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生活读后感1000字
《天真生活》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真生活》读后感(一):学者风范 淳朴至诚
《天真生活》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选集,先生至纯,至真,至情,读者可以通过这样一本书尽享大师的智慧精华。
本书收录季老先生51篇高品质篇目,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与其完满 不如自在,胸有丘壑 眼存山河,历遍山河 热爱生活,岁月绵长 时光难再,无雨也无晴 看清也看轻 等五大主题。 选篇既包括《谈孝》《容忍》等经久流传的典藏篇目,亦囊括入选义务教育教材、全 国高考试题文章《成功》《神奇的丝瓜》等,收录《喜鹊窝》《一 只小猴》等季式散文选集极少出版经典篇目。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不断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并以身践行着天真生活四个字。天真不是幼稚,不是愚笨。天真是一种成熟的超越,是了悟人间万相后面对世事的一种智慧抉择。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不违背自我。只有达到了这个层次,你才能豁达地观视世界,游戏人间。 先生的清醒,深刻,悲悯 ,豁达,善良,令我感动和景仰。
《天真生活》读后感(二):自在天真,超脱世俗。
前几日刚刚拜读完季羡林老先生的《心安即是归处》,深感受益匪浅。于是又上网买了一系列季老的书回来读。私以为季老的书有一种特殊的魔力,他可以让你躁动不安的心沉淀下来。尤其是在睡前读上几篇,顿感身心舒畅、豁然开朗。 最新读完的这本书是由古吴轩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散文集《天真生活》。这本散文集共有五个章节,分别讨论讲述了了对名利的看法、为人处世的态度、于乱世中如何生存、回忆悼念良师益友以及生活中的点滴情趣。 (一)与其完美,不如自在 这一章的十篇文章从言行举止和生活态度等方面对名利与赞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成功的三个条件——天资、勤奋和机遇;劝诫大家容忍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美德,但容忍也是有限度的,不能一味克制自己;无修养之人必自取灭亡;凡事三思而行,要权衡利弊,但不要犹疑不决;不撒谎是美德,但善意的谎言也是可取的;赞誉再多也不要自满,谦虚使人进步;随遇而安,但也不必牵强附会;难得糊涂,生活才过得自在随性。 (二)胸有丘壑,眼存山河 这一章里,季老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娓娓道来。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孝是人之常情,切记不可愚昧地无条件顺从;压力和恐惧是生活常态,不要让它们成为生活的阻碍,要将负能量转化为动力;朋友,应该存在于广泛意义上,而不是局限于非血缘非爱情之外,亲人夫妻都能成为朋友;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只是吃饭穿衣;对待不同意见,要适度发表,适时保留。 (三)历遍山河,热爱生活 无论是固守家乡,还是身在远方;无论是活在和平年代,还是生于乱世,都要对日子充满希望,对生活给予热爱。活着,不必被苦难所困,乐观天真方能打败一切。 (四)岁月绵长,时光不在 那些曾经出现在我生命里的人们啊,你们是如此可爱。回首我这一生,良师如你,益友如你,知己如你……是你们的存在让我成为了更好的人。 (五)无雨也无晴,看清也看轻 远亲不如近邻,好的邻居与之相伴益处无限,若是碰到德才尽失者,不如独处;时光如流水,无论是青春年少还是耄耋老人,都应该珍惜时间,毕竟时间转瞬即逝,一去不复返;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随处可见的情趣,重点是你要静下心来去体会。 生活复杂多样,成熟都是迫不得已。然而自在天真,是看破一切世故后的超脱。天真生活,是季老对人生的一种处事态度,也是他了悟人间百态后的智慧抉择——“看尽人世繁华,不过是平淡最真”。
《天真生活》读后感(三):灿烂的天真
成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天真的人,不代表他没有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是因为见过,才知道天真的好。
季先生是我们国家的语言大师,外交学者,用欢快的手法写作,来表达季老先生从幼年,到老年的种种事迹,幼年时期出自山东乡村,凭借着自己很平凡,很普通这一个心念,自己主修了英语、德语、梵文、巴利文、又能阅俄文、发文、吐火罗文、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文学泰斗、国宝。
别人对我的赞誉,我非常感激;但是,我并没有被这些赞誉而冲昏了头脑,我的头脑是清楚的。我们现在有多少能够做到这样立功不邀,对多余的功劳受之有愧的呢?老先生对生活中的种种奇特事情也算是看法很棒,过分的包装,在我们当下大家随着生活提高而变成的奢侈礼节来讲真是及时。为了达到匪夷所思的效果,在真正物品的外部包裹木、纸、或者金属,或塑料花带,只为了让它更好看,显着更美丽,可不知只有单纯的内在物品完美无缺就好了牙,就像人一样,真正的有志者,不会趋于外表的光鲜亮丽,心中有理想,脑中有思想,就是最好的。
像咱们国人四大美人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蝉拜月、贵妃醉酒无不再我们古代流传下来便可以得知,美人被称呼为美人,必然有它异于非美人者,但是呢,她们也只有五官四肢;造物主又没有额外给他们多填上一官一肢,也没有刻意的去挪动五官的位置,只是在特有的位置稍稍卖弄了点滴的手法,让其看着更加的匀称。
在这本书中,季老先生幽默趣味的随记,让他的生活琐事都了然于笔下,记得在别处有看到小传闻,季羡林是个享受生活的人,他的随笔和日记,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生命的热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你以为他闷闷的,翻开《清华园日记》,才发现他可爱得很。有一次,一位访客关心他的健康,他说:“我的身体还可以,唯一的变化就是头发没有了,真是无法无天。”还有一回,大明星林青霞来看望季羡林,有朋友打趣问他,知道林青霞是谁不,季羡林使了个眼色,而后狡黠地回了一句:“全世界都知道。”
像季老先生这般,越过成熟抵达天真的人,就是获得最大自在的人,天真的超越,坚守,与智慧的选择
《天真生活》读后感(四):潇洒性情中人的感悟----评《天真生活》
生活之于每个人而言,它总是犹如一盘充斥着不同味道的菜肴。正所谓人生有五味,酸甜苦辣咸样样皆不拉下。也许这会让很多的人觉得生活是复杂的,有着太多难以言喻的情感穿插其间。在这样的复杂中,我们无法也许无法看透世事,也无法恣意妄为地潇洒走一遭---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茫然中失去了真正畅享人生的那份自在。那么,我们不妨走入季老的散文精选《天真生活》中。且听听他老人家通透领悟下的“生活”点评吧!徜徉这些由智慧沉淀下的文字之中,我们或许能逐渐领略到他对自在人生的活法感悟。“成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于是乎,就是这样的一份洒脱,一份不羁成就了天真之下的美好人生。
为生活所累是一种活法;为世事洞明也是一种活法;为难得糊涂也是一种活法----千千万万的人生参透下其实有着太多的学问值得我们去琢磨。也许彼一时我们还在当局者谜,那么此一时的《天真生活》则带领着我们看破一切地了然于胸。“看尽人世繁华,不过是平淡最真”。而这真字之下更是有故事的天真人生。
打开封面,我们首先将会欣赏到的是数句配合着抽象彩绘画面的哲理短句。虽然每一幅意境画配图下的文字并不长,但是却是字字珠玑地抛砖引玉着那些最为真切的人生故事。“不完满才是人生。”“人是百代的过客,总是要走过去的。”“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但是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穿衣。”说的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的寻常事,但是细细品来却是意犹未尽的话中有音。及至于书中的目录,我更是看到了诸多不同的季老先生对于人生感悟的品评。与其完满,不如自在;胸有丘壑,眼存山河;历遍山河,热爱生活;岁月绵长,时光难再;无雨也无晴,看清也看轻这几大版块的数篇文字描绘下了大师眼中的真切生活。看似纷繁琐碎的生活之下其实万众向一地返璞归真。不需要太多地伤筋动脑,却是发自肺腑地感悟捕捉最真切的细碎点滴。有时候,我们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实真的不用想得太过复杂----有时候再多的复杂细节最终其实都还是回归到简单的细微。只不过仅仅只是人为地复杂,我们就无法通透地看明一切。
事实上《天真生活》就是在轻拢慢捻地文字揣摩点拨中让我们重新返回最真切,最简单,最质朴的终结。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这才是可以让我们走入清新淡雅的文海。感受源自于季老心中用文字勾绘下的,属于潇洒性情中人的生活感悟。读着这样的书,我觉得自己的心情趋于平静,也更能活得自在了。其实生活本就应如此!难道不是吗?
《天真生活》读后感(五):天真生活求天真
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我接触的比较晚。于个人而言,国学大家的学问,我总觉得不是我所能理解的,所以很多时候,会敬而仰之,即便买了书,也会放在书架上,偶尔看看书脊上的名字。2010年北京高考语文卷选了季先生的《海棠花》,突然觉得,没有必要把崇敬之心搞得神神秘秘的,普通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读得,那我还算是对文字有所喜好的,完全可以轻松面对作品,至于有什么样的感悟和帮助,那就看自己的投入精力了。
翻开手头这本《天真生活》,多少有些违和感。很难把我脑子里庄重肃穆的国学大师形象与稍微有些简约但又有点萌的风格搭建在一起。但真正阅读了文字,才明白所谓“天真”二次,也大抵了解了编者的良苦用心。
所谓天真,不是我们理解的孩童的纯真,或者更严谨的说法是,不仅仅是,还有我们对至真至纯的一种自由的状态的求“真”。
人们往往会被生活中的琐事和不得不面临的人生抉择所困扰,但又有几人像季先生一样经历如此丰富。异国他乡求学之路,经遇自己预言的世界大战,在炮火中完成学业,又记挂着祖国的命运。这需要如何强大的内心与意志力。
人生其实很简单,天真二字。人生又何其艰难,需要思考的问题比比皆是。哲学、伦理、道德、人生、友情、家国大事……看似遥远,但我们又时刻都在为之绞尽脑汁而不得其解。而这一切都会在《天真生活》里看到季先生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思考与智慧。
我个人比较喜欢季先生的文字。有些时候虽然谈不上可以模仿,但也会受到些影响。多多少少隐含着半文半白的痕迹,虽有略显古朴之风,却也流畅自然;不吝加入很多很多口语,让文字多了很多亲和力。描摹细致,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最喜欢其中的一篇《邻人》,文章以“德不孤,必有邻”领衔,前面竭尽细腻之文笔,让人感觉似乎在赞颂邻人的博大精深与专业,也在不断称赞邻人的开放与大度,持久与轰轰烈烈。但从文字中,又隐隐体会到深深的讽刺。尤其将自己恐惧地“享受”邻人肆无忌惮地关门以及挪动家具与自己曾经经历的大轰炸进行了类比,着实让人感到批判之意浓重。
其实这能算是散文集,有很多文字以及超出了简单的清理。里面埋藏着季先生对人生细致的刻画,也有对人生的思考。
也许,我们的确生活在天真里,无知者无畏。但,只要你有那么一些渴求,还是进入季先生的《天真生活》,求真吧。
《天真生活》读后感(六):岁月绵长,天真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宁静,才能拾得时光珍贵的馈赠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闲庭信步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内心洋溢着幸福感?春去秋来,日出月沉,茶香飘来的时候,你是否正悠然自得地感受着岁月的宁静?知世故而不世故,不年轻却仍天真,人生一路走来,你是否又能如季羡林先生笔下的《天真生活》一般,过得自在、睿智而淡泊?
季老先生直抒胸臆,把自己的生活态度、人生智慧和所思所想写进了《天真生活》一书。在书中,他追求自由而不是苛求完美,胸有丘壑而不是拘泥于一方天地,活出了一种成熟的超越,活出了天真。书中至情、至真、至纯的文字,如一杯清茶,洗涤着我们的心灵,也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季老先生的天真,是不被名利的世界迷失方向,能够不忘初心,坚守着内心的美好。功名于他如云烟,让他孜孜不倦的反而是钻研学问的乐趣,是探寻真理的领悟。季老先生的天真,也是保持着孩童时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是每天看着《神奇的丝瓜》开花,攀藤,结果,一点一滴生长的怡然和用心。
是饱经风雨后的依然乐观,哪怕日子再难,也要寻找生活的乐趣。也是大起大落时的云淡风轻,面对人世繁华,把心态放平和,学会坦然接受。与人相处能够付出真心,又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淡泊;活得通透却也要活得糊涂,用孩子气的天真和纯净,去对待世间事、世间物。在季老先生的字里行间,生活是值得慢慢品味的,而我们要有一颗包容万物的心,随遇而安,开朗处事,不急不缓地行走于人间之路。
人生要豁达,但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不努力。在季老先生看来,淡泊是该有的心态,勤奋也是不能忘记的习惯。《天真生活》里开篇收录的《成功》,季老先生就娓娓地表明,天资和机遇我们无能为力,但勤奋却是我们可以决定了,所以我们更应该肯下功夫。不强求成功,但却做好准备,蛰伏着等待成功的机会,这样的想法朴素而励志,在柔和的灯光下看完这样的文字,心中的热血也会荡漾开来。
岁月绵长,光阴不语,唯有天真生活,才能在尝尽人间冷暖之后,依然拥有一颗温润的心。也唯有天真生活,才能在走过喧嚣的闹市之后,依然能拾得时光珍贵的馈赠。
《天真生活》读后感(七):《天真生活》:且真且智慧地生活
季羡林老先生享誉国内外,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家、文学家、教育家、佛学家、翻译家。他是一个严谨的学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精通多种文字,特别是吐火罗文。这样一个有着丰富阅历的老先生,观世界、品生活、积累下太多人生的智慧。我不仅仰慕他,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他的人生智慧。
《天真生活》收录了其散文,全书一共五章:与其完美,不如自在;胸有丘壑,眼存山河;历便山河,热爱生活;岁月绵长,时光难再;无雨也晴,看清也看轻。分别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他经历的人、事、生活感悟。
01关于“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是渴望那一刻的到来,从未认真分析过取得成功需要的要素。
季羡林老先生认为: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这个等式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可控的因素,也有不可控的因素。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我可控的部分,努力让自己更加接近成功。
02关于“压力”
我们现代人最大的烦恼之一就是压力太大,如何排解压力呢?有人爱购物,有人爱吃美食……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季羡林老先生是如何看待压力的?
压力如何排除呢?粗来分类,压力可能有两类:一类主动,一类被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我的“三不主义”的第三条是“”不嘀咕”,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季羡林老先生也认为每个人都有压力。他认为压力可以分为两种的:主动的、被动的。被懂的,我们无可避免。对于主动的,我们要坦然处之,不嘀咕,不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
读季羡林老先生散文最大的感受是折服于他博古通今的知识。对待一个问题,古人是怎么看的,西方是怎么看的,他又有怎样的感受,真得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东西方文化在他的文章里交融、碰撞,给人读者带来很深刻的思想启迪。
《天真生活》读后感(八):《天真生活》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季羡林先生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时被授予的颁奖词。诚如所言。提到季羡林先生,“善良豁达 清醒 深刻 悲悯”这便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同时也是我本人自中学时期一直认可、赞赏并致力追求的理想人格。敬仰季老已久,有幸得到出版社赠书,以下是我对于《天真生活》中两篇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漫谈消费》和《时间》之感。 在50年代就已跻身一级教授之流的季老,每月工资345元,加上津贴100元,这个数目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然而在当时却是一个颇大的数目。换算成当时的物价—去莫斯科餐厅吃一次汤菜俱全,外加黄油面包和一杯啤酒大约1元5到2元;烤鸭也不过6~7元一只。 时过境迁,季老开始变成了“工薪阶层”。他周围的人开始了“第二职业”甚至“第三职业”。因为只靠原来的工资已经难以维持生活水平。但对于季老而言,生活却也绝没有降低,他也有“第X职业”——爬格子。他绝非守财奴,但是一见汇款单,则心花怒放,爬格子劲头更足。他完全没做过什么具体统计,不知道每月究竟能收到多少钱,但对于每个月手里仅有300元的他来说,生活上没感到过拮据。 至于衣着,更不在他考虑范围之内,在这方面,他自称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在季老看来,“衣足以蔽体而已,何必追求豪华”,一个人穿衣服,是给别人看的。 但与此同时,季老也并未自诩为师。芸芸众生,有人一箪食一瓢饮,也有人食前方丈,一掷千金。如果所有的人都像他那样,“岂不是所有的大百货公司都会关张,简直太可怕了!”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抵制泛滥物欲诱惑的能力显得愈发难能可贵。只有守住精神家园的一方净土,才能使心灵诗意地栖居。 远古的人大概是很幸福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据太阳的出没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对于时间的流逝只有一个模糊的把握。到了近几百年,人类发明表,把时间的存在与流逝清清楚楚地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但是,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必有一弊”,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 几点几分车要开了,几点几分要开会,几点几分必须完成什么事项。就算急得跳脚,重要的事情偏赶上堵车,看着赶时间一分一秒地走过,真是着急也没用。 但是,如果现在社会没这么精准的时间界定,而像远古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肯定也会乱了套。现代文明的表现之一,就是成为时间的奴隶。 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限制,遵从时间的规则,安排自己的活动。如果想通了季老阐释的道理,戴着时间这副枷锁跳舞,反而可能会有些意想不到的乐趣。 季老终生将天真生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索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天真绝非幼稚和愚笨。天真是一种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成熟,是一种以豁达的心态观照人生的完满境界。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坦荡、清醒、自在。 看尽人间繁华,不过平淡最真。
《天真生活》读后感(九):历尽沧桑,云淡风轻
季羡林先生的大名早已刻入我脑海中,遗憾从未谋面,当然是指像那种公众场合的讲座之类,虽然也曾去过北大听讲座和游览燕园,却也没有过那样的缘分。从书中认识一个“”学者与长者”的季羡林先生,便成了唯一的途径了。
《天真生活》选了季羡林先生51篇散文,论述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包括他的人生感悟,留德十年,追忆师友,以及生活点滴小处,天真贯穿始终,也是一种自在的人生态度吧。譬如与其完满不如自在,每个人都会遇到成功等等问题,一定成功的不好说,但成功的必由之路则是“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难得糊涂,假糊涂真难得,即便到301那种嘈杂环境,季先生依然能笔耕不辍,而似有魏晋风骨,云淡风轻。
印象最深刻的或者最津津乐道的还是留德十年,从一个人离开家乡,到清华,再到柏林,最后“”找到想走的路“的哥廷根大学,所有的人物如老师辈冯友兰先生的斡旋,学成后陈寅恪先生的推荐,德国的老师,房东,同学,每一步都饱含深情又信手拈来,从一个中国留学青年的眼中,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德国,人们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动荡。即便是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山中逸趣”还是描写了一个美丽的小城哥廷根,描写的那段精致很美,都想把这里列入将来如果可能出去旅游的一站了。是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决不会只有痛苦。”这段话,我收藏了,挨饿的日子还没有遇到过,但是偶尔却找不到乐趣,还要去找。
季先生的一生饱经风雨,认识的人颇多,看他的回忆,很多人都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有名人物。“梁实秋先生、老舍先生、冯至先生、臧克家先生、沈从文先生、冯友兰先生、陈寅恪先生、朱光潜先生等等”,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从季先生的点滴回忆中我看到了先生们的待人接物,治学严谨。他们有的在学业上对季先生有帮助,有的是生活中的挚友,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拿起书,看到名字,仿佛还能看到他们一样,真好,真的羡慕季先生的丰富多彩的经历。
“” 看尽人世繁华,不过是平淡最真。“合上此书,如沐春风,感叹一声,”对我辈路还远,心还要放平,不论成就,人皆可找到一颗天真的心。
《天真生活》读后感(十):天真是一种人生态度
季羡林的书不是第一次品读,但是每一次的细品都不是同一种感觉,这本《天真生活》再次深深的打动我,整本书在我看是两部分,前期是讲诉季老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后面则是季老的一些亲身经历以及与一些老友的情谊,层次分明,态度也很明确,总之值得细读。
我觉得在一个树荫下的藤椅上,喝一杯茗茶,看着季老的书,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下面讲诉一下关于这本书的一些看法,关于“道歉”,季老说的是以前的人们很容易就说出对不起,但是现在的人却难以启齿,并且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大打出手,这些事情,往往一句对不起就可以解决的,但是大家却是因为这句对不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关于“成功”,季老认为成功=天资+勤奋+机遇,而天资和机遇却是上天注定的,只有勤奋才是自己决定的,最有趣的是他引用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乃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乃第二境,‘众人寻他千百度,回头暮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乃第三境。’”,其中的意思的就是预期、勤奋,最后成功。
其中容忍里面也讲诉了季老在去俄罗斯的一段旅程,由于对方的不礼貌,季老一度想发火,但呗同行的德国人提醒,容忍是最大的美德,季老最后才坦然接受的,其实容忍真的人性最大的美德,我们的社会现在都是快节奏的,什么都讲效率,但是对容忍我们却越来越少,我们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不能容忍别人、、、、、怎样,最后不能容忍自己,最后有人自杀,我记得看到一个电视剧,讲述一对夫妻非常恩爱,儿子询问老爸技巧,老爸只说了两句话,“结婚前要睁大双眼,但是结婚后要闭上双眼。”总结的很到位,但归根到底还是一个词,学会容忍。
最后在季老和其他一些好友的交往中,不难发现,季老是一个很淡泊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他悼念沈从文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与沈从文相识很久,并且感情也很深厚,相见的时候很有很多相同的语言,但是他们确实很少把酒言欢或者是经常性的聚集,他自评说:“我生性内向,懒于应对进退,怯于待人接物。”,其实我倒是认为这才真正的君子之交,就应该是淡如水的,尽管淡泊一切的人,在得知挚友冯先生的离去,他还是像是一个孩子一样,泪如涌泉,但在冯先生女儿的劝解下,他把痛哭压了下去,但却自嘲到,将泪水流到了肚子里。
在他的回忆录里面,老舍先生、梁秋实先生、还有他的老师--董秋芳等等,在与这些人交往的过程中,都是淡淡的,尽管表面都是这样的淡漠,但大家的内心都是揣着一团火,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君子之交吧!不管是季老的为人处世还是季老的犀利观点,我都觉得他是一个有意思的灵魂,看他的书,让你没有任何的压力,慢慢的就看完了,真的可谓是大家,就像他说的,他的生活里没有复杂的事情,就是简单的生活,所谓吓吓人才有上上智,真的是只有最接地气的人,才是最懂生活的人,我认为季老就是懂得生活的人,真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