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数杀人笔记读后感精选
《暗数杀人笔记》是一本由虫安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暗数杀人笔记》读后感(一):牢里蹲大学优秀毕业论文
如果没有在《人间》看过虫安的纪实文学,这本书完全可以打5颗星。
情节设置足够巧妙,案件逻辑足够创新,完败市面很大多数同类型小说,很适合影视化。之所以只打了4颗星的原因大概是因为:一是看纪实文学的时候,真实所以感觉更加震撼,所以期望值会过高;二是本书的人设尤其是主角人设感觉性格不够突出,是一个串起故事线索的人,对读者而言不够讨喜,不太能跟随主角的心境揭秘。
期待虫安大大可以继续奉献出高质量的作品和故事,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看到虫安在人间上《末路狂花》的影视化作品,期待。
《暗数杀人笔记》读后感(二):想停又停不下来
看了新星的视频立马下的单,预定收到后回家路上就开始看了。
大概花了3天时间看完,上下班路上。一次地铁安检开包,工作人员看到这本书名还愣了一下。
开头的那段起并不是很喜欢,甚至有点反感,觉得感情不够通畅,有点牵强的开头,小说结尾又挺仓促,老觉得还有大瓜没放出来,不过这也可以理解为看的意犹未尽。
但是故事还是吸引人的,没有很复杂的推理,就像在看纪实犯罪记录一样。一点一点随着口述记录和调查记录层层递进,最终到达真相。说的是案件,而引发案件的就是“人性的弱点”。
每个故事都觉得挺不可思议的,甚至会觉得匪夷所思,怎么会?怎么可能?但是故事不是往往就是因为不可能才会成为故事。每次我都觉得不太敢相信想停下来,但又因为好奇而停不下来。看着看着会有在看真实事件的感觉。
熟悉又陌生,想法也挺新颖。希望在主角身上再加深下人物刻画,要不然总显得太单薄,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明显区别。
《暗数杀人笔记》读后感(三):暗数犯罪,比普通犯罪更变态的犯罪
所谓犯罪暗数,是指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官方统计入案,然而又确切发生的犯罪。 相比平常的案件,暗数的案件往往更为变态,疯狂,鲜为人知。 蒋鹏的父亲是一名警察,在一次行动中牺牲。 为了调查自己父亲的死因,他以各种合法的或者不合法的手段调查了七个犯人,而查案过程中牵扯出来的事物让人触目心惊。 中年男人亲手抱着自己刚出生的儿子往地上摔; 七十高龄的老太太在野外猥亵致死; 年轻女子和男人风轻云淡地讨论着一年杀几个人; ...... 这是实实在在的人性扭曲。 光凭愤怒不足以形容看完整本书的感觉,这其中还夹杂着怜悯,无奈,以及感慨。 愤怒是因为犯罪行为本身; 怜悯是因为犯罪者先前承受了更为痛苦的犯罪; 无奈和感慨是因为道德和法律完全无法阻止他们的行为,只能制裁犯罪本身。 作为一部查案故事,“暗数”以双视角的新奇手法缓缓地将故事道来。 文笔虽然朴素,但好在老练;故事的情节更是跌宕起伏,让人看得欲罢不能,直呼够劲儿! 期待故事的续集。
《暗数杀人笔记》读后感(四):刷到两分 给他们红包?
刷到两分就给他们包红包
《暗数杀人笔记》读后感(五):优秀的社会派犯罪小说
初看“暗数杀人笔记”这个名字,可能会一头雾水:杀人听过,但暗数杀人是啥?其实,2018年时韩国曾上映一部犯罪片,就叫《暗数杀人》,他们对片名是这样解释的: 有被害人,却没人报案,没有尸体、没有调查,在世界上没人知道的杀人案, 就叫暗数杀人。而在本书的扉页,作者虫安也给出了他的解释:暗数, 即犯罪暗数,又称刑事隐案,是指该“罪行”已经发生,但因各种原因,隐匿在官方正式的犯罪统计之外。 这下懂了,没法记录在案的案件嘛,肯定刺激。
《暗数杀人笔记》就以停职狱警蒋鹏的视角,讲述了八起令人毛骨悚然的隐秘案件。这些多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村,那会儿法治还未健全,科技也不发达,很容易滋生罪恶。初看这些案件,很有一种“穷山恶水出刁民”的感觉,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未能完全得到教化,一遇到啥事就容易冲动。但其实反过来想想,就算是治安良好的现代社会,在城市中仍会发生“操场埋尸案”这种耸人听闻的案件,足以证明犯罪率可能是和个人的文化素质水平有关,但却不是百分百正相关的。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谁都有可能走上犯罪之路。
鉴于《暗数杀人笔记》算是一本社会派犯罪小说,免不了让我拿其他同类型的书来作个比较。这类小说比较出名的有改编自真实案件的《十宗罪》系列,曾经也火热一时。但本书从风格上来说与《十宗罪》大相径庭,一方面本书通篇都是以笔记的形式记录犯罪案件,案件全貌以罪犯口述来呈现,给人较强的代入感;一方面本书也并没有刻意猎奇,以血腥重口味的描写搏人眼球,而是以比较平和的叙述,给读者讲了几个耸人听闻却合情合理的犯罪故事。就像随书附赠的漫画引用哲学家斯宾诺莎的一句话——对人们的行为,既不要嘲笑,又不要悲哀,也不要诅咒,而是要理解。这种不刻意猎奇,也不刻意渲染犯罪者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充满悲悯的视角来书写犯罪,才是一位好作者应当具备的,而虫安就做到了。
至此,在看过两本《夜行实录》和本书后,我已经完全粉上魔宙了,期待魔宙推出的下一本书!
《暗数杀人笔记》读后感(六):人性:往前走是神性,往后退是兽性
80年代的中国农村,有着怎样的犯罪故事,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黑暗? 《哈姆雷特》中有段描述:“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我觉得这段描述用到此处也不错。 虫安说,他想书写中国农村的犯罪故事,想用最极端的罪恶情节,去触碰中国农村问题,所以有了这本《暗数杀人笔记》。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这样的背景设定下,那些隐晦的人性,才能变得更加的赤裸裸: 因为贫穷,所以谋杀亲友不择手段;因为落后,所以真相可以被轻易掩盖;因为无知,所以那些匪夷所思的神婆也会有人相信,给案件又披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 包括《暗数杀人笔记》在内的许多犯罪小说,都离不开这么一个话题:人性。 “人性本恶”还是“人之初,性本善”? 不知道,咱们老祖宗从那么久以前就开始讨论却始终没个结果的问题,也不是我看本书就能得出答案来的。 那么,这些犯罪小说的意义在哪呢? 《暗数杀人笔记》里有句话实在是写的很好:“但罪恶最终要受到惩处,理解罪恶是为了更公道的看待生命”。 这个时候,就恍然大悟了: 大多数人犯罪者,我是说绝大多数,并不是一个“天生犯罪者”。 有一部分是因为受到某种或多种伤害,导致心理扭曲,就如同师徒案的姐妹花,拉拉案的赵桃; 还有一部分,则是因为欲望和诱惑,比如包养双胞胎的张大昌,还有爱上赵桃的吴乐。 这本小说每个案件都是靠蒋鹏和罪犯两个人轮番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所以在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完这段罪恶后,你还可以从罪犯的角度看看整个故事。 贫穷与嫉妒,侵害与死亡,迷信与绝望,天灾与人祸,还有爱与恨。 都是他们构成犯罪的因素。 再仔细想想,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曾遇到过这些因素,或多或少;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成为了罪犯。 说到底,还是选择。 “我们是否犯罪,靠的是良知”。 在不能全身而退的情况下,在是否决定一意孤行的时候,我们还是选择踩下大脑中的道德刹车。这个刹车,是良知,是底线。 阻止人们去做一些丧心病狂的事情,良知确切的存在于我们大脑的神经机制和那颗滚烫的心脏里,而不是飘渺的空中楼阁,这就是很了不起。 《暗数杀人笔记》,写作黑暗,读作良知。
《暗数杀人笔记》读后感(七):33个卦例,7桩暗数,N条性命,你猜其中几分真假?
我花在算卦上的钱,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信不信的另说,主要是人在迷茫的时候,特别希望有人能指点迷津,最好那个人还是神明。打卦问命,实在是个很好的慰藉方式。 会看卦象的人很神气,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可是我没想到,算卦这本事不但能救命,也能害命。 《暗数杀人笔记》,就是这么个围绕一本记录了卦象的笔记,而发生的扯着多条人命的故事。 故事起于一所监狱中,一个名叫阚桂林的囚犯的笔记中,记录了33个卦例、7桩暗数,其中有个人后来成了大人物。 这犯人,凭借一手六爻预测法,在狱中混得风生水起,连很多警察都来找他算命。人到绝境要问卦,升官发财也要问卦,林林总总的原因不一而足,最终也不过就归于这两条。 但是阚桂林给这些人算卦的理由只有一条——他要拿这些人的秘辛,为自己的杀人犯女儿谋一条生路。 可惜,出狱未捷身先死。距离刑满只有两个月的时候,阚桂林被逼自杀,笔记在数年后流落到一个要为父正名的年轻狱警手中。他沿着笔记中几个卦例和特别圈出的人名,开启了一条“必杀之路”。 剧透只能这么些,不可多说。我们来聊聊故事之外,作者的故事。 和小说里的设定不同,现实中的作者不是狱警,反而是一个做过近七年牢的人。这本书的作者虫安,在18岁那年因抢劫罪获刑,服刑期间曾被调配到各个监区轮转,又因有美术特长获得了长期待在“监狱里的天堂”——文教监区的待遇。 一道高墙隔起的监狱里,也有三六九等。比如文教监区这个主要关押职务犯罪的犯人的地方,就比高危监区、老残监区等其他监区有更多的特权:不但可以在看电视的时候选择频道,还有专门的图书馆。 在这里,虫安接触过很多跌落尘埃的官员,包括“慕马大案”的厅级高官、知名大学的校长、省会城市的区长等等等,也获得了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营养。 当然,有天堂就有地狱,当困兽齐聚一堂,更多发生的是那些我们从艺术作品中曾窥见一斑的凶狠与惨烈。 好了,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小说本身:书中这33个卦例,埋藏的7桩暗数,牵扯了那么多个牢里牢外的故事,各色各样的人,你猜,其中真真假假,各有几分? 可以确定的是,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虫安笔下的故事一定是拥有着超于虚构之上的、更多的真实,读之仿佛一幅暗黑百态图被扯拉开来,冷静、淡漠、分外发人深思。 而今,虫安已在阳光下重生,那些灰暗日子里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终成创作的营养,尽数化成作家虫安笔下的文字,在网页里、书页上,讲述着一段又一段血泪人生。 2020年8月
Y:浮生有戏
《暗数杀人笔记》读后感(八):33个卦例,7桩暗数,N条性命,你猜其中几分真假?
我花在算卦上的钱,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信不信的另说,主要是人在迷茫的时候,特别希望有人能指点迷津,最好那个人还是神明。打卦问命,实在是个很好的慰藉方式。 会看卦象的人很神气,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可是我没想到,算卦这本事不但能救命,也能害命。 《暗数杀人笔记》,就是这么个围绕一本记录了卦象的笔记,而发生的扯着多条人命的故事。 故事起于一所监狱中,一个名叫阚桂林的囚犯的笔记中,记录了33个卦例、7桩暗数,其中有个人后来成了大人物。 这犯人,凭借一手六爻预测法,在狱中混得风生水起,连很多警察都来找他算命。人到绝境要问卦,升官发财也要问卦,林林总总的原因不一而足,最终也不过就归于这两条。 但是阚桂林给这些人算卦的理由只有一条——他要拿这些人的秘辛,为自己的杀人犯女儿谋一条生路。 可惜,出狱未捷身先死。距离刑满只有两个月的时候,阚桂林被逼自杀,笔记在数年后流落到一个要为父正名的年轻狱警手中。他沿着笔记中几个卦例和特别圈出的人名,开启了一条“必杀之路”。 剧透只能这么些,不可多说。我们来聊聊故事之外,作者的故事。 和小说里的设定不同,现实中的作者不是狱警,反而是一个做过近七年牢的人。这本书的作者虫安,在18岁那年因抢劫罪获刑,服刑期间曾被调配到各个监区轮转,又因有美术特长获得了长期待在“监狱里的天堂”——文教监区的待遇。 一道高墙隔起的监狱里,也有三六九等。比如文教监区这个主要关押职务犯罪的犯人的地方,就比高危监区、老残监区等其他监区有更多的特权:不但可以在看电视的时候选择频道,还有专门的图书馆。 在这里,虫安接触过很多跌落尘埃的官员,包括“慕马大案”的厅级高官、知名大学的校长、省会城市的区长等等等,也获得了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营养。 当然,有天堂就有地狱,当困兽齐聚一堂,更多发生的是那些我们从艺术作品中曾窥见一斑的凶狠与惨烈。 好了,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小说本身:书中这33个卦例,埋藏的7桩暗数,牵扯了那么多个牢里牢外的故事,各色各样的人,你猜,其中真真假假,各有几分? 可以确定的是,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虫安笔下的故事一定是拥有着超于虚构之上的、更多的真实,读之仿佛一幅暗黑百态图被扯拉开来,冷静、淡漠、分外发人深思。 而今,虫安已在阳光下重生,那些灰暗日子里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终成创作的营养,尽数化成作家虫安笔下的文字,在网页里、书页上,讲述着一段又一段血泪人生。 2020年8月
Y:浮生有戏
《暗数杀人笔记》读后感(九):暗数杀人笔记
有被害人,却没人报案,没有尸体、没有调查,在世界上没人知道的杀人案,就叫暗数杀人。
这是一部十分适合影视化的小说,虽然是小说的主要内容大多是靠第一视角,即各个角色的自我供述去展开情节的,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让读者有着一种代入感,从而增加这种罪案纪实类的小说的真实性。但受制于它里面内容的一些尺度,这部小说在国内影视化基本无望了,不过我还挺惊吓于这类偏罪案纪实类的小说能够以这种尺度去出版,虽然说命案的血腥程度和夸张程度比不上某某作家的《某某罪》系列,但其扎实的文笔以及偏纪实的文风更加能够让读者读出一种现实的阴暗面。就这个境界而言,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罪案记录的水平上就比《某某罪》高出一大截。
不过我看评论区有人说这就是一部故事会精选,我看到这则短评时也曾怀疑,因为就这本书收录的几个案件而言,想在一部小说里写出七八桩暗数杀人案件,未免有些太过于巧合了,虽然作者给这种巧合兜了一层底,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种巧合性,但就内容而言还是有点故事会的味道。
但当我和几个朋友交流过这个看法后,我觉得我未免有点太过于看低故事会的水平了,毕竟初高中的时候我也曾沉迷于故事会这类杂志的,更何况依靠现在信息传递超级快捷的互联网,我们也看到了不少连小说作者都编不出来的情节。故事会其实并不是一种完全的贬义,如果真的说这部小说有故事会那味,那它也是故事会的年度精选合集。
回到小说内容上,小说最初的主人公——“我”其实只是一个工具人,主要是起了一个开头和结束的工具人的作用,小说的真正男主其实是那个监狱里的蒋鹏,一个前狱警,却也是通过一个笔记本查出来多桩暗数杀人案件的主人公。
那个笔记本记录了阚桂林曾在监狱里为一些案犯算的卦象,只是这些案犯的背后却都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些被掩埋着的真相都藏在这个笔记本中。小说基本都是姜鹏以及其中几个案犯的自我供述,所以都是第一视角去阐述发生过的事,作者将他们交替叙述,却并没有打乱故事的逻辑性,反而更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小说里面的案件大多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农村和山区,也主要是因为与当时的文化普及程度和天眼系统还未普及有关,所以一些人失踪也无人问津,一些案件发生了也无人目击。这才造成了暗数杀人。相信在现代社会这样的案件会越来越少,刑警们破案率也会越来越高。
不过这本书的美中不足的点就是最后的收尾,那么庞大的局撒开了,竟然只是这种结尾,未免有些草率了,这也就是我给了四星没有给五星的原因。
《暗数杀人笔记》读后感(十):黑灰色的世界里,善恶还有没有报应?
关于“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理想主义者”这件事,可能一种有效的方式是:看他是否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从这个角度来看,《暗数杀人笔记》的作者明显不是。 当然,也可能是作者在提醒自己:千万别“沦落”为一个理想主义者。 这种警告是有其背景的—— 善良的阚桂林,一生不害人,辛勤为养家,他本有一门可以挣钱的手艺——六爻预测法,不说算无遗漏,拿来过上好日子是绰绰有余的。可是他不干,宁愿挣扎在底层的底层里。失手杀人,在狱中为救杀了人的女儿,开始凭手艺搜集暗数,想为女儿赢取一线生机。最终却沦为傀儡,还为此断送了性命。 善良的阚琳琳,一个生来有白化症的无辜女孩,逆来顺受惯了,理解所有人包括父母的处境和为难,却因此被变本加厉地欺负。她唯一的反抗方式,是同归于尽。只是自己没死成,侮辱她的人死了,从此她成了杀人犯。 善良的老蒋,为了领导的人情,十年协警未转正,依旧为工作拼命。只是为生活所迫贪污了一根金项链,致使因公牺牲却没法得到烈士的待遇和名声。 善良的老蒋媳妇,就为一腔正气和原则,谁的怜悯都不要,撑着一身病痛辛苦拉扯儿子出息。可是这儿子却为一个真相,锒铛入狱,母子二人还是要到探监的时候才能见上一面。 善良的刘学义,为感干妈的养育之恩,连终身幸福和人格底线都能牺牲,最终沦为杀人犯。 善良得没法更善良的张伟,替父顶罪,狱中受尽屈辱,出来跟着人偷个东西,都要悄悄归还其中的贵重物品,可是这么个好人,竟又无声无息地替父偿了命,到死都顶着恶名。 还有善良的甲乙丙丁……连个正义了一辈子的警察领导徐俊,最后都要还没退休就肺癌,连个安享晚年的机会都没有。 反观恶人呢? 不说多少个实打实做了坏事的人出了监狱,还能吃香喝辣,连恶得没边儿的毒贩头子黄勇,害了无数家庭,被抓住了还有保护伞,还能一再地立功减刑。 你说:善恶有报吗? 确切地说,这本书里几乎所有的人物,最后其实都善恶有报了。 但是这个报应的方式,用书中一个人物(曾为犯人)的话来说:恶人的报应,靠的是天谴。 这种事例俯拾皆是,对此,书中又用另外一个人物(是为警察)的话来解释:我从警30年,亲历的国家法制建设是一个不断纠错、不断完善的过程。 ——都有其特定的语境。 而以上,都是让一个理想主义者所心痛的。 好在,虽然维护正义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千百倍于邪恶,但是终究邪不压正,这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愿意为之奋斗不息的信念——有人以身,有人以笔。 《暗数杀人笔记》,推荐你读一读,看看灰色的世界里,有多少人热血抛洒于其中,想一想如果异地而处,你是否能搏一个更好的人生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