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读后感锦集
《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是一本由赵芬明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读后感(一):有趣的考古故事
一个中国考古一线工作者的亲身经历,语言幽默朴实,一个个考古故事既是作者30多年执着坚守、默默奉献的人生阅历,也是中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的有利见证。任何一个行业的坚守奉献者都值得赞誉和尊重。感谢作者记录的一个个真实的考古故事,仿佛把我带入一个个考古现场,让我们对我国的考古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透过故事追溯我们远古的历史.......
《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读后感(二):一本考古经历小说
亲身经历,三十年的沉积,轻松的口语,娓娓道来,就好似你我聊天一样。明朝无敌将军戚继光修建的塞外长城,打败鞑靼的董家口,和日寇浴血搏杀的古北口;漠北的金界壕,远古的遗址,王的墓葬,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的精美石窟,三峡两边的古镇,都留下了我的足记!通过文字表达,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意外的事,都一一呈现在眼前!这是考古故事,另类文学作品!希望大家能喜欢!
《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读后感(三):代入感较强的纪实著作,新体验,新收获
作为普通人,我曾只关心考古发掘出的历史,忽略历史何以为历史,将眼前的历史当做唯一事实,将别人给的历史奉为不变真理。我们无法探知历史的发生,但感受历史被发掘出土的过程,能帮我们理解自己眼中的历史何以呈现,从而对别人给出的历史有自己独立认识和思考。
纪实类著作,文章如同考古本身一步一个脚印,内容展现清晰而又丰富。
小人物的视角,多些地气儿和真实,少些冠冕和功利,祖国的伟大都是由这种微观的工匠精神一刀一锤雕刻所成。
《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读后感(四):田野里的寻觅
寻找古代祖先生活的轨迹,需要俯身大地仔细的探寻,那种长时间的工作,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情怀。考古如破案,证据,就是那些支离破碎的陶片,瓷片。就是古人使用过的生活用具,从这些文物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祖先对于做事认真的态度,专注而认真!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下呢??别小瞧这些细碎的东西,他自己会说话,就看你能不能读懂他了!
宋代的均窑,辽白瓷全乎了《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读后感(五):有故事的人的故事.....
有幸认识赵老师,收到他亲笔签名的新书,这个月略忙,今天终是看完全书。
书如其名,记录他30多年的考古往事。赵老师的文字,娓娓道来,就像听邻家大哥哥讲故事。从年少学医到踏入考古行业,一做就是几十年,其间的各种见闻、一路的经历:有和老乡们相处的真情,有赵老师的爱情故事,有考古中经历的种种……
赵老师的文字很有感染力,故事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传帮带”。那时候,有一定文化基础,不一定非得读大学,赵老师无论是学医还是考古,都是由师傅带,而不是科班学习出身……
赵老师的文字朴实,但却又妙趣横生,在讲到发现一座未被盗墓的墓葬时,说这是“原装货”,尚未开封的“罐头”,形象而又恰当的比喻。书中还附有一路的老照片,考古中的手绘……
感谢赵老师这么多年的坚持,让我们这些外行能了解到考古是怎么回事。
《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读后感(六):有故事的人的故事.....
有幸认识赵老师,收到他亲笔签名的新书,这个月略忙,今天终是看完全书。
书如其名,记录他30多年的考古往事。赵老师的文字,娓娓道来,就像听邻家大哥哥讲故事。从年少学医到踏入考古行业,一做就是几十年,其间的各种见闻、一路的经历:有和老乡们相处的真情,有赵老师的爱情故事,有考古中经历的种种……
赵老师的文字很有感染力,故事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传帮带”。那时候,有一定文化基础,不一定非得读大学,赵老师无论是学医还是考古,都是由师傅带,而不是科班学习出身……
赵老师的文字朴实,但却又妙趣横生,在讲到发现一座未被盗墓的墓葬时,说这是“原装货”,尚未开封的“罐头”,形象而又恰当的比喻。书中还附有一路的老照片,考古中的手绘……
感谢赵老师这么多年的坚持,让我们这些外行能了解到考古是怎么回事。
《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读后感(七):考古人说考古事
在你的脑海里,考古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
是所谓的官方盗墓,一味地去挖挖挖;还是如悬疑小说中写的那样出入神秘墓穴之中,寻找远古宝藏;甚至还会遇到种种匪夷所思的灵异事件……
赵芬明老师带来他的新作《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分享他三十余年的考古经历,全方位详细介绍考古工作的日常和生活场景,用一个个真实的考古故事带你重回最真实的考古现场,进入真实的考古世界,让更多的人看得懂故事,更加清晰地认识考古的真谛。
渐行渐远的故乡、6年的长城考古经历、燕赵大地的宝藏探寻、三峡考古的经历,从年少时的读书学习,再到机缘巧合踏入考古之路,从一名初入长城考察队的新手到成长成为北京文物研究所资深考古人。作为一名拥有三十余年一线考古现场发掘工作经验的专家,作为国内第一本由考古一线工作者撰写的考古生活纪实故事书,赵老师以亲历者的视角、讲故事的方式、纪实性的手法和风趣幽默的语言用讲述自己辗转多地四海为家的工作经历和生活感悟,分享曾经经历过的一些重要考古活动的过程、考古发现和考古常识,这里面有收获也有失去,有欢笑也有泪水,有趣味也有知识。
野外遇蛇、临时户口的心酸、与盗墓贼的斗智斗勇……也许就故事的精彩性而言无法和那些盗墓小说相比较,可是老师用自己生动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考古人的真实人生。真实的田野考古没有想象中的刺激,拓碑、铲土、壁画临摹、绘制线图……中国考古人要用手中的工具,在风吹日晒里一点点还原历史的真实,还要预防气候因素、特殊情况等给发掘现场带来的问题。
他们需要付出全部专注,他们整日与黄土深坑为伴,他们需要耐得住寂寞,不惧环境艰苦,更要懂得苦中作乐。正是一代代考古人的努力,才让我们的民族知去处更知来处,骄傲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取向足以令所有人为之折服。
也正是他们身上这股可贵的“工匠精神”,才能让那些别人眼中的残砖碎瓦拼接起来,才能将那些已经失去的古代历史重现于我们面前,才能让珍贵的文化、艺术、史迹与我们直接面对面相见,才能证明古代大诗人的著作、古代的神话、古代的英雄传说真实的存在,才能汲取古人的智慧与经验,记住留给我们的失败和教训,去创造未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无论是壮丽的万里长城,还是宏大的千年王陵,又或者是神秘的皇家都城,它们都浓缩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积淀。当你为一件件陈列的文物精品而流连忘返,当你为一处处文化遗产而赞不绝口,你是否知道这些背后留下了多少考古工作者辛苦的足迹和默默付出的身影。历史,因为考古,已经让我们得以触手可及。
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现实载体,它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想这也是赵老师创作这部作品的原因所在。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考古、了解考古,才会有更多的人把保护遗产当成义务,把传承遗产当成责任,才能真正开启文化自信新的篇章。
求索历史,敬畏历史,我们方能更好前行。希望大家都能读懂赵老师的故事,读懂考古人的故事。
《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读后感(八):一本比盗墓小说还好看的书
前些年非常盛行考古和盗墓类的小说,小说中那些光怪陆离的考古探险和盗墓故事,于不经意间就收获了一众小粉丝。大家在为小说故事主角的离奇经历捏一把汗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好奇心捏了一把汗。要知道,据说当时这类小说盛行的时候,洛阳铲可是火了好大一阵呢!
然而,真正的考古和盗墓却与小说有着天壤之别,人性在现实中更加阴暗和真实。
我虽然算不上一个特别喜欢猎奇的读者,也算不上考古的爱好者,可是我最近却被这本《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我的考古往事》妥妥滴吸粉了。原因有三:第一,这本书的作者赵芬明,是有着三十几年一线考古现场发掘工作经验的“考古人”,他现在依旧与考古紧密相连,任职于北京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考古课程组。第二,《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我的考古往事》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历史真实存在过的,没有任何虚构。如果硬要说与历史书有何不同,我想只是表述方式更为接地气吧!第三,这本书基本上可以算是作者考古的工作日记,从作者描述一些事件的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读懂人性,这也是这本书我认为非常出彩的亮点。
作者赵芬明可以说是“写字里考古最好的,考古里写字最佳的”,被拥有这样综合实力的考古工作者写就的《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我的考古往事》,怎能不是一本好看的书呢!可以说,考古人的脚印就是丈量人类历史的标尺。他们行走在千年的废墟之上,却挖掘了我们脚下熟知的土地,那隐匿在日落风沙之下的真实。
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串起考古人日常的序章,不管是长城里隐藏的历史故事,还是因为一桩盗墓大案引发的考古事件,这些章节都成为本书必不可少的起承转合。写到这儿,还是想说说作者的描写手法。也许对于专业的写作者而言,作者的用词叠句还是略显直白,不过对于读者而言,这样的写作手法却是恰到好处。因为看书的时候,总感觉像是和好朋友聊天一样,有许多考古现场的画面感扑面而来,不在现场却好似现场的阅读体验,真的很赞!
不过这本书不适合做睡前读物,我的亲身体验是,睡前看晚上容易做像成龙的电影《神话》那样大片的梦,第二天上班的精神无法保证。若你想体验这种感受,建议还是在周末阅读吧!嘿嘿~
《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读后感(九):我眼中的考古
考古类的书籍我是第一次接触,我本人还是比较喜欢看这类书籍的,让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加广泛。 受到现代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对这些考古的人们的印象就是全副武装的扛着各种设备和各种各样的工具去考古地点仔细认真的进行着他们的工作。其实现在我国学考古学的人是很多的,但大多数因为艰苦的环境和各种的原因选择改行或者退出一线考古工作的行列。 拥有30余年考古一线工作经验、北京文物研究所资深考古人赵芬明写下了这本带有个人温度的考古生活故事书——《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我的考古往事》,这本书会带你重回最最真实的考古现场,全方位的详细铺陈考古工作日常和生活图景,这也是中国考古行业工作者的一次真实侧写。这本书记录了作者三十余年的考古经历和生活感悟,语言朴实无华,故事生动。同时,他也通过这样的文字传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从1984年到2004年期间的考古经历,作者一开始介绍了家乡的故事,先以作者的学生时代说起,逐一介绍了他的同学及他们的家境,突出了作者他们上学时的艰辛,后来作者考上了医疗所,医疗所的药剂师华姐要出嫁了,而作者是来接替她的工作的,帮助那里的医生给村子里的人看病,也学到了不少的本领,在医疗所工作了三年后安叔发现了作者会绘画,所以招进了考古队,从此与考古结缘,与考古队的人员对长城进行了漫长的考古工作,之后作者他们来回奔波于大大小小的古墓中,出土了各种各样具有巨大文化价值的文物,让人大开眼界。
这是一本能让人一气呵成读完的书,娓娓道来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最淳朴的友情、亲情、爱情以及那个时期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从青涩懵懂到成熟稳重,经历着行走工作途中的艰辛与辛劳,一线记录各种大大小小的古墓挖掘过程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我们展现了考古工作者的严谨求实,在阅读时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眼前就是那些认真、一丝不苟的考古工作者,那些极具文化特色的文物,让我大开眼界,对这些考古工作者的敬畏油然而生。 有时会从电视上看到有关考古的纪录片,对于考古人员的镜头总是短短一瞬,接着就说出土的那些珍贵的文物和历史价值以及一些罕见的事情,考古人员总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拿着毛刷、铲子在一旁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用心的去对待每一件文物。 这本书将考古工作者最为真实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让我们真正了解考古这份工作的真实情况,向这些不辞辛苦的工作者们表达深深的敬意,同时也让那些对考古工作感兴趣的学生们真正去领会其中的辛劳和付出,去决定自己以后可不可以胜任这份工作。
《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读后感(十):你不了解的考古
受现代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提到考古,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全副武装,手拿先进设备,肩扛珍贵文物的人物形象,随着盗墓题材作品的大热,无数的人都感觉考古这个工作可以接触到常人接触不到的历史故事,先人一步接触到新出土的古代珍宝,所以每年高考后都可以看到许多高中生兴致勃勃的希望在大学的时候可以学考古专业,但是看看每年实际考古专业的录取人数和选择读研、读博的考古专业人才,以及学完考古专业后真正走上考古职位的人数比例,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及其稀少,而能够在这个专业上坚持下来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一腔热血终究会被生活的鸡毛蒜皮与艰苦的生存条件所打败,大多数人最终选择改行或者退出一线考古行列。
《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书封《行走在千年废墟之上》是赵芬明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纪实类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了作者本人走上考古之路的原因与多年从事考古职业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这本书没有考古上的专业术语,作者以简单质朴的语言讲述着他的职业生涯,真实而客观的将考古工作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本书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机缘巧合下走上了考古之路,第二部分是初次考古工作——长城考察,第三部分是燕赵考古,第四部分是三峡考古,作者在考古团队里主要从事测绘工作,每天就是测量数据、绘制图纸以及后期的修复文物。
考古工作人员我从作者的描述上看到的就是一个对古代历史感兴趣的热血青年,抱着走出家乡、看看世界的美好愿景,走上了略带枯燥乏味的考古之路,作者用了不算多的笔墨描写考古工作,更多的是描述他在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接触的人、碰到的事,我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喜欢这份工作带给他的“一直在路上”的这种生活,否则艰苦的生活条件、长时间的户外作业、没有固定的生活居所甚至是长期无法转正的压力都会是压垮考古工作者的那根稻草,但是作者却一直坚持,用了七年的时间考察长城,之后转战研究燕赵和三峡的古墓,现在在北京依然从事考古工作,每一个能够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极致的人都是生活中的英雄,作者面对着各种困难依然坚持平淡反复的工作,他就是考古界的英雄。
在这本书上我没有看到盗墓小说里的英雄光环,也可以说这本小说打破了我对考古的已有认知,“考古民工”说的就是坚持在考古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在考古的路上寻找有趣的事,丰富平静如水的生活。一次大的挖掘可以收获无数的珍宝,但是他们却每个月拿着固有的工资,遵守着职业道德,没有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所以每一个奋斗在考古一线的工作人员都是值得敬佩的梦想家。
磁山出土文物——石磨盘、石磨棒看到有关考古的纪录片,面对考古人员镜头总是一晃而过,之后大量的介绍考古发现的珍宝和罕见的事情,考古人员就是默默无闻的拿着铲子、毛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细心的呵护每一件文物,深藏功与名。
这本书写的很朴实,褪去光鲜的外衣,将考古工作真实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对考古工作感兴趣甚至是想从事考古工作的人可以看看书中真实的考古生活是怎样的,之后再决定自己有没有毅力和能力从事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