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袍哥》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袍哥》读后感精选

2021-03-03 04:24: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袍哥》读后感精选

  《袍哥》是一本由王笛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袍哥》精选点评:

  ●这本书很依赖沈宝媛的论文,开篇引用论文中的示众谋杀案,因为过于吸引人,以至于整本书往弱处倾斜。结构上作者把自己对袍哥以及川西文化的研究,与沈女士的论文穿插在一起写,有点欲盖弥彰资料的不足,反而让我对沈女士的论文更感兴趣。

  ●作为微观史来写其实挺好的,但作者在处理中文版的时候,怕读者觉得单薄,又加了几章关于袍哥体系的内容,还专门讨论了文本解读的方法论,反而把微观史本身叙事的节奏打乱了。我没有看英文版的原文,仅就现在网上可见的英文版目录和提要来看,英文版要更为紧凑一些。也不会让读者误会这是一本有志于全面彻底揭秘袍哥组织的专著。

  ●与其说是学术专著,不如说是读书报告。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围绕沈宝媛七十年前那篇关于一个袍哥家庭的观察报告展开叙述。王笛虽在前言中写到该书的缘起就是沈女士的本科毕业论文,但是不至于把自己放低到一个注释者的位置上。书名是西方学术读物惯用的复式标题,内容却只有冰山一角。作者太拘泥于人类学记录,沈女士当时水平也十分有限,如果作者依赖的是如同《金翼》一般的著作,一切皆可另说。可是短短四万字的报告,一来内容太窄,二来未免主观倾向较重,不加批判的使用难免失其允正,王笛的心甘情愿绝大程度上受到了对乡土情结的影响,对老四川的怀想令他文思泉涌,尤其是对地理风格的描写好似散文格调,而令人惊艳的首章叙事和小说也无甚区别,或许这才是他的“初心”,借由什么实现并不重要。

  ●以小见大,目前最佳

  ●史料、分析俱佳。结构稍显混乱,以及最后结尾的几句话,有急就章之嫌,倒胃口。

  ●虽然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沈宝媛女士的论文资料,但是在叙述这段隐秘的历史时将文学性和客观性兼顾,至此得三星。最后两章为吾辈所学习,至此四星。

  ●补记:对该著的评论,必须回到微观史与新文化史知识脉络,以及现代中国的史料环境,我认为作者确已“尽力”。“跨越1949”或“”国家-社会“的史学架构,或是新文化史分析方法都暗含于书写中。初读的“不尽兴但又抓不出问题”的阅读感,可能与对现代中国领域微观史作品“以小见大”或“陌生感”的不现实期许有关,当然也与史料的相对缺乏限制作者讨论有关。如果要说不足,“袍哥”与其文化,在川西如何在“边缘”/“主流”文化间转换,应该可以谈更多;官方权力(司法审判)与非官方权力(茶馆讲理等)的关系,也可以多着笔墨。

  ●写得真的很好!这样的叙事方式很舒服!

  ●一口气看完,微观历史里看得比较顺遂的,可能是秘密会社题材的吸引性,也可能是行文简洁故事性强的原因;十七十八章很受用。

  ●感觉应该是三卷本《袍哥史》的预告片?标题改成《从沈宝媛报告出发:管窥成都袍哥》可以让读者有非常正确的预期...把袍哥的覆灭归咎于1950年完春粮引发的抗粮和镇压是一个之前完全没想过的问题。整体阅读体验还是很好的。

  《袍哥》读后感(一):乏善可陈

  书中一些很有价值的资料,没能深入挖掘,仅围绕一位大学生的毕业论文研究,乏善可陈。尤其将论文中“……我认识了他的妻子雷大娘,更由进一步的机会也认识了他。黑褐色的脸,电烫过的头发长长的披在衣服上,颈上领扣散着,衣冠不整的拿着一个篮子就跑到了我们办事处的地方,替她女儿报名,……”的描述,居然在本书59页张冠李戴成雷明远的形象,可笑之至

  《袍哥》读后感(二):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书名的确如很多人吐槽的过于托大,以至于头重脚轻。不过,无论如何管中窥豹还是让我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王教授(先生)的行文谨慎字里行间让我体会到历史的记录者所不得不具备的局限性,不由想起了那句话: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从最初看疯狂的石头里萌生对袍哥的好奇心,到翻阅此类书籍,就是马哲里所说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有收获是一定的,感谢!

  《袍哥》读后感(三):沈宝媛调查报告的深度,决定王笛写作的高度

  一本让人失望的书,虽然之前有很多出版社大加推崇,但是注水的肉就是不如新宰的肉香。

  应该说沈宝媛调查报告的深度,决定了王笛写作的高度。如果这样都能出书的话,我们都可以把建国前的毕业生论文找出来,堆砌一些资料,然后自己出书。

  强烈建议购买此书的读者先读附录3,沈宝媛的论文,这篇文章精干但不简略,有层次却不拖泥带水。读完后你会感慨建国前的本科毕业生的确是精英,这样的调查报告放到现在估计研究生都写不出来,再看看那个抄袭论文混成博士的翟天临,现在的教育真是令人汗颜。

  《袍哥》读后感(四):一本十分好读的微观史

  

这本书当初吸引我一是袍哥这个经常听说但又没深入了解的组织,另一个是封面的这张照片。

整本书由建国前的一位北大女学生的毕业论文为契机,通过对袍哥组织的各个方面的分析,继而分析了当时的川西社会状态,还有中国社会的一些问题,很到位但却点到为止,不过让我最喜欢的,还是作者最后分析了女学生的思想倾向对于论文的影响。

全书角度全面,引用适度,评点详细,插图也很丰富,很符合现代人的读书习惯。

  《袍哥》读后感(五):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知道王笛是通过一个历史系的朋友,而对这本书的了解是通过一位文学作家。 王笛写《袍哥》是以燕京大学沈宝媛的本科毕业论文为载体和主线的,贯穿了雷明远作为袍哥之一的兴起、鼎盛以及衰落的境况。哥老会不是一个简单的组织,而是作为一个社会团体存在,并对当地的政权、秩序以及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沈宝媛的论文像是一个毛线球的一端,牵出了《袍哥》这样一本更深入、详实、具体的社会研究资料,丰富完善了哥老会这个秘密组织的架构及其特有的文化网络。这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社会学调查的典型示例。 燕京大学当时作为教会学校,在抗战爆发后并不是随华北地区的学校一同迁往内地的,而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迁往西南。也正是这样的机会,让沈宝媛可以和雷明远一家在当时以至以后一段时间都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