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精选

2021-03-04 01:2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精选

  《解读中国经济》是一本由林毅夫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读中国经济》精选点评:

  ●林毅夫老师给国发院经济学本科双学位的课程《中国经济专题》的讲义。

  ●一窥林毅夫的主要思想

  ●很可以读。彬彬有礼,个性冰与火的林叔还是有节操的政府智囊。他与张维迎那次著名辩论,无论各自底色如何,现场来说算得上难得的“士人之争”。林毅夫本质上还是农本主义者。这本书增订版的长处是吸纳了他自己不擅长的金融等方面的蓝图规划意向。

  ●2到5章我觉得非常精彩,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扩展出来更广泛的要素禀赋解读很新鲜。之后对于问题的解决我觉得有些草率。不过他让我明白我们各种diss的经济体制也有其合理的解释。

  ●浅近且精彩,对非专业读者也会很友好。看完直接的感受就是,萧峰把一套太祖长拳也耍的虎虎生风,全靠内力碾压:“自生能力+比较优势+小步快跑”解释力强,对不同观点都是摆事实讲道理,说清楚观点及其推论和现实的相悖。

  ●要素禀赋结构上的比较优势理论,根源于对资本与劳动要素的二分法。基于此提出的政策主张也不敢苟同,比如当下中国产业重心在劳动密集型,金融供给侧改革应发展以中小银行为核心。

  ●解读中国经济的重要著作,对于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对比部分讲的最好。看完对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兴趣不小。

  ●太惊艳了,妥妥的年度最佳!!!建议搭配B站《中国经济专题》课程同步学习。

  ●继续标记祈福。

  ●看到第二章,讲中国近代为什么会落后西方,讲李约瑟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就要给5星好评,之前这个问题存在潜意识里面,没怎么赞,也想不通,书中给了一些解释。 最近几年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一):简单书评

  林老师这本书逻辑清晰写的很好,整体读下来很流畅,没有磕磕跘跘。

  了解到了中国发展奇迹在世界发展史上的意味着什么!还有在外强内弱的环境下,国家走的每一步都很小心,尤其是很多国家政策都是试点在推行。

  也正如邓小平主席所说,中国有两个意想不到,一个是家庭联产责任承包,一个是乡镇企业对经济的贡献。

  对读了林老师的《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了解很多知识这是一个方面,主要还是该怎样思考中国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

  引用书本里引用萨克斯的一句话: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都有自己的困难和挑战,都要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二):关于《解读中国经济》的几点疑问

  1.不太认可林教授的“技术曲线理论”。原因如下:模型假定社会中不同天赋的人分部情况在任何地方都一样,等于在否定教育的意义,而只强调了与生俱来的智慧。科举制度注定对科学发展没有好处,但读书人不等于聪明人,社会中的优秀人才有很多并不想要做官,或者科举不中,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什么没有转而学习数学和实验方法,反倒放浪形骸吟诗作赋呢? 2.中国近代的政治和社会史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挫折感这两种心态相互交融所推动的过程。 3.“如果人们普遍积累的意愿都很高……”这不是说反了吗,消费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手段。埋在荒岛上的黄金能有什么投资收益?还是说,储蓄用于投资,而消费就是挥霍,比如,举办一场奢侈宴会? 4.第十三章就略过吧,无异于缘木求鱼。 4.中国学术界缺乏思想市场是目前的问题。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决不能依赖西方思想进口,更不能去故纸堆找答案。 5.深化国企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改革、建设“一带一路”和供给侧结构改革。政策都有目的。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三):林老师打的一套太祖长拳

  本书浅近但精彩,大约花了半天时间翻完。对非经济专业的读者应该也非常友好。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想是 不愧为大宗师,不用炫目技巧、华丽词汇和复杂模型,就把中国经济讲的透彻生动且发人深省,恰如萧峰把一套太祖长拳都能打的光芒四射。不靠技巧,就只靠内力碾压:“自生能力+比较优势+小步快跑”逻辑自洽,解释力强。计划经济时代种种看似不理性的政策原来也是理性的,甚至也有不错的成绩,但是这种“赶超战略”欲速则不达,长期带来巨大危害也不可持续。“双轨制”这种看似最糟糕的制度安排,实际结果比理论最优的“休克疗法”结局更佳,是因为华盛顿共识隐含的假设前提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符,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不是私有化放到市场就行,没那么简单。

  打太祖长拳之余,敏锐的读者可以窥见一丝降龙十八掌的影子,信手拈来的一些点非常精彩,甚至可以是很好的研究题目。比如意识形态可以解释为一种人力资本,比如最优制度安排是什么和怎么实现,比如原始人交易为什么站树后,比如为什么传统社会厌恶商贩,比如政府干预为什么会失败,比如用技术变迁的价格效应和所得效应解释人口增长先增后降。

  经济学是解释和预测的学科,林老师常说“如果一个理论逻辑自洽,就不能用一种理论来反驳另一种理论,关键是要看理论的推论和现实是否一致”。这其实也是弗里德曼1953年那篇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辩护的方法论雄文所提倡的。重视实证,知行合一,是林老师提倡的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对不同的观点都是摆事实讲道理,说清楚这些观点及其推论和现实的相悖之处。当然,经济学家都是盲人摸象,没有绝对的真理。我觉得就类似没有绝对天下第一的武功,还是看在实践和实战中,哪个更能实现目标。总之不能教条,也不能人云亦云。

  作为一个有深厚家国情怀的经济学家,媒体上对林老师的污名化一直很多。但基本上是断章取义树个假靶子,甚至更卑劣的暗示其人品和人格。这些误解,如果真的愿意无偏见的读一读本书,基本可以消除。包括对新结构经济学的攻击,很多人扯着有为政府和产业政策不放,忽略了其本意只是要将“结构”这个主流经济学不重视的变量引入模型,方法和基本框架当然还是新古典的,信息经济学不就是把信息不对称引入,行为经济学不就是把人的非理性引入?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照搬书本和先进之邦当然容易,但是几个搬成功了。现实世界和电子游戏最大的区别就是极度复杂,要改造一个庞大、复杂、古老的经济体,显然不是一休克了之那么简单,中间需要很多的实践、总结和推广。这确实是大宗师应该干的事。顺手写到这里,越写越偏,发现近似谀词,打住了。好在豆瓣不是学术期刊,林老师不是我导师,我也无求与他,最多也就是被骂一声,没什么大不了。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四):实事求是

  

计划经济:赶超战略、忽视比较优势、政府无底线补贴、国计民生、后发国家、资本密集型、提取剩余进行补贴、资源配置效率低、生产积极性低、贪污腐败、对金融自然资源土地等部分行业实行价格扭曲以及准入限制以便保护非比较优势的国企(改革开放来贪污腐败的根本原因) 自由市场:重视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倡充分竞争、政府不过多干预、让企业具有自生能力 以上是两个经济体制的关键词,也是经济转型发展国家的关键词。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经济的发展,林毅夫老师的观点核心就是充分发挥具体要素禀赋结构下的比较优势,政府在基础设施、相关制度方面给予适量补贴,以发挥某一企业在某一要素的比较优势,在政府不加干预的充分市场竞争中转化为竞争优势,具备了自生能力,就实现剩余累积,进一步提高要素禀赋结构,实现技术升级,促进经济发展。 而所谓要素禀赋结构,就是指促进经济发展也就是剩余累累积的要素:劳动力 土地 资本 技术 这些都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最终是通过提升技术 改善产业结构 提升自生能力,政府在基础设施 产业政策相关制度方面的适当引导来提升的),这些要素中某一要素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即最低价的某一要素,充分发挥该要素在改产业的优势,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但前提是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这样一是因为要素价格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可以准确反应要素的稀缺程度以及价格(就是充分利用别国稀少、我国大量的要素),二是政府不再对非比较优势产业进行过度补贴(让国企的政策性负担转移到政府财政支出上,而不是国企本身),不对某些要素价格进行扭曲,使比较优势产业充分发展,三是这并不是说政府不参与调控 ,在关乎国计民生等领域,政府一定要对相关非比较优势产业进行补贴,并且善于发现比较优势的产业并进行补助,因为这跟对非比较优势产业的补助是不同的,他是有自生能力的。 但是不敢苟同的一点是 作者认为只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政府减少国企政策性补贴,不对要素价格扭曲,特定行业准入限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就能减少贫富分化,恕我不敢苟同,剩余价值剥夺是一直存在的,资本家的善心也是不可能有的,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也是一直存在的。 还有就是温铁军老师的八次危机是宏观逻辑,本书是微观逻辑,两本书互为表里相互补充,果然,书还是得多看。 另外,经济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本质的工具之一,实事求是,非常重要,经济转型发展期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而不加本土化改造是不明智的,因为休克疗法针对的国企短时间内并不会自己获得自生能力,一下子放开市场化后会后患无穷,诸如苏联,而采取双规渐进改革在当时不被看好的我国却平稳过度,尽管仍有许多问题;盲目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金融结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也不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而非资本技术。由此可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拒绝教条主义的道理永不过时。

另外,计划经济下有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就业人员少)资源调配低效,积极性低的问题,但资源调配总是出现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局面,因此针对工作积极性低、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实施改革开放,进行市场化。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五):笔记:基于比较优势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

  最近读了林毅夫的《解读中国经济》,本书是北大经济课程《中国经济专题》(B站有课堂录像)的讲义。本书可以视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林毅夫先是梳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诸多政策的内在经济逻辑,而后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中国经济何以腾飞。将苏东休克疗法与中国双轨渐进式改革的结果做对比是总结林的观点的一个练好的切入点。 苏东经济改革按照休克疗法进行,原本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广泛认可,但结果事与愿违,而起初受到西方经济学界广泛质疑和唱衰的中国的“计划—市场”双轨制改革却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何会这样? 快速进行国企私有化改革的休克疗法源于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该理论基于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产权、政府对企业经营的不正当干预等方面来解释社会主义国家国企的低效率。然而,林毅夫指出,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忽视了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条件。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有一条隐含假设,林毅夫称之为“企业有自生能力假设”,即“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只要有着正常的管理,就可以预期这个企业可以在没有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护的情况下,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按该假设,如果企业在竞争市场中没有获得可接受的正常利润率,那就要从改善企业管理入手解决问题。然而,林进一步指出,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很多国有企业经营不善的最主要原因不是企业管理存在问题,而是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按照本国的“生产要素禀赋结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来发展经济,这些国家为了快速发展重工业而用行政手段扭曲市场来压低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以保障这些工业企业的存活,这些国企一旦离开行政保护就会因过高的成本而没有“自生能力”,无论其产权是国有还是私有,因为其本身违背了生产要素禀赋结构。这些国企私有化后,企业向政府求救、政府不得不扶持的预算软约束现象并没有消除,而且由于企业产权归属私人,企业经理向国家要保护和补贴的积极性反而更高。 林毅夫指出,过去发展中国家普遍有个理念,认为富国通过贸易剥削穷国,即富国从穷国进口廉价原料制成产品后再高价卖给穷国,进而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向发达国家追赶,首先要达到发达国家的产业和技术,比如优先发展重工业,把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产品替换掉,不受富国的剥削。比如中国前三十年就是这样,工业成就虽然显著,但人们收入、生活改善的程度却未见明显增长。这是为什么? 林毅夫指出以前发展中国家大都试图以提升产业和技术结构为直接目标来发展经济,但它们都失败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们忽视了本国独特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如果资本价格贵、劳动力价格便宜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那么该资本密集型企业就必然会因为高成本而亏损,无法在开放竞争中的市场里凭自身本事存活,必须要国家给予政策性支持,或是通过财政拨款、税收优惠,或是通过强行降低原材料价格、降低利率等扭曲市场价格的方法。如果需要政策性支持的企业太多(如中国计划经济时期),那么结果就是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最优配置,生产效率普遍低下,经济发展成果有限。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当利用自身劳动力价格便宜、资本贵的比较优势(企业要利用比较优势往往需要政府在信息整合、协调和政策支持方面发挥作用),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符合最低成本的方式从事生产,使资本回报率达到最高,促进资本积累加快,创造有利于提升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环境。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达到资本便宜、劳动力价格贵的发达国家模式。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前提是有一个能够反映各种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即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改革时,政府对原有国企应当提供必要的保护,使其在保护期内不会面临马上破产的危机,使社会不致面临剧烈动荡,然后创造条件解决这些企业的自生能力问题,随着企业拥有比较优势,逐渐消除政府对市场的扭曲,深化市场改革。亚洲四小龙国家也曾试图发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但是它们的自然资源丰裕程度、劳动力数量和市场规模使他们不能实行赶超战略,不得已实行了比较优势政策,误打误撞成功了。 阅读完本书也应当意识到,林作为“庙堂型经济学家”,与唱衰中国的学者处于两种极端,林在本书中回避了金融坏账、地方负债与土地财政、房市泡沫、老龄化等问题,无助于读者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当前面临的风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