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后真相时代》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后真相时代》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24 01:11: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后真相时代》的读后感大全

  《后真相时代》是一本由[英] 麦克唐纳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一):一本被错误翻译名字的书

  让人觉得嘲讽的是,译者竟然就是书中所写的真相误导者。

  无论是出于自己的无知,还是刻意为之,“后真相”这个词和这本书没有一点关系,“后真相时代”不过是译者蹭了一点年度热词的噱头。这本书英文名是《Truth》。一人无知我可以理解,但是整个出版社的人都没有察觉到标题的严重错误性,我实在难以接受。

  我想这已经是职业素养的问题了。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二):判断真相

  我觉得这是一本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书 或者说可能就是这个时代孕育了这本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来自西面八方的观点。 针对某一件事,人们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思想的碰撞必然擦出火花,创造出更多的新想法。但是也有人试图将大众的思想引向某一个方向,或好或坏。 所以,当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真相被操纵利用的时候,我们自己学会思考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三):误导性真相就在我们身边

  “误导性真相就在我们身边。误导者依赖于不加怀疑的接受。当他们受到质疑时,他们很难同时保持误导性和真实性。所以,请在条件允许时质疑他们,要求他们做出澄清和证明。不要留下回旋空间。

  如果你怀疑某件事情被对方忽略,请询问此事。如果对方以误导的方式呈现数字,请提出不同的解释。询问煽动性故事和名字与中心问题的相关性,询问对方的观点所依据的道德或信仰假设。要求对方为相关词语给出正式的定义。”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四):第五章 故事 125页

  “根据你对布什政府、私有化或者阴谋论的看法,你可能倾向于接受其中的某一个故事。你的思维模式或世界观可能使你倾向于相信事件的某个版本。不过,两个故事都是真相,因为它们呈现的事实都是真的。至于这些事实连接成的因果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最终信息......那就要看你如何讲故事了。”

  真的是这样,成长的环境,从小到大接受到的信息和教育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了,真的很难改变,就是会去相信符合自己思维模式的事实。所以教育和文化输出很重要,可以让其他人更加了解你,让别人潜移默化的认同你的思维模式。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五):後真相時代

  

作者Hector MacDonald。 英文原名《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

本書可以與《事實》一書相互補充。 作者説的東西其實並不新鮮。比如半杯水,樂觀者慶幸還有半杯,悲觀者哀嘆只剩半杯。因此,同樣的事實,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讀,引出不同的結論。

我覺得作者的定義有問題。 如果通過組合事實導出的結論是正確的,可以稱為競爭性真相。 如果通過組合事實導出的結論是錯誤的,應該稱為誤導性假象。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六):书名这么屌,内容差点意思

  书名很酷啊,不过内容就没有这么酷。

  内容比较易读,我翻的很快,主要主题就是“盲人摸象”,世界的真相是极其混沌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我角度的理解,这种理解是有局限性的,就是所谓的偏见,本书讲到了政客,公司,营销人员对片段真相的呈现对人们造成的行动决策影响,意在提醒我们认清这点,这个观点我是认可的,不过道德经里一句“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比这个观点高太多了。

  不过本书有个观点我特别喜欢,印象深刻,作者把故事定义为一些因果的串联,转变,这种简化的因果关系当然无法与真实世界的因果相比,不过人类却天然的喜欢小说,电影等等,因为我们的逻辑似乎就是喜欢去理解这种因果关系,但问题是现实世界的串联,事件,诱发条件可能已经超越我们大多数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七):真相需要全面还原

  

开门见山,本书引出一个贯穿全文的概念,竞争性真相。和人一样,每个事件都具有多面性。许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起事件、一件事物或者一项政策,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这就是竞争性真相(competing truth)。我们的所见所闻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思想和意见,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以及我们选择的行为。盲人摸象,“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等都是很好例子。站在不同视角的竞争性真相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因此,了解真相的局限性,可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全面的看待事物,减少刻板印象。看完全书的片面真相,主观真相, 人造真相和未知真相,了解真相的复杂性,凡事多思考,减少被竞争性真相忽悠的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八):真相就是这本书写的很简单

  整体书写的比较肤浅 很简单的一些道理, 用了一些很复杂的故事来写。 这个社会有真相吗? 1.人是有限理性的。认知是逐渐进化的,现在觉得是真相,后面发现不是的。比如小时候,小朋友觉得读书真苦,后面长大了才发现,还是读书好。以前物理世界都认可“牛顿第一定律”,后面发现还有“相对论,量子力学”等。 2.谁能评判真相呢?是法官?是媒体?还是一国之君呢?非恋人的异性男女在公众场合接吻,在中国是受谴责的。没有绝对的真相。真相都是相对的。 3.追求真相的意义是什么呢?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都是活在自我的意识流里的,李普曼的《舆论》也早就告知,外在世界只是人们脑海中影像的折射。 总而言之,这也不是什么后真相时代,没有涉及到“后”。如果是“后”,只是说现在资讯通道更多,更加没有真相了!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九):我们在一个亲自面对“真相”的时代

  

全书一直用“竞争性真相”这个概念,去定义和分析信息的多面性,最后一章落脚在信仰这个命题上有点微妙。

跟信仰尤其是宗教相关的材料和文本,不像是前面所提及的具体事件和信息那样关乎筛选甄别和运用,而是更侧重于解读和认同,面对这种“真相”,更像是玄学了。还花了大篇幅去讲了《薄伽梵歌》等等例子,其实就是想告诉读者,宗教著作只是一面镜子,每个人不过是在里面照出了内心的自己与赤裸的欲望。

虽然每个章节结尾的一些建议确实显得有点简短,但其实前面大篇幅的论证,已经梳理了很多。

至少面对善于用污名化等手段去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人,指出其心可诛,大概更容易击破吧。

  《后真相时代》读后感(十):略有感悟

  作为“课外书”,阅读《后真相时代》足够的轻松愉快,但同时它所蕴含的内容也并不肤浅。

  它并非是写给想要学习新闻传播学相关知识的学子们的教材,所以在整本书中,你可能很难找到对于概念的说明或者充满逻辑的思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的例子,或者说,短小的故事。

  书的开篇就用“安第斯山脉的藜麦”揭示“真相的复杂性”;用“女性峰会上的纯男性讨论组”的照片论述信息背景的重要性;通过“梅根法”的形成揭示“命名”的重要性。

  尤其对考生而言,这是一本难得的“素材库”,关于新闻真相、新闻反转、谣言、误传、带节奏、阴谋论等一系列概念的案例都可以从中找到用以说明的案例。

  当然我们不能直接把这些故事放在答题卡上,但是它们能将晦涩的、干硬的概念变成自然流畅的表述,不仅能辅助你对概念的消化,在答题中将理论见诸笔端时,也多了一份生动明快的色彩。

  毕竟,本书的作者赫克托·麦克唐纳并非传播学学者,而是商业咨询领域的大师,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为企业讲出适合他们目标的好故事。在书的结尾,他定义自己为“故事的讲述者”和“洞察思想的收集者”。这本充满案例的,简洁却有力的书证明了作者的自我判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