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生活简史》读后感精选
《未来生活简史》是一本由[以色列] 罗伊·泽扎纳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生活简史》读后感(一):未来学家眼中的未来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空前的地步了,在这一时刻我空洞的想象力让我不断怀疑、疑惑人类社会的未来将走向何方。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手机上轻轻点击一下,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一份跨越全城的外卖便可到你手中。生活中所有的娱乐都有手机这一智能产品代替,载人航空航天已经不断走向其它星球,那么我们未来的生活酒精会是什么样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未来生活简史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未来学家罗伊泽扎纳,在成为未来学家以前他酷爱科幻小说,在大量的阅读科幻小说之后,他不断思考小说中所构造的世界中所存在的世界灭亡究竟该如何去规避这些可能遭遇的毁灭。他开始尝试推演未来的可能性并为之做好准备,仔细思考要踏出的每一步,这样是否就可以避免人类悲剧的发生。他正式走上了自己作为人类学家的道路,他努力提供各种世界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尽可能清晰的勾勒未来的轮廓。他在本书中主要是预测了三场科技革命在未来生活场景的应用,这其中就包括个性化制造革命即个人掌握设计和制造各种材料和物品的能力、智能革命即计算机开始模仿人类的部分语言和思维能力,人类也因此载此过程中得到提升、生物革命即人类赢得了对其它物种和自身的生物控制力,并开始施加影响,让世界变得更健康、更睿智、更美好。在谈论其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它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威胁。人类又应该持怎样的价值观对待和利用科技赋予我们的力量,和平、包容、对话的是否能带领人类走向终极目标?在阅读完此书的基础上,我觉得本书更多像是一个入门书,当我在对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思索,不断关注,突然有个人告诉你为什么不看看未来呢?正如笔者最近在看的许倬云说美国一样,不断的回顾历史,最终的走向还是要去分析人类历史发展走向,我想这本趣味横生,登高博见的书带给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体会。 或许在今后的阅读中,我还会大量去思索人类历史的发展对未来的某些启示,也会更多去关注未来学家眼中的世界,可能也会大量了解科学前沿,这样我的眼界会宽阔许多。写的不好,烦请指正,谢谢。
《未来生活简史》读后感(二):科技探索难以预料的未来
不知是对未知的好奇,还是恐惧,科学对未来的探索有着无穷的动力。过去的几百年中,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不仅颠覆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也大大促进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当今的时代,我们隐约感到科技正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变革。但我们不清楚科技将以何种面目、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想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要知道科技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在这个问题上,《未来生活简史》作者罗伊·泽扎纳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线索。他认为有三场革命同时到来,它们是3D打印机推动的个性化制造革命,智能计算机接管某些专业领域甚至扮演人类角色的智能革命,和以纳米机器人和脑机接口程序为代表的生物革命。这每一种革命都包含着某种彻底改变我们过去生活的可能。 3D打印催生个性化制造——与平面打印不同,3D打印的效果就像打印机的墨水可以随意的形成厚度、连续并且可塑,已经有包括塑料在内的两种打印材料用于这种打印。3D打印换个说法就是打印物品。物品可以是杯子、首饰、药品,甚至食物等。打印物品的形状和样子由电脑读图控制,也就是说,凡是能扫描出来的图片都可以打印出立体物品。按照作者所说,借由家用3D打印机,个体制造的时代由此开启。 AI人工智能的应用——无人自动驾驶汽车、医疗上的计算机辅助诊断、3D全息图像、复制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虚拟替身等都是智能革命的科技形态。智能革命与其他革命不同的是,它与人联系得更紧密,对人的影响也更深远。它和生物革命一样,还牵涉到有关伦理的问题。关于人工智能要问的终极问题是,机器会不会有一天代替人?但作者认为,目前离这个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基因时代的生物技术——通过基因测序了解遗传密码是生物革命的开始,基于DNA的编程语言的合成生物学,根据遗传密码的代码在生物计算机——细胞上运行,掌控着造物的秘密。譬如,如果引导植物的生物学程序,你可以让一颗树在夜间发出光来提供照明。到时候,用棵树做台灯,或者买一粒种子,让它长成一个家,都不是不可能的。生物革命还包括纳米机器人重建和修复体内组织,智能生物“潜艇”对病毒的破坏,以及控制细胞机制终结衰老。 读罢全书,我能想像的未来是,我们将更加自由、健康和自主,但我们也将深深被科技所束缚、限制和捆绑。因为历史不可能倒退,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所以一方面我们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选择和无所不能,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失去、变化和身不由己。 关于未来,作者在《未来生活简史》中认为,眼下我们同时面临着三场革命,就像我们艰难攀爬上一座险峻高峰的顶端,向前一步,人类创造出伟大的奇迹,但这一步走错,就会跌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未来生活简史》读后感(三):未来在路上,现实在眼前
白兔摘下了眼镜,合上书本的最后一页,书本会读到末尾,但未来永远不会停止。 在某些特别的情境下,比如看见科技新闻的时候、看完科幻电影的时候、遥望看星星的时候,总会让人遐想遐想未来的模样,但举目见星空而不见宇宙,未来神秘莫测。 这本书虽然说得东西与未来科技息息相关,但并不显得枯燥,作者并没有将各种研究数据一股脑儿地堆上来,而是用了故事情境和有趣的问题甚至小游戏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虽然这本书看起来比较厚实,但实际读起来却比一些小说要快得多。 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也就是一些未来学家(孤陋寡闻的我才知道居然有未来学家这个“家”)所预判的未来的三场革命:个性化制造革命、智能革命和生物革命(这个是一看目录就知道的,这类书籍应该不存在剧透问题吧)。刚开始读的时候并没有感觉什么特殊,读完后才发现这三场革命说的正是未来的“人与物”、“人与事”和“人与人”。 第一部分给人带来的更多是新奇,虽然3D打印的普及可能存在一些隐患(比如某些人会用来制造一些非法物品和武器),但想到可以自己打印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似乎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给我遐想最多的则是智能机器人的部分,从小就爱看这类电影,人类情感与机器情感的碰撞,斯皮尔伯格《人工智能》里的永远那个只有6岁的小男孩儿,至今依然让人心疼。 我并不相信在现在的技术发展下,人工智能会进化出人类的大脑,这本书也坚定了我的观点,但当AI机器人越来越像一个人类的时候,无疑会给人类,至少是一部分人类带来心理的混淆,到时候少年少女们对纸片人的疯狂大概会转移到AI上?(开始脑补AI版本恋与制作人和奇迹暖暖。) 还有书中提到的“虚拟实体”的存在,就像智能手机渐渐占据人们的大把生活时光,AI所具有的的真实感会不会更加令人依赖?将亲人爱人的记忆个性放入虚拟实体,即使他们逝世我们依然可以和他们互动,但这会不会让一些人类沉溺过去?这会是一件好事吗? 虽然这些思考可能没有结果,但能够想到过去没想过的问题也算是一种思维的开拓吧。 最令人恐惧也是最令人期待的是生物革命部分,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和细菌可以被消灭,使它们不能伤害人体,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基因技术还有什么纳米机器人的普遍运用,毕竟今年疫情真的让我意识到病毒的恐怖之处。 这是生物革命中积极的一面,但这些技术的进步无疑会又一次拉大贫富差距,特别是当人类可以选择自己的基因时,我等韭菜可能会更菜……我看事物大多比较悲观,毕竟了解+脑补了未来生活后的现在,社畜的生活依然要继续,不过作者说自己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看法,就暂且积极乐观地期待一下美好的未来吧。
总得来说是推荐一读的,不是说能准确知道未来世界是怎样的,而是可以让自己意识到,这个世界并非一成不变,一年到头,从早到晚,有些东西已经在悄悄改变。时间在推进,生命在流逝,我们能做的,是把握好自己的未来。
《未来生活简史》读后感(四):未来已来。
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未来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和期待,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都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总感觉时代变化太快,想要更全方位了解兴替,可还得多憧憬未来的样子。
作者从个性化制造革命、智能革命和生物革命三个角度来详细描绘了他对未来世界的愿景,当然也伴随着担忧,但前者远远多于后者。
个性化制造革命部分,主要讲了3D打印技术在未来世界的普及。这项技术一旦普及到每个家庭当中,过去需要一整个工厂才能完成的物品,普及之后由于个人对设计和制造各种材料和物品能力的掌握,整个过程将会有巨大的变化。想象一下,小到一粒纽扣,大到一栋房子,一辆车,都可以在自家厨房通过3D打印机将它们变成实物,还可以是食物、药品,甚至是人类器官!
智能革命部分,计算机开始模仿人类的部分语言和思维能力,当然人类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其实这个部分是读者最为熟知的,因为此时此刻,很多智能革命正在发生着。在当今和未来世界里,计算机逐步取代人类掌控一些任务和活动,比如与他人交谈、驾驶、处理客户服务等。在未来的日子,这些方方面面的智能革命,将会逐步完善,臻于完美。
生物革命部分,人类日渐赢得并加强了对其他物种及自身的生物控制力,并开始施加影响,让世界变得更健康、更睿智、更美好。试想一下,每天早晨,我们会服用一个装有纳米机器人的胶囊,它可以识别体内感染、组织损伤、机体伤病、激素失衡等情况。这些机器人还能够执行我们设定的程序,去除体内过量的有害分子。它们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改善我们与周围世界交互的方式。有了这些机器人,我们就可以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控制自己的身体。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查看自己身体的内部状况,并对它们进行编程。这当然暂时只是作者的愿景,但是我相信,这也是我甚至全人类的愿景。
当然,这些愿景并不一定会一一实现。近段时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比较不稳定的阶段,任何降临到人类身上的灾害都将可能扼杀所有科技进步的萌芽。所以,也诚恳地祝愿世界和平,然后才有稳步快速的发展。
《未来生活简史》读后感(五):《南宁晚报》刊登:3D技术颠覆认知,未来你还会生活吗?—— 《未来生活简史:科技如何塑造未来》面世,为你展现智能社会
文/莫小君
每天为了生活奔波,坐地铁、挤公交,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忙着老板交给的任务,忙着做饭、照顾家庭;还惦记着挤出点时间照顾自己的兴趣爱好……到了七八十岁,生命结束。这就是一个现代人的生活。
小时候,我总幻想自己不用上班,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甚至不动手,只动脑子一想,东西马上就在面前,永远没有病痛,长生不老。长大后,我才真真正正体会到这只是个幻想。然而,以色列作者罗伊·泽扎纳的《未来生活简史:科技如何塑造未来》一书告诉我们,那些幻想或许即将来临。
全书分3篇共10章,描述了科技如何塑造未来。第一篇“个性化制造革命”。3D打印迅速发展,人们有机会享受到3D打印带来的生活乐趣。早晨出门时,你本来穿一身职业装上班,突然接到通知要参加一个重要宴会,来不及换上漂亮的礼服怎么办?没关系,你可以把身上的职业装打印成一件漂亮的礼服。每天我们都要产生很多生活垃圾,这些垃圾现在可能让人生厌,可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们却可以被打印成一件件精美礼品,比如乐高积木……
第二篇“智能革命”。智能化对现在的人来说可能不陌生,许多生活场景我们都有可能接触到,但作者描述的智能化,却是一个飞越的革命。当亲人离开我们时,我们陷入悲痛之中,总想亲人能永远留在我们身边。这时,虚拟的亲人出现了,他们像生前一样与我们生活在一起,保持着生前的习惯。这样的智能化已不再局限于交通、农业、娱乐等,而是进入人类情感之中。
第三篇“生物革命”。终结衰老,是现在以及今后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百岁人生已不再是什么话题,即使到了百岁,未来人们的身体还会留在四五十岁。生物革命将达到高峰,甚至会把我们这些有血有肉的生物实体转化为虚拟实体。
在科技改变未来的世界,我们同样会遇到价值观的颠覆、重建伦理道德、战争如何避免等难题,以及国家怎样管控3D打印枪支、毒品等。作者在书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想继续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020年8月24日,书评刊登于《南宁晚报》 详情点击2020年8月24日刊《未来生活简史》读后感(六):有深度的未来指南—读《未来生活简史》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当代科幻大预言家马斯克开了个震惊世界的发布会,向世人公开了可实际运作的Neuralink设备和自动植入手术设备,虽然是在猪身上实现的。目前,马斯克的设备只是通过1024个穿透脑细胞的薄电极与脑细胞交流,或者通过蓝牙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但是,按照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速度,下一步在人的身上实现将也许不再是幻想。也许,不远的将来或者下个十年,电影《阿凡达》的主角将真实地出现在地球。
其实,脑机接口等都已经出现在未来学家对未来的预言之中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学家预言的方向和准确性也有所提高。然而,大多数的科普预言家只会肤浅的举例说明科技革命对人类的正面影响,或者简单的指出科技革命会给人来带来更便捷的生活,或者乐观的预言人类将更健康、更长寿的发展。比如,脑机接口可以帮助更好的指挥机器臂,从而为人类服务。
由于曾经长期困扰人类的粮食问题和健康问题逐渐被解决,同时在世界的多边框架下,战争的危险也逐渐减小,未来学家开始幻想新的人类发展方向—“从人到神”。那么,“脑机接口”就是实现“从人到神”的一个关键步骤。这样的变革会对人类的发展有哪些深刻的影响,是会促进人类的发展,还是会带给人类灾难?未来会有哪些科技变革?这些变革又将如何影响人类的发展?能否实现“从人到神”?人类究竟将会向何处去?
国际智能与未来学家,世界未来协会的高级科学顾问和全球代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员罗伊·泽扎纳的新书《未来生活简史》为我们指出了现实正在发生的、将最终改变人类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的三场科技革命,从多个角度科学分析了个性化制造革命、智能革命和生物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深刻地指出了实现“从人到神”的过程中,人类会遇到哪些现实的问题。
在三场革命中,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智能革命和生物革命。在智能革命中,通过计算机对人类的部分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模仿,进而将人类的意识植入电脑,人类的“永生”很有可能实现。而在生物革命中,人类利用自己的生物技术破解基因、遗传密码,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体,重构周围的世界。这些都有可能促进人类的发展,实现“从人到神”。然而,罗伊·泽扎纳在《未来生活简史》展示给我们的并非单纯的乐观,而是谨慎的指出这三场科技革命可能会实现“从人到神”,也可能将“重新定义人类”。罗伊·泽扎纳努力的向我们发出疑问,在这样三场革命中产生的新人类是否还是人类?
值得关注的是,罗伊·泽扎纳的“将重新定义人类”的说法并非危言耸听。不同于大多数的科普预言家,罗伊·泽扎纳长期关注科技发展趋势,在技术与社会预测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对未来科技有着深刻的认识。
人类能否善用科技的力量,真正实现人类正确的发展?也许在《未来生活简史》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未来生活简史》读后感(七):未来在哪里
未来生活简史
科技如何塑造未来
现在,给你1分钟时间,让你发挥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幻想一下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1分钟=60秒
不要敷衍了事,请认真想一下!
还是不行吗?
想不出来吗?
那就来看看这本书吧——《未来生活简史-科技如何塑造未来》,当你翻开这本书,关于未来的预想,便会像科幻电影一样,在你面前展开。
试想一下,当我们不必再在满是油烟、热浪滚滚的厨房里手忙脚乱把食材搞得一团糟,而只需敲击电脑选择我们想要的,然后按一下“确定”,3D打印机就可以为我们“打印”出我们想要的美味佳肴,那将是一种多么绝佳的体验!连我这个很少进厨房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
至于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又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那就更加神奇了,感兴趣的话,真的不妨到《未来生活简史-科技如何塑造未来》这本书中一探究竟。
科技将如何改变人类生活,乃至人类?
未来的人类将何去何从?
关于未来的猜想有很多,如果你也喜欢看《黑镜》,相信你会对科技影响下的未来多多少少有过一些思考。
《未来生活简史-科技如何塑造未来》也做了类似的探讨,当科技发展到可以使人“长生不死”,当科技发展到可以使人“无所不能”,或者当科技发展到可以使人什么都不必“亲力亲为”,一切都变成傻瓜式操作,人类将何去何从?
或许,未来人类只要学习掌握傻瓜式操作,除此之外,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必做。那么,人类是否会少了许多乐趣,少了许多挑战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成就感,少了许多从一团糟到熬出头的经历……如果这些生活本身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抑扬顿挫,都消失不见了,那样的生活,真的会更美好吗?我不敢说是或者不是。就拿农业自动化为农民伯伯减轻大部分繁重的农事这一点来说,古时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伯伯,应该还是会羡慕现在的农民伯伯吧;但古时候鸿雁传书、车马舟行,却比现在便捷的通信方式和交通方式,更有情怀,更加令人感动。
或许,人类会在其物理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将思想导入电子设备,在虚拟世界中永生,并将虚拟永生设备移民到其他星球或星系,实现人类生命星火燎原。那么,对于宇宙来说,究竟是幸运还是负担呢?人类将为宇宙带去生命的奇迹,还是污染和破坏呢?我也不敢说是或者不是。我向来不愿以最坏的想法来想人类的,但一个又一个事例摆在我面前,又让我不敢不去正视这个问题,人类对地球家园和自然生态的破坏和污染,人类对网络虚拟世界的破坏和污染,无论是物理生存环境,还是精神虚拟世界,到处都乌烟瘴气,一片狼藉。
我们生活在一片废墟之上,正在建造未来的废墟奇迹。
或许是我有些悲观了。
我也希望未来,人类不再互相伤害,不再破坏,在这片废墟之上,建造一片极乐净土。
《未来生活简史-科技如何塑造未来》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无需多言,看了就知道了。
《未来生活简史》读后感(八):未来会如何发展,人依旧是最大的变量
说起3D打印你能想到什么,我能想到的是一个穿纯色毛衣,把袖子撸到小臂的白人小哥,拿着一支笔,在桌上画一条横线,再从横线的一个端点,往空中画出一根颤巍巍地垂直桌面的线。如果白人小哥能画出一个颤巍巍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可以放在办公桌上的那种,成为一个并不太好看但很有故事的小装饰,可以对那些看着它皱眉的同事炫耀说:“3D打印哦!”这就是我对3D打印的全部期待。而这本书第一章就讲了3D打印,给我狠狠科普了一把,让我发现自己完全就是井底之蛙。
具体什么原理我一个文科生也说不清,总之就是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成为“自工厂”,这是我自创的一个词,类似自媒体。有了3D打印加持,我们可以凭借网上下载的图纸,用家里的3D打印机打印一件衣服,一串项链,一个用来修餐厅椅子的小螺丝,甚至可以打印修好椅子后,准备坐在椅子上吃的三菜一汤。更棒的是今天早上打印出来的衣服鞋子,晚上就可以作为材料被打印机回收,用于打印第二天穿的新衣服新鞋子。
之后书里开始讨论,技术带来的副作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就跟工业革命时被机器替代了的手工匠人一样。更可怕的是恐怖分子可以用3D打印技术制造枪支炸药,瘾君子可以打印违禁药品,包括打印图纸的盗版等等。技术是没有好坏的,但人心永远有善恶。政府和司法机关会怎么应对,要出台怎样的法律和政策才能防止技术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书中也有做讨论。
读完第一章,我已经感觉收获满满。没想到后面两章的内容更加飞起,已经不只是科技改变物质了,第二章是讲AI智能的发展。但不是AI超越人类统治地球的老科幻电影剧情,而是预测AI能否模拟人类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一旦AI能模拟人类的情感、行为、决定,那是不是可以把已经去世的人的信息,上传到云端,以虚拟形式继续生存于线上,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永生”。但以那样形式存在的,已经去世了的人,我们如何判断他们有没有意识,他们又算不算是人类呢?
最后一章,虽然把焦点回到了人类身上,但讨论的问题却是植入记忆、延长寿命、开发大脑。按照书里的畅想,人类在未来能依靠纳米机器人随时修复身体损伤,记忆成为商品被买卖,人们能随心所欲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学习能力。之后因为对自身的改造,在某个时刻人类将跨越“奇点”,成为一种新的物种,拥有与现在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些基于现在已有科技的延展,不仅让人大开眼界,更是帮我从一些牛角尖里绕了出来,从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里抬起头。第一章3D打印讨论了人和物质的关系,第二章AI智能讨论了伦理问题,第三章生物革命,上升到人类如何定义自己这样的哲学范畴。就是第三章最后讨论的殖民外星的部分,不如第三章前面的内容震撼。由于书里讲到的未来科技,都是从现在已有的科技最前沿展望得到的,甚至有好些科幻片一样的场景,科学家预测只需要再过十年二十年就能实现,所以尽管对于未来的一切预测都只是预测,但因为有已经真实存在的科技作为基础,相比电影里特效制作的未来场景和自己睡前脑海中胡乱勾画的模糊景象,书中对未来的预测,更能让人信服。
但不论科技发展到怎样的程度,未来的景象如何,人依旧是最大的变量。所以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讨论科技带来的伦理难题和对人类的影响。举一个已经被研发出来的技术的例子: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汽车是很棒,但如果人们对这项技术缺乏信任,不愿意把身家性命交到可能被黑客入侵的系统手里,那无论这项技术多成熟,都不会被广泛使用。其他技术也是,只要和当时人们的共识相悖,就无法在未来获得一席之地。
《未来生活简史》读后感(九):科技如何塑造未来
人类自古以来对未来都充满好奇,近代以前,人们认为是神安排好了一切,未来无法掌控,只有巫师和预言家才能预知未来。如今,科技推动社会发展,无数人对未来充满憧憬,企业家希望预知未来,提前规划战略布局,未来不再那么神秘而遥不可,一代代科学家们推动了科技飞速发展,他们比普通人更有预测未来的能力。
由罗伊·泽扎纳(Roey Tzezana)著作的《未来生活简史》,可以帮助我们探知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和热点。罗伊是国际智能与未来学家,世界未来协会的高级科学顾问和全球代表,也是以色列畅销书作家。
罗伊长期关注科技发展趋势,一直致力研究新兴技术在未来的社会影响。他在《未来生活简史》中,将影响人类未来生活的三场革命总结为:个性化制造革命,智能革命和生物革命。
我们对个性化制造革命和智能革命并不陌生,毕竟在短短的二十年里,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几年前,我们还热衷去大卖场买买买,转眼间,我们已高度适应在手机端剁手了。从前出门必带钱包,现在出门必带手机,这个转变也不过短短几年,个性化制造革命和智能革命离我们越来越近。给我触动最深的,最有神秘感的是生物革命,毕竟生物革命目前看来还离我们有点远。很多都是在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普通人生活中尚未涉及。
来了解一下生物革命有哪些惊天动地的场景吧。
基因测试成为时尚
基因密码不再神秘,未来基因测序的成本会下降,每个人都能进行基因测序,通过基因测序来发现潜在疾病,预防疾病,这真是人类福音啊,人类的长生不老的愿望指日可待。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人们提前预知了胚胎的遗传密码信息,可以事先确定孩子是否患有某种显著的遗传特性,对于一些追求完美、吹毛求疵的父母可能因为一些微不足道、没有科学依据的顾虑,或者仅仅因为他们的挑剔而决定流产。因此人类如何有效监管基因工程,避免带来深重灾难,需要人类共同深入思考和研究。正如爱因斯坦的预言:“有一个现象的明显程度已经让我毛骨悚然,这便是我们的人性已经远远落后我们的科学技术了。”
重写生命—合成生物学
几千年来,人类通过长期的选择培育,创造了很多对人类来说更具价值的动物。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精心策划,漫长而琐碎。而未来我们很可能通过合成生物学,像编程一样,很方便地开发具有独特的、有趣而实用特征的生物。比如制造细菌和病毒。这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灾难,比如基因工程师将基因工程作为对抗他人的武器,恐怖组织可以制造致命的疾病和瘟疫,或者用来防御其他组织开发的病毒和细菌等。
人体中的纳米技术
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100000,一个细菌的1/1000。未来我们可以制造这样一种纳米机器,让它在细胞间穿梭,修复我们的身体。这些纳米机器是生物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长生不老的关键。
人类在生物革命中所需要突破的技术难题还有很多,但科学家们有信心这一天不会太久,但在这之前,人类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准备了呢?哪些技术可以推广,哪些需要严格监控,哪些需要限制开发,这些值得我们共同思考。
《未来生活简史》读后感(十):人类将何去何从?
“希望”,长着羽毛栖息在灵魂里它唱着无字的歌一刻都不停息
——《希望,长着羽毛》-艾米莉·狄金森
未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我想,这个问题在我们的孩提时代想的最多。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科学,小脑袋里充满对未来的渴望和向往,真的会像电影电视上演的那样吗?后来渐渐大了,又会对未来充满恐慌,如果克隆人的时代到来,这社会又将变成什么样子?
如今,小时候向望的21世纪不仅来临,且已过了20年,虽然没有完全成为理想中的高科技时代,但是也颠覆了儿时的想象。
2020年初开始,全人类开始经历新冠疫情“大考”,加大了人们对未来的猜想:未来科技能否带领人类战胜更多的未知病毒?人类的发展还将遭遇哪些威胁?面对未来,人类还能做哪些准备?种种疑问又开始充斥着大脑。而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我有幸读到了以色列作家罗伊.泽扎纳写的《未来生活简史》,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想象。
未来总会交织着人类意识的变化。原来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职业是未来学家,未来学家还可以总结现在,预测未来,比如,当前的科技走向,人类社会可能迈入的各种未来,以及科技究竟将如何改变未来。
作者将未来50年的生活做了总结和归纳,新发明的出现会有三场革命,即个性化制造革命、智能革命和生物革命。
每一场革命都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本性和欲求。
个性化制造和3D打印能提升人类的创造力,削弱等级分化,也可以随时将物质转化为信息。然而又会让更多的职业消失,很多人失业。
智能革命引发更多的是虚拟实体融入社会的担忧。计算机可以模拟人类思维,重建人类的全部行为,并像人类本身一样与其他人交互,当虚拟实体越来越先进,直到有一天和真人难分彼此的时候,作为生物的人类不再独特时,人类还能干什么?将何去何从?
其实,我觉得令人最可怕的还是生物革命,当一些人可以掌握基因,这个世界还会有现在这样的秩序吗?阶级差距进一步拉大并固化,金字塔形的结构只会愈来愈牢固。权贵之人永远在塔尖,穷人的基因永远是智商最低下的。如果未来社会真成了这样,是应该可喜还是可悲?
在第七章人体中的纳米技术里,我读到这段话:利夫尼说:“很多人还不知道致命的病毒性传染病简直就是一场梦,让政府官员不能安寝。这种传染病是随时可能爆发的。这种情况对人类的威胁比全球变暖或向地球飞来的小行星更大。如果1918年的大流感(又名西班牙流感)现在暴发,西方文明有可能陷入一片混乱,甚至覆灭。至少会有数亿人死亡。尽管医学取得了巨大进步,但面对病毒,我们依然十分迷茫。在病毒面前,我们并没比一个世纪前强大。”这让我想起了现在新冠,无论科学技术多么发达,在难以攻下的病毒面前,我们还是束手无策。未来,真的可以将纳米机器人植入人体,与渺小而强大的病毒作战吗?
著名未来学家赫尔曼.卡恩说:“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未来是所有人都已料到的未来。”或许有些人会,但是我认为,大多数人不会吧。
人们对未来有期许,但是未来又充满了变数,自然灾害、全球变暖、核战争或生物战争、致命的流行疾病……都会让未来学家预测的未来推迟,甚至偏离预测的轨道,向另一种未知前进。
未来,只能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