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娜读后感摘抄
《明娜》是一本由[丹麦] 卡尔·耶勒鲁普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304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娜》读后感(一):为何爱也会伤人
网上有一句流行语,说的是:人的一生会遇见三个人,一个你爱的,情深缘浅。一个爱你的,相忘江湖。一个和你过一辈子的,携手白头。而当我看完耶勒鲁普的爱情小说《明娜》,发生故事中的女主角明娜一生遇到的爱情却都是自私,遇到的三个男人是有改变了明娜,但是最后吞没明娜也是他们。
耶勒鲁普的这本《明娜》其实就是一本爱情小说,也并不是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只是想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遇到的爱情那么平凡,但是耶勒鲁普本人是一个富有哲思的丹麦诗人,想到诗人第一词就是天性浪漫,所以读《明娜》时,你总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像诗一般的优美辞藻,就像进入一副自然的画卷,好像你真的穿梭去了那个教莱森的小村庄一般,看见了故事里的明娜从满心满眼的期盼着爱情,在爱情里沉醉,在爱情里抉择两难,在婚姻里受伤,最后因为孩子去世,与丈夫也渐行渐远,最终住进了卫城索伦斯坦精神病院,而年轻那个相爱的男孩芬格尔决定再与明娜继续前缘的时候,明娜病逝了。
而芬格尔为明娜选了墓地,在碑文上写上明娜。
明娜其实就是我们身边很多人的缩影,在童年的时候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比如明娜母亲的教育不当,而父亲总是冷艳冷言缄默,总是让她觉得自己是不足的,总是反思自己,一直小心翼翼的有一些自卑,这个时候才让那个被芬格尔表哥评论在贵妇圈追逐的渣男画家史蒂芬森抓住明娜的忠诚,以精神导师自诩,也就是我们时下最流行的说话被PUA,用朋友之情为自己的滥情做遮羞布,把明娜套牢了。
明娜遇到芬格尔,就像明娜遇到了救赎,两个人谈论艺术,像正常人一样爱恋,但是却因为斯蒂芬森的哄骗,而放手,导致明娜间接选择斯蒂芬森,才出现了明娜后面的悲痛生活。
而在莱森村庄两个人生活的短暂的日子,成为了两个人心里最甜蜜的日子。
看完《明娜》你会心痛明娜,觉得她总是遇人不淑,但是这其中真正做出选择的人恰恰是明娜自己,所以爱的爱情和婚姻是可以治愈童年是家庭的创伤,反之亦然,不好的爱情和婚姻只是让童年的不幸继续延伸而已。
就像文中有一句话:“虽然我们热情满满,可我也在怀疑,月亮洒在黑暗河面上的金色光芒是否真的比房主要求我们及时缴纳的东西更具有诗意呢?”我们以为在小说中看别人的故事,又怎么不是自己在窥探自己的人生呢。
《明娜》读后感(二):耶勒鲁普的明娜
耶勒鲁普的代表作之一《明娜》再次在国内出版。而此时,距离耶勒鲁普逝世一百多年。但即使百年已过,以现代人的视角出发,《明娜》所讲述的爱情故事依旧是浪漫且值得深思的,不仅如此,小说中浓缩了当时真实的社会背景,给读者很强的现实感。
《明娜》作为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故事本身却是平实的。哈罗德在莱森度假,在船上认识了已有耳闻的明娜,命运的以夸张的巧妙方式,让两个年轻人通过赫兹夫妇快速的熟络起来,并最终走到一起。但是当两个人处于热恋之中,明娜的初恋斯蒂芬森再次回到了明娜的生活中,痛苦的明娜必须再次作出抉择,她发现自己依旧无法背叛带她走出“愚昧”的斯蒂芬森,并最终选择了他。四年之后,哈罗德再次见到明娜和斯蒂芬森,明娜生活并不开心。哈罗德一度看到了重新拥有明娜的机会,但明娜却意外去世了。哈德罗和明娜的故事,只能通过明娜在精神病院写下的书信,再有所延伸。
这样没有太多起伏的故事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真实。
《明哪》的故事,是耶勒鲁普部分情感经历和生活状态的文本“再现”。耶勒鲁普本人的思想是受到了现实主义的影响的,即使后来与现实主义决裂,但他的作品中还是能够看到现实主义的影子。这种真实性,给了普通读者更深切体会海拉德和明娜之间:从相识、到感情升温、处于热恋中的幻想到破裂整个过程的机会。
哈德罗初涉情场,无法自信得面对斯蒂芬森的挑战,又想保护明娜不受伤,所以情绪反复。明娜情感丰富,不断的审视自我,衡量自己的感情。她感谢斯蒂芬森带她走出“愚笨”,所以这份感情上的羁绊一直在牵扯着她。这些大量的心理活动,我作为读者,可能偶尔有那么一瞬间闪过,在感情中,我也经历过这样的心理活动。读者没有等到两人的重新的走到一起,遗憾是爱情里的常态,反而成为了青年时期的浪漫回忆。也是因为遗憾,又给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小说取材于现实社会。哈罗德和明娜两人的缠绕,反复提及丹麦、德国、英国。彼时的德国正在经历由弱转盛,青年人不断增多,财富不断增多,工人运动也由英、法逐渐转向德国。此时的德国在欧洲的地位正在急速上升。耶勒鲁普作为丹麦人,在文中却毫不吝啬对于“日耳曼精神”的推崇。明娜的德国人,对她的偏爱其实也折射了对德国这个国家的喜爱,这让明娜这个角色有了更多的精神依托。
此外,诗人是耶勒鲁普最重要的身份之一。诗人对语言的把控,会让读者有直接的感受。如此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减轻了读者的阅读负担。读者只需和自身的在感情中的进行对照即可。所以说,耶勒鲁普对文本的处理是高超的。大部分时候,小说都是“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环境刻画的交替进行。“我”每每有心理波动,给环境的改变和环境给我的改变都是显而易见的,耶勒鲁普并不吝啬点缀环境的笔墨,两者相辅相成,艺术性很高。
如此,当百年过去,我们再来品读这部小说,我们依旧会被打动。
《明娜》读后感(三):人终将是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的
文| 樱桃BARASA 【本文会同步发布到全网,全网唯一ID:墩蛋探险记】
冲着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来读这本书,这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我而言是有些让人摸不清头脑的,明娜的犹犹豫豫让我觉得疲惫不堪。人和人的感情并不相通,文学作品里的感情和常人的感情更难相通,但它都源于生活。这世界上依然会有许许多多的“明娜”,无论是男是女,他们都正挣扎于新欢与旧爱的矛盾之中。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德国乡村,“我”邂逅了美丽动人的乡村女教师明娜后立即坠入爱河,靠近、追求、一对老夫妻的牵线搭桥,“我”和明娜是如此的登对,一切感情发展看起来是那么自然和浪漫。“我”知道明娜曾经有一段不太愉快的初恋经历,哪个自诩是丹麦艺术家的男人不过是一个靠女人吃饭的画家,他风流成性却在明娜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他的回信——有一首海涅的诗和突然地拜访,再一次搅乱地明娜的心。挣扎、纠结,明娜依旧选择了初恋。多年后,我依然无法忘记明娜,再次见面时,明娜还是那么美丽的女人却多了几分情绪失落和精神错乱。他们终究是结婚了,可是明娜并不能很好的融进艺术家的生活圈子,女儿的夭折让明娜痛苦万分,最终精神失常直至死去。
这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无论是“我”还是明娜似乎都爱的太卑微,不够果断。
明娜并非是一个世俗的女孩,我到认为她是被自己过度的自尊所羁绊,她太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看法了,以至于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内心。她一直在说:“我没有你想的那么高贵,你会失望的。”自尊与自卑反反复复交错在一起呈现,明娜的恍恍惚惚让我觉得非常疲惫。
书中的“我”真的很爱明娜,得知明娜与前男友仍保持着高密度的书信往来时,“我”是气愤的,但“我”并没有采用卑劣的手段去阻止,依然选择支持、陪伴明娜。当明娜陷入新爱和初恋的两难选择境地时,“我”却并没有给出强大的力量告诉她,“选择我,你一定会幸福的”。
作者对整个故事的讲述是有计划的,第一人称的视角,让这个故事的悲情又提升了一个等级,不是冷眼旁观,而是设身处地。文字隽永、充满诗意,对浪漫的邂逅和恰有分寸的追求、对男女主人公细腻的情感描写,让人沉浸在淡淡恋爱的气氛中,放松且享受。不得不说这本书更具文学价值,是丹麦文学史上一部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杰作。
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亦没有对错之分,也许纠纠缠缠才是爱情的本质。我们都是庸常的人,有着复杂的感情和难以取舍的羁绊,爱、愤怒、怜悯、嫉妒这些扰人的情感隐藏要比释放更难。新欢旧爱都曾经刻骨铭心,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对初恋有着同明娜一样的执着,比起爱人给的力量,我相信自我内心的坚定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明娜选择了初恋,不如意的婚姻生活、女儿的夭折,她后悔过么?我们不得而知,我也不想去猜测。人终将是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的。
女孩子还是应该多读书,从别人的经历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明娜》读后感(四):都是一段三角恋,为啥《包法利夫人》和《明娜》给人相反的感受
爱情,在小说中是被写了无数遍的主题,甚至非爱情小说都要加入感情戏,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打动人的心弦,才能更吸引人。现在网络上的甜文爱情小说更是铺天盖地,但是这类小说多是浅显,无聊,或者根本就是脱离实际的臆想,打发时间还行,真的谈不上有什么文学价值。
关于爱情小说,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争相流传的还是那样有关爱情的文学经典,比如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如本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丹麦诗人、小说家耶勒鲁普的《明娜》。《包法利夫人》和《明娜》有些相似的故事结构,让我总喜欢把两者做横向比较。《包法利夫人》和《明娜》都是讲述的关于三角恋的故事,女主角一个服毒自杀,一个是病死,都是前夫老实巴交,后来的丈夫风流、放荡不羁,爱玛在欠下巨债时爱玛的丈夫抛弃了爱玛,爱玛选择了自杀,明娜的丈夫让明娜痛苦不堪,心脏病复发而病逝。《包法利夫人》的爱玛换来的是人们的谩骂,成了坏女人,贪图享受的代表,而《明娜》中的明娜却换来的是人们更多的同情。为什么会这样,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事情。
《包法利夫人》打破当时的写作模式,爱情结局不再那么完美,女主角不再是理想主义的典型,甚至最后让女主角悲惨死去,福楼拜的语言不再是那种模式化的方式,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表达方式,他的这种突破在当时广受争议,褒贬不一,至少在当时的文学界是非主流。反对者说他写的是垃圾,支持者说他写的太完美了,精彩绝伦,比如他的学生莫泊桑就是支持他的坚定代表,莫泊桑也是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正是这种争议声无形中炒作了这部作品,也炒红了这部作品。女主角爱玛也成了人们批判的对象,她自私自利,爱慕虚荣,抛弃老实本分的丈夫,追求什么富贵的生活,结果被有钱有势的丈夫抛弃,当虚荣不能被满足时选择服毒自杀,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本书中的明娜是一名家庭女教师,书中的男主角“我”是一名普通的丹麦青年,叫海拉德,他遇到明娜以后就深深为明娜的气质所吸引,两人迅速坠入了爱河。正当两人热恋时,明娜的初恋,放荡不羁,多才多艺的斯蒂芬森再次出现在了明娜的生活中,他曾经带自己走出愚昧,教会明娜见识了很多外面的世界,明娜陷入了痛苦的抉择,经过思想的挣扎后,他最终选择了斯蒂芬森,只能和深爱自己的海拉德说抱歉。可是和斯蒂芬森结合后,斯蒂芬森的本性暴露,他的缺点被放大,明娜过得一点都不幸福,正当海拉德和明娜再次相遇,有机会重回于好时,明娜却因为心脏病去世。
《包法利夫人》和《明娜》相似的故事结构,相似的人物组成,相似的结局。爱玛和明娜这两位悲剧女性,为什么爱玛受到的更多是批判,而明娜收获的更多是同情呢。爱玛从来都看不起她的那个窝囊丈夫包法利,她追求贵族生活,当遇到了她要追求的目标时,毫不犹豫抛弃了自己的老公,她后来的老公逐渐对她失去新鲜感后,再加上她对富贵生活的追求,让她欠下巨债,她的不负责任的丈夫不愿替她背负债务也是她咎由自取,她后来的自杀一点不值得人同情。明娜是个善良的姑娘,她爱她老实巴交的丈夫海拉德,也爱多才多艺的斯蒂芬森,但是两个男人同时在她面前出现时,她不得不做出痛苦选择,选择了能带给她更多未知,更多惊喜的斯蒂芬森,后来的悲剧结果人们更多地会认为是明娜遇人不淑吧,她是普通人,不是圣人,她的选择值得大家同情,她更多关注的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而不是什么金钱富贵。我想这些就是爱玛和明娜的一些区别吧。
本书语言非常优美流畅,不亏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也让人领略了北欧凄美的爱情故事,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永恒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