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锦集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是一本由[美]欧内斯特·海明威著作,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一):【雨枫试读】来品一品巴黎的味道
海明威《流动的盛宴》)(修复版)淡淡的蓝色封面,波光粼粼的感觉,给人一种清新舒服的感觉,书中所描绘的巴黎,是海明威在巴黎的黄金时光,对于他来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时光,无法忘却的记忆,而在我读来,书中的巴黎有着浓浓的艺术气息,一个个文学、艺术大师的平凡日更适合在下午茶的味道,一本书、一杯咖啡,带着我们慢慢走进海明威的巴黎……
《流动的盛宴》是记述了22岁的海明威和他第一任妻子哈德莉来到巴黎的生活,。大部分的日子,他都带着笔记本去咖啡馆写作。闲暇的时候,他去博物馆看画、与朋友喝酒、旅行、赌马、滑雪,虽然清贫但无比快活。在书里我们能看到海明威平凡却又丰富的日常,还能看到许多文学艺术大师的身影,也有他和妻子的甜蜜互动,甚至是他对写作的一些感悟和认知。读一段美好的文字是一种快乐,而读一段美好的生活更是一种享受,海明威的巴黎时光大多数是贫穷的,但贫穷里却有着他对于写作的坚持和执着,而整个巴黎对于文人、艺术家的宽容和喜爱都体现在了他的文字里。
书中给人印象深刻的内容有很多,他和第一任妻子的感情让人惋惜,与斯泰因小姐从朋友到陌路的过程充满古怪,那个给予了海明威和很多读书人美好回忆和知识的莎士比亚书店让人向往不已。
对于迷惘的一代其实我一直不太理解,但在那个年代却有着其特殊的意义,海明威对于菲茨杰拉德的宽容和喜爱是显而易见的,书中他用了单独一章去写他与菲茨杰拉德的相识相知和一场离奇的旅行。甚至在修复版巴黎素描里也有不少关于他的描写,菲茨杰拉德本人和他的小说很是相得益彰,看到了他的真实生活对于《了不起的盖茨比》也貌似有了点不一样的感觉。
本次修复版里,有一些以前从未公开的片段,包括海明威对第一段婚姻的内疚,其实从书中不难看出海明威对于感情的认真和纯粹,他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和第一任妻子他们的婚姻虽不完美但却很甜蜜,所以最终的分开对于他来说不是一段美好的事情。在碎片笔记一章里,海明威一直强调这是一部虚构的作品,但却有一直强调哈德莉会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不言而喻。
这本书中记录的是海明威的一场无法忘却的盛宴,在修复版中更加丰富且立体的体现了海明威的个性和对那段时光的追忆,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都能从中品出不一样的味道,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巴黎时光。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二):没有作家,能写透巴黎
再好的作家,也写不透巴黎。 和任何一座伟大的,又历经磨难的都市一样,我们同样需要从众多的作家的各类作品之中,自己多少摸索出一些不同的层面、片段、领域和琐事。虽然可能依然离熟悉巴黎的水准相差十万八千里,但至少有了可以让好奇心和私人兴趣着落的支点,可以埋下下次去巴黎的一点因由。
在这一系列的阅读中,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不应该被漏掉或者绕过。
那时海明威的文笔,还没有到中年之后的老辣。在《流动的盛宴》里,海明威也坦诚他在进行着写作的训练和实验。这让里面大部分的文字显得更加柔软,并且在风格上存在着飘忽不定,这反倒更适合当时繁花似锦的巴黎,也更适合正处于黄金年纪的海明威。那时的海明威,盛世美颜,沉在美好的爱情和婚姻里。经济上的不宽裕,文坛机会的稀缺,都是日常烦恼的事,但似乎都可以留给时间和未来解决。通读下来,海明威的文字几乎是闪闪发光的。 巴黎无新事,也不要把海明威的文字当作一本巴黎的“活地图”。是的,他提到了丁香园咖啡馆,写到了莎士比亚书店,但他的笔墨,始终着落在他的那个圈子上。在巴黎,那是一个充满交谈、争吵、嫉妒和各种怪癖的,却又是最生机勃勃的圈子。无论是已经工程名句的大师,还是仍在寻找崭露头角的写作新人,以这个圈子为中心散射出去。它几乎构成了那是巴黎国际文学圈的群像。海明威这个专业记者的“闲笔”,反而成了最贴近真实的纪录之一。
提到这儿,其实不妨把译者小朴之前出版的《而我只想去巴黎》拿来一起看。相隔近一个世纪,1920年代之后的每一个十年,似乎都没能再被称为“黄金年代”,但巴黎依然是巴黎。小朴也是为了这本译作,特意去了巴黎长居,完成译作的同时,也从泛文化的角度记录了旅居生活。海明威当年的交往和记录,成为了探寻巴黎的又一脉络。任何一座伟大都市,都是各样的人,把自己的人生,像砌砖一样地垒在上面而成的。留存了也好,崩坏了也好,总有后来的人,循着文字、影像来寻找和印证当年的蛛丝马迹。 修复版,据说是修正了当年玛丽·海明威对原稿的“改动”。这些改动牵扯到了海明威与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的章节。这是另一个牵扯到情感、嫉妒甚至还有利益的故事了。最重要的部分,是增补了当年海明威不甚满意的“巴黎素描”的部分。最近文坛和乐坛总在搞这种事儿,选了歌手当年未满意的录音,重新发行专辑。虽然我不确定这样是否就能遵从而不扭曲当年作者的意愿,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每个人都得以从考据和研究上去读这本书。可能巴黎更丰饶,也可以当年的那个还不足的海明威,更鲜活可爱了吧。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三):【雨枫试读】海明威的流金岁月
往事不复,流金溢彩。
那个写《老人与海》的海明威,那个一生情感错综复杂的海明威,那个身份有些迷离的海明威,那个最后开枪自尽的海明威,那个文坛硬汉、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的海明威,他的一生至今被读者津津乐道。
他一生笔耕不辍,《流动的盛宴》是他的最后一本书,因着他略具戏剧性的一生也为这本书蒙上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人们想要了解他,想要走进他的内心,想要读懂他极力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发现他想要隐藏的内心,那么,这本《流动的盛宴》就是一把钥匙,为你我打开那扇通往海明威内心的门。
这里记载的是海明威在巴黎生活的一段时光。当时22岁的他和第一任妻子哈德莉来到巴黎生活。海明威对巴黎是爱的,他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座流动的盛宴。”这是他写给巴黎的情话,二十世纪20年代初,巴黎的黄金岁月,也是海明威的黄金时代。《流动的盛宴》是他与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在巴黎生活的回忆录,也是他怀揣文学梦以记者身份在巴黎度过一段既清贫但也甜蜜幸福的时光。
海明威曾说,哈德莉是他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虽然这个男人一生娶过四个妻子,还和多个女人扯上关系,实在是一个对爱情不忠贞的雄性。但却因为《流动的盛宴》,我倒信了他这句话了。也许是真爱,所以最后的回忆还是在真爱这里。
而且,就说文中他对妻子哈德莉的描写:“她长着一张可爱的脸,每当做出决定的时候,她的眼睛和笔容都会发亮,好似这些决定都是珍贵的礼物一般。”他确实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寥寥几笔,居然让人觉得他是很疼惜他的,但是这疼惜里更多是征服吧,因为在他眼中,女人是他的附属,其实除了用美妙的语言写妻子,他也用好听的语言描写别的女子。
撇开这些让人羡慕的、动情的、好听的话不说,在巴黎,海明威活动的轨迹、交际的圈子,多多少少还是非同寻常的,他大概也是一个高情商的人。所以,除了那些女子会如苍蝇般盯着他,他也结识了巴黎的许多文化人。从书中附的那张“海明威巴黎生活地图”里,以及这每一篇的标题和内文中提及的巴黎文化场所,都能看出,海明威当时在巴黎的生活还是相当快活的。正如他所说的:“这就是我们年轻时在巴黎的生活:穷而快乐!”
他带着笔记本在咖啡馆里写作,闲暇时,去博物馆看画,和朋友喝酒、赌马;他和哈德莉在和平咖啡馆吃的首次圣诞午餐,巴黎留下他们甜蜜的爱情回忆,但是巴黎也是他们爱情悲剧开始的地方,海明威甚至也把那悲情、荒诞写进了这书里,“所有的真正的恶劣都始于天真”,他知道自己生活在谎言里,用一个个谎言去补救前面的谎言,他是能看清自己的,所以他也是分裂的,这才是真正的海明威。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四):【雨枫试读】巴黎的盛宴,似乎永远不会结束。
《流动的盛宴》可以算得上是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一曲绝唱。就算在遥远的中国,也已经出版了很多次,对于读者来说不算陌生。所谓流动的盛宴,是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22岁的海明威与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在巴黎的日常生活所见所闻。在海明威看来,身处巴黎的日日夜夜就像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盛宴,不仅让他难以忘怀,同时也影响了他的一生,例如他的婚姻、他的理想等等。最确实的影响,莫过于让他从一名记者转向为一名作家,并成为终身职业。与此同时,《巴黎的盛宴》又像是一部生动的素描册,海明威鲜活记录着当时巴黎的文艺风景,尤其是那些同处巴黎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如今读者们看来,流动的盛宴仿佛是一组永不褪色的巴黎旧照片。巴黎就是这样,各取所需,各有所爱。
捧读文化策划的这本《流动的盛宴·修复版》与之前多次出版的中文版是有区别的。它采用了纽约斯克里布纳出版社2009年的再版做为底本。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第一版《流动的盛宴》也是出于这家出版公司之手。那么新的修复版修复了什么,才是读者最为关心的部分。从译者前言可以得知,修复版除了完整呈现最初版本之外,还增加了“巴黎素描”的10个章节,与此同时,译者还摘译了修复版最后的部分“碎片笔记”。使得《巴黎的盛宴》更加完整和丰富,也让作品更符合最初的风貌。
所以,现在出版的这本《巴黎的盛宴》(修复版)在我看来,最大的价值就是以往看不到的“巴黎素描”部分。共计10章的“巴黎素描”其实是海明威在不同时期完成的,同样也是海明威观察巴黎的一部分,是海明威与第一任妻子的种种生活相关,明显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值得琢磨的地方在于,虽然海明威写下这些文字,但是又似乎不太满意。以《一个新流派的诞生》为例,海明威甚至还多写了一个结局。加上他的第四任妻子又是此书初版的编辑之一,因此在初版中被舍弃从而无法得以完整呈现。但是对于读者而言,这些部分毫无疑问是盛宴组成、是海明威情感纠葛、是记者转向作家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能够在修补版中看到这样的内容,完全值回了书钱,是修复版与众不同之处。
至于被安置在最后的“碎片笔记”,来自波士顿约翰·F·肯尼迪图书馆中的海明威馆,是从海明威非正式出版的手写书稿以及相关修改的部分。这一部分边角料多多少少反映了海明威纠结的内心,例如海明威对于“虚构”做出的种种解释,以及对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的某种期待。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对于研究者来说可能不可或缺,对于普通读者则意义不大,甚至是可有可无。《流动的盛宴》(修复版)为了增加含金量,赠送了海明威巴黎生活手绘地图一份以及38幅所谓重现海明威巴黎时代的老照片。前者还算有趣,大致指出海明威在巴黎生活的范围。后者则不太让人满意,无论是清晰度,还是排版。除此之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虽然是一本再版书,虽然是译者第一次翻译文学作品,但是译文相当流畅,是(修复版)的加分项,完全值得肯定。
巴黎的盛宴,似乎永远不会结束。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五):【雨枫试读】硬汉笔下是没有多少纸醉金迷的巴黎
看了大家的书评,好像都对“迷惘的一代”、“失落的一代”颇有兴趣。的确,20世纪20年代名家频出,在《流动的盛宴》中作者就提到不少同时代作家和艺术家:乔伊斯、劳伦斯、庞德、菲茨杰拉德、门松、比奇......而对比中国,彼时这里也同样有一大批优秀作家出现: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沈从文......西方当时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国刚刚完成了五四运动。这不得不让大家浮想联翩,战争和运动的确会带给人类更多思考。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曾经的英语专业学生,从未读过《流动的盛宴》,英美文学选读以及课外读物也忽略了这本短篇小说集,只是在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瞥见几次,就匆匆经过,原因是这本书页泛黄,满是污渍,几种版本的图书都是如此。对于爱好读书的人来说,这原本就不是什么大的问题,理由很是可笑。但事实就是:一直没读到这本书。
但是幸好最近读到这本书,而不是更早的时候。因为如果是大学时期的我,是如何也阅读不下去这本短篇小说集的。
比起长篇小说的连贯性和戏剧张力来说,短篇确实是不占优势的,往往在读者刚要看进去的时候,故事就结束了。但如果把他看成人物传记的碎片,就要有意思得多了。“噢,原来他和菲茨杰拉德还有这样一段旅程?”“原来他和第一任妻子还有这样一段过往”“原来他在参加一些宴会的时候,内心是这样的独白”......每每读到这些地方,都会感到一阵欣喜,仿佛是画外音,海老爷子在歪着头跟你讲述他正在经历的事情。
搭配随书地图,可以直观看到海老爷子的动线,他在巴黎的居所、他常去喝一杯的酒吧、写作时爱去的咖啡馆、博物馆、莎士比亚书店以及朋友的家......故事里的每一处地方,都可以在地图上找到,仿佛自己在时隔100年之后,再次跟随他的脚步,去触碰他的记忆。内心有种踏实感和隐秘的幸福感,好像和笔者达成了某种默契。
我的一个朋友,在去古巴旅行的时候,专门重走海老爷子的路线,在他常去的小酒馆喝了他爱喝的酒。仿佛完成了某种致敬和追忆,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
而《流动的盛宴》正是给了我们追随海明威的机会,虽然海明威反复强调,这是本虚构故事,不承认是真人真事。但眼光毒辣的读者们,显然看得出这几乎就是他的真实经历。然后便可循着这份清单,一一体验他所经历的一切。我想大概每一个文青都会有这种情结。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六):【须叔试读】如果天下有不散的盛宴,那大约是写作中流动的巴黎
读过一些海明威的作品,但并不了解作者的人生故事与观感。想对海明威了解更多,缘起于这篇【《流动的盛宴》,是一座学习写作的富矿啊】。正巧看到本书,基于2009年海明威孙子约翰·海明威(Seán Hemingway)修复版的中译本。
内容主要是海明威在20世纪20年代巴黎的生活点滴。尽管相隔百年、相距万里,我一边读一边却感觉到发生的大事小情,与当代城市生活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他们烧煤球、他们赌马、他们没有手机等等,这些具体的生活情景虽然与我们有很大不同,但是他们的生活愿望并没有什么不同:想四季都住在温暖适宜的房子里,想用一些努力和运气改善贫苦出境,想结交更多朋友并见识更广阔的的世界。
人物与故事有一种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就连为了不在出版后给自己惹上麻烦、因此要以这种“虚构方式写下来而非记录真相”,也能感受到既是作者、也是书中当事人的海明威,在书写时那种真情实感的小心翼翼,令人莞尔。
相比海明威的完整中篇或长篇大作,本书是一段段碎片化的记忆组合而成的,篇章都很短,有些甚至只有两页。读完不见得有酣畅淋漓的感觉,还由于各自独立成篇,并没有催着人往下读的劲头。而放下之后,却会在一些瞬间想起只言片语,体验到再三回味的趣味。
海明威在书中对巴黎地名如数家珍,得益于本书附赠的巴黎地图,不仅对各处方位地名清晰,还悉心标记了书中与海明威有关的各个地点,借此帮助在遥远他乡也能更准确地勾勒出他所经历的岁月了。
一位二十世纪的现代人留下的字字句句,依然有那么多的内容值得后来者反复咂摸,我想这既是对小说家的一种无上褒奖、也是小说家给世界的赠礼之一了。
读完了之后,如果像我一样还对海明威之后的生活历程更有兴趣,还可以试着看看 《作家、水手、士兵、间谍: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秘密历险记》,不再是《流动的盛宴》中漂在巴黎的单纯青年的海明威的故事。
如果对《引水鱼和有钱人》这一篇中提及第二认妻子宝琳时,对海明威的那种愤愤不平和咬牙切齿感到好奇,还可以看看《恋爱中的海明威》, 海明威似乎只对成名前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念念不忘,或许是因为那时虽然是贫贱夫妻,但也因此愿意无条件地支持他的写作吧。
最后,我很喜欢这一版本的结尾,不止因为它看起来非常适合海明威记忆中的巴黎,更因为它看起来还很适合不同人记忆中的那些城市。
巴黎永远没有中介,每个在此生活过的人都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记忆。我们总是会回到巴黎,不管我们是谁,不管巴黎怎么改编,也不管抵达巴黎有多么困难或者多么容易。巴黎永远值得你回去,无论你带给它什么,它都会给你回报。《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七):【雨枫试读】这是巴黎的黄金时代,亦是海明威最好的时代
在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的笔下,一位人物角色形象就能够撑起《老人与海》整部小说的灵魂,短短四天内发生的故事就可以写出几十万字的《丧钟为谁而鸣》。名著之所以为名著,文豪之所以被誉为文豪,必定有其中的道理。
能写出常人不能写出的文字,其作品能够在时光的沉淀与岁月的洗礼中经久而不衰,这便是世界知名的文豪,这便是经典的名著。
因为他文字作品的特点,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被誉为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然而就是一位文学巨匠,却在1961年7月在自己的家中用猎枪饮弹自尽,终年不过62岁。
海明威去世之后,他的第四位妻子玛丽与出版商霍茨纳共同编辑策划了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非虚构作品的出版。因为海明威曾经对说过,“巴黎是个流动的盛宴”这样一句话,所以霍茨纳建议海明威的这部遗作用《流动的盛宴》这个名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读者们所看到的这本由海明威创作的随笔集——《流动的盛宴》。
1922年,海明威与第一位妻子哈德莉一同来到了巴黎,在那里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岁月时光。那时的海明威只有22岁,刚刚新婚不过一年,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也尚未出版。
他还是不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巨匠,却正处于其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甜蜜美好的爱情,对文学梦想追求的热情,还有对巴黎这座城市的无限热爱。
那时的巴黎是小说创作者们的乐园,以讲述故事为主的小说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文学读物。那些或知名的,或之后知名的作家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文学创作才华获得养家糊口的资本,也可以在巴黎这座城市 中的艺术感染下,让自己的精神生活过的十分惬意。
首次在巴黎居住的夜晚是在英格兰旅馆,第一次与妻子哈德莉和平咖啡馆中吃的圣诞午餐让他记忆深刻。很多时候他会在莎士比亚书店借阅书籍,也会偶尔去卢森堡博物馆欣赏塞尚的风景画。结束了在丁香园一天的写作之后,海明威带着自己的儿子邦比散步回家的途中,路过卢森堡公园时,也会顺便看一看池塘里的游船。
巴黎有海明威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庞德、乔伊斯、菲茨杰拉德夫妇、斯泰因小姐等人的交往都被他记述在了这本书中。聚会、赛马、饮酒、美食、滑雪、拳击等生活中令人感到愉悦的事情自然也不能忘记。
海明威在巴黎生活时,不过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而当他写下这本《流动的盛宴》时,已经是将近花甲之年的老人。
这是一本有关于巴黎生活的记述,也是海明威对自己曾经岁月的追忆。他用他的文字将读者带回了那个年代,仿佛身临其境般的去欣赏那一个个美妙的场景,虽然书中所讲述的内容不过是海明威一生中几年的故事,但却能够体现出他一生的经历过往。
那是巴黎的黄金时代,亦是海明威最好的时代
“如果你在年轻时有幸生活于巴黎,那无论你在哪里度过余生,巴黎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八):【雨枫试读】修复巴黎的“流水席”
《流动的盛宴 修复版》,与以往版本不同之处在于,不但完整呈现最初版本的前面19章内容,还增加10章“巴黎素描”。此外,还收录了未曾曝光的手稿碎片。而负责翻译的张朴老师不但是资深媒体人,同时也是一位旅行与生活方式博主,游历世界各国,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在译者序中,他写道:“我在巴黎小住的时日,在巴黎的六区租下公寓,日日都可以按照海明威当年的散步路线走过六区或者五区的那些公园,教堂,博物馆以及其他建筑,想象当年的海明威,在年轻时代所经历的一段黄金岁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够设身处地的去书中描写的巴黎走一遭,当然是好事,但法国那边对于历史文物保留的再好,再地道,而不只是辟一个“海明威故居”,我都很怀疑将近百年的物事人非,到底还有多少氛围与底蕴能够被触摸与感受到。这不由让人想起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来,男主角的扮演者欧文威尔逊显然也是个性情中人,之前好像为感情自杀过,而那鼻梁的特别形状,好象是一个二流拳击手的,之前经常被打断,不断矫正修补过。他扮演的作家就如同灰姑娘一般,在午夜便回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见到了海明威和他的朋友们,并为自己的写作与爱情,找到了方向。但伍迪艾伦在这个看似简单的穿越故事中,带入了一个审美或是情感的内核,就是几乎所有敏感的人,都会觉得过去好。这个世纪初的,觉得一百年前的氛围好,而百年前的那些风流人物,又会觉得更早前的十九世纪末,那才是文化与艺术的黄金时代。想象或回忆,永远是最好的时代滤镜……
海明威当时也算是“巴漂”,年轻帅气,又贫穷敏感,屋子里需要烧木材取暖,一般去咖啡馆写作,点一杯咖啡坐一天那种。有老婆,后来还有了儿子,就是书中提到的邦比先生。不做记者之后,他就靠写短篇和长篇小说投稿为生,有时收入挺高,但很不稳定。除了前面大家都比较熟悉的19章节之外,新加的《巴黎素描》里还有10篇。其中第一篇《一个新流派的诞生》里就写到海明威在丁香园咖啡馆里,和一个打扰他写作的讨厌鬼之间的言语交锋,这样一篇短文他还写了另一个结尾。不过好在他始终没有发作,把对方打一顿,毕竟他在这方面的是有“前科”的,曾在福斯塔夫咖啡馆的店前人行道上,殴打作家罗伯特麦克卡尔蒙,起因是后者发表了一些带有讽刺意味的言论,其中包括海明威是同性恋。
海明威在前十九章里有很长的篇幅讲司各特菲兹杰拉德,而在《巴黎素描》中显然意犹未尽,除了写司格特与他的巴黎司机的古怪趣事外,连跟自己的儿子邦比先生时都不免提及“但是他有严重的问题。在我看来,作为一位作家,他好象有着几乎无法克服的问题。”
而在第三部分《碎片笔记》里他却称《流动的盛宴》是一本虚构作品,当然他这么强调,或许只是怕文中对于“当年在巴黎结识的文学家,评论家,诗人们的描述可能会引起后人的不满,而海明威对于他的第一段婚姻,出轨和情感纠葛,内心起伏的描写细腻又真切,在即将结束生命的海明威看来,他或许十分纠结,又想把当年的记忆完整记录下来,但又不太愿意大家把这些描述当成窥视他个人情感的重要线索。”
当然海明威对于人际关系,小说素材,以及自我情感的描摹上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他曾经说过,庆幸自己最好的朋友都不是作家。而另一方面,在婚姻爱情方面,《引水鱼和有钱人》一章中对于他结束第一段婚姻,而和“有钱人”宝琳在一起的事情,做了很晦涩又很生动的描写,但实际上据说有一段时间,他是希望一龙二凤,对两段感情都保持“忠贞”的,这到底是一种浪漫主义作家的博爱,还是通俗意义上“渣男”的不负责任,只能是见仁见智。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九):【雨枫试读】崭新的时代,我们依然与你同在
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得住,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即使是失败,我们依然抗争到底”的硬汉精神,两次世界大战的参与……所有的一切标签,让这个硬汉角色的海明威有点与众不同。很多时候我们难以理解这么复杂的一个人,但是这个时代的辉煌与黯淡却与海明威一直同在,因为,年轻时代的浪漫和巴黎的经历,让他用文字点滴记载了这个《流动的盛宴》,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生活贫穷却对此毫不在意”,而巴黎的美景、美食、美女,却给了一场盛宴。
那时候的海明威,在这场城市的盛宴里,年轻,贫穷,现实满是贫瘠,对未来的渴望却让他的理想十分丰盈,没有任何的约束,只是享受。“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这就是海明威最真切的感受,巴黎,就是一个如此让人着迷的地方。
为什么海明威有着“迷惘的一代”的称号?那是因为斯泰因小姐的论断:“你就是这样的人,你们都是这样的人”,“你们这些在大战中服过役的年轻人都是。你们是迷惘的一代”。诚然如此,正如茨威格对巴黎的描述,巴黎是优雅与温和的,而且在整个世界都拥有财富和传说,风和日暖的时候,塞纳河畔有的是微波荡漾和同样微波荡漾的心情,林荫道满是盛放的花木,年轻美丽的姑娘们,只需要一朵紫罗兰就可以展现优雅身姿。所以,身处巴黎的海明威知道了,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告别别人,“迷惘的一代”不是他的固有标签,“硬汉”“精神的丰碑”才是他应该拥有的称号。所以,无论是《老人与海》还是《永别了,武器》,海明威都在隐喻着“胜利是无用”的,对生活的深切感知和对美好的真切感受才是生命最真实的意义。他也许带有一种悲观的情绪,因为无论如何努力去获得成功,最终都有可能是一事无成,甚至得不偿失。然而,我们依然要为了绝望的生活而倾尽全力。这种“矛盾”很明显,比那些单一的标签更适合海明威。 也许,我们应该读读这本书。
在巴黎这里,留存着海明威最原始的欲望和渴求——饥饿。1923年的《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就是海明威在巴黎出版的,多伦多的短暂停留之后,家庭的组建,儿子的出生,让海明威必须要对一个完整的生命和家庭的存在负担起责任,然而,他的自由的追求带来的就是工作的沉闷,以及生活的拮据。如果你阅读《流动的盛宴》,你就知道巴黎这段经历对他的人生的底色是怎样的涂抹的。我们只关注了那些繁华和坚硬,但是这里留存的是,海明威最初始的抗争和不甘。借用一句名言:热闹是巴黎的,我什么都没有。大概此刻的海明威也是如此。
只是巴黎毕竟是海明威笔下《流动的盛宴》,这里的繁华还是给他的生命留下的灿烂和斑斓,比如文化沙龙和咖啡馆里的T.S.艾略特、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在文艺沙龙里展现出的所有的一切,让海明威开始对这个繁华的都市用自己的笔触来写作,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交往,写人们的亲近和疏远,然后为这些巴黎的典型贵族们描绘画像,比如对菲茨杰拉德的描述,“他的才能像一只粉蝶翅膀上的粉末构成的图案那样自然”“他才意识到翅膀受了损伤,并了解它们的构造,于是学会了思索,他再也不会飞了,因为对飞翔的爱好已经消失,他只能回忆往昔毫不费力地飞翔的日子”,对待那些醉生梦死的生活,海明威有自己清醒的认知,这个时代,给他的生命以烙印,但也给了他以敏锐的视角去戳穿假象。
在享用过这场巴黎的《流动的盛宴》之后的海明威,开始把文字回归到原始的表达技巧,他的对话精炼,塑造的形象各异,甚至脾气与秉性,都在巴黎的生活里开始得到一种全新的展现。对待这里的人物的画像,更像是一位诗人写个城市的情话。
“巴黎永远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带给了她什么,你总会得到回报。不过这乃是我们还十分贫穷但也十分幸福的早年时代巴黎的情况”,海明威如是说。
《流动的盛宴(修复版)》读后感(十):海明威的回忆录——虚构和非虚构交织的《流动的盛宴》
【雨枫试读】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这个标签带有浓重的时代印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以海明威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的美国作家开始反思战争的意义,同时开始质疑资本主义制度和美国宣扬的自由和民主。这一代作家思考着究竟谁才是剥夺了他们信仰和理想的罪魁祸首,他们中的很多人来到巴黎,企图能在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寻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答案。
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正处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鼎盛时期。詹姆斯乔伊斯正在创作《尤利西斯》,马塞尔普鲁斯特写出了《追忆似水年华》,意识流派谱写出人性解放的狂想曲。保罗塞尚开创了现代绘画的理念,梵高、莫奈、毕加索等印象派、立体主义画家紧随其后。TS艾略特开创了现代诗歌流派,众多诗人用与学院派大相径庭的风格演奏出着新的乐章。现实和虚构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人们仿佛生活在一个瑰丽而又不真实的梦境之中。
海明威这本《流动的盛宴》描绘出20世纪20年代关于巴黎的风俗人情,是研究当时社会和思潮的珍贵文献。
海明威在巴黎的时候囊中羞涩,钱袋空空,但当时的他却过着一种在现代人眼中小资又奢侈的生活:与各式各样的文化名流进行攀谈和社交,在塞纳河畔散步,在丁香园咖啡馆喝酒写作,在莎士比亚书店借书品读,在赛马场赌马,去雪山参加高山滑雪运动。不能不说,看起来,至少从字面上看起来,海明威的生活还是非常惬意又文艺的。
《流动的盛宴》中,不管是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个性斐然,沉迷于彰显自我,但也会受到身边朋友的影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菲兹杰拉德和他妻子塞尔达的相爱相杀。
海明威在司各特菲兹杰拉德这一章的开篇深情地写道:“他的才华像蝴蝶翅膀上的粉末形成的图案一样自然。他并不比蝴蝶所知更多,也不知道这图案是何时被擦掉或损坏的。后来他才意识到他被损坏的翅膀以及他们的结构,他学会思索。他再次飞翔,而我很幸运在他享受了一段写作的美好时光之后遇见他,尽管这一段时光在他人生中并非惬意。”
菲兹杰拉德和硬汉派的海明威不同,是个很矛盾的人物。他的妻子塞尔达嫉妒他的写作才能,而他又嫉妒着自己妻子的社交才能。他们争吵又复合,复合再接着争吵,塞尔达的情绪能影响到菲兹杰拉德的创作欲。这种文人的感性促使菲兹杰拉德写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也令他后来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白期和精神恍惚。
海明威对菲兹杰拉德一方面很同情,一方面又觉得他不够冷静,不够坚定自我,居然能让一个女人玩弄于鼓掌之中。
说到这里,也不能不提一提海明威自身的感情史,这是这本《流动的盛宴》修复版的看点之一。之前的版本被海明威的第四任妻子玛丽所篡改,使得海明威对出轨第一任妻子的内疚感无法很好地传递给读者,经过海明威孙子约翰对作品的修复和还原,读者终于可以一览海明威对那段日子的回忆和情感走向的真相了。
看完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我就一直对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抱有浓厚的兴趣,读完海明威《流动的盛宴》,我终于对黄金时代的巴黎有了具象化的认知。《流动的盛宴》修复版中贴心地附上了当时海明威在巴黎生活的地图,增补了巴黎素描这一部分十篇散文,让人仿佛跟随着带有一丝审视和叛逆眼神的海明威走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公园咖啡馆,和《午夜巴黎》的主人公一样也进行了一次盛大的巴黎黄金时代穿越之旅。
这本书非常值得喜欢海明威和美国文学的读者阅读,也值得想了解西方现代文学史料的读者阅读。虽然海明威自己在最后的碎片笔记中一直强调这是一本虚构的书,但是正是因为如此,这本书才更加值得人们阅读。海明威或许就是因为太过于诚实了,又不想背上“迷惘的一代”这个标签,才想给自己推脱一下,不想承认书中这五光十色,醉醺醺,带有一丝印象派风格的“现实”为非虚构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