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5-03 23:0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经典读后感有感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是一本由[韩] 世熙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读后感(一):吃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吃

  书内容不深,字数也不多。怎么说呢?从某个角度,人是没有所谓正常人的,现代社会划分标准就是根据失控程度深浅我们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和前任分手时候我也想打她一顿,但是同时也会想这都是因为我不够好。自卑有自卑人的问题,自自信人的问题,作者的问题还不是给她带来了这本书的收获吗?

  坦然一点,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按自己舒服状态来,处的来就做朋友,感到不适大于舒服就不做朋友,没有什么事不是为了打发这一辈子存在的。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读后感(二):(20.4.14)

  即使是本书的作者,她现在也依然在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并且在尾声也坦然过并没有“我已经有了极大改变”的这样的理想型的结局变化,所以我也不会为“读了这本书有无什么精神上的启迪与改变”发表评论

  了解本书的时候被书封上的文案吸引,因为我也清楚明白自己也属于“有同样感受”的人,因而在初读时想着希望用一种“理性”的视角读,不要受到自己情绪上带入性的干扰然这样地想法在读完第二周的治疗记录后便崩溃了,因为上面分明写着得“不必要强求于理性”。

  读这本书时我想到过我自己我家人以及经常性向我倾述的那几位朋友。“原来不止我一个人是这样啊”,这句话因为在之前就已经被我提前感知,并非这本书告诉我,因而让我在几年时间境有了些许好转。通过这本书中的文字,我发掘到了自己身上那些被忽视的问题,虽然不清楚是否只是被“强行套用”。

  书的作者以及那位医生有许多的话都给我带来了触动阅读时也在不间断勾画(固有习惯)。本来想摘抄分享来着(原本想要培养的),但却因为自己本就没有如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也并不乐于此,因而读完这本书后也不想勉强自己去做了。

  但我想把这本书分享给我认识的人,至少是那些会不时找我听我说“废话”的朋友们。借他人的治疗经历或许有些不道德,但这也许正是作者著书的一部分初衷

  嗯,在撰写这段评论的时候我也还在自我反省想着以上的用词是否会有些欠妥当之处。当我貌似应该像书中建议的找到做事的“中间点”才对啊……唉,人真是麻烦

  又是一份因为短评装不下而伪装长评书评,就这样吧,挺好的。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读后感(三):面对不太好的自己,真实的力量有多大-一位轻郁症女孩的自我疗愈

  害怕和人深度的交流,尤其是在陌生的情况下,会出现严重的焦虑,但还是会尝试努力掩饰自己,并且掩饰的很好,不会让任何人觉察,你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可以好好工作,却时常觉得很辛苦,可以跟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却常常觉得没有人了解真实的自己。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一位年轻的女孩长期受这些情况的困扰,严重的时候导致她高中时辍学。情况缓和的时候,她可以在出版社做编辑,并且成为某些项目的负责人。但她始终没有长期快乐的感觉,这种情况也称为轻度抑郁症,俗称轻郁症。女孩觉得再也承受不了这股忧郁,决定接受心理咨询。她走进了咨询室,做了为期12周的第一阶段的咨询。并把咨询中和医生的对话整理成了一本小书出版,就是这本《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

  如何走出轻郁症呢?女孩的经验也许可以给很多朋友一些启发和帮助。

倾诉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越具体越好

  还记得小时候和伙伴一起畅快聊天的心情吗?还记得和姐妹一起卧谈,反复说车轱辘话的夜晚吗?你有多久没有好好跟人畅聊了呢?越长大我们与人畅聊的机会越少,似乎把自己的时间都交给了工作、务、孩子、伴侣,而给自己和朋友聊天的时间越来越少,慢慢的也忘了怎么畅聊。

  有规律的倾诉自己的想法,会让这些想法带来的情绪也跟着流动起来。情绪不会消失,只能让情绪流走。

  在倾诉的过程中越具体越好,也就是多举例子,而不是概括的去叙述。这样会非常有帮助。

行动起来做小小的挑战

  情绪低落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躺在床上或窝在沙发里。而这样的不活动会进一步加剧低落的情绪,所以要把活动当成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当然这个事情可以是小小的挑战,不要一下子给自己过多的任务或过高的目标。可以计划完成一些自己曾经爱做的事情,比如说看一章小说,画一幅画,随便写300字等等自己曾经喜欢做的事情。还要涉及一些运动的项目,哪怕是散步半小时。

比起朋友们对你的评价,你对自己的满意度更重要

  越是情绪低落,状态不好的时候,我们越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可实际上别人的评价是由别人当时的身体状态、情绪状态,他的共情能力决定的,未必就那么客观。反之,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每次自己的表现是不是比上一次好,自己的评价更准确。自己也更清楚最近的身体状况,情绪状态,更容易做出综合的判断。但也有一个前提,就是也要对自己有适度的接纳。我们也要看到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无论如何尽力都不可能达到完美或者是每次都满意的程度。相信老话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多元深厚的人际关系,越多越不易受伤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多元深厚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在恋爱中,这个好处会更加的明显。

  好多女孩会期待拥有爱情就拥有了整个世界,但事实常常打脸,越是这样想越不容易得到舒适的爱情。因为,当我们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就形成了唯一化的思维,比如只要他对我好,我就会幸福。这样对方常常不堪重负,而且多数情况下,没有人能24小时让别人满意幸福,所以最终对方还会让你失望,这样的想法还是伤彼伤己。

  反之,如果我们拥有多元深厚的人际关系,比如说自己幸福的来源,包括爱情,也有亲情和友情,自己爱的源泉就多了,总有一种关系会在某一刻安抚到你。

  作者在书中也通过自我觉察的方式进行了自我分析,看到更多自己无论是性情,还是人性,还是身体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作者白世熙,希望大家因为看到她的案例而感到安心——“原来并不只有我这样”。

我已经努力活着了,而且是做着我想要做的事情,20岁的我见到现在的我应该会哭出来,可以了,做到这样已经足够了。

  愿我们都能直面不太好的自己,用真实的力量获得更舒适的人生!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读后感(四):虽然想死,但还是想……

  日推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年轻男子觉得生活无望,决定烧炭自杀。他去集市买炭,见当天的秋刀鱼非常新鲜诱人,于是顺手买了几条。回家后他烤着秋刀鱼,闻着那扑鼻的香气,心里想,活着也没什么不好嘛!

  在这个推文下面,有网友说:

  “烤秋刀鱼,白饭,配啤酒,感觉人生真是太美好了!”

  “再买来酸橙和萝卜一起大吃一顿。”

  “看到电视上的秋刀鱼广告,准备在院子里用煤炉自己做。去卖燃料的店,店里的老爷爷很仔细地问我的职业和使用目的,坐在店里,我和老爷爷老奶奶三个人喝茶聊天,听着他们对世间生活的热情,不知不觉眼泪流下来了。”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无意中在书店看到的一本书,《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似乎用这个句式,可以衍生出无数个创意,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封面使用了粉色和绿色的对比色,治愈而温暖,而封面左下角蜷缩在被子里的女孩,却一脸生无可恋的样子。再加上书名给人的反转感,让我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这本书的作者白世熙是个90年生的韩国女孩,普通而平凡,在出版社做营销工作。生活虽称不上光鲜亮丽,但也绝对没有什么大的挫折和痛苦。她就像走在大街上的每个年轻女孩子一样,读书,毕业,走向社会,做一份能养活自己同时又没那么大压力的工作,有个体贴的男朋友,平时经常相聚,不开心时有他的陪伴和安慰,这样的日子,听起来还挺岁月静好,甚至可以说是平淡的幸福。

  可不知为什么,她说自己无论如何就是高兴不起来,任何一件小事,就能破坏她一天的心情,甚至陷入深深的自责。

  日子明明过得好好的,内心却总是感到空虚。

  每天承受着难以忍受的郁闷,却又担心自己不合群,只好强颜欢笑,装出一副开朗活泼的样子。

  有时候能幸福地睡着,感到压力的时候又消化不良。

  过于有同理心,当别人向她倾诉心事的时候,她总是要装出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

  和男友的感情很好,可她偏偏要不停质疑,他为什么会喜欢上如此平庸的我?我这副样子他也能喜欢?

  看着她的自述,脑海中不断会跳出“矫情”两个字:这人是不是想得太多了,活得简单点不好吗?可读着读着,却又发现,这种想法其实我也有,哎呀,其实我也这么做过。

  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也挺神奇。首先它并不是当成一本书来创作的,白世熙在饱受这种“轻郁症”(不是严重的抑郁症,但有持续性的轻微忧郁)的困扰很多年后,终于在2017年的一天,她鼓起勇气走进了心理医师的诊室。

  在她和医师对话的第一天,她就提出要求,要把对话进行录音。这样她回家后就能听着录音复习治疗时的谈话内容。

  她们就这样,开始了12周的治疗对话。

  12周后,她的心理状态有了非常明显的好转,她决定把这12周的对话如实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第1周

  医生 为什么会想要接受心理咨询?

  我 我有很严重的比较心理,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较后会有自虐行为,还有低自尊感的问题。

  医生 你想过是什么原因吗?

  我 低自尊感应该是因为我的原生家庭,我从小……

  第2周

  我 在您看来,我不太了解自己吗?

  医生 我只是担心你对自己的关心会不会越来越少。

  我 可是我每天都会把自己的情感记录下来。

  医生 记得,当你感到辛苦时,无论如何都是自己最惨,这并不是什么自私的念头。其实为别人着想并不是坏事,但是一旦过度着想,就会变成是看人脸色,这样就会成问题。你现在就是这样。

  作者和医师的对话,让人很有身临其境之感,就好像你也和她一样,坐在安静的诊室中,对一位朋友般的医师倾吐自己的心事,勇敢说出那些在别人看来矫情的心思,在医师的引导下,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终于豁然开朗。

  据说,这本书一开始只是白世熙为了给自己留个纪念而自费出版的,没想到分享给一些朋友之后,很快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立刻就有出版商来洽谈版权,做成一本正式的书发行,又意外成了当年最为轰动的畅销书,很多人读到它的第一感觉就是惊叹:

  天哪,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在韩国,演艺界的明星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这本温暖的小书上市后,也成了明星们的枕边书,陪伴很多艺人走出人生低谷。BTS防弹少年团团长金南俊在网络直播中公开了自己的私藏书单,其中就特别提到了这本《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

  UPER JUNIOR队长利特在《旋律书屋》节目中也推荐了这本书,他说自己上综艺节目很有压力,好像带着一种使命,一定要拿到好的位置,后来很长时间陷入抑郁,他就在想,我这样活着是对的吗?以前一直贪心想要的东西,对我来说真的是重要的吗?

  这本书给他带来了心态上的转变:

  “如果看到过去或未来的自己,我会跟他说:不要过得那么辛苦。”

  正像作者说的,好比轻微的感冒也会使人感到全身不适,轻度的忧郁也会使我们的精神感到不舒服。我们每个人看似坚强的外表,都或多或少掩藏了委屈和悲伤。有些人大而化之,有些人可能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加油”这句话,有时候就像一句毒药,甚至令人厌恶。在这种时刻,我们需要的是释放,是有人说一句:不加油也无妨,有点笨拙也无所谓,这都是人生中的经验,没有关系。

  借用心理医师对读者说的话:

  这本书诚心推荐给经历过许多挫折而满心失落,在焦虑感中咬牙苦撑每一天的人阅读。希望各位可以通过这本书,重新倾听至今被自己忽略的发自内心的另一种声音。

  “就算想死,也还是想吃辣炒年糕”

  这就是我们的真实心声。

  《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读后感(五):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没有阴影的人,怎能理解阳光?

“若要幸福,就别害怕承认两个事实:一是我们总是感到不幸,二是我们的悲伤、痛苦、害怕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这些情感是不能被拆开来单独看待的。” ——马丁·佩奇《完美的一天》

01没有阴影的人,本来就无法理解阳光

  2013年12月2日,那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

  天空昏沉沉的,刮着呼呼的北风,风硬的似乎可以吹进骨头里,并把它一把一把地撕裂。我一个人走在路上,只顾想着自己的心事,恰巧穿过一个十字路口,只听见“砰”的一声,一辆黑色桑塔纳小轿车在斑马线上嘎然而止,我的身子一下子就飞了出去,重重地摔在了路边的水泥地上。

  那一刻我只觉得眼前一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车祸?”可是一切已经太晚了,还没等我想清楚,我的身体已经躺在地上不能动弹了,周围迅速围过来一大群人,一场车祸就这样发生了。

  肇事者报了警,我被送到急救中心抢救,诊断结果为腰、骨盆、左髋骨、右髌骨等多处粉碎性骨折,必须尽快接受手术治疗。经历了两次大手术,在医院里躺了两个多月,我才得以死里逃生,然而出院以后,我才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再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了!

  接踵而来的便是一连串的噩梦:留学计划的泡汤、炼狱般的康复训练、母亲的病危离世、父亲的撒手人寰…… 车祸就是我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前面是风光无限、阳光灿烂,后面则是满地狼藉、漆黑一片。每当我挣扎着,想爬起来喘一口气,就又被恶狠狠地按下去,打进了万丈深渊。

  那时候,我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的人生就这么完了,我活着还有什么希望……”那时的我,就这样患上了无可救药的抑郁症。

  虽然时隔多年,时间慢慢抚平伤痛,伤口也结了痂,我渐渐走出了车祸的阴影。但每当回想起那段经历,我就像闯进了一个漆黑的死胡同,怎么也走不出来,那种被压抑的痛苦难以名状。此时,一旦有一束光从黑暗的缝隙中钻进来,我就会死死抱住不放,紧紧地,唯恐它就这么从我的指尖溜掉。那种感觉让我想起了一本书里的一句话:“没有阴影的人,本来就无法理解阳光。”

  是啊,没有经历过最黑的暗夜,又怎么能体会到光明的滋味。上面那句话出自一个轻郁症女孩写的一本书——《虽然想死,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

  这个女孩叫白世熙,1990年出生于韩国。她曾经饱受抑郁和焦虑的困扰,并在2017年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她把自己和心理医师的12周疗愈对话整理后,写成了这本书。本来这本书是她自费出版的,没想到意外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后来出版商找到她,正式印刷发行,这本书一经上市就成了当年度韩国治愈系的畅销书。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 “勇气”。我很佩服这个90后女孩能有这样的勇气,把自己内心的扭曲与阴暗,矛盾与纠缠,痛苦与无助,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没有丝毫的保留。虽然这本书称不上什么文学,但却比文学更真实,更能让普通大众感同身受。难怪从自费出版到热卖40万册,这本小书创造了韩国出版界的一个奇迹。

  唯一的遗憾是,针对这种心理疾病,这本书并没有给出确切的解决方法,作者自己也依然不停地徘徊在忧郁和幸福之间,寻找着答案。作为一个深受其害过来人,我希望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和经验,谈一谈如何面对并走出这种心理阴影,过上自己喜欢的人生。

02 讨厌的低自尊感,你到底要折磨我到什么时候?

“那些外表看似自尊心强的人,反而自尊感低,正因为他们缺乏自信,所以希望自己可以受人景仰。”

  白世熙从小就是个内向、心思细腻的女孩,而且很容易多愁善感。上高中时,她曾经因为忧郁症辍学,一度感觉前途迷茫。后来,她回到学校复读并考上了大学,读了自己喜欢的文艺创作专业,然后顺利地进入一家出版社工作,并找到了一个不错的男朋友。可是这一切并没有让她的内心感觉轻松自由,反而变得越来越忧郁、越来越阴暗。

  2017年,不堪重负的她,终于勇敢地走进了心理医生的诊室,向医生敞开了她的心扉。她毫不掩饰地说:

  “我有很严重的比较心理,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较后会有自虐行为,还有低自尊感的问题。”

  白世熙认为,她的低自尊感源于她的原生家庭和姐姐。她们家从小就很贫穷,一家五口挤在一套只有60平米的房子里,生活十分拮据,所以她总是羞于告诉别人自己的住处。此外,她的爸爸还经常殴打妈妈,这也成了不能让任何人知道的秘密。

  她的姐姐则经常以附加“条件”的方式“爱”她,如果她不读书、变胖、不认真或者不脚踏实地地生活,姐姐就会用语言贬低她、讥讽她;如果她不听话或者反抗,姐姐还会威胁把送给她的东西统统收回去。她对姐姐又爱又恨,所有这一切,都在她幼小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拭去的阴影。

  渐渐地,她的世界里没有了自己的位置,她成了别人眼中的“附属品”。聚会时,别人的一个眼神,她就会认为大家都讨厌她;聊天时,朋友的一句话,她也会觉得是在批评自己;甚至别人对她的羡慕和赞赏,她都会备感压力,因为她害怕别人对她期待过高,害怕自己做得不好,害怕让所有人失望。

  心理医生说,这种现象叫“伪恶”倾向,也就是把自己的情况想象的比现实更糟,用更负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实际上,现实并有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回想自己车祸的时候,我也有过类似的感受。车祸就像一块突然从山涧滚落的巨石,重重地砸在了我的身上,让我身心俱裂。除了身体上的剧痛,更多的是内心的失落和绝望。

  看着那些成绩没有我好的人,都纷纷出国了,而自己却只能躺在病床上,忍受煎熬、夜不能寐;看着守在床边的母亲苍老而疲惫的脸,我的心里充满了痛苦和内疚;甚至看着那些身体健康、能够自由行走的清洁工,我都无比羡慕,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废人。

  我的身体、我的前途、我的人生就这么被断送了,未来还有什么希望?每每想到这里,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落泪,痛哭流涕,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倒霉的人,认为我的人生从此不会再有阳光。

  我想每个人都有过不同的人生低谷,挫折、失败、沉沦甚至绝望,谁的青春又不曾迷茫和无助?但是不论自怨自艾还是忧郁恐惧,都不能改变任何事实,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们能做的只有勇敢面对人生中的荆棘丛林,把它们迎头劈碎,然后远远地抛在身后。

  但是,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这种讨厌的低自尊或者说自卑感的折磨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著名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在他的著作《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指出,许多情绪问题都是因为消极的自我对话(例如“应该”和“应当”)和非理性思维(例如“我必须完美”)引起的。

  伯恩斯认为,破解情绪的关键在于“思维”,思维决定情绪,而思维上的“认知扭曲”是抑郁情绪的罪魁祸首。下面这个图就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和我们的感知方式之间的关系。

  伯恩斯说,“抑郁情绪就好比收音机的频道没调准时发出的刺耳音乐,问题不在于电子管或晶体管出故障,也不是因为电台频道的信号受天气影响而失真了。你只是需要调一下调谐钮即可。”

  真的就这么简单吗?你可能会说,如果我就是一台破收音机,已经烂地没法修理了怎么办?事实上,没有人真的无可救药,也没有人真的一无是处。不信的话,下面我就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来为你化解“抑郁”这个疯狂的恶魔。

03甩掉无价值感,从建立自尊开始

“其实从来都没有人瞧不起我,最瞧不起我的人是自己。”

  白世熙曾经因为参加一个电影社团而备感压力,因为她一直对自己的学历感到自卑。她发现社团里的人都是高学历,相比之下,她虽然毕业于文艺创作系、任职于出版社,但在首尔大学毕业的社友面前,却显得自惭形秽。她非常害怕别人觉得她无知可笑,她甚至害怕别人提到自己的学历,也不想听到对方的学历。

  一旦她在某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比如她原来负责的运营工作由其他同事接管后,她就对自己更加没有自信,进一步认为自己在公司越来越没地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这就好像车祸以后,当我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一事无成,就是一个废人,什么也做不了。可实际上,虽然我暂时失去了健康和自由,但并没有真的成为残废,至少我还有康复的机会,虽然那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退一万步讲,假设我真的不能康复,一辈子都得躺在床上,我还有眼睛,可以看书阅读,我还有双手,可以打字写作,我还有口,可以说话,我还有思想,可以帮助和影响许许多多和我一样身处困境的人,所以我不是一个废人!

  被称为“中国文坛保尔”的作家史铁生曾经说:“路无法再用腿去趟,只能用笔去找。” 21岁时,史铁生就双腿瘫痪,他在轮椅上度过了短暂的一生,但他的作品却感动和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残疾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废人,反而把他锻造成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不朽的英雄!

  所以,当我们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受挫,情绪低落甚至万分沮丧时,满脑子的消极思维才是自挫情绪的根源,这种消极思维让我们郁郁寡欢,让我们觉得自己“一点儿也不好”、“样样不如人”,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抑郁情绪。

  然而如何才能转变这种消极思维,并克服这种无价值感呢?伯恩斯博士认为,无价值感源于我们内心的自我批评,它将绝望和自卑深植于我们的内心,并让它不断滋长。

  伯恩斯提出了一个“三栏法”的自我训练方式,当自我批评的念头在脑海里闪过时,通过识别并记录这些下意识思维、找出这些思维扭曲的根源和理性回应并反驳,来建立一种更为客观、更为合理的自我评价方式。

  下面我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来诠释一下三栏法的思维模式。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我的很多消极思维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我并没有自己想象地那么惨、那么无用。书中的心理医生也曾经对白世熙说,“我希望你可以试着把脑海中自动浮现的想法稍微转个方向”,“任何事没有绝对的一条线,尽量多尝试往不一样的方向思考”。

  确实,如果我们凡事都能朝着更健康、更正面的角度去思考,用理性回应去反驳下意识的自我批评,而不是死钻牛角尖,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豁然开朗许多。

  所以,不论遇到什么难题、不论身处何种困境,请不要再妄自菲薄,也不要再给自己乱贴标签,我们的人生不是“非此即彼”,我们的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它还有很多别的色彩!

04 摆脱情绪操控,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听说您是全公司最漂亮的员工?不过……你不是我的菜。”

  当一个女同事这样向她的男朋友介绍白世熙时,那个男人说了上面那句话。这让白世熙感觉超级尴尬,她认定自己不是男性认为漂亮的类型,所以感到非常自卑。

  此外,白世熙在工作中结识了一个新朋友。有一次,她把一本书借给了这个朋友,那个朋友看后发表了一些“负面”的阅读感想,虽然这些批评只是针对这本书,但白世熙却认为那是针对她的批评,是在攻击她,于是她觉得对方很傲慢、看不起自己,因此非常忧郁、愤怒,开始讨厌那位朋友,更讨厌被人看轻的自己。

  类似的情形在书中反复出现,这使得白世熙的精神濒临崩溃。可能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别人的一句话,比如“你真笨”,“你不行”,都会让我们心情郁闷、万分沮丧,而这多半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记得小时候,分数偶尔考得不好,我只考了第二名,父亲就会说:“这次成绩怎么下降了?肯定是没好好用功,现在不用功,将来怎么能考上大学!”而当下次我考了第一名的时候,父亲又会说:“我闺女真有出息,又考了第一名,将来肯定能考上大学,出人头地!”

  父亲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根深蒂固。我出生在一个极度贫穷、教育水平不高的乡村里,对于那里的人来说,想要摆脱贫困,考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所以我一直认为,我必须好好学习,必须考第一名,必须考上大学,才能出人头地,才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

  渐渐地,我对自己的价值评判更多地依赖于父母对我的认同和期待,如果他们对我不满意,我就会伤心难过,如果他们夸奖我,我就会心中窃喜。那我自己的价值认同又在哪里呢?同样,幼年的白世熙也受到了“专横霸道”的姐姐的“操控”,从而觉得自己必须满足他人的期望才能幸福、才有价值。

  但正如上面所说,外界发生的事情或者别人说的话,并不能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只有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信念才会令我们兴奋或者忧郁。所以,要想摆脱他人的认同操控,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思维转换的方式建立一种更为正确、更为可靠的价值观。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的价值和别人的意见或者评价联系在一起,这无异于自寻烦恼。

  当我们害怕别人的反对或者批评,并因此而痛苦不堪时,我们可能患上了“认同上瘾症”。和许多瘾君子一样,我们习惯于被认同,我们必须不断获得他人的认可,才会感觉心情愉悦,否则就会像戒毒一样痛苦万分。

  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伯恩斯提出了“三步法”,这种方法通过成本—收益分析、重写假设和自尊蓝图三个步骤,来帮助我们克服这种错误认知,走上独立自尊之路。

  ① 成本——收益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别人的批评或者反对会降低我们的价值?这样想有什么好处和坏处?下面我还是以自己为例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比如,我认为父母的认同会增加我的价值,这种想法到底都有哪些利弊呢?

  ② 重写假设

  当我完成了上面的成本—收益分析表后发现,这种对他人评价的依赖心理虽然有好处,但是弊大于利。能够得到父母或者别人的认同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这种认同更像是一把双刃剑,而且长期来看,只会让我变得更加自卑和没有安全感。

  于是我试着重新改写上面的假设:

  “父母认同我虽然很好,但这种认同并不是必需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父母的批评虽然会让我心中不悦,但那可能只是因为他们太爱我了,并非故意想贬低我的价值。而我的价值,一直都在那里,从来没有改变。”

  ③ 自尊蓝图

  在完成了上面的步骤后,伯恩斯博士还建议我们写一篇名为《为什么没必要害怕反对和批评?这种恐惧为什么是荒谬的?》的短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重新树立自尊和自信,更加爱自己,从而彻底成为驾驭自己情绪的主人。

  下面是我给自己写的一段话,供大家参考:

  “请记住,任何人包括你的父母、爱人,都不能判断你的价值,他们只能判断你说的某句话或者做的某件事是否正确、是否有价值。他们的反对或者不满可能是基于他们的某些片面想法,并不一定合理。即使他们的批评是对的,你真的犯了错,也没什么,这不是世界末日也不会毁了你的价值。你可以积极改正这些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犯错,也不可能一辈子都犯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别人的光芒终究照亮不了你,你的心灯只有你自己才能点亮!”

  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比起别人怎么说,自己喜不喜欢更重要。比起别人怎么看自己,希望你可以先满足自己的欲望。

  所以,与其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不如认真倾听被自己忽略的发自内心的另一种声音:就算想死,也还是想吃辣炒年糕,这就是我们的真实心声。

05 写在最后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在心头。它勾起了我很多对往事的回忆,也让我再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

  曾经认为翻不过去山,也磕磕绊绊地翻过去了,曾经认为跨过不去的坎,也跌跌撞撞地爬过去了,直到今天,虽然我还没能大彻大悟,但至少经历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并且学会了更加珍惜自己。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如果你也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着同样的痛苦和黑暗,不妨看看这本书。我很喜欢的书中的一段话,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阳光和阴影其实是一体的,就如同幸福与不幸是共同体一样。

  我希望自己可以爱人,也可以被爱;想找到不再让自己受伤的方法;想过那种‘喜欢’多于‘讨厌’的人生;想累积失败的教训,把目光转往更好的方向;想将情感的波澜视为人生的节奏,享受其中;想成为即使行走在一片漆黑的道路上,仍能长时间驻足在偶遇的一束光前的那种人。我希望总有一天,自己可以成为那种人。”

  我也相信,总有一天,我们都可以成为那种人。

  作者简介:玉溪,一个爱读书、爱写作的会计师,希望用文字丈量生命的宽度,做一个真实善良、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