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的读后感大全
《流浪地球》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元,页数:2018-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地球》精选点评:
●No.91090722。刘慈欣也太喜欢大场面了吧,每一篇无一例外都是如此,我可以说他是科幻界的岛田庄司了。而且看多了是很容易审美疲劳的,因为虽然结构在稍许变化,但这种迈大步式的叙事方法中,你感受不到人物、感受不到故事,全靠作者硬塞。可以发现,刘的短篇可以用一张便签总结出来、长篇可以用一张A4纸总结出来,而且可以巨细靡遗,一点不夸张。还有令人发笑的女性角色尤其是不知为何出场率较高的日本女性角色(别告诉我大刘是个二刺螈)。刘的小说,总结一下就是:一个好的科幻点子,通常是发展到看似死局,然后用意外方式打破死局,外加一些个人英雄主义、理工科浪漫主义、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对宇宙万物的博大之爱还有一点对艺术的阐释。看起来三体确实是集大成之作了。可以去看电影了。
●枯燥
●2019年第36本。 可能我打不开科幻世界那扇门 可能我没有理解宇宙空间那根筋 反正我就看不进去读不下去 家里还有一套《三体》 我开始犹豫要不要给捐了
●1、一方面是科学理论为基础产生的叫人细思极恐的事实阐述,另一方面是脱离科学的故事细节处透露出的一丝丝幼稚。2、几乎每一篇都骇人听闻又有理有据,在这样的科幻包裹中缺总有一颗温暖的故事核心。3、特别喜欢 山 所构想的地心人故事。流浪地球 原著确实更有意味。最叫人不寒而栗的是 镜子 了吧。
●接触刘慈欣后阅读的第一本他的小说,寒假看过了流浪地球觉得不过瘾,来补书,却被书里其他的故事吸引,带上她的眼睛,朝闻道,地球大炮和微纪元都是很不错的故事创意,也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得不佩服刘慈欣的才华,脑洞很大,有理有据,兼具科学性与故事性,非常值得一读 《朝闻道》科学的本质就“声称为全人类的利益而研究,其实只是拿社会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欲望,满足他们对那种玄虚的宇宙和谐美的变态欲望” 《地球大炮》长城和金字塔都是完全失败的超级工程,前者没能挡住北方骑马民族的入侵,后者也没能使其中的法老木乃伊复活,但时间使这些都无关紧要,只有凝结于其上的人类精神永远光彩照人 《中国太阳》有人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从不向与己无关的尘世之外扫一眼,有的人则用尽全部生命,只为看一眼人类从未见过的事物
●带着地球流浪这个设定就非常的有中国文化中对于土地的热爱,而横跨两千五百年的流浪是对于人类文明的某种意义上的乐观。而第三章五千人的遗言,是大刘对于这种乐观的自我审视,知识或许可以遗传,但是人类的信念和希望的火种才是这个计划中最大的变数,而大刘的看法是相对悲观的,试想如果太阳的氦闪没有及时发生呢?但也许在大刘眼中这是另一种全人类文明的悲壮的英雄主义。
●自从高中看过三体之后就再也没看过任何大刘的小说…大概他很多中短篇的名字都听起来土土的(? 不过看过之后觉得还不错嘛,最喜欢山那篇,竟然给我一种当初看特德姜的感觉。然后全频带阻塞干扰我就不懂到底是想干嘛…时间移民有一段对未来的描写还有点赛博朋克的味道,他好像很少写穿越时空之类的点子。
●物理就是刘老师的灵感,感觉他可以和东野圭吾交流下,很喜欢《带上她的眼睛》,那种弥漫着压抑和绝望的地心世界让人害怕。
●短小但好精悍。读三体的时候一直在吐槽大刘的文笔太粗糙,这部却能感觉到雕琢,关键是那种狂野而浪漫的想象力啊,我也随地球在银河系流浪飞驰
●看完电影重温一遍,其实有点可惜了,完全可以写的更长一些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一):山 -- 只要山在那,就会有人去攀登
最近阅读了选集中的山这一篇
还是有挺多让人有感触的点的
首先是人为什么会去登山,首先是一种源于人非常本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
文中出现的外星人来诞生自岩层中的空洞,文中称为泡世界。外星人带来了一种具像化的不同的视角的山的定义,对他们来说,哪里都是山。从而引申出,对未知和真理的探索也是一种爬山。探索的过程中有困难也会有成本,但是文明还是会继续探索下去。
只要山在那就会有人去攀登
另外作者也又再一次的探讨了再极限环境下,社会原有的道德是否还有意义。可以看出作者的还是认为,在极端情况下,相关的标准是会崩溃和难以维持的。强大的文明不大会向弱小的文明讲道理。
《流浪地球》读后感(二):你若热爱
去年首看的时候,很喜欢饱和式救援的设定,以及众志成城一起撞“针”那里。而今年初的疫情,让这样的场面不仅存在于电影中,而是由平凡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共同实现了对家园的守护。
导演剪辑版十分良心地才9.9,我当然不能错过。再看的感受不如首看激动,却让我把阅读原文提上了日程。
这本书用了流浪地球的名字,和电影版的画面来做书皮,收录的短篇大多发表于零几年的科幻世界。意难平啊,二十年前我们还有科幻世界可以看,现在只有注水的公众号吗?朝问道和带上她的眼睛把我看哭了,那真的就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时空移民我也很喜欢,镜子简直是神奇的设定,但谁能说那不是一种真实呢?毕竟在上古神话中,有万千世界之说;在印度也有梵天之梦。全频带阻塞干扰刚开始看得简直不起劲,但慢慢地就get到了。米沙的选择和刘培强一样,他们不是逃兵,不是离战争最远的人,而是舍身成仁的人。故事中还描写了交战双方在不同阶段陷入极端困境的场面,但,有的让你肃然起敬,有的就让你觉得你们干嘛要跑到别人的家园负隅顽抗呢,把自己搞得这么悲壮,好像谁欠你似的。
书中反反复复提到,你若热爱,若领悟到了天地浩大,宇宙之美,便不会拘泥于世间的烦扰。所以,人年轻时,一定要去看壮美的自然或者宇宙。当你见过辽阔,就不容易钻牛角尖啦。
《流浪地球》读后感(三):做一个永远热爱、永远好奇的“望星人”
“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追求,是文明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朝闻道》P19
《朝闻道》是本书的第一个故事,也是第一个让我热泪盈眶的故事。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总有一些哲人、科学家、探险者,以一种飞蛾扑火般的热情在追究着宇宙的终极真理。面对浩渺的星空和迷人的未知世界,他们带着赤子之心,愿意用生命交换真理。在刘慈欣的笔下,这种牺牲和奉献精神用寥寥数笔显得格外生动而悲壮。
我尤其喜欢这一句:“当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时间超过预警阈值,已对宇宙表现出了充分的好奇。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揭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不要停止仰望星空,不要停止探索未知,这也许是人类存续的终极意义吧。
“那是一个让人向往的时代。一粒灰尘样的行星对先祖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在那绿色的海洋和紫色的草原上,先祖敬畏地面对着群星。”——《乡村教师》P145
刘慈欣在小说里总是对于属于地球上人类的碳基文明不屑一顾,因为在银河系中,相比于硅基文明、三体文明,人类文明就像尚在襁褓里的婴儿一样稚嫩弱小、微不足道。但是,人类“没有记忆传递、相互之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10比特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他创造的文明竟然能够完成独立进化,让人唏嘘。《乡村教师》让我再一次泪目,地球上的生命就是靠“老师”这个所谓的“早已消失在太古文明的单词”,成为代际知识传递的个体,让人类的文明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着不灭的微光。
“有人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从不地向与己无关的尘世之外扫一眼;有的人则用尽全部生命,只为看一眼人类从未见过的事物。”——《中国太阳》P203
刘慈欣的这几篇短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总是通过平凡甚至有些卑微的小人物,去勾勒一个寥若星辰的宏大愿景。在《中国太阳》里,一个给摩天大楼擦窗子的“蜘蛛人”,也可以飞向太空擦“太阳”;一个小学三年级文化的大山孩子,最后也能驾驶恒星际飞船,载着人类的宇航梦飞向星海,并且选择一去不返。看刘慈欣的小说,让我赞叹的不只是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唤起我对妙不可言的生命的热爱,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的人类文明的敬畏。
《流浪地球》读后感(四):三个人写8个故事
你看过《流浪地球》吗?被誉为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大门的一部国产科幻片。我就是被电影所吸引进而买了这本《流浪地球》,光看名字就买了,一开始还不太明白为何是三位作家署名。
结果看完《流浪地球》最终章,才恍然大悟这本书是把三位作家的短篇小说整合成一本书,为了蹭刘慈欣的销量吧,呵呵。因为如果我一开始看清楚的话,我只会买刘慈欣短篇小说集版本了。所以要买这本书的朋友,一定要看清楚版本(非常重要)。
这本书共有8个科幻短篇小说,刘慈欣的三篇排在最前面,分别是《流浪地球》《人和吞食者》《地火》,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接下来的两篇是王晋康的作品,个人认为可以跳过不看了(虽然我硬着头皮看完了),最后是何夕的三个短篇,除了第一篇《祸害万年在》我认为是凑字数骗稿费的,另两篇还是非常不错的。三位作家的水平在同一本书里做比较,高下立现,个人认为这样版本的书还是少出点好,emmmm……
先来讲讲刘慈欣的三个短篇吧。
《流浪地球》这个全人类历史性的计划其实分了好几个时代才完成,它分别是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 看逃逸时代这一章,是很压抑的,心情跟着主人翁在近日点和远日点跳动,似乎可以理解他们冷漠的感情观,也可以理解他们压抑得想自杀的念头。而电影《流浪地球》就是选取了最后在与木星会面利用木星离开太阳系的段落,书里是一笔带过的,因为没有被木星引力捕获的这个情节,电影是依据这一节重新创作了的。在逃逸时代时,地球上出现了叛变, 叛军认为太阳氦闪不会爆发,地球公民被联合政府欺骗了。于是群起而攻之,把联合政府的5000人全部拉到大海冰面上,让零下一百度的严寒慢慢夺去生命。然而就在这5000人死去的同时,太阳真的氦闪成了红巨星,真相大白。真的是讽刺又好笑,因为就在这前一秒全世界的人都认为被欺骗被摆布,联合政府还因为保护地球发动机而不再反抗任人处死,下一秒就被打了个响亮的耳光。这就是我喜欢刘慈欣的地方,他写科幻,同时也刻画了人性。
第二个短篇《人和吞食者》我几乎看到了《三体》的一点影子,讲的是地球人和外来吞食者的对抗。看完全篇花费的时间不多,当吞食者大牙在讲蚂蚁的时候,我就预感他们可能就是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碳基生物,果不其然,是恐龙。地球被吞食后,他们将人类作为家禽饲养,以供食用,而大多数人类还很喜欢被这样饲养。因为会快乐无忧的生活以保证肉质的有机健康,且快乐无痛的死去以保证肉质鲜嫩。而最后感人的结局是吞食者洗劫了地球离开时,那部分地球战士选择留下,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蚂蚁的食物,以延续生态系统,帮地球重新恢复生机,建立新文明迈出第一步,真的令人感动。也让我想起了《狮子王》里木法沙对辛巴的那番教育,生生不息,致敬。
第三篇《地火》讲的是一位矿工的儿子尝试将煤炭转换成气化煤却点燃了地下煤形成了地火的故事,挺感人的,他的执着来自于对父亲的爱,对父亲临终嘱咐的坚持。
剩下的5个短篇,我推荐看最后两个,都是何夕的作品《假设》《六道众生》。一个是对现实世界认知的颠覆,如果证实这个世界的一切规则都是假的,你该如何自处。另一个是如果人类建立了六个平行世界,你将会经历什么。这两个故事还挺有意思的,可以看一看。
好了不啰嗦, 更多的关于本书细节的读书笔记和感想,在微博话题#桃子滴读书笔记#中~
以上。
这是桃子公开的第6篇读书笔记,轻喷。
《流浪地球》读后感(五):请等一秒钟
《朝闻道》2002 观感最差的一篇。 加速器消失,人类的探索实验被迫中止,排险者出现,称拥有终极真理。所有领域科学家既无质疑也未尝试过继续探索,而是,请你告诉我标准答案吧。 远古人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奥秘的动人并不因为不知道答案而减少;星云生物死于自身实验引发的真空衰变,也可称得上朝闻道(倘若排险者的叙述是真);而为了标准答案而死,让我觉得是信了虚假传销。 让人迷惑的细节:丁仪对女儿讲述物理之美时,将宇宙比作捏在手中的玩具;描述丁仪的梦境时,形容是帝王般的快感。丁仪爱的究竟是什么?想起一句话:“我们真的想认知宇宙吗,不是,我们不过想把地球的边缘推到宇宙的尽头。” 《山》2006 “我们是这个宇宙中的幸运儿。我们得到了宇宙的大统一模型。” “真实宇宙?这话很浅薄,只能说是现在已知的宇宙。你们并不知道真实宇宙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 “你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我,然后毁灭我。” “他必须活下去,因为山无处不在。” 山和朝闻道讲的是同样的事情,不同于朝闻道的终极理论,山是永恒的探索之路。 《带上她的眼睛》1999 飞船失陷地心,她在封闭、高热的环境中继续探查,失联前通过传感眼镜最后一次感受地表世界。 《流浪地球》2000 地球上少有人类不能抗衡的事物,只有面对宇宙时,才能感受到那种渺小与脆弱。 “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 千疮百孔的地球如果有愿望,恐怕是人类在太阳的爆发中消亡,才不要流浪呢。 《乡村教师》2001 教偏远山区的孩子基础物理学知识,希望这个地方的人未来有更好的生活,是个人渺小的努力和微茫希望。 银河中心爆发战争,要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太阳系在这个摧毁名单中。在行星表面取随机测试点正好选中这个山区的孩子,执政官临时起意的五分钟,在浩如烟海的题库中抽到牛顿力学题目……是看起来更为荒诞不可能的事情。 这个山区对人类文明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落后之地,而整个人类文明对高级文明而言,眨眼间便可灰飞烟灭。偏远山区的教师和孩子、银河中心的战争,以几道测试题联系起来,乡村教师的愿望通过一种比他的设想更渺茫的可能实现。 《微纪元》2001 摧毁人类胚胎,保留动植物胚胎的行为,基于两个认知:1、宏人类会对微人类的生存空间、资源造成威胁,两者可能再次发生战争。2、动植物则不会。 既是对人类劣根性的了解也是傲慢。 这个决定是最后一个宏人类做的,在这之前返航的飞船呢,是再次飞向太空还是都做下了如此决定?而在曾战胜宏人类的微人类眼中,宏人类真的具有这样的威胁吗? 《中国太阳》2002 旅行到宇宙尽头。 《梦之海》2002 “……地球上的海洋还是不够的。我曾打算从木星的卫星上取冰,但太麻烦了,就这么将就吧。” 声称艺术“是一切”“是文明存在的唯一理由”,而生存、政治、科学…不过是“婴儿文明”的您——伟大的低温艺术家,怎么能将就!怎可以将就!而且是为了从地球到木卫——这一丁点小小的距离(对您来说)而将就!! (痛心疾首状) 《时间移民》2010 看完想起的却是芥川的《黄粱梦》,在冷冻室巨大台阶前演讲的大使,自信且充满希望,那身影仿佛与回答吕翁问话时双目灿灿生辉的卢生相重合,而未曾留下只言片语便消失的未来人类如同不置可否的吕翁…… 跋涉万年,历经黑色、大厅、有形、无形…多个时代,直至人类消亡…但这历史于时间移民而言,不过是漫长的一梦。 “那么,荣辱之道,穷通之运,你也大略体会过了罢。这就是了。人生在世,与你梦中所见并无丝毫分别。如此一来,我想,你对人生的执着与炙热之心当有所冷却。知晓了得失之理、生死之情,再看人生,终究也无甚意味。你说是也不是?” 听着吕翁的话,卢生脸上现出焦躁的神色,当吕翁叮问他最后一句时,他扬起年轻的脸,双目灿灿生辉,答道: “正因为那是梦,所以我还想好好活一回。正如彼梦会醒来一般,此梦也终有梦醒之时。在梦醒之时到来以前,我想真正地活一回,要活得不虚此生。老丈以为如何?” 吕翁只是皱着眉头,既没有答“是”,也未曾说“否”。 ——摘自芥川龙之介《黄粱梦》1917 《镜子》2004 终于有一篇人类真的灭亡了? 赞美克里斯托夫博士! 《全频带阻塞干扰》2001 刘慈欣真喜欢写“赴死”啊…数一数: 科学家们登上真理祭坛;冯帆游向水山(本以为会死);科考船失陷地心;五千人主动投降;乡村教师讲学至最后一刻;先行者焚烧人类胚胎;中国太阳驶向宇宙的单向旅程;首长举枪自杀;卡琳娜引爆气体炸弹;万年风雪号飞向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