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锦集

2021-02-04 01:27: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锦集

  《人生处处是修行》是一本由鬼脚七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0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一):人生处处是修行

  增加了我的认识,内心感动。七哥用智慧让需要的我们得到帮助,哪怕是一点点。更多去领悟吧!在书中,有好多内容值得学习,让我们一生受用。当拥有敢于失去一切的勇气内心便开始滋生力量。勇敢,敬畏,精进~~~。降伏其心 ,觉察,不迎不送。放下,傲慢,我执,欲望,感恩,利他等等。人生生来不易,简单也不简单。

  《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二):一种很神奇的力量

  

从七哥的《人生所有的路都是必经之路》追起,七哥的文字有种温暖平和的力量,仔细琢磨却有大智慧,人生处处是修行捧起来更是放不下。生活中处处可修行,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我们从来不需要放下一切,而是要放下对一切的执着…一本值得反复去看的书 年轻时,总想着去走捷径,其实真正的捷径就是不要走捷径

  《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三):1

  

看到这篇文章就是非常令人向往,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的生活,为了外在的东西去争取,去拼搏,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迷失方向,误认为自己所追求的都是美好的,事实恰恰相反,我都是凭着自己的习气去判断,去做事,充满着各种抱怨,烦躁,把生活中所有的不顺都归结于是他人的错误,现在知道这篇文章才惭愧,自己是多么的无明与愚痴,生活中每个地方都是修行,都是在验证自己的层次,自己功夫还很差,只有通过学习实践,自利利他。感恩

  《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四):《人生处处是修行》

  

什么是修行? 修行就是降伏自己的心。在生活中修行,工作不顺,夫妻不和,亲友背叛,疾病,这些负面的遭遇,都是修行的资粮,时刻觉察自己的日常行为,觉察做事的出发点,就是修行。当有‘这些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时,试着把这个想法变成,这些事是想要教会我什么,我理解的修行,是降伏其心,这是过程,也是结果。如何降伏自心?在佛法中,有六种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五):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你静下心来一看。

  

很不错的一本书,读本书,他不会教会你什么特别厉害的技能,但可以让你更坦然的面对生活。嗯,值得推荐!已经买了两本七哥的书了,都很不错。~~~~~~~~~~~~~~~~~~~~~~~~~~~~~~~~~~~~~~~~~~~~~~~~~~~~~~~~~~···~~~~~~~~~~~~~~~~~~~~~~~~~~~~~~~~~~~~~~~~~~~~~~~~~~~~~~~~~~~~~~~~~~~~~~~~~~~~~~~~

  《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六):不二

  

一个曾经的白领精英写的修行随笔。

佛学与《道德经》,是中年人自救的不二法门。

摘录:

活着是珍贵的,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

当拥有敢于失去一切的勇气,内心便开始滋生力量。

人生是剧场,四十之前属于上半场,四十之后属于下半场。事情原本都不难,年轻时总想着走捷径。现在发现,曾经以为的捷径都成了弯道,真正的捷径,是不要走捷径。

愤怒,意味着别人阻碍了你的欲望。出现的每个愤怒,都对应着内心的某个欲望。愤怒就是欲望的影子。佛陀说,每个人都具有如来智慧,只因妄想执着太多,才变得没有智慧。

如何降伏自心?在佛法中,有六种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智慧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如果一个人智慧增长了,那一定是他的欲望和执着更少了,从而智慧展现得更多了,这也是修行进步的体现。

所有痛苦背后,都隐藏着你内心的执着。当你痛苦时,你可以向内看,发现自己在执着什么。

所有的欲望和情绪,都是“自我”的表演。能看见“自我”的表演,就是认识自己。

念身不求无病

处世不求无难

究心不求无碍

立行不求无磨

谋事不求易成

交情不求易我

于人不求顺适

施德不求望报

见利不求沾分

被抑不求申明

  《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七):何处不是修行

  何处不是修行 禅宗里有个故事,故事不记得了,却记住了里面的一句话,也可说是名言了。说的是: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那意思很明显了,山河大地,一切所见,物与非物,无情有情,都是法啊!那么你说法在哪里?你要去哪里求法?这是很可以参考的一个公案。 还有一个故事,《妙法莲华经》里面的,也是个找药的公案。什么是药?能治病救人的就是药!什么可以治病救人?菩萨用手抓起身边的草来,随随便便那么一抓起来,都是药物啊!都可以治病。不过,治的病不同而已。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多病,各种各样的病存在,那么各种各样的药也就随处存在了。这是不错的引喻。 这就引到这句关键的话了,人生处处是修行。这句话似乎很好理解,又似乎让人理解不了。老虎吃天,无处下嘴啊!不过把话头调转一下,你问:人生何处不是修行?这句话就很好答了。想想吧,参考一下前面的两个公案,这个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人生何处不是修行?处处是修行嘛! 修行,就是修正自我错误的路线,生存的方法、目的等等。因为这个有偏差,所以要改过来,走上正确的道路。仅此而已,除此之外,还说什么修行。都是一堆啰嗦话罢了。人生存在,就要经历,就要吃喝拉撒睡,就得柴米油盐酱醋茶,就得谋取这些生存所需。那么,这个过程,就是社会交流交换的过程,你要劳动,换取生产资料,生活必需品。这么一交易,里面的问题就多了,就涉及到人的修行了。 因为,面对的环境不同,问题不同,处理不同,选择不同,结果不同。所有不同形成了千差万别,社会也就成了万花筒了,光怪陆离,令人眼花缭乱了。人不是简单的仅仅有动物需求,还有情感需求、尊严需求、权力需求,无数说不清道不明的需求。佛家讲的:有求皆苦,无求皆乐。求是苦的来源。俗语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有欲求,什么都完蛋了。 但是,人的欲求,真的就是人本身。那是与生俱来的,不能分开的,隔离开的。所以,想要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个是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另一个是自己亲身去实践,看看问题到底发展到什么方向去了。两个方面都重要,不能偏废。至于哪个好使,高效率,还是要实践检验。一些事,经历过了,知道了,也就明白了,没有啥嘛!人生不过如此,何况区区几个小问题呢! 善哉!修行万岁!

  《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八):在写作中修行

  

最近一直在读《道德经》。偶然发现了鬼脚七的新书《人生处处是修行》,听书名很鸡汤,但是发现作者真的修行,曾短期出家,从五台山徒步到峨眉山,喜欢佛法、哲学,也喜欢老子。

作者在《在写作中修行》中的建议很棒,也解答了我关于写作的疑惑。他说写作可以从6个方面入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布施指的是写作的出发点要好,能够帮助到别人,传递一些正能量和智慧。

持戒指的是不说妄语,说假话、说大话、说别人坏话,内容尽量真实。这里我的看法是,小说肯定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一般是借助一些故事去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哲学,没什么问题。而像当年的咪蒙事件,编纂假新闻去博取眼球,就非常功利,付出的代价也很大。

忍辱就是文章的评论有好有坏,遇到贬低文章的评论不要有情绪。

精进,多写文章多思考,像海明威那样,不管是否有灵感,每天都要拿出本子写写写。灵感、经验、功底在刻意练习中诞生。

禅定,指专注力。写作也要保持专注,文思泉涌的时候一口气写完,避免被社交媒体干扰。

般若是有智慧的意思。写作中的智慧其实是前面几项的综合,比如写文章的时候保持真实、不犯戒、保持专注,写完之后不被不好的评论弄得情绪化,克服懒惰多写作,这些本身就是智慧。另外写的文章是否对他人有益,这也是般若。

现在新媒体流行,以前文学是一个冷门的专业,如今变成了大热门,能写的人在这个时代变得异常能赚钱。许多社群在教写作,小红书也有许多新媒体工作者分享写作变现的经验。我参加过一些课程,也尝试过他们教授的写作技巧,最后还是败下阵来,不得不放弃。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痛苦。

比如之前参加一个亲子文写作训练营,当时我还没有宝宝,而它的招募对象无所谓你是不是宝妈,只要你肯按照他们的套路去写、去练习,你就会成功。每天要做很多工作:拆别人的文章,找出优秀上稿文章的结构,看许多亲子的文章和书籍,寻找写作素材,不停地摘抄别人的金句。这种模式并非让人写着写着成为机器,而是一开始就要求人们做机器。当然许多人是乐在其中,通过速成班,也很快成功投稿赚到了钱,从中挖掘到了自己的天赋,但对我来说好难。

现在想明白了,按照写作中的修行,我还是比较喜欢写一些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自己研究的文化领域、自己的认真思考。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布施到别人,那就再好不过了。说白了就是知行合一,但由于能力或者天赋的原因做不到高效高产,只好做罢。

写作这件事,如果有天赋,那就努力写吧,不要浪费自己的天赋,但是也不要过度消耗滥用自己的天赋,这也算是写作的般若吧。

  《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九):清静自在心

《人生处处是修行》是鬼脚七的新著,他文章总是有着禅意,给人以宁静的心情,应该泡上一壶清茶,一边品味茶香,一边细细品读他的美文。

读鬼脚七的文章,总会感受到一种令人感动的情怀,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总是有一颗菩提之心,以博大的悲悯情怀,林清玄的文字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思考。鬼脚七散文作品是非常质朴、清新。悲悯的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世界,形成了自己的美学风格和精神特质。所以说,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

鬼脚七入山修行后写成这本书,他喜欢研究佛学、老子,曾短期出家,托钵行走,从五台山徒步到峨眉山。他写的《人生所有经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启发了芸芸众生。

鬼脚七居山修行看世间,红尘滚滚,且放下;观自心,清心寡欲,一阵清风,一轮明月。这就是一个修行者的情怀。从这本文集上可以看出,鬼脚七的文章是深深地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禅理作品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总是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他的禅理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

在现代生活中,很多的时候,我们也许会处于心中不安的状态里。城市的快节奏和职场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的难处,感情生活的不如意。其实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看清楚事情的本质,把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放下,然后就会自由自在。

书中有作者对世间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语言通透,哲理深刻,令人思考。也许我们可以从古代圣人的著作里找到一些答案,从中得到启示和帮助,那是最好的了。如果我们想寻求清净无为,不妨打开这本书,可以得到心灵的慰藉,并得以安定的心。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幸福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当我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充满自信,无私地为他人着想,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就是幸福的人,被幸福所围绕着。是不是,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也不难。我们如果用幸福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就不会为一点小事二生气流泪,而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微笑面对一切。

《人生处处是修行》是一本以“清净心”为主题的文集,在用心发现生活的清净美。作者在文中对事物的描写却是充满温情和经历世事的感悟。在世间纷扰中修得一颗清净心,就可以看云淡风轻,断却烦恼,得到自在。

封面色彩洁白无瑕,三座小岛清新自然,满含着禅意。让读者自然生出清静心来,读起来不忍释卷。书中附赠一本修心指南深蓝的颜色,蕴意深长的文字有如清风佛面,让人心生清净,是最佳的收藏品。这本书值得我们读一读。

  《人生处处是修行》读后感(十):立地成佛不见得是真,片刻顿悟不见得是假

  

你有信仰吗,大多人会是点头的。信仰这回事,往大了说,这是件集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看待事物的整体形态,如此皆有的大礼包。往小了说,信为叩首、仰为仰望,是一样虽说虚无但足够支撑你拿起和放下的力量感。所以这个问题倒可以换个说法,人不该是有或没有信仰,应该是人都需要信仰。

那么你信佛吗,大约多数人是摇头的。佛求正见、佛求超脱,都是现行世界中超越出去的部分,大多人不会笃行那一套倒也人之常情。我姥姥信佛,爱初一十五烧香,可现在想想日子也没因此好过起来,生活还是平平淡淡。可总有那么少数人会为了自己心中的佛去虔诚参拜,也许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甘于为了心中所念念不忘之事而苦苦寻觅的,不是永世,也不求来世,只为了得偿所愿吧。哪怕世间无佛,也可拜一拜天地。

那么回头来想想,鬼脚七选择修佛的原因,与所谓让生活过得好一点倒是无关,一位曾经的高管愿意放下一切,以一种决然的姿态开始全新的生活,用另一个词形容大概更恰当——痴人。

何为痴人,痴不是痴心妄想,而是如痴如醉。想当初,81天的时间,一个人,走了2000多公里,不带分文,独自乞食,从五台山走到峨眉山,穿过人山人海,走过荒无人烟。我初想时就当作一个无病呻吟的孤独患者,闲来无事夺人眼球,做一些无厘头的事情,可很多人看着充满傻气的事,总都会有人来做,也许,对于他来说,这一趟,只是一个人才能体味的真心之旅,而现在,他想说与我们听。

出家的地点是在五台山灵境寺,乃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出发的时候还在下雪,那会的他跟现在比起来还显得有点局促,会有事没事找WiFi发帖子,会和朋友分享些背后的艰难,不过想法倒是干净,他说:“我想过一种新的生活。”

什么是新的生活?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曾被央视点名夸过的李子柒,劈柴,砍竹子,生火做饭,腌咸鸭蛋,采野花,中国代代文人讴歌的田园生活,被她以一种沉默又淡然的镜头缓缓舒展开,这就是新生“另类”者。

当然,鬼脚七又有所不同,他的“禅”不在那种唯美画面上,而是被其寄托在文字之中。记得他在如何“内求”与“外求”中提到:““知人”是向外求,“自知”是向内求。”继而又说外求易,而内求难,难便难在自知,也就是所谓战胜自己。

寻禅便是寻己,这话一点不假。佛家常谓破我执,道得从自身求,随着时间陪佛的时间渐久,鬼脚七也从当初的“短期出家”做到了如今五年的坚持。从日常的挑水做饭、养狗劈柴出发,从生活的点滴处寻找向阳而生的方向,如果说人生处处是修行,生活处处是道场,那么此身于山涧深处、于天地之间,自然处处会有顿悟,其实鬼脚七本人的话更加准确,他说:“生命就是一场经历,既然是经历,就没有好坏,没有输赢。”

那么把事情点透了就该是,既然沉下心来去思考这些过往经历,将有限的时间浸泡在无限的静默与祥和之中,把你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在心中放大,对与错、得与失、喜与悲、此路或彼岸,多去交错和思索,那么你的信仰之所在自然圆融可观。

《六祖坛经》 里写:“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便是此理,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实就在一饮一啄之间。那么鬼脚七在书中聊写作、失恋、嗔恨、吃饭、吵架、教育孩子等等环节皆可成为修行的本源便不难理解了,人心处有佛,则万法归于一道,这时的“佛”或者说“禅”其实都已经成为信仰的一种代言,它可以是具象中任意一事。最明显的便是在“抄经”一课中他所秉持的理念:“关键不在于抄《心经》本身,而在于自己这个心。”佛说破我执也好、道说守中也好,儒家说克己也好,即便是舶来品断舍离也好,都在捍卫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念,即——拿掉虚无的表象,拓展平实的内心境界。

那么再次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你信佛吗?鬼脚七在行走的路上,在山中的日子,遇到过各色各样的过路人或拜访者,他把遇到的好心人写进去,把结识的有缘人写进去,把虔诚的拜佛人也写进去,他遇到过别人对他参拜,更多的时候是他参拜别人。那一路上多是来来回回的过客,也有许多和他一样的旅人。你问他们信不信佛,有些人心里是信的,有些人是不信的。

其实生活的两面性就得分开来看,对于未解的区域信则有,不信则无,有时候生活又是足够包容,信的人不信的人都可以在一路上找到自己想要的,或名,或利,或图一时开心,或图一世顺意。

如果问他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到最后他也说不上来因果,本来嘛,做一件事有一定真的非得有头有尾有理有据才是好的,哪怕真有佛祖,他也不会告诉你意义究竟个是什么意义。可众生有众生相,他在这里感到了一刻间的大彻大悟,那么说与你听,也许你也有不同的感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