尽管是出于好意,但往往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转个弯,定不会像大熊那样大费周折,也能像小獾那样收获来自身边的快乐。

  《大熊来帮忙》读后感(三):改变小情绪的每一天

  

作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我们每天也面不了产生各种各样的小情绪,作为理智的自己明白这些小情绪只是暂时的爆发,作为情感的自己却也难以控制。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们在处理自己的小情绪的时候更加没有好得到方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觉得孩子们“一会哭一会笑”,其实这些情绪的变化就像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情绪变化一样,只是孩子们会把情绪写在脸上,其内在的感受应当还是相似的。

这也是为什么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有些消极的情绪会影响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性格的形成,但情绪管理绝不是让孩子们强行隐藏自己的情绪,而更应该让他们学会纾解自己的情绪,通过不同的方式改变那些沮丧、难过、愤怒等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一个良好的情绪处理机制。

帮助孩子们疏导心理,一定离不开童书的作用,《大熊来帮忙》就是一个典型的疏导儿童心理的绘本,在故事上,成年人阅读时可能会觉得没头没尾,没有讲清楚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站在儿童的阅读视角去看,这个绘本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情绪变化的过程。

小獾丢了自己的泰迪熊,坐在一边哭个不停,大熊主动上前问他,还和他一起去找泰迪熊,他们问了刺猬、鱼和松鼠甚至蚯蚓,大家都不知道泰迪熊在哪里,大熊没有找到泰迪熊,但是小獾已经开心地拉着他去玩了。

《大熊来帮忙》这个简单的小故事有两个不同的视角,作为小獾,孩子们容易因为一时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变得沮丧难过,他们没有办法理解大人们所说的利弊权衡,但是如果有一个朋友愿意陪他们一起经历这个过程,这种参与感会很快改变孩子们的负面情绪,会让他们更容易走出情绪的阴影。

换到大熊的视角,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朋友经历了情绪的低谷,孩子们也能够在大熊身上学会帮助朋友度过情绪难关的方法,其实可能我们很难直接为朋友们解决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也能让孩子们养成更加乐观、更有爱心的性格。

所以这样没有结局的故事其实也是一种让孩子们深度思考的方式,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的是看世界的方式,而不一定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孩子的生活是充满无限可能的,而童书也应该当用这样的态度去带着孩子们看这个世界。

  《大熊来帮忙》读后感(四):《大熊来帮忙》:和大熊一起开启治愈之旅吧!

  最近突然很想看古早韩剧,比如《请回答1998》,除了温馨的故事,我也超喜欢里面肉肉的珍珠,手里的不断的零食,以及小情绪,看起来超级萌。 最近还看了一些可爱的手绘,比如《大熊来帮忙》,这是一个超级简单的故事。当然,如果故事过于复杂,孩子的心智是无法理解的。在故事里,大熊发现了坐在石头上哭泣的小灌,在大熊了解了事情的原因后,决定帮助小灌找回泰迪熊,然后大熊和小灌开启了寻找之旅。 1、边读故事,边认动物! 在寻找泰迪熊的途中,大熊和小灌,遇到了长颈鹿,遇见了小刺猬,遇到了不会说话的小鱼,然后他们决定去树林里寻找,遇到了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然后他们决定去树上寻找,遇到了松鼠,遇到了可爱的蚯蚓,这些小动物都说没有发现小灌的泰迪熊,大熊只能对小灌说抱歉,而小灌早已在寻找泰迪熊的过程中忘记了这件事。 整个故事简单轻松,绘画师通过简单的色调以及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一个又一个的小动物,小朋友在看这本绘本的时候,可以顺便认识一下这些动物的大概形象,家长也可以在《动物世界》或者一些杂志上,找到对应的动物照片,让孩子学着认识这些动物。 2、很轻松、很治愈! 虽然最后大熊并没有帮助小灌找到泰迪熊,但是大熊陪着小灌进行了一次温馨快乐的旅程,带它去了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草地上,然后走到灌木丛,然后他们又用一艘小船去了湖上,他们又去了树林里,大熊带着小灌爬到了树上,最后,大熊又带着小灌回到原来的石头附近,他们依然没有找到泰迪熊,虽然最后一无所获,但小灌慢慢的从失落和伤心的情绪里走了出来。 所以这个故事的寓意很丰富,大熊看似没有找到泰迪熊,没有帮上忙,却也帮了忙,小灌不会因为泰迪熊而伤心,而是带着大熊一起去别的地方,开始了新的游戏。 3、总结! 幼儿在身体和心理各方面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化,比如丢失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天气不好没办法出去玩,以及没有买到自己喜欢的糖果一类的,他们表示不满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哭,这是他们来到世上的第一个技能。 家长也应该像大熊一样,积极的鼓励和开导,帮助孩子从失落的情绪里走出来,不要敷衍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重要,而是让他们觉得,失去和得到是一件又一件不断发生的事,让他们拥有面对一切事物的勇气。

  《大熊来帮忙》读后感(五):寓教于乐,用另类的方式,陪同孩子学会失去

  

孩子的成长过程,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倘若某一步没有走好,也许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小创伤,可别小看了这些小伤口,它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让孩子们在今后再次遇到这个问题时,无法找到更好的方式去解决。

要说孩子们在成长过程,最容易遇到的问题,那首要的问题就是“失去”了。“玩心大、忘性大”孩子们的天性,一不小心失去心爱的小玩具真的太平常了,但就是这平常的小事,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莫大的“关卡”。没能教会孩子们正确面对“失去”的难过与伤心,也许今后再次遇到更大的风雨时,别说不能正确面对,能不能摆正心态也是严峻的问题。

绘本作家丹尼尔·费尔就将这个问题摆在了“书面”上让家长重视孩子们的成长。他独立创作的《大熊来帮忙》就是一本关注儿童心理辅导的心理疏导启蒙书,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心理提出了宝贵的、寓教于乐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一只丢失了玩具泰迪熊的小獾,独自坐在石头上伤心的哭泣,好在有温暖的大熊来帮助他一起寻找泰迪熊,他们去草地、灌木丛、湖中央、树梢到处去寻找,遇到的每一只小动物,都很冷漠的拒绝了帮助小獾,唯独大熊,一直在陪着小獾,到最后,小獾已经忘记了自己要找的是什么,而是和大熊开心的玩耍起来。

如果没有大熊的帮助,小獾也许会因为失去了泰迪熊而伤心许久,哭泣许久,但是因为有了大熊,小獾也更快的走出了失去泰迪熊的伤心中。体会失去并学会面对“失去”走出伤心,是每个孩子的成长必修课。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大多数教育者看来,陪同孩子们成长, 不能乏味无趣,“寓教于乐”就是教育孩子们的最佳方式,通过一种更为放松的方式,陪同孩子们玩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让孩子们学会更多的知识与经验。

对于这点我真的很有体会,国庆节回厦门陪我小侄子,他玩具很多很多,但他唯独喜欢小猪佩奇,喜欢乔治,给送了他一只乔治玩偶,他连着睡觉都抱着乔治,梦里还在喊着乔治

  《大熊来帮忙》读后感(六):学会面对失去是人生必修课

  

虽然我是一个成年人,但是这本《大熊来帮忙》读起来也不失为一种走心的感受。

吧嗒吧嗒掉眼泪的小獾,热情帮忙的大熊,在寻找过程中逐渐找到乐趣的两人。这么可爱的小故事,谁能不爱呢~

绘本的风格卡通味道十足,大熊 小獾和其他小动物们看起来都蠢萌蠢萌的,小朋友们应该也能读得开心吧。

“失去”也是一个老少皆宜的话题,不论多少岁,我们的生活都总是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失去。

从童年时丢掉的娃娃,到少年时糊里糊涂丢掉的关系,到成年后为生活奔波失去的自由,甚至随着时间的流淌失去的亲人。成长是一路拾起一些东西,同时失去一些东西。

在看季羡林《生活明朗 万物可爱》时感慨于季老坎坷的一生,相比和平年代的我们,季老的失去更为突出。从童年时和父母分离,到青年时期远渡重洋,再到后来送别至亲好友。在看的时候我就在想,在经历了这样痛苦的失去后,依然能够说出“生活明朗 万物可爱”的人,得是有多么的坚强。

现在想来,这不一定是坚强,而是不得不接纳。

教养孩子也是教养自己的过程。我想可能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把自己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的,渴望的,遗憾的事情弥补在孩子身上。(关于强加于孩子的人生这种话题在此不讨论。)这不仅仅是弥补自己的童年,也是修复自己内在小孩的过程吧。特别是有些感悟啊 道理啊,也许在孩子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人的一生很漫长,如何在不同的境遇自得其乐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可以算是优越的力量。作为成年的我认为,这可比学习成绩重要多了。

在找寻失物的过程中,小獾渐渐忘记了哭泣,他开心的和大熊一起踏上旅程。他们一起遇到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他们走过了许多路程,到最后小獾开心的笑了。失去的东西他已经找不回,可是他的身边多了大熊。我们呢?在失去的时候尽情的哭吧,哭过之后踏上旅程,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笑起来。

  《大熊来帮忙》读后感(七):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看看《大熊来帮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在世,总有不如意的事情,不如意往往会让心情变得糟糕。最麻烦的是,坏心情就像瘟疫一样,会传染给他人,然后坏情绪就像蝴蝶效应蔓延开来。那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告别坏情绪呢?

  有的。转移注意力,去发现身边的美好。世上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绘本《大熊来帮忙》就讲述了一个告别坏情绪,发现身边小美好的故事。

  一只大熊在背着手悠闲地散步,忽然碰到小獾缩成一团坐在石头上,哭得很伤心。一只小甲壳虫想要安慰它,却不知道要怎么安慰。大熊很热心,关心地问小獾怎么了。原来,小獾的泰迪熊丢了。大熊想了想,猛然想到一个让小獾高兴起来的法子——帮小獾找回泰迪熊。说干就干!大熊和小獾到草地询问鹿,到灌木丛询问刺猬,到湖里询问鱼,到树丛询问鸟,到树上询问松鼠,在石头下询问蚯蚓,但是都没能找到丢失的泰迪熊。大熊因为没能帮小獾找到泰迪熊而抱歉,可小獾已经忘记了失去泰迪熊的悲伤了。

  这是一个关于失去与得到的故事。我们的一生中将经历无数次的失去:丢失一件心爱的物品,输掉一场比赛,错过一个值得爱的人,最亲的人离我们而去,甚至最终失去自己的生命……我们在失去中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我们在失去中学会珍惜与感恩,我们在失去中获得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陈奕迅的歌里唱到: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失去未尝不是好事,每一种人生体验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满,让我们人生的下一步走得更加坚定。

  特别喜欢这本绘本的画风,简洁明了,清新自然。所有的图都用彩色铅笔勾勒,有粗有细,小动物们的表情生动自然,活泼可爱,仿佛一个小眼神都在说话一般。最喜欢的人物当属这只热心的大熊,有点傻憨得可爱,却足够温暖坚定,就像一个随时可以依靠的大肩膀一样,如果生活中能有一个这样的朋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没心没肺的小獾也同样招人喜欢,能够忘记不愉快,发现生活的小美好,也是一种幸福的小确幸。

  《大熊来帮忙》读后感(八):和孩子一起学习告别坏情绪,让大熊来帮忙

  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每个人也都会有坏情绪。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在面对困境时总会出现一些负能量。尤其是作为家长,在遇到孩子出现坏情绪的时候,自己也会变得烦躁不安。那如何帮助孩子平静下心情,治愈自己,这是每个家长应该慢慢去学习的。在我看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孩子一起阅读一些告别坏情绪的绘本,让他从故事中了解如何对待坏情绪。

  《大熊来帮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故事。他讲述的是一只小獾因为丢失了自己的泰迪熊,坐在一边哭泣。而大雄看到了就想要帮助他找回泰迪熊。他们找了很多地方遇到了很多其他的小动物,但是始终没有找到泰迪熊。但最后太弟兄还是没有找到,但是小獾却找到了一个好朋友,那就是大熊。 故事非常的简单,他的画风也很可爱。不论是小个獾还是大熊,他们的线条和颜色都非常的简单可爱,整一面的文字也不多,孩子通过绘本中的画面也能想象出两个人的对话场景。绘本中有出现大树,森林,河水,草地等等一些自然景色,也有小刺猬,小鱼,鹿,小鸟等一些大自然中常见的动物。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也能学习一些物体的认知。

  当然这本绘本最重要的核心是想要传达给孩子告别坏情绪的方法。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生活中总会有多多少少的不如意,有的孩子在遇到这种情况下会大吵大闹,也会大哭,但他们不明白的是,在这样小小的挫折里,其实我们也是在成长。就像故事中的小獾一样,他不停的想要找回自己的泰迪熊,但却忽略了一直在身边陪着他,帮助他的大熊,但在故事之后他也幡然醒悟,即使泰迪熊没有了,虽然有更美好的事情在等待着他。拥有一个朋友比拥有一个玩具更加珍贵。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之后,我也深深的有种感动。孩子是单纯的无知的,善良的,但是偶尔他们也是调皮的,胡闹的,耍赖的。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家长更应该平静下自己的内心,和孩子进行更好的沟通。就像是作为朋友一样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也能让他们明白,即使再大的困难,也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帮助孩子走出坏情绪,一起变得勇敢和快乐。

  《大熊来帮忙》读后感(九):小故事大道理:有时“失去”不一定是坏事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显得小心翼翼的,不同年龄段也要顾及孩子的心理变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孩子哇哇大哭时,得想办法安抚;学走路没有方向感的时候,得引导孩子避开所有障碍物,避免摔倒;再大一点,送幼儿园的时候,得指引孩子学会在陌生的环境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无论孩子处于什么阶段,家长似乎都有操不完的心,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痛并快乐着!

每一次孩子受到伤害,家长都用尽全力去引导他们走出来,试着去抚平那些小小的伤口:比如摔倒了、与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了、受到其他惊吓.....家长稍微不注意,有可能那些小小的事情就在孩子心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所以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及时安抚处理,引导孩子走出来!

这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最害怕TA遇到什么问题?很多家长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教会孩子面对失去?”,在日常中孩子难免丢三落四,平时丢失一些小东西也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朋友5岁的儿子,秋游的时候就把最心爱的水杯落在秋游的地方了,芳郊野外的为了一个水杯开车去找,似乎不现实,但儿子回家一直伤心的念念叨,让她很头疼,只能偷偷花大价钱又买了个同款水杯,骗他说爸爸去找的,事情才就此落下帷幕......

关于如何治愈孩子在“失去”时产生的坏情绪,瑞士儿童读物作家丹尼尔·费尔在最新绘本作品《大熊来帮忙》教家长们直面了这个问题,这本关于儿童心理辅导疏通的启蒙读物,以孩子们喜欢的图文绘本风格、以及用寓言小故事来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做疏导,文字生动俏皮,让孩子感兴趣的同时又容易理解。

故事讲述了丢失心爱泰迪熊玩具的小獾,坐在石头上伤心的哭了起来,路过的暖心大熊看到后,决定帮他一起找泰迪熊,他们一起找了很多地方:草地、灌木丛、湖中央、树梢.....遇到的其他小动物,几乎都是冷眼旁观,唯独大熊还是一直热心的帮它找下去,最后虽然没有找到,但伤心的小獾也被暖心的大熊一路治愈了,以至于后面自己都忘记要去找什么.....

小朋友的世界都很单纯,如果大熊不帮忙,或许小獾坐在石头上哭泣一直记得它丢了玩具,但正因为大熊的出现,让它从悲伤的事情中转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过程经历的种种,让它忘记“失去”玩具这件事,这也是治愈的一种方式,试图去帮助孩子去解决根本问题,陪伴他们去做一些”弥补的努力”,也是教会孩子学会面对失去的一种方法......

家长也可以试着用其他易于施教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走出阴霾,重建阳光心理......

  《大熊来帮忙》读后感(十):来数数看,这本书讲了几个故事?

  

在长期阅读文字后,会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将文字描述的内容当做是全书的全部内容,所以,就算是一本绘本,我第一次拿到的时候也会下意识首先阅读文字描述,从文字中找到故事,再回去对应图片的描绘,补充场景感和细节。于是,图片成为了文字的附庸,缺失了主体性,以及内容的独立性。而在孩子眼中,绘本中的图片远比文字讲的故事精彩得多。

《大熊来帮忙》这本书就是这样,文字只讲了一个故事,而图片讲的,至少有三个故事。不过,和无字书呈现的全视角叙事方法不同,这本书场景简洁,丢失泰迪熊的主线也很鲜明,孩子很容易就可以理解故事整体的发展脉络。图片讲述不同故事的方式则是通过不同角色的情绪变化和细节把握。

跟着文字的思路,我们很容易找到大熊经历的故事。它看见小獾坐着掉眼泪,在得知朋友的伤心事之后,思索了一会儿就马上有了办法,带着小獾四处寻找泰迪熊,开启一场找寻之旅。他带着小獾去了各种可能的地方,最后有没有找到泰迪熊呢,结局确实是出乎意料。我想,大熊都有些匪夷所思,最后才会瞪大双眼,连眉毛都跑到耳朵上去了。

大多数人看到最后一页,都和大熊一样摸不清头脑,要回过头仔仔细细再看一遍,这时,图画的语言就开始发挥魅力。大熊在努力地找泰迪熊,小獾在干什么呢,从第一页看小獾的种种行为,我们才能解答大熊最后提出的问题。看来,小獾经历了一场与大熊截然不同的找寻之旅。

到这里,还只是两个故事,为什么我开篇会说至少三个故事呢?原来,一直陪着小獾的还有一只小瓢虫,它经历的故事,又是另一个版本,甚至潜到水底的时候,还拉上了它的小飞虫朋友。瓢虫既是故事的旁观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它看进去了大熊的努力,也发现了小獾的变化。如果以瓢虫为角度,让小朋友自己讲一个故事,想必会非常精彩。还有在两个场景出现的刺猬和小鸟,以及单一场景里被淋湿后气呼呼的鸭子,水底听不清大熊说话,只能吐泡泡的小鱼等等,它们看到的故事也许也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吧。

几个动物各有各的可爱,各有各的性格,比如大熊就是个古道热肠的行动派。画面将动物的表情情绪突出出来,甚至熊突出的嘴画得都有点奇怪,但丝毫不影响形象和场景整体的童趣。

和同样定位是心理抚慰的绘本《赶走黑夜的小兔子》比起来,这本书趣味性更强,抚慰作用可能没有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更能吸引小朋友,不过,家长可以引导小朋友思考不同动物面对丢失泰迪熊这一难题的做法,从不同角色的做法中得到启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