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07 01:41: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是一本由王镇远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读后感(一):年少的诗意

  上初中时背诵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内心暗暗默想,以后我一定要好好了解他的所有,庆幸的是这次我遇到了《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我走进年少时最爱的诗人——龚自珍。

  这本书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王镇远先生所写,他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及清代文学,在此研究上龚自珍先生走进了他的学术世界。他认为时光流转,物转星移,作为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遗产,龚自珍的诗犹有其熠熠发光的地方。读他的诗,可折射出时代,让我们了解中国进入近代时期的诸多社会现象,知识分子的忧患与彷徨;当然读完之后,更想见到他本人,他的直率、幽默、博洽、机敏、甚至于他赌博、宿娼的陋习,都在诗中表现无遗。在王镇远先生这本小书中,他把龚自珍的所有展现出来了,读完之后,便感觉自己身临那个时代和诗人的内心。作者将龚自珍的人生经历大体上进行了一次梳理,这一梳理的主要办法就是诗歌,这也是龚自珍最让后人着迷的地方。他就是一个诗人,一个伟大的诗人,在中国任何一个时代哪怕是唐朝都能占据一定席位的诗人。哪怕他曾经因为逃禅、自我改悔两次戒诗,但是最后他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静夜扪心,万般思绪如暗泉喷涌之时,他还是控制不住写诗的欲望。逃禅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泯灭脑海中的幽情丽想,使得自己易于奔腾激动的心平静下来,排除纷沓的思绪,向禅悦中去求心灵的解悟和超脱。思想转变过程中他认识到了文字的无意义,难以畅所欲言,言不由衷,宁可毋言。而且文字只能一鳞半爪地记录思想,所谓“言不尽意”“词不达意”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与其支离破碎,不成片段,宁可空白一片,三缄其口了。可是后来我们也看到了,面对现实的黑暗,龌龊与弊病,他还是不能保持沉默,他心中激荡的诗情也时时冲动,最后也铸成了他终身的困扰和不安,仅凭这就可以看出龚自珍先生一生的思想矛盾。

  当然这本书远远不止这点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有他学佛的经历、与林则徐的交往、精神恋爱等等,更多还有待你去探索。我只是写了点我对这个年少时钟爱的诗人的一点感受,仅此而已。

  《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读后感(二):作者序

  一九八九年香港中华书局来上海组稿,委托金性尧先生主编一部名为《诗词坊》的小书,每种十万字,意在通过作品的评析来介绍中国古典诗词,给读者在茶余饭后增添些许诗意和情趣。

  记得金先生约了我们六七人在他家里聚会,一是讨论选题,二是每人领写一种。说到古典诗词,自然首推唐诗、宋词,上溯《诗》、《骚》、汉魏、两晋、南北朝,下及元、明、清三代,所以这套书中有覆盖一个时代的,如杨明兄的《南朝诗魂》;同时也遴选出诗史上一些重要的诗人,一册专就介绍一位诗人的作品,如史良昭兄的《浪迹东坡路》就是单谈苏轼诗词的。我以为如要在不到十万字的小书中选若干作品而囊括一代诗风,实在有“鹭鸶股上不胜下刀”之感,所以就领了一种专谈龚自珍诗词的选题,因为就当时的文学史研究状况而言,有清一代可与李、杜、苏、黄比肩的诗人似乎仅龚氏一人而已,所以就有了后来《诗词坊》中的《剑气箫心——细说龚自珍诗》。

  《诗词坊》的写法是不拘一格的,性尧先生持很开放的态度,意在打破盛行于时的“鉴赏”陈式——释意、串讲、评析。行文的方式可以声东击西,触类旁通,任作者不设边际地“开无轨电车”,所以写起来比较随心所欲,不过细心的读者大概还是可以看出时代的痕迹。

  《诗词坊》的作者当日大多正值中年,现今大凡都是专家、教授、博导,其中前辈如金性尧、周黎安先生自然已作古人。最可叹息的是赵昌平兄,因悼亡而悲伤哀毁,竟撒手人寰,令吾辈痛失良友。

  去年春节前,不意梁由之先生打来电话,说有出版社有意重新出版这本小书,我自然也乐意有机会再将此书奉呈给新一代的读者。《剑气箫心》这个书名,虽然出于龚自珍自己的诗词中,但不少人单看书名,会错以为是一部新武侠小说,因而趁新版之际更换一个较明确的书名。初版的时候,校对未精,借此次机会重新校阅一过,以期尽量减少一些差错。

  今年正逢己亥,离龚自珍写下他最广为流传的《己亥杂诗》已整整三个甲子。时光流转,物换星移,作为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遗产,龚自珍的诗犹有其熠熠发光的地方。读其诗,可折射出时代,让我们了解中国进入近代时期的诸多社会现象,知识分子的忧患与彷徨;读其诗,也可想见其人,定盫的真率、幽默、博洽、机敏,甚而至于他的陋习、弊病,都在诗中表现无遗。我的这本小书,若能引导读者走进那个时代和诗人心灵的话,也就不失我当年写它的初衷了。

  王镇远

  二〇一九年九月

  《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读后感(三):也算写诗鉴赏的一种创格

  

1

看到第1篇就不喜欢,我觉得这个作者不太懂诗人,也不太懂创作。王先生应该是个老先生,这本书是属于老书重出,已经隔了十五六年了。

龚自珍这个人肯定是抑郁不得志,但是是一个才华高亢的诗人,在嘉道年间那样的官场里,发出了历史的最强音。在道光19年1839年辞官后大开诗戒,要不是他写的这315首七绝——己亥杂诗,不会成就他的名声。

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一直很贫乏的去写它,说龚自珍”文学创作里有亢奋激昂和低沉哀婉两个方面”,说他一辈子就有这种”剑气和箫心的双重人格”,这是完全是胡扯啊,或者是把这个诗人的一个方面放大了。

哪个诗人写诗,没有两极矛盾,没有这二重境界,没有康德说的优美和壮美呢?

把这所谓的双重人格夸张,并且穷究,只会得到一个卑微狭隘的龚自珍,这是作者自己读到的龚自珍,是个狭隘的龚自珍,不是龚自珍的本来面貌。

这种论述,是在历史史实上着空了。

2

第2篇也很差,谈了两首诗,一个叫观心,一个叫忏心,但是,两个书写的都非常书呆子气。作者引经据典,讲了一些佛经的常识,但是还是没有把他的真实状态解释出来。他讲的都是皮毛,至于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他从来没有问过自己。

第1首我认为是龚自珍斋号的来源——他为什么叫定庵?是这个人,特别容易激动,所以他的心绪容易纷乱,所以他通过这个天台宗的方式也好,通过止观也好,通过净土宗也好来求得内心的安定。

但第2首是我解不出来他为什么这么说。

但是跟着王先生这种文学上的盲人,你肯定要掉到悬崖下面去。

3

第4篇儒但九流一,写得不错。以论语的子绝四三个字为题,叫儿子写考试文章,就像批改现在的如今的批改儿童作文一样,小孩批的颇有灵气。

  《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读后感(四):不一样的龚自珍之《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

  lue编辑

  对于每一位现代的中国人而言,只要是上过学学过历史,都会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从1840年以来的晚清政府到民国时代的这一百年间的岁月里,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可以说受尽了当权政府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各种欺凌,甚至于“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等明显侮辱国人的标语杜堂而皇之的在中国的大地上挂出。

  现在的我们回首那段不堪入目的历史时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又惋惜又哀叹甚或有愤怒等。但不容置疑的是即使在那个黑暗的岁月里,还是有无数的有识之士大胆地讲出自己的观点,为了能够让中华人民重新站起来而做出了无数的探索和努力。对于人才的渴望,相信从“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一诗中就能够感受诗人的内心情感。

  这位诗人就是龚自珍,上面的诗句就出自其诗集《己亥杂诗》。我们想要了解当时的晚清政府的社会风貌,了解当时的有识之士的想法,理解当时的危机状况。从龚自珍本人入手,从他的诗作入手是能够取得不少的信息的。

  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及清代文学颇有造诣的王镇远先生编著的《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一书就对龚自珍的诗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通过这种全方位堪称无死角的解读我们对于生活在晚清时代的龚自珍才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就是有了这种认识,对于我们了解那个黑暗时代的前行者们就更有帮助!

  龚自珍,号定盦,其大部分诗作都收录在《己亥杂诗》中。与其他诗人的诗作相比,龚自珍的诗作显得格外的“凌乱”,这种“凌乱”的具体表现就是其关注点放在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他诗人鲜明的写作风格相比看似少了一些鲜明的“棱角”和个性。

  例如对于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通货膨胀现象,普通老百姓可以说是感受相当深刻,当与之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出现涨价的现象之后,基本上每一位消费者的内心都不是那么愉悦的。不过这些对于超脱的诗人而言,这些基本上都不是关注的重点。一般而言古代文坛上的那些诗人文人所关注的重心基本上都是放在了国家大事上,放在了个人的理想追求方面,或者是声色享乐方面。但在本书中你会看到龚自珍对于涨价这一现象不仅关注到了,甚至还用诗作的形式将其显化——《馎饦行》。透过这一诗作相信龚自珍给我们的感受不仅仅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不仅仅是当时的时代预言家探索家,也更是我们每一位老百姓的朋友,能够一起唠家常的那种朋友。

  通过本书的阅读,相信每一位读者朋友都能够对龚自珍有着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读后感(五):《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

  他是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却不及第的苦命才子,

  他是发誓戒诗虔诚向佛却又一再破戒的矛盾诗人,

  他是生性风流满身情债又爱赌博的纨绔子弟,

  他是林则徐的好友,

  他是自比东方朔的幽默大师,

  他是针砭时弊畅快直言的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

  他还是把母亲的声音比作“春声”的拳拳孝子。

  他就是晚清诗人龚自珍。

  如果说李白的标签是浪漫,杜甫的标签是体恤民生,那么如果硬要给龚自珍贴一个标签,我想是:真实。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真实的龚自珍,请翻开这本书。但是请注意,如果你期待的是茶余饭后的名人轶事,恐怕你读不了这本书。因为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保持右手执书左手用手写输入法在手机上查字的姿势。除了龚自珍的诗作,本书作者王镇远也是用词颇为考究。字里行间透露着浓厚的文学气息。

  龚自珍,号定盦,成长于清王朝即将崩溃之时,代表作《己亥杂诗》,这是他在从北京辞官返回家乡杭州的路上完成的诗集。他虽然生于书香门第,但是屡试不第,据传是因为他的楷书写得不好。但是如果看过了龚自珍诗中真实的嬉笑怒骂,那么就不难想象为何他不受官员们的青睐。

  龚自珍将自己年少时的时光总结为“美女经卷葬年华”。他的诗集中留下不少yan情之句。在他二十几岁的年纪,受到落榜的打击转而信佛,他在诗中写道“我欲收狂渐向禅”。然而他却遇到了“百脏发酸泪,夜涌如原泉”的纠结。于是他在戒诗与破戒之间反复摇摆不定。后来他在京师觅到了小小的官职。而事实证明,龚自珍并非只是多愁善感的诗人,他也可以有经世之志。他曾经与好友林则徐一同提出自铸银币的建议:“麟趾褭蹄式可寻,何须番舶献其琛”。也曾通过诗歌讽刺通货膨胀给平民百姓带来的困境。后来他辞官返家,在路上写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足可见他博大的胸怀及呵护民生的意愿。然而他四十八岁返家,仅在两年后便辞世。

  龚自珍的一生是短暂的,他的“剑气”和“箫心”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正如他的朋友在为他的诗所写的序中总结的:“侠骨幽情箫与剑,问箫心剑态谁能画”。我想,龚自珍做到了。

  《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读后感(六):剑气与萧心

  提到龚自珍,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他著名的《己亥杂诗》。里面将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事无巨细的分享给我们,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体会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

  龚自珍的一生是极具戏剧化的,看似“少爷”的命,实则却一直在挣扎和奋斗。我并不很了解他的生平,可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他的矛盾,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构,他都在苦苦挣扎。

  少年意气风发,有着伟大的抱负和理想,然而现实总是很骨感的,所以他一直在“剑气”与“萧心”里徘徊。这是对现实的无奈,尽管不肯妥协可也抗争不了,隔着历史的长河仿佛都能听到那长长地哀叹之声,而似他这样的不得志者,却数不胜数。“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多希望这世上,鱼和熊掌是可兼得的,那样也少了份遗憾,多了份精彩。龚自珍,号定盦,出身书香门第,二十七岁中举人入官,然而后十年中多次考试不中,勉强考上三甲第十九名进士,因楷书不会未得器重。此后事业似乎就再没顺过。他心中有男儿的远大抱负,然而朝廷不重用他。他想寄情山水,一心求佛,心里又放不下这一身“剑气”,真真是“回首苍茫无际”。全书没有按照时间线去讲解龚自珍,而是像在讲一个故事,从他的纠结矛盾到他修习佛性,一点一点地带领我们走进龚自珍的一生。那些精美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彷徨与无助,那是徘徊在人生的进取和颓唐的边缘,是豪迈的剑气与悲凉的萧心碰撞的声响。“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这本书与我读来收获是很大的。龚自珍是个好的生活家,他悲观又乐观,朝堂失意,他就山水中作诗,天台宗里修身养性。他爱古物,对感情也很真挚,是个会生活,并享受生活的人。所以他的诗多富有灵性,读来总能引起共鸣,而且他的文字功底深厚,个人风格较强,总是能一眼就被吸引住,这就是所谓的人格魅力吧。

  从诗中解读作者的一生,从诗句中体会他的喜怒哀乐,该书的作者王镇远做到了。他说,不到十万字的小书想囊括一代诗风,实在是“鹭鸶股上不胜下刀”。但全书让我们深刻的认识了不一样的龚自珍,让我们更迅速的解读了这一伟大的诗人。我以为已经很好。

  《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读后感(七):【品·鉴】“阅历成吟”龚自珍

不是无端悲怨深,直将阅历写成吟。可能十万珍珠字,买尽千秋儿女心。——《题<红禅室词>尾》其一

  龚自珍认为自己的文学创作,字字出于真实人生和诚挚情思。他在评价古往今来文学大家如李白、杜甫、韩愈等人时,称他们“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作者王镇远敏锐地把握了这一点,把龚自珍的诗文放入他具体的生存情境中考察,用他的人生解读他的诗作,无一事无出处,无一句无来由,与个人经历缱绻难终。

  于是,我们从龚自珍的诗歌中得知:

  龚自珍儒佛道兼容,相信“心”是修行觉悟的关键,以诗文创作来放映自我心智;但他心系尘世,无法遁入空门,总在有与无间挣扎矛盾; 他钟爱庄子和《离骚》 ,尊崇儒家,但只将孔子视为先哲,而不是圣人。他总在夜间灵感忽至,梦里也常有佳句。他与“女青莲”归佩珊是密友知己,对早逝的青梅表妹犹有怜心,他会给幻想中的恋人写诗,也真实地在中年时爱上了青楼女灵箫。他喜好收藏古物,最爱是汉赵婕妤玉印;他沉溺赌博,却赌术不佳;迷信诗谶,相信自己写下的诗句,会成为命运的谶语。他总想写出“平易近人诗”,却一提笔就忍不住陷入艰深。他为人幽默,钦慕滑稽大师东方朔;正直不阿,不畏抨击权贵和腐败制度。他一生坎坷,仕途失意,却坚持本心。眼见物价上涨、“东南涕泪”、危机隐现于太平盛世,胸怀“郁怒”,不失“情深”,兼有剑气与箫心,以诗文开文学之新风气,也开出内在自我的一片天地。

  不过,尽管生平经历是龚自珍的创作的核心,这部《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却没有按照龚自珍的生平线索,采取传记的时序结构,而是以近五十篇主题式短文并置,建立平面的网状逻辑。

  这自然有其客观原因。本书所属的“诗词坊”系列,旨在“通过作品的评析来介绍中国古典诗词,给读者在茶余饭后增添些许诗意和情趣”,所以应以诗文为重,传记次之;且结构越灵活,越有利于读者消闲时读上一章(也就三四页),途中有事中断也无妨,下一次又可开始新篇。

  而事实上,虽然摒弃了历时-成长的主线,很难梳理清楚龚自珍各个人生阶段的发展和变化,也很难呈现出他在创作上的青涩、成熟的动态走向,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未必需要了解得这么细致。作者从龚自珍的诗歌中,提炼出关键词,分章解读,既解诗,也解人,他不受主旨和风格的限制,可以像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别名格蕾丝》中一样,将每一个主题碎片拼成“拼花被子”,甚至能裁取不会被纳入传统传记范畴的布块。这样构建出的龚自珍的形象,便如同上文的描述,不仅“真率、幽默、博洽、机敏,甚而至于他的陋习、弊病”,都展露无疑了。

  此外,既然书名是“诗文与时代”,龚自珍其人其文便不是凭空存在,而是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作者对龚自珍文学意象的分析便是一例,他钟爱书写月、落红、海棠、水仙、风、树,这些意象均有其文学传统,单论一诗一人,会流于单薄,但如果纳入结构更为紧凑的长篇传记或诗文论述中,又很可能陷入离题千里的境地,毕竟只是诗人与诗文研读,不是《项狄传》。而这种主题短文的形式,可以任作者发挥:谈史时,便结合史实、掌故、小说;谈文时,便引述前人与同侪,甚或西方作家的诗文,让每一个具体的论点都能落入预设的语境之中,不空谈,不浅谈。就算此前对龚自珍及其时代一无所知,也能轻松进入作者搭建的世界。

  至于为什么要进入这个世界——作者认为,龚自珍之后,“古典诗歌中几乎已没有再可与他匹敌,或能上继李、杜、苏、黄的巨子了”,他评价龚自珍“像一颗夜空中的陨星,打破了明清以来诗坛的沉寂,也像一颗东方拂晓时的启明星,预示了新时代诗歌的诞生”。所以,要想了解古典诗文的夕阳余韵,或诗文所承载的时代落霞,龚自珍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而要想了解龚自珍,本书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读后感(八):龚自珍的诗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是来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组诗中的一首诗句,后两句在古今都是经典名句,得以广为流传,现在多用来表达奉献自我的的精神!

  龚自珍,号定盦,是中国古典诗坛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诗作多半影射时代,充满忧郁,沉痛与悲天悯人的情怀!诗词清奇多彩,洞烛先机,识见超绝处!

  王镇远,用他独特的视角,甄选出优秀诗词,作出这本关于龚自珍的小书——《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

  看完此书后,我才发觉,日前对于龚自珍的诗词全来自于学生时代汲取的课本知识,甚少是从课外书籍去深层了解,致使,对于这位才情横溢的诗人了解浅显,才略知皮毛而已。

  此书中的龚自珍,在作者的描绘之下,文字中体现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鲜活、具有个性的人物。更确切地说,那是王镇远心目中的龚自珍,王镇远所解读的定盦,一个生于官宦之家、长于繁华之地的贵公子,然而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因而无论在思想或个性中,或是他的文字里,都有亢奋激昂,低沉哀婉的两种风格,这就是王镇远他心目中属于定盦的“剑气”与“箫心”,贴合着那句“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定盦之情、爱

  一直以来,诗任、词人的感情多是丰富、情感细腻的,才能写出那么流传至今的名句,拨动心弦,令读诗、读词爱好之人产生共鸣,激荡心灵。

  龚自珍也是感情丰富之人,在她的诗词的《记游》与《后游》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以梅暗指那位跟他携手游湖的女子,以白鹤自比。表明自己那本欲高翔的白鹤,却为女子的魅力所倾倒。“携手或相笑,此乐为最极”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在《己亥杂诗》中,就有提及到一位倾心相爱的女子,定盦为她写了7首追悼的诗词。其中《梦中述愿作》以一个梦境的形式,写的却是定盦心头上萦绕不断、未能割舍的情丝。

  定盦之于诗之二戒二破

  第一次于嘉庆二十五年,他第二次参加会试落第,意志消沉,同时对于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来恳款见君贤,我欲收狂渐向禅。”可以看出定盦欲学佛逃禅的打算,去追求心灵上的解悟与超脱,欲以戒诗走向空寂心灵而达到自我超脱的境界。

  但是,定盦虽然戒诗,但是诗却时时乱其心智,“幽绪不可食,新诗如乱云”、“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足以证明。第一次戒诗直至第二年就破戒,后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第二次即是定盦觉得文字难以畅所欲言、“言不尽意”、“词不达意”。在其《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中其一写到:“第一欲言者,古来难明言”,“今年真戒诗,才尽何伤呼!”表明戒诗的原因及决心,就算被人视他为江郎才尽,他也无所顾忌。戒诗后的十余载,克制自己的诗情。后因辞官大开诗戒,一连下了三百一十五首七绝诗。

  定盦善用“落花”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意境,就如开头的《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指自己虽是迟暮之年,又辞官,却表明自己仍然会为国为民尽自己的心力,贡献自己的力量。“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能苏万古落花魂”、“身世依然是落花”……这些都是定盦关于落花的诗句。

  定盦,一个多才多情、豪爽且哀婉、豪迈与悲凉于一身的诗词大家。

  《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读后感(九):【品·鉴】狂侠的剑气,温文的箫心

  这本书是王镇远老师有关龚自珍诗词的50篇点评文章,有历史赏析、有趣事八卦,可谓之相当语文的拓展阅读,让我们能更进一步了解龚自珍的诗文与他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

龚自珍,号定盦

  龚自珍生活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晚清时代,内忧外患的交织之下,他的才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修身养性、注经释文、风花雪月、解惑民生、治理边疆,可谓面面都能信手拈来,且切中要害。然而,“众人皆醉我独醒”,尽管其抱负有人延续和传承,但他终究是有着不能亲力亲为的不甘。

  四十有九的年纪,被劝退归乡。官场一路走来,跌跌宕宕、起伏不定,离京归乡的那一刻他才算是真正静下心思考,因而那一年己亥杂诗315首就是对他人生的总结。

箫心温文,剑气狂侠

  他热爱诗文、钟情官场,也深知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也曾弃诗文、躲官场,奈何心系尘世百姓,两弃两从,终是注经撰文、入世救民;

  他偏爱落花、海棠、水仙,吟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亦喜风月、箫剑,慨叹“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寄情于物,咏策马扬鞭之志;

  他出入风花雪月之所,不为奢靡人生,只求灵魂可互栖,便有了内心割舍不掉的情缘“灵箫”;

  他有着好赌迷谶的狭隘之恶,也有批陋习治疆的远见之明。于危机中挥剑,为后世而开风气。

  他既有激昂亢奋的狂侠剑气,也有哀婉低沉的温文箫心,一如其好友洪子骏评价“侠骨幽情箫与剑,问箫心剑态谁能画?”,也如南社诗人姚锡均所评定:艳骨奇情独此才,时闻謦欬走风雷。

诗文与时代

  百年又百年,龚自珍的不幸与颠沛是时代之伤,然其才学幸之有传承,如李鸿章的新疆建省之计、康梁戊戌变法之思,以及后世王国维、钱锺书、冰心等人的“集龚”游戏。龚自珍才情艳艳,余世存曾慨言:这些古典作家们的才华学问,相比起来我给他们提鞋都不配。作者王镇远也是推崇备至:

读其诗,可折射出时代,让我们了解中国进入近代时期的诸多社会现象,知识分子的忧患与彷徨;读其诗,也可想见其人,定盫的真率、幽默、博洽、机敏,甚而至于他的陋习、弊病,都在诗中表现无遗。我的这本小书,若能引导读者走进那个时代和诗人心灵的话,也就不失我当年写它的初衷了。 在古典诗史中, 定盦像一片落日的余晖散作绮霞,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与遐思;像一曲最后的高歌,响遏行云,余音绕梁;像一朵傲霜的秋菊,虽然预示了群芳的摇落,却令人想起那美好的春花秋月。在他之后,古典诗歌中几乎已没有再可与他匹敌,或能上继李、杜、苏、黄的巨子了。他像一颗夜空中的陨星,打破了明清以来诗坛的沉寂,也像一颗东方拂晓时的启明星,预示了新时代诗歌的诞生。

后记

  这本书的序言,是2019年9月完成的。也就是说,因着龚自珍的主题、因着时隔三个甲子的己亥之年,这本书应该去年阅读为佳——尤其这是一篇对龚自珍诗文和时代的精简阅读,与余世存老师的那本《己亥》(完整315首《己亥杂诗》,完整的己亥年历程)搭配效果更好。

  另,如果有声书的文字朗读,换算成视频课程或是音频解读,效果或许更好一些。

  《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读后感(十):于无声处听惊雷:龚自珍的剑气与箫心

  一百多年前,读书人有一种游戏名叫“集龚”,就是将龚自珍的诗词打乱,重新组合,搭配成一首新诗。民国时代的著名作家冰心,在中学时代就有几十首“集龚”诗作,甚至有人认为,冰心“真正的少作”就是“集龚”。当代诗人余世存在与前辈交流中谈到对龚自珍的印象时感慨:“这些古典作家们的才华学问,相比起来我给他们提鞋都不配”。

龚自珍

  我们或许在学生时代都曾经背诵过《己亥杂诗》里的篇目,但也难说,为什么从古至今有那麽多人赏识他的才华,赞颂他的成就。在这本《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的诗文与时代》书中,我读到了龚自珍诗词中的剑气与箫心,人格上的侠义和不羁以及思想上的独特和远见,暗自感慨,实在是名不虚传。

  01.

  龚自珍十九岁的时候中顺天乡试副榜,二十七岁再中举人,开始进入官场,然而却在此后的十年中屡应进士试而不第,考军机章京也落选,直到三十七岁才勉强考上三甲第十九名进士,然朝考因楷书写得不好而被抑置,仍未得到器重。只担任过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等低级的文官。

龚自珍书法手卷

  或许龚自珍的仕途不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狂傲的态度所导致的,但龚自珍的狂傲并非是无理取闹,而是在见证官场阴暗和时局压力下不甘与之同流合污的无奈之举,表面狂傲,实乃性情中人。

  例如龚自珍在《小游仙词》中写道:丹房不是漫相容,百劫修成忍辱功。几辈凡胎无觅处,仙姨初豢可怜虫。这首诗暗讽军机处容不得外人,只接纳对军机大臣唯命是从的奴隶,而且当时乾隆时期的军机大臣确实掌握大权,专横无比。龚自珍却有勇气含而不露地揭发官场的腐败形式,固然耿直,但又未曾不是君子的作为。

摘抄

  02.

  龚自珍有句诗曾言:“从来才大者,面目不专一”。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龚自珍是一个狂妄自大、风流倜傥甚至有点古怪的人,但殊不知,他的思想主张对近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

  妇女缠足是封建社会的专制意识在女子身上打下的印记,对妇女来说简直是一种惨无人道的酷刑。龚自珍在《己亥杂诗》第一百一十七首写道:姬姜古妆不如市,赵女轻盈蹑锐屣。侯王宗庙求元妃,徽音岂在纤厥趾?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代门第高贵而能明大道、识大体的妇人之装束打扮,不同于倚门卖俏者之轻佻庸俗,只有那些像赵国之女一般以姿色博人欢心的女子才会去为了追求体态的轻盈而穿起尖头的鞋子。

摘抄

  此诗明确表达了龚自珍反对缠足、提倡天然的意见,而且他以道德的最高标准——儒家经典来攻击妇女裹足的陋习,因而在旧时代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这一缠足问题,正与他提倡民主的思想主张相一

  03.

  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大的馈赠。如果一个人在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是诗人或者作家”。不难发现,龚自珍就是这样的诗人。

  龚自珍有《元日书怀》一诗:癸秋以前为一天,癸秋以后为一天。天亦无母之日月,地亦无母之山川。孰蠃孰绌孰付予?如奔如雷如流泉。从兹若到岁七十,是别慈亲卅九年。这首诗写的是失去母亲的悲痛,最后两句龚自珍自己有一个注脚:“癸未失恃,三十二岁,日者谓予当七十一岁。”有人给他算命说他能活到七十一岁,那么以此推算,和母亲共同生活的时间有三十二年,而剩下的三十九年只能孤独地生活在这无母的日月山川之中了。

摘抄

  他用了一个算术题来结束全诗,虽然是简单得连小学生也都知道的,然而失去母亲的悲痛于此可见。龚自珍的诗就是这样,寥寥数语却饱含深情,令人感动。

  余世存在《我的或我们的龚自珍》中说:“从诗词进入龚自珍是一种方便,但龚自珍的面目之丰富远非诗词一项可以穷尽”。在了解了龚自珍的经历和所为之后,再读《己亥杂诗》,果然是经典如醇,历久弥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