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暂借问》的读后感大全
《停车暂借问》是一本由钟晓阳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一):弃人者,人恒弃之
这是赵宁静的东北爱情故事
赵宁静因为国,放弃了和千重的爱情
因为家,放弃了和爽然的爱情。
她沉浸在自己的爱情里。我很喜欢爽然,因为爱,放弃了自己的门当户对。因为不爱,放弃了宁静的迟来的爱。很喜欢在相爱时,连蒜香都能令人心神荡漾。如果宁静能够坚定一些,爱情是不是会圆满一点?
停车暂借问,却误了多少人的一生。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二):别的都不错,就是有一点不解
他们在一起在上海的时候就能看出熊的种种不好,为什么还要继续,不懂不懂。我其实看到她答应熊去香港的时候我非常错愕。当时的她生活并不困窘,知道了是熊设计让爽然一败涂地,换了我,死也不会嫁给他。美国,去找他啊,在当时,这也不难啊!
不过好在,熊还算个不太坏的人。打巴掌那一段我很怕熊把宁静办了。还好,没有。所以这个就是命吧。就好像我们身边,一边痛诉渣男一边结婚的,一样一样吧。说宁静爱得不够深么?不是。说宁静爱得不够勇敢么?也不是。所以,不懂的人生不懂的选择吧。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三):停车暂借问
《停车暂借问》,钟晓阳十八岁时的作品。连张爱玲都曾写信盛赞过,这封信的复刻版被收录在了这本书的首页。
写的是一个叫做赵宁静的东北女子的传奇。从“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到最后的“却遗枕函泪”。她以为她爱的那个男人会一生一世地带她走下去,总带她去美丽的地方,总有美丽的地方可去,却终究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无奈。
他来了,她走了。她过去,他离开,再也不见了。结局让人心痛乃至愤愤,但人生就是如此。
“今天好风,衣服想必很快就会干的。宁静的眼泪,很快的,也就干了。”一生,也很快地就过去了。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四):过誉及其权力意志运作
这本过誉之作又被吹捧出了一个新版本。
其出奇处无非少女清新、尖峭、机捷、奇巧的感受性,这些感受片断虽剔透如夜光珠,且数目众多,但彼此间是散乱的,透出机械的呆板。吉光片羽量再多,也挽救不了整体质的单薄、贫乏与平庸。
总言之,太浅且平滑,且因捉襟见肘而不得不无病呻吟以掩饰力竭。内外都差张爱玲巨大,徒自模仿了一个戏台上沧桑的喟叹姿势作结,左支右绌地逐渐沦为东施效颦。但那些爱玲帮的帮闲们不愿也不忍看到这一点。
求差异求战胜求支配的权力意志,推动夏志清王德威为首的离散共同体殚精竭虑地构造出一个江湖流派之神仙谱系(如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类),在声势上与大陸的鲁迅教抗衡并伺机颠覆与报仇。可惜,所有张派传人加起来,都抵不过一个鲁迅的精神后裔陈映真。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五):人生若只如初见
钟晓阳真的是个很有才的作者啊,十八岁,我想我那时候还在埋头题海做题的时候,她已经把这样婉转的情感故事写就,而且关于青春的情感描写竟是那样细腻入心,美好得让人觉得不像是真的,但又极其真实——唤醒每一个普通人内心那份关于青春的回忆与悸动。 年轻美好如赵宁静这样的女孩子,谁会不爱呢?所以千重是第一眼,爽然是第一眼,见了她,便再也过不去这道温软牵挂。只是每一段,都相遇地那么不合时宜,不是隔着国仇家恨,就是隔着世俗封建,即便身处其中的人都情深如此,依然挣不脱错过的命运。 其实,我更喜欢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即便不是太美好的离散,停留在爽然越走越远的梦里这里就好,遗憾虽有,但也多了很多想象与惦记。而加了的第三部分,却真实地有些让人难受,时过境迁的柴米油盐相守依然不可得,回光返照般的几日美好光景,也不过是为了再次永久的离别作铺垫,何必呢,一生终究还是被爱所累,所弃,泪可以随风很快干了,但心上的伤痕怕是永远无法愈合了罢。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六):男性人物过于“言情化”
翻了《停车暂借问》,因居停香港,闲书就断断续续收集了很多与香港有关的作家作品,由此翻到了钟晓阳。
可见根子上并不雅好文艺,周围的书友早十年就读过了港版,我却到新出了大陆版才听说早已成名的作家。
首先要说少年成名,有这样文字水平已殊为难得,本无资格品头论足,但搁置这个“十七岁”暂不论,只就一个读者来说读后感的话,就可挑剔两点:
一则文字仿写痕迹浮于字词间,红楼梦张爱玲以及其他,不是结合创作者自身生命的表达,多少会有些沟通不到作者本人的黏糊感受。
二是人物塑造最终是讨好自己、讨好读者的年轻人口味,不论自觉不自觉,没有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的和女主角唱对手戏的男主人公。如果一定要在张爱玲和琼瑶之间画一条线,那么就是琼瑶自娱自乐、喜悦女性读者的过于彻底,一点没有犹豫,这也正所谓流行读物本该如此,而张爱玲多少有点骨子里忍不住的创作者看透世情看透人物的挣扎的机灵和“凶险”。
而我们的年轻作者也许笔法文字上、故事背景上......有更高的致敬的目标,但人物塑造上,却仍旧要合于流行读物的路线,也许不为取悦读者,仅仅是年轻女子编纂凹造出的男子本来就容易是个男版“林黛玉”,过于贞洁、过于反转版的“枣子树下”,此处反而唱对手戏的不是同样于命运之河中疲惫颠簸的女主角,而一不留神,窜入了走南闯北、体认世界的女性创作者。
这个男性角色,最后也确乎像黛玉一样咳嗽着、躲在偏僻处独自死去,他甚至是否有血有肉的有过其它性经历都是被抹去的,他婉转心肠,为所爱女子终身孤独......这实在是流行小说、现代网文里才该有的男主设定。
我想我把它读完了,觉得挺好,是本难得文字过关的“网文”,还有比较好的时代背景地域的设定。倒是此版本作者回忆家族史和自己创作经历及意图的文字,使被单薄的人物所累的作品丰满了不少。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七):留下一些感动,但不要太执着
介绍写着是再版,17、8岁的处女之作,惊艳世人,有小张爱玲之称
翻开是总觉得似曾相识,很普遍的题材啊,东北、中国少女、日本少年的相遇、初恋的短暂和朦胧。但我不是张迷,完全是奔着盛誉而来,奔着到底啥意思而来,介绍中那段“单单他们两人的时候,他是她的,至少她是她的;他一入世,就变得远不可及。”恋爱不都这样吗?世界里只有你我吗?
很简单的剧情,人物不多,也不复杂,一如很多人初开始的那些,宁静初长成,遇到日本军官儿子千重、后是表舅儿子爽然,后来嫁给的熊庄生。
本是悠悠自行车开始听读,可是骑不了一公里就想哭,尤其是和千重的雪中骤聚骤离,雪中千重举着红灯笼返程那段,太惹人哭了,这什么神仙文章,初动,萌发,约会、离别、眼泪。可真是清新。
从宁静的视角反馈,哇,的确,她真是恋爱脑,热闹哄哄的,千重陪着她,长长短短的走,吃了萝卜、黄豆、月饼,大雪里的确认和后面大雨中的别离,让人唏嘘。与爽然的玩笑着开始,玩笑着离别,慢慢就看出成长的烦恼。看中气恼为啥明明都是郎情妾意却就不说破,待说破时,已经是远离,两种远离。
在书的最后,宁静自己发现因为从来没有走进过他们的生活,千重和她道别来,她自己为了姨娘介绍的相亲哭得不能自己,全然不知道恋人的痛苦更甚(战败归国);与爽然的大大小小的误会,也是沉浸在与只有这个他,没有他的生意,他的喜好、他的经历全然无关的世界里,而彼时的他和他也都是一味的包容与迁就。
书名是什么意思呢?文中只有一个情节,宁静未来的老公,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和任何悸动的熊庄生,与她的相识是在熊走错村子,停车问路时,而谁知这却是后来她的归宿所在呢,自然,这个归宿并不是好的,前两段用尽了此生所有的温柔相待,陪伴长久却是无言两生厌,当然那已是后话。
最后一节《却遗枕函泪》仿佛是为了给个交代,跳到了15年后与爽然的重逢,仍是遗憾,中年人的爱情呵,落在实处多不堪啊,身形走形、身份的尴尬,还有伴着拥挤的港岛滋生的寒酸窘迫,与东北沈阳的大富之家、天地宽广,不愁吃喝至用吃吃笑着打逗恋爱云泥之别。心酸
18岁由这般的空灵出世,在下佩服佩服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八):少女情怀总是诗
我不太看关于民国时期的小说,因为国仇家恨,总觉得结局无论悲喜,都会是非常沉重的话题。特别是言情,如果是HE,我脚着不是太现实,而BE的言情,何苦自找罪受呢……
看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原来第一部分讲的是与日本滞华青年的爱情:妈蛋这书的简介只写了第二部分以后的内容,我估计是怕被喷,不然,一个东北小姑娘,遭遇九一八后竟然还跟一个日本人谈恋爱?就算两人无疾而终,就算那只是个无辜小青年,就算……肯定也要被喷死。
在书中,除了开始时防空警报跟战乱有些关系外,基本上看不出太多战争的痕迹。所有发生的事,照搬到民国初期战争之前,好像也可以成立。被侵略后的东北生活,大概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苦大仇深。不过也是,普通青少年还是要上学谈恋爱的啊,就算元朝和清朝砍了多少脑袋,最后老百姓不也依旧过日子嘛。我大概是小时候抗日谍战剧看多了orz
一路看下来,感觉挺轻松。没有立场对峙,没有深仇大恨,连坏人也没有,都是寻常的小人物,就算最后不是什么HE,那也跟大环境无关,都是个人选择的关系。
第一部分的初恋,因为最后对方要回日本而结束。第二部分是与表哥之间的情投意合以及遗憾错失。作者原本只写到这里,是后来出版社有字数要求,让她再补2万字,于是她在暑假写成第三部分,诉说男女主几十年之后在香港重逢的故事。在我看来,这个部分有点狗尾续貂,并且诸多不现实的地方:女主出嫁后一直无所出竟然稳坐正室没有离婚,不知她娘家是有多厉害;女主没有工作钱全部来自夫家,因此打算趁离婚时多要点钱,也不知是不是真的这么容易;男主漂泊多年也没有忘记女主,这简直是言情标配,实在太浪漫——但是想一下这本书作者19岁写的,我就无话可说。我19岁的时候还在玩泥巴呢。
看的时候我内心啧啧啧,毕竟我已经过了少女怀春的年纪,许多酸酸甜甜的打情骂俏都勾不起我的共鸣,而且还时不时被东北口音的对话搞得笑出声,总觉得操着东北腔的少男少女,不该含情脉脉执红牙板,应该呼噜呼噜吃下一盘饺子——必须跟大蒜一起——然后豪迈地一拍桌子:表哥憋走。
不过,赵宁静也有豪爽独立的一面。比如多次独自离家去抚顺找表哥,又比如最后毅然决定嫁给熊应声远走他乡。虽然读的时候觉得这个女孩经常作死,但18、9岁的姑娘大多以爱情至上,男女之间你来我往的小打小闹通常会被放大为寻死寻活,可大家不就是为这个才看言情的么。
赵宁静中学毕业之后就宅家里,每天不是看书就是跟表哥玩。我是非常羡慕她能提前进入退休生活,但是这样真的不会无聊嘛?女主嫁了人之后好像也没有什么事做。真的不为未来打算嘛!
另外还有表哥的未婚妻,也不知是不是那个年代的常态,订婚十年被男方拖着不结婚,快三十岁时最后被退婚了……未婚妻你还好吗!你活在那个年代有没有被人叫做剩女!你后来是不是做了女强人!有没有捶爆渣男主
《停车暂借问》读后感(九):我们都是世间一浮萍
“早知相思无凭据,不如嫁给富贵。发断一身人憔悴,不信郎薄幸,犹问君归未。”小说中这句就是赵宁静的前半生的写照了。宁静不大通人情世故,一心追求热烈的感情,但世上事大抵平平凡凡,普普通通,哪来这么多热烈激情?只读过中学,有一定文学素养,但终究是学上得不多(这是父亲赵云涛的缘故),眼界不够开阔,事情想得浅,需知人生在世,除情爱外,余事甚多,平淡有趣不少。 知道了结局再读第二卷,总是有一种旁观者的理性来看待作者的文字,看待赵宁静的感情,原来一切线索、答案早已悄悄埋藏在人物性格之中,一眼可见。 现在读来,不觉得有多少惊喜,都是冷静与理性,大抵如果还在求学时读到它会是另一番感受:那时还深陷一段缥缈虚幻的感情,放不下执念,读到它会动情不已,现在总是理性居多,感性甚少,不报期望,不求完美,有些逃避,但不知能坚持几年。有时想想,人这一辈子,不知是意外和寿终正寝哪个先来?能不能顺利退休领上养老金都不可知,谁又能说怎么过是错的呢? 以上是读到火烧绸缎铺之前的书评,读到火烧绸缎铺,觉得有些突兀,之后情节陡转直下,直至第二卷末尾稍稍有点言情小说该有的关于错过的感触。 读至第三卷,一切的一切都败给了现实,也是一般小说中不曾也不敢出现的场景。在赵宁静的世界里,爱情大于一切,与姨娘关系不好,与应生结婚后不愿生子,落到与母亲相同的地步。作者站在宁静的视角写小说,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只说结果,但是读者站在上帝视角总能揣测一二。宁静年岁渐大,高龄怀孕,业已离婚,应了和尚那句“晚年无依,未雨绸缪为上”,每次读到结尾,总感觉那个楼下晾小孩内裤的瘦小老妇就是赵宁静的往年真实写照。 赵宁静一辈子遇到了三个人,第一份感情在乱世里阻力过大,少年时的爱情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而分开,她也没有勇气真的忘却国仇家恨,忘记父母家人背井离乡独自去日本,真的去了日本后,境遇如何尚未可知,但可以想象。一个人性格决定命运,过日子真的是一门学问,就像婚姻需要经营一样,需要处处小心,时时谨慎。第二份感情两人的性格都有缺陷,虽然有勇气,但终究错过,不错过白月光也会像第三卷狗尾续貂里一样变成白米粒,世间一切往往败给时间,在回忆里总是美好的,苦日子对于娇小姐赵宁静来说真的是前半生都没有经历过。第三份感情决定得有些突兀,不得不说有些意气用事,报复的快感,虽然保障了前半生的衣食无忧,但是种种经历恰恰说明了为人处世真的是极其重要的,商人家庭的主母她不曾称职过。 赵宁静仿佛一只深陷爱情的小鸟,一生追求爱情,最后也被爱情所溺,大概是我过来求学时的天真烂漫,现在读来只觉得三分感动,五分感触,二分无奈,感触的是宁静从来没有想过开阔眼界,看看新天地,大抵这也是写小说的时候的社会真实状态吧,世人皆想活得衣食无忧,但世俗实物确实我们大多数人不得不接触了解的。宁静不是完全不会,只是不愿不想不去做,没有变成庸庸常人。无奈的是,往往我们常人没有宁静的出身,也无法做到精通世俗实物。不管乱世盛世,我们都是世间一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