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读后感摘抄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是一本由[英]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1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精选点评:
●…………
●文章本身还是麦克尤恩式的,书籍出版的吃相则是资本主义式的
●在书店一眼就相中了,像一个散发着香水味的精致小礼物。小说和访谈我认为都是ok的,尤其小说,是我没听说过的故事,但看完不会去读麦克尤恩了。试问,我七十岁生日的时候会如何庆贺呢?
●午饭去书店一口气看完,中文大概有30多页吧,后面是英文原文。啊,39块比我今天的午饭贵点儿。
●就是个短…文,连短篇都算不上。。。整本书组成:导读+小说中文+小说英文+访谈(访谈还是已经在澎湃上发过的),售价39,吃相有点难看。。。以及据说麦克尤恩老师四个小时写完的,我花了三十分钟读完了。。
●看到这本书的篇幅,我就知道一定会挨骂,其实这就是一个短篇而已,而且感觉也就是麦老师的一篇应酬之作,不必太当真。后面的访谈以前在公众号上读过,挺好
●封面应该有铜版花卉图案凸字烫金。。。
●原来在书店已经读完了(黑人问号?? 剩下的半本是英文版和访谈记录。。。 好狠。。。。。。。。。。。。。。。 史上最狠的敷衍!!!!!!!!!!
●一篇短篇还英汉对照,如果是为了当做贺生日之礼,做成一本书是有心了,可这样忽悠读者就不好,还好我看的是电子版~
●就是,以后再也不会买上海译文这一类中英文对照的小册子。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读后感(一):颜值爆表英文印刷不能更好的一本书
为了得一张满300减151的券加入了京东plus,然后凑单买了这本到货后颜值爆表的紫色布纹硬壳双语小说。英文部分的印刷完胜同系列的《黑犬》等。20多页的内容非常适合我常年马拉松式的读书方式——数周或数月才能断断续续读完一本,简直不能太棒。一天中读了两遍;有意思的事是,有声书是伊恩麦克尤恩本人朗读的,28分钟的聆听无疑是锦上添花。与同期在读的阿加莎的作品《爱的重量》和西德尼谢尔顿的小说《命运之星》不同的地方是,作者并没有为我们营造出隐隐作痛的揣测,我完全没有像觉察出劳拉对亨利下“毒手”时的惊异或明知霍华德为了心爱的拉腊不惜一切代价的暗中操作越走越偏的锥心之痛。相反,我最想知道的是,当Parker说出我们是伐木累时他内心的暗流涌动。(不自觉地脑补了see you again的bgm);当然,诚如书的开头所言,这是可以视作confession的故事。小伙伴们玩完跷跷板后坦诚相见携手回家的结局至少是我想要的。Cheers,友谊万岁~
:小说中Parker在Jocelyn书房里看到的书稿饱含对love,regret和fate的理解以及脆弱人性的温暖同情;这令他手不释卷内牛满面;这三个元素恰好贯穿了《爱的重量》和《命运之星》。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读后感(二):这篇未写完的书评,送给某个背叛我的“朋友”
给你一个可以 交换人生的机会,你愿意吗?(这是一个互相背叛的故事,在说“干杯”的时候其实才是真正的扯平了)
假如你现在穷困潦倒,人生失意,刚好这个时候,你的面前出现了一支笔,只要用它在你的人生的篇章中改写成别人的结局,对方的人生结局立刻能被你交换,你愿意吗?
你可能会批判,当然不可以做如此不道德的事呀,但是先别急着下结论,等我说完另外一个前提:
如果对方原本跟你一样的水平,你们约好一起做 最酷的事,可是对方有一天背叛信义,做了你们之前一起摒弃的事而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且是甩你好几条街的那种呢?而你则一直默默无闻。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动摇了?
在伊恩.麦克尤恩的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中,帕克.斯帕罗在面对这样一个机会时,他就愿意,而且毫不动摇地,剽窃了乔斯林的后半生。
他们之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们 年轻气盛的时候,都想当作家,著名作家,甚至是伟大的作家。帕克.斯帕罗起初甚至遥遥领先于乔斯林,但是他们都表现得不觉得对方之间有什么正儿八经的竞争,直到乔斯林瞒着帕克.斯帕罗写了个电视剧本,这在他们之前看来,是庸众的糟粕,而乔斯林却从此大获成功,帕克.斯帕罗因为婚姻导致的家庭重担而生活拮据,作品也一直反响平平。
两人同时出道,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本来帕克.斯帕罗是该认命,毕竟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一样的,然而这段友情却在继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直接的导火线,导致了 帕克.斯帕罗最终剽窃乔斯林的作品,并把乔斯林推向悬崖。
那就是这段友谊的不门当户对。门当户对不止体现在婚姻,还体现在友情上。
同样的时间出道,一起
这似乎更是一种对于自己不被尊重的报复。
这篇书评写不下去了......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读后感(三):麦克尤恩真是又幽默又温暖地诠释了那近乎天荒地老的友情
是看了澎湃上的访谈才去找来读的小说,一直觉得写命题作文是非常考验作家的构思和技巧的,内容能够与标题契合相融就已不易,何况还要在基本的主题之下插入技巧和涵义的意外惊喜。
故事短到中篇都算不上,作者以一种展开一幅画卷的速度,寥寥数页就把两个人从大学到老年的一生都讲完了。节奏平缓,高潮的发生好像也是自然而然地达到涉及主题的那个转折点:身为叙述者的“我”偷走了好朋友乔斯林未出版的长篇小说。
按照常人的思路,这种做法无疑应受到强烈的学术道德谴责,友情应该彻底决裂,两人老死不相往来。但是这不是麦克尤恩所要传达的主要情感。他把这件事往前推了一把,“我”将盗取的书稿整理补充后送去出版,出版后还把书赠给了好朋友。过了三年,好朋友出版了自己的这本书,因为他没有看过“我”的书,很多人也不情,“我”还举报了他的抄袭行为。至此,两人的名声地位都颠倒了过来,彼此间中断了来往。但到了晚年,故事的结尾,两个人又坐在一起喝酒了,友谊战胜了一切。
如果只是偷走了无关之人的东西,那么这个故事就没有什么好讲的,该谴责就谴责,该惩罚就惩罚。可若偷走的是亲近之人的东西,这个人与我们自己的性格、爱好、三观如此相像,所以即便这个东西关乎名誉和成就,我们还是会选择不知情而原谅这个人,因为我们就是亲近到”被偷走的人生”也能当成自己的人生?
麦克尤恩关注的方向总是很独特,他不喜欢探讨那些显而易见的伦理道德常识,或是将自己的人物放在这些众所周知的常识中供他们作选择,让叙述者作为一个上帝视角来评判人物的所为。在他的小说中,常识也好,宗教也好,伦理道德也好,只是作为人物出场的一个背景,人们的选择最终还是基于自己的情感,不论这种个人化的情感是否与世俗的评判向左。
麦克尤恩的这部《我的紫色芳香小说》,公众还在骂着“我”可耻的偷盗行为,作为当事人的“我们”却已经忘怀。“我”偷书的时候是故意但没有恶意的,而“我”的朋友在舆论最为剧烈时也没有冲上前来指着“我”的鼻子大骂,他以为我们太像了,观点和语言都有雷同与重合的可能。公众看不到友情的力量,就是“我”偷了朋友的书稿出版后,觉得这本书的芳香甜美已远远超过“我”发自内心的忏悔愧疚。麦克尤恩真是又幽默又温暖地诠释了看似平淡的主题下,那近乎天荒地老的友情。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读后感(四):偷书偷心偷人生
真没想到《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英文原版是这么薄小的一本,口袋小册子开本,34页,可能连中篇都谈不上,居然还出了单行本。极简的叙事短小而精悍,如丝般柔滑顺畅,不用一小时就读完了。
麦克尤恩70岁时写下的这个故事,和马尔克斯晚年所著的《苦妓回忆录》有几分相像,读来都有种去繁就简的干脆利落之感。
两个从大学时代起就成为好友的作家,在人生的上半场,一个在文坛混出了名声,另一个基本上默默无闻。转眼到了中年,无名的作家利用一个给有名作家看家的机会,偷偷把后者已经完成的一部小说初稿占为己有,并利用后者对他的信任和漠视,巧妙地利用出版时间差,让外界误以为他是有名作家的幕后捉刀手,在人生下半场扭转了自己和朋友的运势,跻身著名作家行列,而他的朋友则从此没落,再也没发表过像样的作品。
像一个跷跷板的两头,这是麦克尤恩对这两个人命运起伏的比喻。小说以因一念之差而做了那件决定性坏事的“我”的口吻,在“我”年老的时候以忏悔告白的形式讲述。当然,这不是对上帝的忏悔,而是对所有被“我”忽悠糊弄的读者的忏悔。一开头,书中的“我”就说了,“你可以把接下来的内容作为一个忏悔。”这个“你”指的就是每一个读者了。
虽然叙事极为精简,麦克尤恩在讲这个带有悲剧色彩的故事时,搭建的因果逻辑链丝丝入扣,合情合理,完全找不到两人命运被奇妙翻转的破绽之处。“我”的作家好友,一直到老都没有发现真相,反而相信“我”的抄袭作品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两人实在是太知心的缘故。对他来说,这完全是天注定的事,因为两人的交流如此毫无保留,读了这么多同样的书,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又如此接近,以至于对小说的构思或多或少都达到了雷同的程度。“我”对他的这套说法则不置可否,每每被提起的时候,“我”都会对他说,这是一个充满善意的理论,它体现了两人长久友谊的本质,“我们是一家人”。
不知为何,看完整个故事,突然想起蒙田关于自己的朋友波提说过的那句名言,“他就是我,我就是他”。
看来小说名为“紫色芳香”(purple scented)有双关之意,即指小说中“我”抄袭得来的小说,又指向两人非同一般的朋友关系。就像“我”说的那样,“我”不但偷了他的小说,还偷了他的人生,而且“我”还不打算归还。
窃取别人的作品当然是不道德的,但是用偷的办法换取陪伴一生的知己就有点儿意思了。偷书和偷人生是小说明面上的说法,偷心则是小说的言外之意,这正是麦克尤恩创作的精妙之处。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读后感(五):我的紫色芳香小说
挺喜欢的,七分还是可以的,可以看出作者的书写能力很不错,有些东西很微妙,不过构思太简单了,我看了没几句的时候就猜到结局了(。 ),之后应该会去读《儿童法案》。 我不否认,这里头有恶行。我偷了一段人生,也不打算物归原主。这几页纸,你大可看成是一份供词。 我们都在写第一个长篇,有很多共同之处:性,乱,一丁点末世意味,有点暴力,有点时髦的颓废,善于开漂亮的玩笑,把年轻男女之间所有可能搞砸的事情都调戏一通。我们很快乐。什么也挡不了我们的道。 坊间渴望聆听新声初啼,而乔斯林·塔拜特唱得远比我甜美动人。 那巨大的藏书室,摆着当月新出精装书的咖啡桌,大片大片上过光的橡木地板,家里收藏的画,小地毯,一架三角钢琴,谱架上的小提琴曲谱,叠好以后堆在我卧室里的毛巾,无比惬意的淋浴房,弥漫在整栋房子里的那种稳重的静谧,还有那种唯有日间清洁女工才能带来的秩序井然、熠熠生辉的景象。他的宅子里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古老的柳树,一座长着苔藓的、用约克石砌的露台,一片宽阔的草坪,还有高高的围墙。更有甚者,此地处处渗透着某种开放、好奇、宽容的精神,外加一点儿喜剧感。我又怎么舍得住到别处去呢? 我想我得承认,彼时我心里是有一点—仅仅一点阴暗的想法,那是一种模糊的、我无可名状的不安。 我确信,自从我们住在布里克斯顿的日子过去之后,我写的东西他就一个字儿也没读过。他也把小说初版送给我—用九部还我的四部。对于起初的两三部,我都给他写长长的回信表达赞赏,后来,我决定,为了让我们的友谊保持平衡,我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于彼此的作品,我们再也不会说点什么或者写点什么了—这样做似乎恰如其分。 无与伦比。他至今最好的作品。比我记忆里读过的任何当代小说都好。如果说它具有托尔斯泰式的野心,那它同时也是现代主义的,技术上秉承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路数。欢乐抑或悲伤的段落此起彼伏。他的文体比以前更优美动人。这小说写得深谙世故;它把伦敦给我们;把二十世纪给我们。他对于五个中心人物的描写,如此真实,如此富有光彩,让我深深折服。我觉得,这样的人我一直都认识。有时候他们似乎离我太近了,太真实了。结局—整整写了五十页—如同一部交响曲,徐徐展开华彩乐章,那么悲伤、节制而坦诚,看得我热泪盈眶。不仅因为人物的困境,而且因为这美妙绝伦的整体架构,因为小说对于爱情、追悔和命运的憬悟,对于人性之虚弱所怀有的温暖的同情。 我写得很努力,渐渐地,我觉得自己真的在创作。归根结底,这是他的小说,也将会是我的。 我们的人生,他说,总是交织在一起。万事万物,我们都讨论过一千遍。我们读一样的书,经历过、分享过那么多事情,所以,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想象以某种奇特的方式熔铸在一起,以至于,最终,或多或少地,我们写了同样的小说。我拿起一瓶上好的波默罗酒,穿过房间,在他杯子里斟满。这只是个理论,我对他说,不过这是个好心的理论,一个深情的想法,正好可以藉此庆贺我们悠长久远、坚不可摧的友谊。我们是一家人。 我们举杯。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