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用修行,超越生死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用修行,超越生死

2021-02-28 06:15:03 作者:揽云 来源:师父曰 阅读:载入中…

用修行,超越生死

  文 |妙岢法师

  

  

  “我的人生是如何走到了这里。”

  这是我最近一直思考的问题。

  人生大大小小千百件事,到底是怎样的因缘际遇,推动着我,到达如今的境地?

  今天就与诸位分享我的一些学佛因缘和生死的领悟,望各位亦能获益一二。

  年少的命运伏笔

  记得年少时上学,很多同学都觉历史课本枯燥无趣。

  但我却觉得中国历史很有意思,尤其是春秋战国和盛唐的历史,

  有很多人物,精彩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哲思。

  我随之深入到历史国学的研究中去。

  在这个过程中,被老庄清净无为的思想深深吸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可以说是与我潜意识里的观点“情投意合,心心相印”。

  于是,我便从研究历史转向了精神品质的提升。

  死亡与幸福的迷思

  在我的意识还在懵懵懂懂的时候,就知道了人一生的旅程,知道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死亡。

  死亡是所有人共同要走向的一个结局,不论人生成就有多大,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死亡。

  既然这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结果,那为什么不活的幸福一些呢?

  但问题在于,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身边那些有着丰富物质享受的人,真的幸福吗?

  如果用贪心抓取外在的事物并不能够让我幸福,那真正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探索。

  当时的我,就像一片水面上的落叶,

  时而随水流去,时而停滞,时而团团转。

  有时激起一点不起眼的小浪花,有时又被外在的大浪花所掩盖。

  落叶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落叶不明白为什么它会变成它,

  直到它遇到了佛法。

  佛法与《西藏生死书》

  上文也有提及,以往对庄子无为的思想是赞同和向往的。

  于是我尝试在山中体会这种隐世的安静。

  在寂静的山间,看轻轻涌来的云雾,深深浅浅的树影。

  可是,我的心却始终无法安静下来。

  它是躁动的,是不安的,是急切需要一个答案的。

  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佛法的书——《西藏生死书》。

  这本书不断地述说着死亡和临终的真相,不断地告诉你

  “你逃不过死亡”。

  深深认为,里面讲述的所有,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

  挑找不出一句说错的话,找不出一个说不通的问题。

  那时起,我开始对佛法产生了“清净信”。

  

  生死,不过是缘起因果

  修习佛法,让我证悟到,让人恐惧迷惑的生死,不过是缘起与因果而已。

  “缘起因果”在尘世间,其实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比如把米饭放在锅里蒸,等时间到了,米饭自然是熟的。

  滑动火柴,自然划出火,这些周围的食物,都是因果(缘起)。

  蒸饭,锅、火、米、水、时间等等,就是“因”,时间一到米饭熟了,是“果”。

  滑动火柴需要手、火柴、砂纸,这些东西是“因”,划出来的火就是“果”。

  这就是“缘起因果”,当“因”成熟了,就是不想要这样的“果”,也不行了。

  生死亦然。

  用修行,超越死亡

  世间的一切有为法,无一不是缘起法。

  修行得再好,也依然生活在缘起法中。修行得再好,也必定不离因果。

  不会因为修行,吃饱一顿这辈子都不饿。不会因为修行,就不经历肉身的死亡。

  但修行的人,却能超越因果。

  这里的“超越”,并不是避免的意思,而是指能够从“因”上去改变。

  让生命通过修行证悟,去实现超越。

  所谓“修行了生死”。

  修行不仅要单单了“死”,更要学会了“生”。

  唯有正确观照“死”,我们才能更好的“生”。

  

  正确地思考死亡

  宗大师说:“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知,然以于日日中,每念今日不死,今日又不死,则心将执与不死之一面。”

  死谁都知道,但是没有人把它放在心上,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今日没有死,前天没死,昨天没死,前年没死,去年没死,

  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死,于是人们就会有一种不死的感觉。

  因为这种错觉而想到了活,好像我们只要努力“好好活”就可以不“死”。

  我们要对治这种错觉,不被它所蒙蔽。

  不念死的四个过患:

  1.

  有了久“活”之心,便会觉得现前的一切都为需要。

  于是便会专务此世趋吉避凶的方便,而对后世解脱成佛大事不加观察,心不入道。

  念死可以让我们对事物的贪着中走出来。

  2.

  即使是闻思修行,但是动机是为了今生的安乐,做任何善的力量都是很薄弱的。

  这些很有可能都会成为恶趣之因,如果没有夹杂着恶趣之因的人,鲜矣。

  念死可以让我们从这种心态里走出来,不然修行了半天,成就的还是我们的世俗心。

  3.

  虽然有些人想到了未来而有修行的欲望,但推延、懈怠、昏沉、睡眠、饮食等事不能精进如理而修。

  世俗的人经常以“没有空,有空了再修吧”为理由,其实有没有空都是借口,最后将生活浪费在一大堆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念死可以让我们对治这种散乱、昏沉的心态。

  4.

  为了现世的利益,就会有无边的烦恼烦恼引出恶行,于佛法背道而驰,最后将自己导向三恶道。

  念死也可以对治这种心。

  在对死亡有所恐惧时,念佛祈求阿弥陀佛的救度,念起来的佛号也会更有力量。

  念死,成就今生与将来

  《四百颂》云:“谁为三界之死主,自死而无他作者。”

  佛教所讲的死是一种宇宙不变的规律。

  《入行论》云:“须舍一切去,于此自不知,为亲非亲故,而造种种罪。”

  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一切的东西都要舍去,不舍也要舍,念死可以对治对事物的贪着,学会舍。

  这就像一个人整天想着如何将船修建得漂亮一些。白天想,晚上想,最后将船修得非常豪华美观。

  有一天这艘船遇到风暴,沉没了。这个人从此变得一无所有。

  他的日思夜想,他的“努力”也自然没有任何意义了。

  但通过对暴风雨的思考,对沉没的领悟,

  就可以建造一搜更加坚挺的船只,航行到更远的地方。

  总之,

  

  谈“死”并不定是坏事,念“生”并不一定幸福。

  

  祸福相依,时来运转皆在一念之间。

  我们今天谈念“死”,就是为了远离恶道,成就今生和将来的吉祥。

  妙岢 合十

  师父陪你聊聊

  你恐惧死忙吗?

  (留言告诉师父吧)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用修行,超越生死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