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婚了》完结。“关系不一定非0即1,还可以是0.5”
《我们离婚了》开播之初,我们曾关注过这一破格性的话题综艺。
《我们离婚了》真的开播了,不尴尬、很好哭。
不久前,这档节目正式完结。共有6对离婚夫妇出演,主线仍然是我们写过的那2对。
刚开始让人窒息的老年组(李英河&鲜于恩淑)变化最大。两人随着交流的深入实现了和解,甚至互相都在考虑复合。
英河在后期完全掐灭了“呼朋唤友、一味忽视/回避前妻”的毛病。
他精心为恩淑安排了一次济州双人游,请她到自己的家,给她做饭。英河说,这段时间在节目里,你对我抛出的问题我都记得,对此感到抱歉。
恩淑说,自己现在心情很平静,都放下了。她决定不再过度沉浸于过去。
俩人还约了个日子,一起去给对方的父母扫墓,展现出了“超越爱情的义气”:
恩淑还告诉英河:如果你比我先走,你的后事我会处理。
这大概是那个年纪的人,最郑重的承诺了。
另一对网红组(崔烤肉&柳荷叶),依然维持原本的生活。
虽然烤肉提出了复婚,但被荷叶拒绝,因为“我不再对你有异性的感觉”。
——没有因对前夫的抱歉而动摇,也没有对孩子(松叶)的愧疚而动摇。拒绝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的感情是重要的。
事实上,荷叶因这段话而遭到网暴。女性的“母职惩罚”加强了离婚困境。如果母亲选择离婚,她就是个“自私的坏母亲”。另一种可能的暴力是“表白暴力”,当一个男性在公众目光(镜头)下表白被拒,女性也是更容易被批评的那个人。
除此之外,他们相处融洽,一起吃饭,互相按摩,就像第一集展现的那样——根本不像想象中的典型离婚夫妻。
在固定陪松叶的日子,他们一起接孩子放学,拍纪念照,共享孩子成长的瞬间。
告别之时,不善言辞的荷叶写了一封非常感人的长信:
“如果我们彼此尊重的话,还会停留在这里吗?虽然我们只能走到这里,但作为父母,我们全力以赴吧”(让演播室哭成一片)。
不少声音认为,这是一档“日常恐婚恐育”教材。说每当想谈恋爱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让自己清醒一点。
原因大概是:它的题材是离婚,有各种各样不完美的瞬间。
当我们说“离婚”,总会想到一对夫妻背对背,气乎乎的样子。或感情一步步破碎,或彼此争夺财产直到露出动物的本性。孩子站在“选爸还是选妈”的十字路口,预示着两个人老死不相往来。
离婚的时候,往往是难看的。
离婚后的日子,也被认为是孤苦可怜的。
离婚家庭的孩子,不会再拥有完整的家。
这大概就是我们对于“离婚”的刻板印象。
图/UBC
一项研究指出,关于“离婚污名化( stigma)”主要来自4个方面:
被批评/排斥/贬低(被另一方家庭成员回避、经历职业关系网的萎缩)
周围人的过度关心(离婚的人不管到哪都会被贴标签)
认为离婚是“个人层面的失败”
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残缺的”
在南亚,甚至有些家庭为了维持婚姻表面上的好处(比如社会、情感和财务方面)而选择“隐形离婚( )”,也就是与伴侣分居、但不走法律流程。
虽然分道扬镳的确是一种选择(尤其在某种虐待性关系中),但并不是所有离婚者都会如此。他们还有可能:
复婚
只维持亲切的熟人关系
成为亲密的朋友
共同养育(Co-Parenting)
我们可以在节目里看到的离婚夫妻,大都属于后三种模式。
另一对出演者李汉尔&酉善,就直白地讲到“为什么大家对离婚的人这么苛刻”。
酉善说,每当我与你见面,身边的朋友都会怀疑我是不是疯了。离婚了为什么见面,想复婚吗?
汉尔说,身边的人也总是太轻易地劝和。但他们把复合想得太简单了。
离婚夫妻的关系仍然可以超越陌生人,可能源于两者在心理距离疏远后,愤怒的情绪减少了,各自的反省会增加依恋,对关系的重新评估也有助于实现“原谅”的过程。
在这些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是“边界问题”。也就是对今后的相处模式达成细节上的共识。
比如李汉尔&酉善住得很近,没有孩子,但离婚前共同养了几只狗。他们互相约好:
1、只在清醒的时候见面(酒后禁止联系)
2、育犬共同分配
3、偶尔一起吃饭
4、可以到对方家玩,但禁止过夜
这些边界问题可能非常琐碎,但它们构成了离婚后相处舒适度的关键。比如:
当有了新恋情时,是不是要避开对方;
能不能对家人或朋友说前任坏话?
送礼物时,是不是可以送日常耐用物品(比如餐具),因为这些东西是存在感很强、每天使用的物品,新恋人可能会感觉不好。
离婚后,如果共处一个社交圈,是否还能与对方的朋友保持联系?
在情绪很糟的时候,可不可以给对方打发泄电话?
……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共同养育”),尤其要注意的一种边界是:
不要De-tr the ch(也就是,不要让孩子觉得,在爸妈中间只能选一个)。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
不要通过孩子转述自己的话;
让父母双方平等地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
不要说对方配偶的坏话(如何保持一致性,不让孩子觉得困惑)
……
密歇根大学的Kira S.B博士发表在《离婚与再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在调查了54对离婚夫妇后发现,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当他们与前配偶仍有持续的情感连接时,孩子的共同养育质量更高。
共同养育的夫妻,同样可以作为“一种同盟”,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强大的支持系统,并让孩子也学到,两个大人之间如何妥协而成熟地互动。
一对参与节目的离婚夫妇,因为互相之间的交流增多,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也改善了。女士说,“从前我都是与前夫一起见儿子,孩子们会看察言观色。但现在父子会单独见面,看起来很幸福”。
人们似乎总是不允许关系存在某种灰度。
它是“非黑即白”的,要么相爱要么分手,要么断联要么复婚——仿佛不能容纳真实关系中的“其他”样子。
我们并非只有结婚与离婚两个选项。多年的亲情,友情都是很复杂的存在。“人与人的关系不应该简单地用二分法去定义。关系除了是0和1,还可以是0.5”。
离婚的确可能是一种巨大的创伤。但离婚后的生活,依然有一百种可能。以上的这些故事,展现了我们作为人类的多样、丰富,应对挫折的弹性,以及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进行创伤后成长的能力。
即使离婚了,人生也不会完蛋。我们还有许许多多把自己过好、过自己“心之所向”生活的方法。
如果看到这里的你感觉少了一丝害怕,那就是这篇文章的意义。
祝你不怕相爱,也有勇气分开。
表白暴力 | 男性凝视 | 无性恋
冬季抗抑郁 | 床戏指导员 | 智性恋
社交ghosting | 微笑抑郁 | 识别PUA
这世界太丧了,我们想做点治愈的事儿。
点击名片,让我们陪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