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年轻人,请忍受一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年轻人,请忍受一下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02 00:51: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年轻人,请忍受一下的读后感大全

  《年轻人,请忍受一下》是一本由丝绒陨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轻人,请忍受一下》精选点评:

  ●多读点诗,去感受“反常”的意向、逻辑等种种。可能有些会读不懂,但没关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会突然被一些句子点亮,那闪亮就已足够。“明明知道/不会有结果的事情/也认认真真做过几件”、“对于世间的笑话/人们也未免太敷衍以对了/有些笑话大约是极认真的”、“没什么大野心/努力过每天的生活/这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求死之心/与想要好好活着之心/是同一颗吧”、“每次拥抱你都像是失而复得/世界上丢三落四的人/我多少算一个吧”、“没命飞奔追赶一辆公车/放弃时的那一刻/竟莫名的美妙”。多美呀,就算有时会读不懂,我也要感受美。

  ●很新很新很新的诗集,不太熟悉的新诗人?《爱的移植》这首诗目前最喜欢~读于北京:码字人书店~书店主推这部诗集~与这家书店第一次邂逅就立马办下了会员卡hhh~

  ●翻过,无爱,缺少诗性,更像十点鸡汤

  ●年轻人,请忍受一下(不想忍…

  ●每一句都触动真实的我

  ●杨黎乌青那帮人我能接受,这个不能,还忍受,这样的作品忍不了,一个大家骂来骂去互相攻击的圈子是好的,要一个互相吹的圈子能有用?我以为对创作者和读者都影响极坏极恶劣,哪个圈子都一样。

  ●年轻人 请你忍受一下 再忍受一下 直到。。。。。

  ●晨起,翻阅。最爱仍是《年轻人,请忍受一下》,澎湃的、饱满的,返回了内心,自我说服。其他也好,而《年轻人》是极好的。次喜《澳洲快件》,虚实镜像难以分殊。

  ●还没认识丝绒的时候,先读你的诗,就快6年过去了,开始读你的第二本诗, 放在枕边的这些日子,有的读了不止一次,有的还没读过,喜欢这本的手感,诗是金黄色的,或者是深蓝色的

  ●第一本正式出版诗集,恳请大家多多支持。

  《年轻人,请忍受一下》读后感(一):长诗易散,短诗易空,皆惧言之无物

  看完,无爱。

  私以为自由诗更适合写一些个体的内心情感等生活化的东西,而不适合写一些宽广宏大的主题,甚至是使用宏大的词汇都会让人觉得违和。

  这本书就是在表现内心和生活。正如作者在后记里所写“它私密,多表达内心所见”。

  但是对于一首诗来说,不管长诗短诗,至少于我而言,若能凝练浓缩,保留精华的部分,有限的诗句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会更大,它的力量会比一首长长的充满各种意象的更猛烈些,也可以避免成为又臭又长的裹脚布那样惹人生厌。

  这本书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作者用了很多意象,很多诗也较长,总体给我的感觉是内容满而杂,多而散,有的语句读起来也蹩脚拗口,很容易让人走神而觉得云里雾里。这本书里,读起来最酣畅淋漓的一首长诗也就是书名那首《年轻人,请忍受一下》。

  但也不得不承认作者的一些诗句单独挑出来很有感觉。

  比如:

  “梦见任何事物都无异于梦见你。荒谬吗?目睹一切发生与降临在自己身上是一回事”

  “我也曾在臆测中抽丝,看一张白纸有多洁净,人们如何沙沙沙摘抄奉为至理的谎言”

  ……

  :封面设计、内文纸都很喜欢!

  《年轻人,请忍受一下》读后感(二):月光和山涧

  两月份收到的这本诗集,收到当晚就急不可待地读了。大概是因为我没有怎么认真地读过诗,所以那晚没有读出什么特别的滋味,半本都没读完就把它放上书架了。

  前几天做出游准备,在打包行李的时候朋友看到我拿了本小说,随口提了一句:“旅行带出去的书还是浪漫一点的好,小说让人觉得急促。”想想觉得也有点道理,就把那本小说换成了这本诗集。

  这次旅行的景和景之间距离很远,在车上度过的时间很长,每天大概七八个小时,漫长而困乏。等到下午的太阳晒得人百无聊赖的时候,我才想起包里还有本诗集。

  随手翻开一页,那首诗是《但愿你幸福》:

但愿你幸福,在早晨醒来 去做早晨本该做的事,出远门 走到园子里,敞亮的寂静中向海的辽阔,向美好的一天祈愿 ——但愿你幸福,不致在风暴中 别过脸去;所有褶皱都抚平所有贝壳都住着浪潮的语言 ——我们尚不能占据久远的过去 如同椅子不能占据已逝的虚空唯有在无光的室内向幽谷投石 等候回音来临;我们哑口不言 像推动水杯一样推动古老的黄昏

  诗末的黄昏两字挺应景的,读完时候窗外的阳光已经变得很浓。又读出声地读了一遍,边上的朋友抬头说这首诗写得真好,然后继续嗑瓜子。

  我问她好在哪里,她说好就是好,哪里来的理由。

  从这首《但愿你幸福》开始,一路上不断地翻着读着这本诗集。

  每首丝绒陨的诗,就好像一场漫长的没有方向却又不愿结束的对话。你不知道这场对话的开端,也不知道对话的结尾,而你却安心地放任对话朝各种方向走去,然后可惜只能参与这片刻。

  丝绒陨的诗里,关于水的意象用得很多,读着觉得清冷,但冷后又有种熟悉的温暖,就好像一个疲惫的迷路人撞进一处安静广阔的森林,就好像浓重的颜料滴进清凉的山涧,就好像风里的火星子,晚归门前的月光。

  之前不理解这个时代里诗人和诗歌的存在,觉得文字就是要表达信息,觉得没有明确的表述目的和表述内容的文字就是一种浪费。但是在这本诗集之后,觉得自己真的太过狭隘,因为很多时候,或者说大部分时候,日子、时间、情感、生活,这些都是没有目的和内容的。更多时候,只能放任时光匆匆、人来人往,唯一能做的只有去感受迎面扑来的好。

  花开花落没有理由,开就开了,落就落了。内心的喜欢没有缘由,自然而然,无法控制。过往和未来比想象得要更加遥远,现在与上一秒的距离和与千年之前的距离一样遥不可及。

  好就是好,没有理由,也没有目的。

  好不需要其他去支撑,好就是好本身。

  在《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里读到过木心的一首小诗:

去吧去吧 我的书 你们从今入世 凶多吉少 没有人会像我这样爱你们 我还是为你们祈祷 世人哪,不要弄污我的书 你不喜欢,就送给别人吧 我的书啊 你们是为我而牺牲

  不知道丝绒陨在这本诗集出版之前,会不会有类似的感慨或焦虑,又或者说,所有的作家、画家、艺术家,所有的创作者,在向世界送出自己视若珍宝的作品的时候,会不会担心它们的日后,会不会想去守护它们,就好像它们守护着创作者内心最真挚的情感一样?大概会,也大概不会,又或者会强装不会,旁人是无从知晓了。

  挺好的,这本诗集,很庆幸自己在旅行前带了它。唯一的缺憾就是丝绒陨之前几本诗集好像是买不到了,不过没关系,等下一本就好了。

  《年轻人,请忍受一下》读后感(三):时代切片的道成肉身

  (也算是编辑手记吧)

  齐泽克以一个印度计算机工程师的形象描述过当代主体精神存在的二律背反:他白天在公司编写代码,表现优秀,而晚上一回家,就为本土的神灵点上蜡烛,并尊崇神牛。在我的想象中,丝绒陨亦是某种类似的形象:白天在互联网公司努力完成KPI,晚上回到家——有时是凌晨,在豆瓣上写诗,供奉未知的神灵。

  从2012年到2017年,丝绒陨以这种方式创作了近千首诗,高峰时甚至一天一首。这些诗,连同他这些年拍的近万张照片,近似于某种时代切片——热点事件、主流话语和搞笑图片之下的那一层,丰富如同矿藏,细腻如同织物,最重要的是,它常常个人化到不足为外人道,正如丝绒陨在诗集后记中所写,这是“一种近似深海的写诗状态——它私密、多表达内心所见,除了海底的鱼群与鲸落,亦可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世界”。

  编选诗集《年轻人,请忍受一下》在某种意义上正与之相反,是在窥探深海,并试图将海底所见以某种物质化的载体,反射给海面上的世界。海底深邃广大,潜望镜的镜头必须有所取舍,但它既不能只选择那些与编辑自身有共鸣或有交集的部分,那样就成了夹带私货,最终表达的是编者的想法和状态,也不能只摘出那些通俗易懂的片段,那样抹杀掉的必是作者创作中更具价值的内容。最终,我们试图选出这样一些诗,它们的主题各不相同,但以某种方式组合起来,竟能拼接成一个独立而立体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与其说是作者丝绒陨,不如说是丝绒陨创造出来的主人公。

  他在乡间的麦田听着午后蝉鸣长大,少年时坐着中巴车去县城求学,然后打架、恋爱、北漂、被逼婚……开篇的《涌来》几乎勾勒出这个人物的全部命运。随后的诗篇记录了他第一次接触到死亡,他开始感受到孤独,他漂泊于人潮中,他渴望着幸福——在我们如上帝般构造这个人物的过程中,这是第一日,也是全书的第一部分。

  果然,他得到了爱情,一开始,他小心翼翼:“可以尝那些雪吗?间落在你发际的/缓步在眉心的庭院,消融在你/瞳孔那漆黑湖泊中的”(《情歌》)。很快,他沉醉其中:“你的唇似被凝视的霜打过,没有去吻你/只静静看你快醒来的样子,窗外有雾/飘一些进来吧。”(《无挽之歌》)迎来了高潮:“渡过寒冷的水雾,我们/在对岸拥抱,纠结,摩擦”(《爱情寓言》),也预感到结局:“我听到身体里有枝丫折断的声音”(《一件孤独的小事》),最终,“恋人必须分手”:“两座疲惫的深渊/一对互不相识的失眠者/彼此窥探着爱的无尽之底”(《恋人必须分手》)。这个故事如此完整,以至于我们还为主人公安排了一次重逢:“一切还是那么平静/只是我们变得陌生”(《深夜重逢》),然后,“从爱一个人,转而爱另一个”(《爱的移植》)。——这是第二日。

  他远离故土,在写字楼上班,下班后回到芍药居,“末班地铁来得晚但消失得快”(《芍药居》),“城市多么荒凉”(《升降梯(B)》),“每通电话都无人接听”,他“怀疑自己已经死了”(《回拨不通》)。有一天,舅舅打来电话:“暂时,你还需要忍受一下……”(《年轻人,请忍受一下》)——这是第三日。

  丝绒陨的诗歌里,有一些意象反复出现,神秘难懂,我们把它们放在诗集的第四部分,比如,他多次提到“雨”:“我认识每一场雨,重要的/不起眼的。叫得出他们的名字”(《出雨季》)“匿名的孔雀要吹嘘雨水”(《雨汤》)“细雨里的臣子抱首恸哭”(《晚餐:雨》),还有“鸟”:“我们出发时天阴着,没有鸟在/空中,走着走着,鸟出现/在头顶飞旋但不下落/分散但不聚集”(《为了乡愁的远行》)“恐怕我见过那只鸟,它停顿过/像是犹豫,要不要下来/跟着我的祖母走了一路”(《悼鸟》)。在这场造人游戏的第四日,我们试图借这些记号来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它们由来已久,无人能懂,营造出与世隔绝的牢笼,却也是某种道成肉身:独特的个人经验和私密的语言系统让想象中的人物变得可信,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对外敞开的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些部分,我们变得有血有肉,成为活生生的人。

  巧合的是,设计师邵年的装帧似也在从物质载体层面塑造着主人公的形象:字号变小,字距拉开,所有纸张顺着纹理摊开,护封薄到犯规,这个年轻人啊,看起来敏感、柔软又脆弱。

  到此为止,抟土造人般的编辑工作才算完成,然而,一切还没有结束。文字永远要等到读者阅读时才开始展现它的价值,当你打开书页,仿佛与他促膝长谈,唯有读到最后一首诗的最后一句,漫长的交流和编辑造作的手段才算是迎来了最终的结局:“黑黢黢的午夜/终于有一个人把他的/怕与爱存入我的体内”(《结局》)。

  《年轻人,请忍受一下》读后感(四):有才华的赌徒的博弈

  知道丝绒陨的时候很早,认识丝绒陨的时间却很短。

  七年前收到过他的诗集《梦地察看》,他或许已经不记得了,但是那本书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我的枕边书,他的诗歌曾经守护了我的梦。

  准备下单买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收到了豆瓣上丝绒陨和我的广播消息互动。等我美滋滋的回复完他之后 再刷新购物车时界面就显示「库存紧张,剩余2本」的提示了,我手忙脚乱的赶紧下单。还好买到了,不然我要让丝绒陨赔我一本了,哈哈哈哈哈哈。

  决定写书评的那一刻,我是有些犹豫的。总感觉有些班门弄斧的味道。

  但是又觉得不得不写一些,正如丝绒陨感谢那些曾在出版这本诗集时候帮助过他的人那样,我也要感谢他的诗歌曾经带给我的美好。

  读诗真的是一件美好的事儿,那些文字看起来忽近忽远,但是最终落进了我的心里,开出了一朵回忆的花。这么多年执着于做一件事 多像把筹码永远压在 同一匹马上的赌徒,而丝绒陨 应该就是我见过最有才华的赌徒了吧。

  我对这本诗集的喜爱,已经渗透到每个字的细枝末节里去了。 有很多喜欢的小诗,摘抄了下来,当作分享也当做笔记。

闭目式

  无心的树林里 他们试图伐倒一棵树

  像面对一座 不能移动的悬崖

  在一系列风暴中 终于看到,某种盲从的 热烈将把事情推近结束

  他们喊叫,从蓝色 开始的一系列烟雾

  然而我知道, 重要的是 树木的颜色慢慢变深 夜幕在它们体内生长

  就像握住你的手 就能感到你身体里的海浪

  海浪和恨一样 也是爱的一部分

我的心是没有人的街道

  我的心是没有人的街道 清空了,午夜的,烈日炎炎 这心有洁癖的街道延伸到哪里

  我的心造出商店,转角, 阁楼 没有人擎着的伞,没有人在雾里 独自骑车,树木也真实,自如行动

  我的心是宵禁,发觉炮火的街道

  但有鞋履走来走去, 无人问好的 幽灵,在舞会上遇见把心缝好的人

  我的心是没有人,无底蔓延街道 我是他沉重的行李箱,就快到达 边缘,在飓风眼里,万盏盲灯下

  我冷藏嗅觉在尽头,过滤醒春 一条街终于忘记,那年烟幕里 雨一场大过一场,我在录音里收信

  《年轻人,请忍受一下》读后感(五):词语替代世界向我们敞开

  和大部分有着浪漫心态的读者一样,当我翻开丝绒陨的这本诗集,首先想要寻找的是有关爱情的段落。今天是西方的情人节,虽然没有温柔的恋人陪伴在侧,但手里握着这本小巧的诗集,仿佛能够感受到一份将才情凝结为固体形态的心意,又像是在青涩年纪收到来自心仪的他送出的情书,或者是依靠阅读来缓解心灵贫血症的症状。诗歌缔造了迥异于现实而更接近于现实的世界,句与句之间的气息流动无不透露着写作者本人的思维转换,又贴近于既属于所有年轻人又独属于他个人的日常生活。于是我们看到智性驾驭感性后的必然结果——抒情不再泛滥,玄想不再空洞,欲念不再粗俗,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体体验的深化。

  丝绒陨大概在爱的艺术和诗的艺术方面萌芽很早,比如这样的句子,很难想象它出自一个年轻的、刚过而立之年的诗人之手:“我打算在每次受骗后/仍然相信遇到的下一个人/雨后仍然走向开阔、干燥的场地/向热衷收看悲剧的人们/演绎一场喜剧。唯有走入/无光之地,才能笃步穿越黑暗”。关于爱恋之心的死亡和复活,他将移情别恋的过程比作树木移植,因为它们同样需要主观上的勇气和客观层面的条件;描写和恋人吵架后的心情,他形容为“我像是/黑暗中的小兽之中/不能发声的那一部分/但是你,在这一件件/荒谬的小事之后,仍然/望着我,有什么可期待?”;至于两性之间为达到微妙平衡的位移调整,则被他具象化为一副永恒的画:“两个以相拥宣示离别的爱人/两个以破碎发现彼此的爱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一个在此时/爱得更多,而另一个爱得较少/在界线两边的双方/受力并不均匀”。任谁都知道,爱情关系的实质是紧张的矛盾与失衡的互动,诗人用近乎凝练的表达方式将生活中的现象提纯,化作无具体人称(而是抽象的、普遍的统称)的爱情诗,甚至于它不必非得以诗人的真实生活为原材料。由此延伸出来的思考,自然不会仅仅限于爱情的维度,而是独独埋藏于性灵深处的独特性和个体性。

  我有意避开“孤独”这个词,是因为它已经被过度使用,但凡是诗歌经过或诗思诞生之处,必然会有“孤独”的痕迹存在。当孤独在现代语境下的指涉意义越变越狭窄,词语本身似乎也已经成为陈词滥调的组成部分,但诗歌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功能就是反抗老生常谈。丝绒陨发现了隐藏于日常生活肌理之下的朦胧灵韵,他知道孤独和独处的区别在于后者是无法抵消的状态,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他写的,“没有不孤独的人/尽管我们/走在同一个城市,看窗外的同一场雪/在它行将消逝之际。”此种描述方式揭示出本体真实背后的光晕,它将人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并置于感性的帷幕之前,从相似性出发却最终通向分隔与疏离。诗人的语调始终是理智的、坚硬的、分析性的,包裹于其中的情感内核则充满了野蛮生长的魔力,其原因在于诗人时时未忘记诗歌植根于生活本身的基本原则。如果说日常生活中惯有的状态即是隔离与独处,那么个体生命需要时不时跃出或者打破疆界,在独体和群体、修辞与叙述、抵达和缺位之间化作轻盈飞动的影子。于是孤独似乎也不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而是澄清和反观灵魂的必修课,如果我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生命的主要形态就是独处,并且将一直轮回往复,就像“人们在反复/一件早就发生过的事情,就像在/穿越一场宏大的雾”。

  理想化的抒情美学和牧歌式的温柔诗艺已经不再适用于今日的年轻人,他们现在需要的是将琐碎经验抽象化的智性和对一切成见持反讽态度的局外人姿态,声嘶力竭的呼号让位于灵巧轻盈的舞姿,或者更长久的喑哑与沉默。诗人拂去蒙在事物之上的灰尘,让它们的真面目在他的命名行为之后浮现,这不单纯是修辞策略,更是远距离观照“人的困境”的选择。在诗的崭新世界中,冷静节制的措辞使强烈的情感隐身,取而代之的,是剥离掉冗长琐碎后凝练为水晶的诗句,与日式俳句的留白颇为类似。丝绒陨的诗一如他的摄影作品般,呈现出观看事物、感知世界的私人化视角,但又并不显得过于隐晦曲折、难以捉摸。丝绒陨的着眼点始终在单子化的个人,但又极为坦诚地把“空虚的”、“荒废的”自我置入分析之后有较少挣扎的语境中。事实上,唯有当写作者站在幻想和现实的中间地带,并用好奇的全新的感官系统来体验世界时,真实才会慢慢向他敞开,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好的诗人与优秀的摄影师一样,首先应该是善于发现、感受的捕捉者,宛如“及蜕之蝉”,在万物滑入“模糊”时用他的语言/镜头对其进行赋形。

  与整部诗集超现实的朦胧气氛形成对比的,是诗人运用词语的的准确性,这宛如一场拉开弓弦命中靶心的试验,尤其需要人在知觉层面拥有深度的安静和敏感。丝绒陨用词建构起他的微妙宇宙,在那里“生活只有海水一种味道”,而“你丢失的每一件东西,雨都会熟记”。他借助于遗忘来记得,在想象力的边界处将散乱的生活碎片收集、提炼、剪辑。从本质上而言,我认为他属于特朗斯特罗姆那类诗人,用最凝练的语言创造出最具阐释性的内容,让诗成为将诸多细节串联在一起的珍珠项链。他像发现隐于巷道中的平凡奇迹般运用自然的语言,使普通的事件和平淡的事物在另一重凝视之下焕发出幻想的微光。诗歌是真实世界的二次曝光,人不愿长久地忍受过于真实中的失望,但好在有诗歌,它可以昭示更多的可能性和经过省察后的愿景。丝绒陨在诗集中意会给读者的,是如何保护易碎的梦在钢铁森林般的城市里不被敲碎,是怎样勇敢地逆流而上寻回失去的记忆,抑或可以表达为相信自己能够顺利渡过漫长的生命冬眠期。“一生中纷至沓来的/破绽不分昼夜,足够编就一本勘误大全”,尽管它依旧有缺陷,然而很美。这是人们共有的无挽之歌和醒着的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