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生的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认生的人》是一本由【日】清水荣司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生的人》读后感(一):《认生的人》
说到认生,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婴幼儿会认生,但可曾想过我们成年人也会认生呢?成年人的认生更多的是表现为社交恐惧症,因此克服社交焦虑,让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取得重大突破是很重要的。《认生的人》这本书,让我从认识认生、思维方式、摆脱方法等方面重新审视自己。如果你只有自己一个人,依然也可以学习到一个人也可以做到的自我治愈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受用一生的倾听术”,生活中我们免不了要跟别人打交道,因此在交流过程中就要仔细地听,认真地听。克服焦虑、摆脱认生也是一个过程,慢慢来。
《认生的人》读后感(二):认生怎么办?
还不错,对于我这种内心不知道怎么制造话题的人很有帮助。里面提到了10种错误思维会导致我们认生,害怕与人交往。 10种错误的思维:1.非此即彼思维(追求完美) 2.以偏概全(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否定所有) 3.只看到消极的一面 4 将积极的事物消极化处理(想太多) 5妄下结论(胡乱猜测) 6过分地放大自己的缺点或过失,过分地缩小自己的优点或成功 7根据自身情绪推测事物结果的思维模式。 8指用“应该”“不应该”来进行思考 9贴标签 10罪责归己
也介绍了几种克服认生的方法:1“暴露疗法”——踏入自己的禁区
2.必须尝试的“退货练习”
3学会倾听(5W1H”即“When”“Where”“Who”“What”“Why”“How”)
4用“我”的视角说话,例如我很希望你能多找我帮忙。
5正视对方的眼睛
6感谢对方→难言之处→感谢对方。
7.想象成功,激励自己
8制作一个计划,要将最终目标尽可能细化
《认生的人》读后感(三):一本中规中矩的书
文中确实教了许多小方法,这些方法其实不止与人际交往,也适用于日常生活态度,比如无论小事大事都可以表扬自己,遇到让自己模棱两可的态度,尽量朝着积极的方面去想,因为他可以给你带来正向反馈。 又比如每天睡前列出三件今天遇到的好事,可以是自己的成就,别人的鼓励,或是让人感动的点滴,积累自己的幸福积分,提高幸福度。再或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其实生活中他人并不会在意你的各个细节,毕竟瑕不掩瑜,只要大体方向不出错,我们又何必对自己过于苛刻呢,就像文中的说的中庸表达的理念,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自己和解,不要过得那么累,毕竟生活中有太多的事要解决,时间也容不得我们把每件事都做的尽善尽美。。。。。。总之读完这本书我确实学习到了一些方法,书也不长,几个小时就能看一遍,但重在日常的实践。这本书总体感觉一般,没什么太多亮点,同时也有此类书的通病,就是为了写而写,文章前面就判定社恐人格,认生等概念作出长篇论述,其实这也是大家都能轻易理解的概念,可以一笔带过,到第一部分讲具体措施,到第三部分又重复第二部分的些许内容,讲的事例也是得过且过,没什么代表性。总之书籍的逻辑性不强,看过一遍印象不深,东一部分西一部分。待有时间再慢慢总结其中方法。
《认生的人》读后感(四):乐观过度,实际难起作用,过于简洁。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只感到越来越焦虑:我想通过看这本书来缓解我的社交恐惧症,但我都读了这么多了为什么一点感觉和收获都没有呢?于是越想越慌。
书中的内容有些讲述得还是过分简单,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死道理,而且很多东西还是过分武断片面。处处充满着“你要是这样想就不焦虑不认生了就有效果了”,可这样想真的是对吗?百分之八十的人说你对,你怎么肯定这百分之八十的人不存在一些碍于面子或是其他各方面的原因而给予你肯定,也就是说,并非出于真心,这种现象绝对可能存在!因此本书似乎有点儿过度地宣扬乐观主义,同时给人一种“我自己想的就是对的,我这样想我就自鸣得意就好了”的感觉,真的似乎对缓解社恐作用不大,而且其中一些措施可行性也不大。
我承认我确实有点儿社恐,不算太严重,但不大影响我对此书内容的消极看法。人要善于观察生活中事物人物的一举一动,并从中得出一些人际交往的经验,于是才能明白别人一些动作暗示的意思,这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必定不会太受人欢迎。如果总是自己安慰自己别人不是那个意思,跟我没啥关系,那这个人就缺乏了最基本的反思能力,停滞不前。确实,这种猜测要有个度,否则会形成多疑不信任的习惯,但也不能像书中强行自我安慰。
因此,不推荐,我是被书名吸引到以及渴望改变的迫切心理才买的,也希望有书友能给我一些建议,谢谢!
《认生的人》读后感(五):适合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的入门书来看,其中的日系细节很有趣
这本书是某天kindle的开屏广告,当时我正被无法言说的孤独感包围,疫情期间的个人孤岛,像我这样被动性格的人一面觉得孤立的状态应该被打破,一面又不知从何做起,于是顺手就买了。
所以这个算是焦虑用药,冲动消费……
这本书是一个日本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师写的,内容很简单也很细致,偏工具型,举例和讲述都很日系,对具体的做法指导非常细致,建议用握手代替鞠躬就细细的讲了好几页,一点点拆解认生的日本人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画面感特别强,常常看得我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真的不是好笑,是那种文化的冲突感非常有趣)。
作为另一个专业的治疗师,作者在书中认真分析了导致认生的“认知扭曲”,也给出了治愈认生的自我训练方法,还有防止认生复发的方法,都很细致。
我之前没有系统了解过认知行为疗法是怎么操作的,看完这本书之后感觉得到了半瓶子醋,了解到认知疗法中的认知可以认为是思维,该方法是通过找出思维和行为的扭曲,以达到平衡为目的进行修正的一种治疗方法,好像跟我们带娃带学生有异曲同工之处嘛。
最后一句,书中的工具还蛮实用的,我记了不少,以后可以设计课堂活动用,手动捂脸~
《认生的人》读后感(六):认生的人:抱歉,我对人过敏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特意查了一下自己身上的现象,第一次了解到社交恐惧症这个词语,到如今25岁了虽然微微改善,但是还是一直存在。 在我自己的印象中,我小时候特别胆大,看不惯的事情直言不讳与人辩驳,东西卖的不好去找老板理论,但是随着长大我好像失去了这个能力。 最开始我觉得我有这方面的问题,是脸红,跟别人说话答非所问(尤其男生),估计很多男生都会费解~~~记得最清楚的一次,上学领读英文课文还是做什么,我的脸的颜色已经不是红色了,而变成酱紫色。所以当我反应出来我的脸发热,我就更紧张,更尴尬。 渐渐长大觉得可能社恐好一些了,但是其实觉得应该不是我好了,而是是身边环境变了,再也接触不了像学校那么多人。工作也不需要给人打招呼,(打电话还有点怵) 离职一直闲在家里,接触的人越来越少,有的时候一天都接触不了别人,突然觉得不知道怎么与人沟通了。去饭桌上吃饭也不会敬酒说一些客气场面的话(自己表示非常羡慕那些侃侃而谈的人)。 摘录觉得比较有用的几点: 1、自我暴露疗法即本人自愿进入曾经感到恐惧、焦虑的情境或场合中,通过自我暴露,逐步使身心习惯于环境。 2、发现小确幸,即摘下心灵的滤网,发现积极的事物。(现在自己在做,发现身边的小确幸) 3、比较认生的人,由于害怕,无法和不相识的人进行目光接触。(自己总对别人的眼光躲闪,要直视目光) 4、如果一个人不与左邻右舍打交道,也不参加任何社团、组织,完全被社会孤立,那么他患上痴呆症的风险将大大提高。(额~~努力吧)
《认生的人》读后感(七):用处不太大
认知扭曲
书里提到了“认知行为疗法”,此处的认知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思维方式”。书里作者介绍了伯恩斯的十种认知扭曲,帮助读者了解容易犯错的种类。我觉得有借鉴意义的是以下几个:
1.非此即彼思维
陷入这种思维的人们觉得所有的事物都非黑即白,世界只存在两种结果,目标以外的事物都没有任何价值。
2.应该思维
指用“应该”“不应该”进行思考和要求自己或别人。当无法满足标准时,认为自己或他人没有价值。
书里建议对自己,用“我想。。。”替换“我应该”;对他人,用“如果你能。。。,我会感到很高兴”替换“你应该。。。”。
书里提到了“峰终定律”,
即对一项事物的糟糕体验,仅由高峰与结束时的痛苦程度决定。人际关系也同理,人们只会记得高峰和结束时的感受。
有用的建议
书里提到的解决措施,我认为都比较偏向鸡汤,摘取了我认为用的三个小建议:
一是记录积极的事。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在睡前记录三件好事,可以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本书作者进一步细化这三件事为完成的事、开心的事、感恩的事。
通过每天进行这种积极联系,构筑更健康的心理环境。
二是“三明治说话法”说难题
遇到难言之处,将话语分为三段,即感谢对方、难言之处、感谢对方,在主题的前后分别夹上积极的语言。
三是“损坏录音带”法应对攻击性对手
遇上不容商量难以说服的对手,像损坏的录音带一般,坚定持续地不断重复陈述自己的观点。尤其适用于碰上难缠顾客的便利店店员。
书的扉页上写这是“社恐青年生活、职场、人际关系最佳求生手段”,作为一个认生的人,我不敢苟同。这本书并不是一无是处,但的确对我来说用处不太大。
《认生的人》读后感(八):人生就是一种平衡
原本是抱着寻医问药的心态看书,没想到看出了一副佛系心态。
细想想,也是这么回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声称自己认生?可能,某种程度上,是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举个例子:
交谈的过程中对方多次看手表,会怀疑是不是对方想尽早结束这段谈话,可能是自己太无聊了很典型的敏感表现。而这种“敏感”,换个说法可能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意味。在某些情况下,也许就是你“敏锐”地觉察到了对方的implied meaning,“善解人意”,“识趣儿”。
所以,认生的普遍,我觉得和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是公认的文明程度高的国家,同时也是“认生”情况比较严重的国家,担心给别人添麻烦是隐含在所有人心中的重要准则,因此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会更加普遍。而反之,如果没有对别人看法的忌惮,每个人都放浪形骸之外,那规则秩序和文明便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内向或者认生,本就不是一个需要治疗的症状,甚至不一定需要改变。正如书中所说:
外向性格的社会中,内向性格的人的确会有所吃亏;可是内向性格的人往往都拥有非凡的才能,他们的内向性格不应该被低估。而一切的关键,就是要掌握一个合理的尺度,即平衡点:
一是掌握内向和外向的平衡。内向并没有什么坏处。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同的是,硬币的两面是完美平衡的,而人的两面的多少是会随着时间和场合变化的——我们只需要关注二者维持在合理的变化区间即可。
二是掌握社交和独处的平衡。社交关乎外向,但独处也是释放压力的重要时间。
三是找到希望和绝望的平衡。过度乐观,容易盲目失败;过度悲观,也会使人丧失斗志,停滞不前。
四是在关注他人和自己之间找到平衡。人需要关注他人,否则将无法自我约束合理表现;人也需要关注自己,满足自己的愿望和实现才是自我发展的驱动力。换句话,外部的声音和内心的声音,一个都不能少。
当知道了这些,还那么想要治疗“认生”吗?这本身就是一个认识和处理自己和周遭关系的事情,而这本身就是每个人穷极一生需要探索和掌握的人生命题啊。
看来,这是一本哲学书,嗯……
《认生的人》读后感(九):你今天认生了吗
看这本书中 刚开始只是单纯被名字而吸引,因为在自我认知里 我已经把自己是“认生的认”盖了章了。 BIG5 看了半天,竟然找不出自我对应的是哪种。我可能对自我还不太了解吧。但我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必须要记笔记才弄搞懂的书。
10种认知扭曲
我不说全中,至少也中了7-8种吧。但是我往好的方面想,首先要认识问题然后才能解决问题吧。既然已经认识到了问题,那么以后就尽量避免, 先让自己尽量不这么想,从源头杜绝。
10种认知扭曲其实读到这里我已经相当受益了,以致于我需要花两天时间来自我消化。
后面的10种治愈方法,我自我感觉还是有些笼统,还是要结合自我情况来进行结合。
10种治疗认生的办法因为这部分我还没有进行自我治疗,所以我还未觉得多么适用。
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从未觉得认生是件不好的事情,我想克服的只是自己的认知扭曲,避免陷入误区让自己胡思乱想,让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变的相对轻松。
我会慢慢根据认知行为疗法,来进行自我训练。期待自己有好的转变。你们呢?
“为了迎接美好的明天,从现在开始爱自己吧”
《认生的人》读后感(十):暴露疗法
导致认生的十大恶习 - 伯恩斯10种认知扭曲非此即彼思维 - 黑色和白色中间,还存在着无数明暗变化的灰色人们总是为了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不重视小的成功,由此丧失了信心不能在人际交际场合出差错?当众演讲一定要完美无暇?以偏概全 - 把某些特殊场合发生的事件视为一般化的事件仅凭一次经历不可能否定人的一生心灵过滤 - 过度关注事物的消极方面,导致再也无法看到该事物的积极方面比如在工作中提交的策划案,大多数人给予了好评,可你确久久不能忘怀某个人的批评意见,感觉整个策划案都被否定,因此烦躁不安贬损思维 - 原本不值一提的事情,或原本积极的事情,被消极处理的思维模式妄下结论测心术:通过他人的部分言论或部分行为,武断地认为别人对你做出消极的反映,甚至不去检验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先知错误:没有事实依据却坚信结果消极不要直接决定未来的事情,分成几个阶段,一个月短期目标、半年中期目标和一年长期目标,让自己一点点成长夸大与缩小过分的放大自己的缺点或过失,过分地缩小自己的优点或成功过分得放大别人的优点和成功,与别人的价值对比,否定自己的价值情绪推理 - 根据自身情绪推测事物结果的思维模式不要害怕些许的恐惧感,面对任何事情都要保持冷静,仔细分析应该思维 - 用“应该”“不应该”来进行思考,只重视常识,而忽略自己的实际想法贴标签 - 死板得给自己或他人贴上标签罪责归己 - 不管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关,都将自己作为消极事件的原因,责备自己的一种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