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经典读后感有感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是一本由[韩] 白世熙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读后感(一):吃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吃
书内容不深,字数也不多。怎么说呢?从某个角度来看,人是没有所谓正常人的,现代社会划分的标准就是根据失控的程度深浅。我们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和前任分手的时候我也想打她一顿,但是同时也会想这都是因为我不够好。自卑有自卑人的问题,自信有自信人的问题,作者的问题还不是给她带来了这本书的收获吗?
坦然一点,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按自己舒服的状态来,处的来就做朋友,感到不适大于舒服就不做朋友,没有什么事不是为了打发这一辈子而存在的。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读后感(二):人生在世 放过自己
”如果20岁出头的你,看到现在的你,会有什么感想呢?“ ”(突然泪流满面)会觉得不可思议吧。“ 这是整本书中最最打动我的部分,在看到这几行字时的心理状态,大概也接近泪流满面了吧。 的确,即将30岁的我,依旧是个糟糕并且没什么出息的人,总是在为很多事纠结、烦恼。可是这样的我,在20岁出头的时候,是绝对想不到自己会结婚生子,拥有现在的人生的。甚至连现在最让我纠结烦恼的工作也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进外企啊? 书中的其他部分也是——虽然没到作者的程度(比如对于外貌的纠结),但却无法轻描淡写地说出”有这种想法真是太奇怪了”这样的话,毕竟,谁还没点感同身受呢? “文字中充满着生命力,这是冰冷的诊疗记录中所没有的。”心理医师的点评相当到位,最后的随笔部分也闪烁着不少美丽动人的字句。这可能是这本看起来丧丧的书最终却能拥有奇妙的治愈力的原因吧。 “人生在世,放过自己。”我想这是很多人都需要get到的learning。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读后感(三):读《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
这本书对我启发性比较小,因为我的问题可能要比这个深入一些,但是对“轻郁症”应该是很有用的,稍微举一反三一下,应该会很有共感。会引导你更多的去思考自我,比如:有些问题,当你开解自己的时候,会陷入这是否是在自我合理化的怀疑,但有时候人生需要这些自我安慰或者找理由;有的时候很讨厌自己,自卑情绪爆发的时候,会把尖锐的部分对准别人,但其实更受伤的反而是自己,很多时候,真的要放过自己。 我们每个人面对的心理问题都不是完全相同的,面对这些虽然很难,但了解自己确实是改变的第一步。 书里确实医生给出的建设性意见并不多,但医生本身更多的就是起一个引导作用,真正要痊愈肯定要自己想通。所以建议,看的时候更多的是跟着作者去思考,而不是关注医生的话或者建议。 另外,尾声的最后一段话,一下让我情绪上涌。可能正是因为能切身的体会到那有多难,又有多渴望,才忍不住眼泪吧。 读完全书,再看书名那句话,是一种不一样的感情了。 ps个人感觉附录很心灵鸡汤,失去了正文的魅力。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读后感(四):希望你完全没有共鸣,又希望你深刻地铭记住它
类似有观众看完电影《狗十三》,写下的一句影评:“希望你看不懂这部电影,又希望你能看懂它。”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的想法,希望你看不懂这本书,完全没有共鸣,又希望你能看懂它,并深刻地铭记住。这一定会增添更多美好。 市场上有很多心理咨询师征求了来访者意见,将他们的咨询对话写成书籍出版的。而这本书很特别的点正在于,是接受治疗的来访者,从患者的角度,以作者的身份,不惜面对社会各种偏见,分享自己为了克服轻郁症,一路走来寻求医师的心路历程。 作者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而这可能也会是一些人的“阴影”:太过在意社会标准、他人眼光,想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对自己格外严苛,鲜少满意,低自尊;思想极端,非此即彼…… 一次次的对谈里,这些想法反复出现。心理医师虽也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却有太多的句子给人启发和安慰。感觉这本书也会是很好的社会工作/心理学课堂读本。此外,结合叙事疗法的一些书籍来看,也会很有帮助。 正如书皮上写着:“无所谓,没有阴影的人,本来就无法理解阳光。”希望你我都能更好地接纳自我,活得坦然。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读后感(五):(20.4.14)
即使是本书的作者,她现在也依然在进行着心理咨询治疗,并且在尾声也坦然过并没有“我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的这样的理想型的结局变化,所以我也不会为“读了这本书有无什么精神上的启迪与改变”发表评论。
了解本书的时候被书封上的文案所吸引,因为我也清楚得明白自己也属于“有同样感受”的人,因而在初读时想着希望用一种“理性”的视角读,不要受到自己情绪上带入性的干扰。当然这样地想法在读完第二周的治疗记录后便崩溃了,因为上面分明写着得“不必要强求于理性”。
读这本书时我想到过我自己,我家人以及经常性向我倾述的那几位朋友。“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是这样啊”,这句话因为在之前就已经被我提前感知,并非这本书告诉我,因而让我在几年时间里心境有了些许好转。通过这本书中的文字,我发掘到了自己身上那些被忽视的问题,虽然不清楚是否只是被“强行套用”。
书的作者以及那位医生有许多的话都给我带来了触动,阅读时也在不间断勾画(固有习惯)。本来想摘抄分享来着(原本想要培养的),但却因为自己本就没有如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也并不乐于此,因而读完这本书后也不想勉强自己去做了。
但我想把这本书分享给我认识的人,至少是那些会不时找我听我说“废话”的朋友们。借他人的治疗经历或许有些不道德,但这也许正是作者著书的一部分初衷。
嗯,在撰写这段评论的时候我也还在自我反省想着以上的用词是否会有些欠妥当之处。当我貌似应该像书中建议的找到做事的“中间点”才对啊……唉,人真是麻烦。
又是一份因为短评装不下而伪装成长评的书评,就这样吧,挺好的。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读后感(六):是矛盾的,最重要是接受自己的矛盾
当初看到这个书名时就觉得特别有意思,也特别有共鸣。明明自己生活并没有那么苦不堪言,但内心总有种难以言喻的痛苦;明明前一秒还在和朋友大声说笑,下一秒却在心里止不住地涌上一股空虚感;当别人很有干劲地说着一些正能量的话时候居然对此产生了厌倦和不适感……等等,“我喜欢一个人独处,但是有个前提,要有爱我的人才行;有个会主动关心我的人,我才有勇气独来独往”;对公共场所那些不文明的行为会恨到咬牙切齿甚至想上去掐死那个人,转念间又为自己想要掐死人的想法感到罪恶;如果别人对自己安利的东西表示不喜欢或不感兴趣,明明只是针对安利的东西,但却觉得别人是不喜欢自己或对自己不感兴趣,等等等等,这些症状我真的和作者太有共鸣了。 这本书其实就是记录了患有躁郁症、强迫症的作者进行心理治疗的记录,仅仅以对话的形式记录她和医生的对谈,对内容没有共鸣的读者大概会对这本书很失望。但心理疾病毕竟要依靠药物,所以单单是看着这些对话内容,会觉得医生说的话有点鸡汤,仅仅依靠这些是没有办法治疗心理病的。不过毕竟对方是专业的心理医生,医生在回应作者时提出的观点和建议都有很多可取之处,并不是一味地说空话。 人真的是矛盾的综合体,这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即使是灰色也是有很多种不同的灰色。 明明是肆意对他人身材长相出言不逊的人有问题,但又不自觉地把问题全部归咎在自己身上。别人不喜欢自己时候会感到伤心,但别人喜欢自己的时候又会不安,觉得自己何德何能让别人喜欢。医生在里面说得最多话就是要提高对自己的满意度。对自己矛盾心理产生罪恶感,对别人的看法过度解读,其实就是缘于对自己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这好像是个模糊的概念,却是很多问题的根本所在。书本没有提出太多的解决办法,这也不是能仅仅通过12次心理治疗就能解决的问题。 书名其实和内容没有太多关系,但很能代表患有轻度心理疾病的人的心声,虽然时不时都有想死的想法,虽然人生艰难,但还是想吃串串和寿司啊!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读后感(七):从今天开始LOVE MYSELF
"天哪,这不就是我吗"这是书的背面写下的几乎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发出的惊叹,其实在看这本书的第一天我就这样想了。
可能我没有像作者一样到了轻抑郁的程度,也不必要看心理医生,但我也经历了一段不短的忧郁时间,具体不知道因为什么,可能是疫情隔离在家过于压抑,可能是不知如何处理自己想努力但是不做出决定的心,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有在逼迫自己做并不喜欢的事。这段日子我大概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忘记,毕竟做出结果的是医生从我身上取下来的两块肉。其实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出了问题,因为从小如果我因为小事钻牛角尖,这会是被看作有上进心,如果我因为别人的事情绪受到影响,这会被看作共情能力强。
在看过这本书之后,我在自身的基础上再次审视了自己:我有好好爱过自己吗?我知道如何调节自身吗?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又去看了BTS在联合国做的有关love myself的演讲。就像演讲中说的yn那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之前以为这就是长大了,但显然不是,长大不是失去内心,长大本不是痛苦的。但演讲里也提到了,可能昨天我犯了一个错误,但那也是我,今天的我也是我,明天的我可能聪明一点了,那还是我,这些错误和缺点就是我,它们构成了我生命中最明亮的星星。我有很多缺点,也有更多的恐惧,但我会尽可能拥抱自己,我正在慢慢的开始爱自己。
我长得不够漂亮,有一点塌鼻梁,双眼皮不够大,还有一点小龅牙,可也有人夸我很可爱;我不满足自己的身材,大腿根瘦不下去,还是个小平胸,可大多数人还是羡慕我腰细腿长皮肤白;我不是很能接受现在所选的职业方向,可就成绩而言我一直在上游而且这个职业很平稳......如果这样想,好像我又可以很欣慰地接受自己的小缺陷。
“人无完人”这个词创造的可真好啊,它给了每个人在充满压力的生活中一个喘息的机会。所以既然人无完人,为什么逼自己那么紧,今天不幸福明天可能就会幸福,明天不幸福总会有一天幸福,幸福的指标自己定,降低一点自己的压力,幸福可能来的就快一点了。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读后感(八):向阳而生,向阳而跑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 [韩]白世熙著 尹嘉玄译 中信出版集团
一个有轻微抑郁症的韩国年轻女孩,与她的心理医师的12周疗愈对话。可能因为一些家庭因素从小就内向,心思细腻,郁闷,低自尊感,怀疑别人对她的爱动机不纯,在陌生的情况下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失眠,半夜会痛哭,对加油等词语感到头皮发麻等等。虽然本书并没有给出最后的具体答案,就是记录了一些作者与医生之间的沟通,想法,但在此期间还是能够感觉得到作者的坚持与改善,以及慢慢对未来充满期望。现在的社会,太过浮躁,每个人多多少少对每天发生的各种事情都会有一些抑郁,失落,空虚,甚至是对生活对自己的疲惫,不满,厌倦,成年的我们悄无声息地在夜里崩溃然后第二天又如往常无事般继续生活,学习,工作。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是一连串学习自我接纳、自愈的过程,无论是接纳还是自愈,都不是人生某个特定时期才需要拿出来的态度,而是一辈子都需要学习的课题。这世界上总该明白没有完美的人生,也许不完美才是人生。学会放过自己,学会接纳不完美,接纳孤独,学会怀揣着爱,一步一步往前行。 摘抄: ①展现内心阴暗面,也是使自己自由的方法之一。 ②相信就算今天不会是完美的一天,至少也是不错的一天;相信就算抑郁了一整天,也会因为一件事而会心一笑,因为这就是人生。 ③刺猬困境:指想要在人际关系中获得亲密感,同时又想保持适当距离的矛盾心理。 ④感到辛苦时,觉得无论如何都是自己最惨,这并不是什么自私的念头。 ⑤比起别人怎么说,自己喜不喜欢更重要,比起别人怎么看自己,希望你可以先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情感也是有出口的,如果我们一直因为它是负面情感而选择压抑、掩盖,最后就会导致正面情感也难以正常展示。 ⑦世间万物都是流动的,所以人生也会像海浪一样有潮起潮落,今天忧郁,明天就会幸福,明天幸福,后天又会陷入忧郁,但是无所谓,只要记得爱自己就好。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读后感(九):听起来有点极端又有点莫名其妙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是我在韩国艺人金南俊的书单里挑出来的。粉丝整理的书单不短,挑这本书的契机是封面上的一个提问式的宣传语“明明日子过得好好的,为什么内心总是感到空虚?”
这个问题我偶尔也会想到。
所以是为什么呢?
我又应该怎样去面对呢?
在《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这本书中,作者白世熙整理还原了自己12周的治疗过程。书中记录了治疗期间发生的引起了她心情起伏的事件和心理医生给她的疏导和建议。
作者白世熙在开篇介绍到,自己过着看似不错的生活,但是因“过度依赖”“低自尊”和“高敏感”而饱受“轻郁症”之苦。书中讲述了她作为一个普通女孩,在原生家庭,恋人,朋友和工作中遇到的种种烦恼。由她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她的“轻郁症”既令她感到痛苦无助同时也伤害了她身边的人。
那么对于作者提到的“过度依赖”“低自尊”“高敏感”这些“病根”,心理医生给出了什么建议呢。
首先,要发现自己。
从书中的多次谈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比较羞于表达自己想法的人。对于“低自尊”人群来说,心理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多了解自己的喜好和真实想法。通过认识和肯定自己的观点和提高对自己的满意度,降低自己对别人的依赖和敏感度。
例如:更积极探究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用事事为了迎合他人而放弃自己的思考;遵循自己的想法,积极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勉强自己做不认可的行为等。
其次,要专注自己。
在“低自尊”和“高敏感“的双重影响下,可能会有强逼自己和他人作比较的习惯或是对他人的情感反复不定,形成在“自卑”和“自负”间反复横跳的现象。因此我们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身上,减少对他人的过度猜测和比较。通过降低内耗和减少苛求别人,减轻自己的负担和“受伤感”。
例如:不要将自己的标准套用到他人身上;试着降低对他人过高或不实际的期待;不要用两极思维判断自己和他人;不要过分猜测别人的行为意图等。
最终,要更爱自己。
无论是上面提到的发现自己还是专注自己,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接受自己和爱自己。
要接受自己的平凡也要肯定自己的优点,在不完美中找到值得被欣赏的一面。试着容纳不同的观点,在别人的质疑和批评中把持自己,不轻易受他人影响。积极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将空虚一点一点地填满。
这些建议看起来都是常规的鸡汤,但最关键的一点,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这是一个人生的课题。从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算是踏出了第一步。这些改变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完全的,而是要通过在生活中不断的调整自己,一点点做到更爱自己。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
听起来有点极端又有点莫名其妙,但是人就是这样矛盾。
只要你愿意,在黑暗中即使有微弱的光芒也能前行。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读后感(十):告别原生家庭的伤害 提升自我满意度
用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书里叙述的内容都很通俗易懂,因为不想囫囵吞枣用太快递的方式读完这本书,才分开两天来读完。书里是一个轻郁症女孩,每天生活在不快乐和不断的怀疑自己质疑别人当中,找到心理医生,想要自我救赎的过程,而这也牵扯到近几年很热门的话题,就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害。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幸运的人能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家暴”这个词听起来也许并不陌生,作者的生活里就存在一个有着暴力倾向的父亲,还有一个总是对自己不自信,喜欢把孩子们的缺点展示给别人的母亲,甚至还有控制欲很强的姐姐。生活在这样并不富裕的家庭中,心理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作者在生活中就遇到了一些问题,她会在心里树立一个理想的自己,过于严格的要求自己,面对事情时也常常会想得比现实更糟糕,而且会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可能会因为别人无心的话,就认定对方是瞧不起自己,这些问题其实很多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些是可以自己排解的,有些喜欢钻牛角尖的人,就会陷于苦闷中难以自拔。
作者采用了去看心理医生的方式,来让自己快乐起来。十二周的时间,作者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叙述的方式,让心理医生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法,比如去尝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在乎内心的自己是否快乐而不要在乎别人的满意度。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但是真正要想走出来,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行,毕竟性格也不是一天养成的,走出轻郁也需要过程和时间,作者在最后开始有一些积极的尝试,也算是找到了让自己变得开心快乐的方向。
这本书中关于十二周的治愈过程让人读起来还是很舒服的,好像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但结尾后的附录让人觉得很鸡肋,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随笔,占据了书籍过多的篇幅,翻译也有一些语句不通畅的地方,读起来的舒适度并不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