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乡的味道》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1000字

2021-03-01 04:09: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1000字

  《故乡的味道》是一本由遆存磊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乡的味道》精选点评:

  ●经常能看到作者的广播,广播中的性情与这个文气是很称的

  ●非常好看的一本书。全书分为三辑,由浅入深,第一辑很多篇章写到童年时故乡的食物,不论是“扣肉”还是“蒸菜“馍”都写得妙趣横生,勾起我们对故乡的回想。第二辑作者渐渐加入引证内容,对吃食的“好奇”和“渊源探求”远大于“吃”本身,这体现作者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兴味。读者也会被作者带动好奇心,跟着作者去一探究竟。我想,第三辑应该是作者做最重视的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作者从食物入手,并不止于食物,而是借食物探究文化层面上的微妙东西,观点新颖,论证有力,让人喜欢。 作者语言凝练,涩味重,经得起反复阅读。

  ●很像民国文学中的学人笔记。借散文谈学问,借味道谈志趣,没有掉书袋的扭捏作态,趣味和智慧暗藏其中,有时候我倒读出几分解谜的意思,有了独特的意蕴。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周作人的内容,彼此参照,忽明忽暗,或深或浅,遂自成一体。温润之语细细,悠然之调深深。或者说作者有一点得意的惬意,也不为过吧。

  ●书名既叫故乡的味道,写的虽然是食物,咀嚼之后,在舌尖回味的,却都是乡愁。秋水君行文,笔锋清臞,用词简练,虽是描写饮食,却无烟熏火燎之气。辑一和辑二写吃食,辑三重考据,张驰有度。要是把文章也比作食物的话,这本书倒是像极了一盘绍兴的茴香豆,清淡却不失真味,入口却留有嚼劲,适合下酒。

  ●秋水老师是一个在文章上非常仔细和注重的人,他的饮食文章比较深刻一点,文章字句间即浅显易懂,又能引证一些考据,中间有一段讲水萝卜,原文是这样讲的外表红艳艳,圆形,乒乓球大小,引到《酌中志》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整本书含金量比较高,慢慢翻看过来受益不浅,五星,给一本好书,我就不透露书中过多内容了,有兴趣的豆友,可以入手一本看看~~~

  ●辑二辑三开始于我心有戚焉,辑一还是私人化了点

  ●文字有种近文言的雅,引述广博丰富,虽然描述的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多是草根之物,但细细读之,仍令人食指大动。

  ●遆存磊笔下的故乡味道是多滋多味的,有野果酸、有发菜滑、有炒面香、有豆腐臭,有各种野菜的杂味、有卤煮的实在

  ●文字好,扎实,干净,毫无文人的精明气,写吃食也有趣,旁征博引而不枯燥,有滋有味。

  ●作者是豫东人,很多吃食读来颇有共鸣。但是整本书,作者几乎都在引用汪曾祺和周作人的文字,几乎没有自己的了见解。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一):故乡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越看越觉得作者的故乡离我们很近,甜汤、蒸菜、焦叶、瓜豆酱、腌蛋、变蛋……小时候熟悉的一幕幕场景扑面而来,满是熟悉的味道。小时候很喜欢围观去村里做变蛋的手艺人,这个场景魔术见证奇迹的时刻要等到数天后磕开鸡蛋壳的时候,幸运的时候能在琥珀色的蛋清上看到雪花状的图案。直到现在回老家,还能吃到妈妈亲手做的瓜豆酱和腌咸鸡蛋,炸的焦叶和麻花,嗑开瓜豆酱里的西瓜子吃里面的咸瓜子仁也是我现在还会干的事儿。故乡的味道是熟悉的味道,也是幸福的味道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二):饮食之事

  

读完这本《故乡的味道》也有些日子了,却总也不知道该怎么下笔。

读书于我,的确是“无聊才读书”。百无聊赖,翻出本书来,胡乱地读下去,茫然的,只是在书间徘徊,度一段时光,微言大义,似乎并不重要。

读这本书,有些亲切,有些艳羡。 之所以亲切,大概是我与作者的家乡并不很远,我家乡的饮食习惯毕竟近于河南,所以,作者的许多饮食体验时回与自己的感受交错,难免想起我故乡的味道。

艳羡,是因为作者毕竟见闻广博,非我所及,体验过更多的美食美味,考究过更多的饮食之事。作为读者的我,对饮食其实比较马虎,也就少了很多饮食方面的乐趣。

一路读来,颇多乐趣,想来读过的都会有所收获,增长见识,获得快乐。

本书最后一篇《饮食之事》,谈周作人、汪曾祺饮食文章,显示出对周作人、汪曾祺作品的揣摩所得,足以见得这本书之所自。

也许,这本书是作者的第一本书,尚有学周、学汪的痕迹。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的文字会渐入化境,褪去周、汪色彩。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三):最爱故乡味

  最近几年春节前都会翻翻关于食物、乡情的书,觉得很是应景,今年也不例外。

  《故乡的味道》一书的作者是独立撰稿人遆存磊,为此我还专门百度了这个姓。遆,姓氏读作tí,源于姬姓,出自明朝皇室朱氏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明朝皇室……喜欢大惊小怪的我,一看就感觉好厉害的样子,更不敢怠慢了此书。

  《故乡的味道》是一本小巧、简约的书。非常适合装在小包里,约会等人的间隙拿出来翻翻,时间长一点的话便翻上一篇或几篇文,短的话看看插图,等待也就变得有意思起来。前一刻或许你还沉浸于对“酸”的回忆里,下一刻你就会尝到它的滋味了。

  关于酸,沙棘、醋、酸梅汤、青杏,这些都太贴近我的生活了,所以读起来会很有共鸣。特别是青杏,我一直狭隘地以为这是我们冕宁人才会有的独特记忆,因为每每谈起来,朋友多是惊讶的表情,杏子难道不是长熟了,变得黄黄的,才能吃吗?他们是理解不了我总是吃青杏,还要蘸着辣椒面吃这种行为的。还有,我们绝不是担心“熟了就没你吃的份了”,而是真的只喜欢吃青杏。最好吃的青杏,是核还没有完全变硬前,那时的口感最好。

  书里有太多没有见过、吃过的食物,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比如把芹菜、莴苣叶子作为蒸菜原料,到底是什么滋味呢?瓜豆酱会不会和腐竹类似?我可能也是吃不惯的。作者提到的黄龙溪古镇街边现做的热糍粑,应该就是我们经常吃的那种吧。作为四川人,个人最有好感的的一篇是《川食漫录》,里面记录了作者吃伤心凉粉、麻辣兔头、肥肠粉、锅魁等食物的经历,虽然很短,但挺有画面感的。

  作者总是一本正经,用词简练,讲究考据。正因如此,偶尔透露出的一些“可爱”,更让我觉得很有趣,那颗童心闪闪发光。提到小孩子拿着腌鹅蛋,他说:“若在风地里走,大约也不担心被吹走了。”提到剥白萝卜,他说:“我是用手指剥,剥得慢,却乐意。”他一定也是边剥边啃来吃吧,哈哈哈。

  《故乡的味道》,还是挺值得一看的。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四):萝卜赛梨哟,辣来换啊

  文/***

  遆存磊兄出书了,值得庆贺。将写出的文字编辑成书,恐怕是对读书人最好的回报了。

  与存磊相识十余年,我只知道,他喜欢汪曾祺,大爱知堂,本以为处女作会是一本关于“苦茶系”的专作。谁知他独辟蹊径,写起了吃食,居然还写得有模有样!

  我总以为《故乡的味道》的书名起俗了,难显存磊的学人风骨。聊及此书,我还使劲地揶揄了他几句。他不无委屈地说,本来叫《蔬果飣餖开》,但编辑觉得现在的书名更接地气。飣餖一词,出自黄庭坚的“岁丰寒十亦把酒,满眼飣餖梨枣多”,指的是摆出来的多而杂的食物。如果懂了飣餖的含义,便知晓书里写什么了。表面上天马行空,无规律可循,实际上写的却是难登大雅之堂,身世卑微的民间食物。但越是低尘越暖心,这便是食物的魅色。因此,说这书里讲的是“故乡的味道 ”也没错。不过,存磊写的是故乡味道里的雅与知性,这与其它食物美文极为不同。

  书中内容分三辑。辑一里所写,从野蔬、食蒜到红薯、泡馍,我们尚能日常所见。南甜北咸,各有各的吃法而已。可写在辑二的吃食,却令我大开眼界。栲栳栳,也只是在晋北旅游时,才在餐馆里吃过。说到“芜荽和荆芥”、“皂角仁·槐花·榆花”做成的食物,我这个北方娃简直是闻所未闻。南北相隔,故乡远离,别人家的日常饮食,在我家仿似天方夜谭。若不是像存磊这样的作家以文字建桥,我们这些山水相离的食客,估计一辈子也都是短见识的人了。

  可我以为,本书里最有价值的是辑三,是存磊多年的研读心得。最长见识的是“汪曾祺与《随园食单》”和“知堂早年日记摭拾”两篇。然而,“饮食之事:略谈周作人、汪曾祺的坐而论食”倒是可以做为存磊饮食观的定性之作,也可算是本书的结语。这篇里,存磊举了两例,一例是汪曾祺写江南茶馆里的干丝,“用干豆腐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为‘堂倌’所独有”。干丝,我们北方也有,却以食宽条或是大张卷菜吃为主。汪曾祺的一番干丝做法,简单明了,仿佛一团江南烟火气直冲弄堂人家的烟囱。另一例是知堂写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所的尘梦。”饮茶家家都有,可在知堂笔下,却非人人可为。因此,存磊在文末总结,“周作人、汪曾祺之坐而论食,冲淡的文字下,自有冰山潜藏着。”亲近美食之人,浅者即吃货,深者可谓美食家、生活家,甚至于思想家呢。

  存磊写饮食,恐是在写作路上的初试牛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写出更多的文字,打开人们禁锢的头脑,慰藉我们孤独的心灵。萝卜赛梨哟,辣来换啊!这是多么美的货声。

  转载请豆邮联系

  《故乡的味道》读后感(五):回望——《故乡的味道》读后

  我有同时读多本书的习惯,谈不上好坏,只是习惯而已。

  眼下手边放着如下几本书:《温柔之歌》(小说)、《当9翻转为零》(小说)、《时间迷宫》(科普)、《资治通鉴4》(历史)、《故乡的味道》(随笔)。

  手头会随时放一本随笔也是惯例,在读《故乡的味道》前,看的是村上春树的《爱吃沙拉的狮子》。

  对我来说,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看不同的书,不仅与心情有关,更重要的,这是一种放松头脑的方式。

  《故乡的味道》是本谈饮食的随笔集,里面谈及的多种面食,甚至野食,对同样身为北方人的我来说并不陌生,读起来自然没什么隔阂。但我的兴趣却不在那些描写日常食物的文章,更喜欢那些带一定考据性质的文章,比如《采薇》。

  伯夷叔齐的故事流传久矣,当初看《史记》的时候,脑海里就打个问号,薇究竟为何物?之后读到《诗经》里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觉得诗情画意,但浮于脑海的也无非是南方姑娘采茶的情景,并不知薇的模样。至于鲁迅《故事新编》里“烤薇菜、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几乎看得人馋涎欲滴,不过顶多能联想到上汤苋菜就不错了。

  在《故乡的味道》“采薇”一文中,作者不厌其烦地详细考据了薇菜。涉及《诗经》、《礼记》、《通志》、《救荒本草》、《本草纲目》、《鸡肋编》、《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也引述了今人流沙河、柳宗民、青木正儿等人的论述。虽然各种说法最后还是莫衷一是,但作者把能找到的说法都罗列出来,让读者自己去鉴别,这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于我而言,所谓的薇究竟是野豌豆、蕨菜,还是灰灰菜,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历史本就是个混沌的谜团,连伯夷叔齐的事迹我都不大信,更何况他们吃什么呢。

  但把出现于典籍中的某个名物认真梳理,科学考证,旁征博引,披沙沥金的做法,我是佩服且欣赏的。在冬天的下午,泡壶茶,坐在阳台上边晒太阳,边看着这些从故纸堆里搜寻到的蛛丝马迹,再对照手边的《植物名实图考》,此中乐趣不足为外人道。

  书中那篇《饮食之事》,大约是作者比较看重的,因为在后记里有“如果说写这一系列随笔是有创作准备与理论基础的话,就是它了”的说法。此文梳理了周作人和汪曾祺文章里涉及到的饮食相关话题,干丝、喝茶、点心、结缘豆、油条、羊肉粥,看似东拉西扯,实则文章中始终有根看不见的线贯穿。

  读完,虽然容易让人产生饥饿感,但作者的意图显然并不在于罗列那些吃食,倒更像是对已经消失的文人闲适雅致情趣的一次回望,抱着淡淡的怅惋之情。

  最后说一下《故乡的味道》的语言。读这本书,不由自主会联想到周作人文章里那种冷涩的苦茶味儿。语言节制、节奏徐缓。有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句子,作者其实不知反复推敲了多少次——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罢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