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精选

2021-03-13 00:45: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精选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是一本由朱自清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一):重读经典

  不知何时,国学热又开始流行起来,电视里百家讲坛里对诸子百家、史书集册乃至唐诗宋词的讲解,外面研究孔孟之道的机构层出不穷。《经典长谈,文艺十六讲》这本书是由朱自清先生所著,回想起第一次读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还是他的那篇《背影》,文章不长的篇幅,却表达出了浓浓的父子情,读完着实让人难以忘怀。而在这本书中,作者朱自清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古文经典为我们一一剖析,以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向我们娓娓道来,写成这部通俗易懂的《经典常谈》。

  这本书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经典的重新解读,自说文解字说开去,再讲易经、尚书、诗经、三礼⋯⋯短短十三篇精彩导读,让我们能轻松读懂十三部国学经典精髓,瞬间打开阅读经典的全新视野。人们常说国学经典难读难以理解,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有的人因此学后食而不化,反而失去了信心。在第一部分《经典常谈》里,朱自清先生因循“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和“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这两条主旨,从仓颉造字开始,完整地梳理了汉语言发展演变的框架,他更是以简洁和直白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他对这些经典的理解和感悟,读完使人获益颇丰。

  这本书的后半部的《文艺十六讲》里,先生还教会了我们如何提升写作能力?朱自清以三十年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创作心得,让我们领悟到“如何注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是为《文艺十六讲》,收获颇多。短短十六讲,篇篇都是经典,读完后您会惊喜发现,控制和驾驭文字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也是一种不错的本领,最重要的你会发现,通过先生的指引你会发现祖国的文字是那么的美好,祖国的文化是那么的博大精深,先生的书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

  读完先生本书,你会发现面对浩瀚的文学之海,我们自己就像懵懂孩童一般,先生的文字就像一艘小船,我们可以凭借这艘船在文学之海中乘风破浪。感谢先生此书,让我明白祖国的文化原来是如此的绚丽多姿,只有需静下心来系统学习,才能一辈子受用。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二):做一个靠谱的文化人

  做一个靠谱的文化人——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 我一直自诩文艺青年,觉得自己爱读书,喜欢文学,跟文化人沾点边。 可我最近读完先生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才发现自己的文化多么不靠谱。比如,我知道《诗经》有风、雅、颂,却不知道这三者分别为何物;我知道占卜的《周易》,却不知道具体八卦讲的是啥;我了解《春秋》记载历史,却没认识到它的征实和惩恶的意义……现代人高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习惯了片段式的阅读,精炼简短,却也往往直接使我们了解了结论后忽视了对文化根源的追溯。 幸亏拜读先生此书。书中“经典常谈”部分先生旁征博引,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春秋》、辞赋、诗、文等娓娓道来,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尤其是《说文解字》让我印象深刻。中国的字独一无二,几种造字方法很有意思。象形、指事、会意、是古人的智慧,;形声字最方便,用处最大;转注和假借是用字的条例。先生分析之后,我们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易分类别,知之甚深。 上学时学习先生的散文,觉得先生的《背影》深情,《荷塘月色》清美。现在我崇拜先生的议论文! 我最喜欢先生的《论书生的酸气》一文。文中先生对书生的“酸气”可谓百般探讨。先是分析书生注重自己读书的声调,而书生多失意,这种心情下吟诵诗词,难免“酸”“苦”。文中诸多诗词,大多为自己悲哀酸楚,最为极致的就数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了。破落如他,仍“满口之乎者也”,这种书生的酸气是可笑可怜的。而杜甫“叹老嗟叹”虽多,却心为天下,他是称不上无病呻吟的酸气的,先生对他的佩服也可见一斑。 透过本文,我们不难发现朱先生认同的是为国为民“悲叹”“呻吟”的书生,所以才会在自身重病时,拒绝领美国的救济粮。文中一句话很好“他们渐渐丢了那空架子,脚踏实地向前走去”,就是在告诉世人,丢掉书生的自命不凡,洗去酸气,做一个靠谱的文化人吧。 读完先生本书,瞬间觉得面对文学之海,自己就像懵懂孩童一般。自己那些片段化的阅读和零星的文学知识,实在不足探讨文学,更不足炫耀。感谢先生此书,让我明白文学需静下心来系统学习,感谢先生在我心中竖起一面中国文化大旗。经典必须常谈,文化人必须靠谱。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三):朱自清先生的“真文艺”

  文/文小妖

  原一直以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最佳。岂料,翻看《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后,才发现先生对国学经典的研究也是功力深厚的。

  书中,朱自清先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我国历代的经典古文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解读,满足了一众想要了解国学经典的读者求知欲。同时,书中的第二部分《文艺十六讲》凝结了先生多年来的写作心得及经验,让所有读者从中洞见,任何的写作都是建立在广博且深刻的阅读基础之上,只有读得透,读得广,有所思,有所想,自然笔下生花。

  提及《说文解字》、《周易》、《尚书》、《春秋》等经典著作,许多人都会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一方面因古文的晦涩,读起来相当吃力;另一方面则是对这些经典著作的背景以及内核的精髓不了解,所以总认为这些都是非常高深的学问,因而失了兴趣,错过了与这些经典文字的交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一书,可谓是对国学经典了解的初级入门作品,我们随着先生浅显生动的文字,进入到这些经典的世界之中,从中阅读经典,挖掘古人深邃的思想精华以及过往的历史钩沉。

  先生的每一讲,字字珠玑,一针见血点出每本经典,或每个主题的精华之处。诚如,在《论百读不厌》一章中,针对百读不厌这一主题,先生以精炼,简省的观点道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待经典作品,该以怎样的心态去“百读不厌”;对待小说和诗文,又该怎样以“百读不厌”的读法去吸取其中的精华和营养;同时,先生也提及到历史的演变牵扯着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演变,因而读者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并不能再以“百读不厌”为衡量作品好次的标准……先生在文中分门别类的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剖解,让某些时候,走入阅读误区的我,重新思考自己的阅读方式。

  读与写的关系休戚相关,只有有质量的读,深刻的理解,通透的感悟,才能伴随着妙笔生花的写而来。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亦是每个写作者的基础读物,只有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读懂每本经典之作,去吸取其中的精华,融合自己的思考,成为自己独特的思想凝结,那么写出了的文章才有价值,自我写作能力的提升才能一步步上升。否则,没有深厚强大的文化功底,任何写作历程都是短暂的,终会江郎才尽。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是一部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朱自清先生谈及的文艺才是真正的文艺,深入骨髓和思想的,他的思想精华大抵都包裹在文章中的字里行间,让每位读者受用一生!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四):朱自清先生的“真文艺”

  文/文小妖

  原一直以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最佳。岂料,翻看《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后,才发现先生对国学经典的研究也是功力深厚的。

  书中,朱自清先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我国历代的经典古文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解读,满足了一众想要了解国学经典的读者求知欲。同时,书中的第二部分《文艺十六讲》凝结了先生多年来的写作心得及经验,让所有读者从中洞见,任何的写作都是建立在广博且深刻的阅读基础之上,只有读得透,读得广,有所思,有所想,自然笔下生花。

  提及《说文解字》、《周易》、《尚书》、《春秋》等经典著作,许多人都会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一方面因古文的晦涩,读起来相当吃力;另一方面则是对这些经典著作的背景以及内核的精髓不了解,所以总认为这些都是非常高深的学问,因而失了兴趣,错过了与这些经典文字的交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一书,可谓是对国学经典了解的初级入门作品,我们随着先生浅显生动的文字,进入到这些经典的世界之中,从中阅读经典,挖掘古人深邃的思想精华以及过往的历史钩沉。

  先生的每一讲,字字珠玑,一针见血点出每本经典,或每个主题的精华之处。诚如,在《论百读不厌》一章中,针对百读不厌这一主题,先生以精炼,简省的观点道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待经典作品,该以怎样的心态去“百读不厌”;对待小说和诗文,又该怎样以“百读不厌”的读法去吸取其中的精华和营养;同时,先生也提及到历史的演变牵扯着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演变,因而读者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并不能再以“百读不厌”为衡量作品好次的标准……先生在文中分门别类的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剖解,让某些时候,走入阅读误区的我,重新思考自己的阅读方式。

  读与写的关系休戚相关,只有有质量的读,深刻的理解,通透的感悟,才能伴随着妙笔生花的写而来。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亦是每个写作者的基础读物,只有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读懂每本经典之作,去吸取其中的精华,融合自己的思考,成为自己独特的思想凝结,那么写出了的文章才有价值,自我写作能力的提升才能一步步上升。否则,没有深厚强大的文化功底,任何写作历程都是短暂的,终会江郎才尽。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是一部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朱自清先生谈及的文艺才是真正的文艺,深入骨髓和思想的,他的思想精华大抵都包裹在文章中的字里行间,让每位读者受用一生!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五):会读才会写,写好更会读

  当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时,我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他那篇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反倒是那个最近在网上流传的有关于橘子的那个暗骂人的梗。偏巧这本《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的作者正是朱自清先生。朱先生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曾经所写下的那篇饱含父子亲情的《背影》放今天变成了一句骂人的巧话。

  “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这句话虽然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就已经见到过,可是还是不知道被用来坑了多少人。这年头若是你没有认认真真的好好读几本书,真的是被人骂了不知多少次还不明就里呢。所以说阅读还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并且一定要读经典之作,否则就容易在不知不觉间沦为别人的笑柄。

  顺着当下国学兴起的热潮,也曾经凑热闹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的也买了不少书回来。不过不要说是完全阅读理解透彻了,就是大致翻翻都没有看完几本。为什么弄成贪多嚼不烂的局面?因为看不懂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好,可是也是几百上千年前的产物了,说白了就是代沟太多太深,没有个明白人来为自己指点迷津,单凭一腔热血去琢磨,想要领悟其精髓,还真的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得找位大师来指点一下自己。朱自清先生的这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经典常谈”和“文艺十六讲”。经典长谈从最基本的《说文解字》开始讲起,之后历述《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等我们熟悉名称却又不熟悉内容的经典国学之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为我们剖析古文中的精彩篇章,让读者明白如何去读经典文学,轻松且顺畅的了解国学经典中的精华部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是为什么当下有许多人书看了不少,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可一到下笔写文章就驴头不对马嘴不知所云了呢?说到底还是对文字的掌控力不够啊!在此书的后半部分《文艺十六讲》中,朱自清先生将为读者讲述什么是文学,教授读者如何了解并欣赏文学与你一同分析古今中外知名作者的文学作品,一针见血的点出其中的精彩之处,讲述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一篇篇细致详实的文章带领读者去领悟文字创作的精要,在阅读中学会掌控文字。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说到底,读与写,其实是彼此带动,相互作用的。只读不写,难以真正的将感悟化为己用,只写不读又难以让人吸取更多的内涵营养。关于如何去读,如何去写,朱自清先生在这本书中都已经为我们讲了许多,至于能学到多少,就看个人领悟了。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六):阅读国学经典 提升写作能力

  对朱自清先生的认识,还是中学学过的《背影》与《荷塘月色》两篇课文,之后又买了佩弦先生的散文集,先生的散文文笔精丽,富有诗意与情趣。后来才知道除文学家的身份之外,佩弦先生还是一位学者,他对古典文学和新诗都颇有研究,且因他教师的身份,尤为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与研究。

  这本《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是先生两本书的合辑:《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一本国学入门读书指南,在书中先生对先秦诸子、群经、几种史书以及一些集部进行了详尽的解读;《文艺十六讲》则是将散见于《新诗杂话》《论雅俗共赏》及一些报纸上有关文学、诗歌和写作等方面的篇目精选结集,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写作指南。

  在《经典常谈》的序里,佩弦先生谈到:“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确实,我们作为中国人,首先应当对本国经典有所了解,才有可能对本国的文化有一定的理解,经典是源流,经典是阅读的基础,经典是研究的基石。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要读懂先秦诸子、四书五经等等典籍,首先要懂“小学”,也就是文字学,佩弦先生把《说文解字》作为《经典常谈》开篇第一讲,从形成、演变、造字法等方面勾勒汉字。在这十三讲中,《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尤为精彩,将诗、文的源流发展完整清晰的梳理出来,使得初学者在读过之后对诗文有全貌的认识和了解,由此可见先生学识功底。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佩弦先生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经典常谈》对经典感兴趣,

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

  《经典常谈》是阅读经典的灯塔,是学海中的一叶扁舟。

  《文艺十六讲》的篇目因为比较分散不成系统而不被重视,但每一篇还是有独到见解的。在《古文学的欣赏》中,佩弦先生认为虽然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但青年人并非完全抛弃经典,他们也原意接受这一部分文化遗产,在普及经典方面,佩弦先生提出“四条路”,首先要打通语言文字关,还可以进行翻译、讲解和注释。在《了解与欣赏》里,先生认为阅读文本可以从句式、段落、主旨、组织、词语、比喻、典故、例证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虽是佩弦先生七十年前所作,但至今读来仍不过时,字里行间闪耀着真知灼见,先生平实的口吻读来像是当面聆听先生教诲:多多阅读经典,才能提升自身分析和写作能力。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七):授之以渔,经典常翻

  近些日子里,觉得自己读了不少书,懂了不少新东西,不由地有些膨胀,总是一副很博学的样子,颇好为人师。幸好,百忙之中读了这本大师的经典之作,脑子这才冷静下来。

  朱自清的文章算得上熟悉了,尽管读得不多,但是背影、荷塘月色这样的名篇终是读过的,虽然谈不上十分喜欢,但还是很欣赏,毕竟名篇里蕴含的东西实在是太多,这不是一般人的文章能比的。读完这本《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我对朱大师的认识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如果说《背影》,《荷塘月色》这两篇美文只是让我觉得朱大师不算平庸的话,那么这本《经典常谈》则让我对大师肃然起敬。没办法,作为文学圈的圈外人士,我对朱自清的了解并没有太多,也很少读过朱自清的书,但是翻看完这本《经典常谈》,我便彻底被朱大师圈粉了。

  《经典常谈》是大师的名著,被誉为“读书指南和写作指南”,这种档次的书,本就不是我这种伪文艺青年可以评的。但正所谓见仁见智,尽管自己水平低,也可以谈一谈读《经典常谈》的收获,这就像《倚天屠龙记》里所讲,郭襄、张三丰和觉远大师三人学习九阳神功一样,峨嵋得其博,少林得其深,武当得其纯。三人的境界不同,但是学习所得也各有不同,谈不上谁得到的多谁得到的少。尽管我个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读完这本《经典常谈》能够得到收获,那就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朱自清那个年代,的确是个大师辈出的年代。这本《经典常谈》可以看出朱大师的文化功底之深厚,同时也可以看出朱大师治学之严谨。当年的一代人是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现代人则带有更多的功利心,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除了对朱大师的敬佩之外,这本书也激发了自己阅读经典的兴趣。书中提到的文艺十六讲,其实都是古典名著中最为经典的部分。本书的前半部分,大师为我们一篇一篇地做讲解,后面部分则是提纲契领,为我们传授读书和写作的一些技巧。可以说,前面的是例题,后面的是公式,大师先着我们学习特殊案例,然后总结一般规律,我们之后才能利用一般规律,支读特殊的案例,这也正是常见的教学规律,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

  这本《经典常谈》,大师不仅仅是在讲经典,其实也是在讲学习,讲读书,讲写作。我们可以通过大师读经典的过程去体会如何去读经典,如何去写好文。当然,大师的水平之高,可能令我们这些读者无法一下得其精髓,但是大师口语化的行文风格却带给了我们太多的亲切感,我们就像在清华园里听一位亲切的老教授上课一般,并没有想像中那般晦涩。

  毫无疑问,这本《经典常谈》是一本需要读了再读,看了再看的书,是一本应该放在案头常备常翻的书,这更是一本朱大师授之以渔的书。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八):经典常读

  这几天有幸拜读了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收获颇丰。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很欣喜的。先不说名人大家之作,光是随手翻阅一下目录,也能看出是一本需要虚心学习的好书了。与一般的小说、随笔不同,这本书绝不能以悠闲之态囫囵吞枣便略过了事,学术性极强的读本,需要平心静气细细品读。也正因如此,不免有人在读时觉得枯燥难啃。

  这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经典常谈”,也是单独出过一本集子的部分;第二部分是“文艺十六讲”,收集了十六篇朱自清先生相关的文学论著。前者为“汉语言”的细析,后者是“文学”的畅谈,合二为一,便是“汉语言文学”。这对作为准中文系学子的我来说,可谓是拾到宝了。

  先说第一部分。朱自清认定,“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训练是一般人文化教育的必要内容。但我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为使一般人有兴趣去接近它,作者在书中用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菁华。常谈不囿于陈腐的旧学框架,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读来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可见出一种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作者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而我在读时,也确实看到了不同于古文化以往的枯燥形象的解读。

  图文并茂有助于形象化地将古典文化传达给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对那几本经典的印象仅局限于“四书五经”的名号。高中时为了应试把“四书为哪四书”“五经指哪五经”的答案背得滚瓜烂熟,而后只有机械化地把那几部著作捆绑记忆,从未想过深究每一部到底讲了些什么。在《经典常谈》中,我第一次了解了几本古书的大致内容,也对写作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作了大致了解。枯燥乏味的知识点通过作者轻松又不乏严肃的语气变得灵动,而那只“船”,也确有把读者带入经典的魔力。 再谈第二部分,即“文学”部分。后半部分是我最喜欢的话题,相对于语言学和离生活较远的古文化,我更愿意亲近离人性与艺术更近的文学。

  在第一篇文中,朱自清先生便提出了“什么是文学”的论题。“文字的作用不外达意表情,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学。文学有三种性:一是懂人性,即要明白。二是逼人性,即要动人。三是美,上面两种性联合起来就是美。”

  朱先生在十六讲中也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对国学教材、学生习作等方面作了论述。其言之有理,理之精确有力,鄙人也只有观摩仰望的份,不敢亵渎,只得在心里记下他对学生们的每一句指导与教诲,希望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加沉稳细致,对知识、对文学、对自身素养的提升报以严谨认真的态度,不做“穷酸的读书人”、不读不写“低级趣味”之作。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还未入门的中文人来说,可谓是一个引路者的作用。关于国学经典,关于文学文化,虽未得细枝末节,但也有大体的轮廓方向。正如作者所说,读者将其当作是一艘船,从平涸的细流行到经典的海中去。相信有这本书的引荐,在日后的深入研究中,会免得走些弯路。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九):品经典,悟人生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朱自清先生,喜欢他的文章,他的文章似乎很有感染力,深深地吸引着我。所以收到这本书时我是很高兴的,刚一收到时,我就迫不及待的去书中遨游一番,迫切的去体会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世界。

  读书时我们常常迷惑,常常存在着许多疑问,譬如,对于我们如何阅读国学经典?这本书的作者朱自清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古文经典一一解读剖析,写成一部通俗易懂的《经典常谈》。自说文解字说开去,再讲易经、尚书、诗经、三礼⋯⋯短短十三篇精彩导读,让我轻松读懂十三部国学经典精髓,瞬间打开阅读经典的全新视野,读了这本书,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外书中还教会了我如何提升写作能力?朱自清以三十年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创作心得,让我领悟“如何注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是为《文艺十六讲》,收获颇多。短短十六讲,篇篇都经典,读完后您会惊喜发现,控制文字是一种愉快,也是一种本领,最重要的你会发现,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文字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吸引你。

  对我个人而言,我最喜欢这本书中诗经这一部分了,因为我个人爱好诗经,喜欢那种韵律美,我觉得自己读诗经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提一杯茶,拿着一本书去树林中静静地品读,是世间最快乐的事情了,偶尔再伴有小鸟的鸣叫,那就更加美好和安逸了!我觉得世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此。

  对于易经这一点知识,我似乎兴趣不很大,看的时候很费解,用的世间也不多,这让我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另外,我也深深地明白了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纵然可以放弃,但是也不能完全的放弃,也应该试着去钻研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点,俗话说“读的多了,知道的才多”我深刻的了解到,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我们应该坚持去做,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我们可以试着去培养兴趣,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加优秀,更加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喜欢的是什么。

  以前我读过《尚书》,所以对于这本书中的尚书部分记忆犹新,对它别样对待,自从两年前开始读《尚书》,我对此书的兴趣《尚书》喜欢感一直不减。这次有机会再次读尚书,我很是激动和开心。有朋友问我,《尚书》不是很难读吗?你怎么看得津津有味?难道你全都能理解吗?我摇摇头,对他说,并非我古文很好,而因为难易是相对的,古人曾道“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我觉得《尚书》文辞古奥,但是《经典常谈文艺16讲》这本书中语言通俗易懂,可以很快,很简单的就了解读懂书中的知识点。甚至可以说,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也必须读尚书了解尚书。然而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些尚书的知识,这是很不错的。渐渐的我发现了,通过读这本书,我渐渐的了解了一些尚书方面的知识点,知道了一些很经典的知识,读古文可以让我得到跟好的熏陶。我爱诗经和尚书。

  读的书越多,我越会发现,读书时的我似乎是最快乐的,每次我不开心时,去书中总能找到快乐,书好像是我的快乐的源泉,让我深深地陷在其中,无法自拔,我爱读书,更爱这本书。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读后感(十):畅游经典,与文艺为伴

  一接触到“经典”一词,我所存储的文字就有了捉襟见肘之感。好像我所知道的文字都与经典隔着一段距离,也可能是因为“经典”“文艺”在我心里是高大上的存在。经典之与我,就是高山上的雪莲,只可遥望,不可轻嗅。我遇上经典,就是下里巴人遇上了阳春白雪。《周易》、《尚书》、《说文解字》、《史记》等等这些古文经典,我一直认为它们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属于看不懂系列。最近我接触了朱自清先生著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这本书,终于改变了一点我对“经典”的看法。 提到朱自清先生,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他的名篇《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等文章一直入选语文教科书。他的文章素朴缜密,语言洗炼,极富真情实感。他是公认的“美文大师”,读他的文章,有一种欣赏美的感受。所以每次看到朱自清先生所著的文章都会沉下心去读。这次的《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也是一样。 随着百家讲坛和中国诗词大会的的热播,国学热也一度兴起,越来越多人的开始重视国学文化的研读。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国人终于不再闷着头往前冲,而是可以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经典文学了。但是,对于这些国学经典,我们可以听文学大家去讲,对别人朗朗上口的古诗词也是心向往之,却不愿静下心来手持素卷去阅读。我想,这还是与我们不知如何去阅读晦涩难懂的古文有关,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自清先生在序中也指出,有很多人为了启发一般人亲近经典的兴趣,做了大量功课,诸如把经典文学直译成白话文,把人吸引到经典的大道上去。他认为《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就是引领读者航到经典海里的一艘船。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典常谈,有十三个章节。在这一部分作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古文经典一一解读剖析,写成一部通俗易懂的《经典常谈》。在第一个章节,作者从仓颉造字开始,我国文字的演变梳理了一遍。所有国学经典的流传都离不开文字这个媒介,作者从《说文解字》开始,更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还有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都被作者一一解读,并对它们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追溯。这就为读者理清了时间点,以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剖析解读,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文艺十六讲,共有十六个章节。在这一部分,作者从什么是文学讲述,对于文学一词,一直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阶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作者还在这一部分引用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胡适之先生的说法,文学就是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秒。当然这一说法,在当时并没有取得所有人的认可。作者还从古文欣赏谈到教本与写作,为提高写作能力做了注解,让读者领悟“如何注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在《诗与幽默》一章中,我看到了诗里的幽默,不是所有的诗都是含蓄优雅的,也有一些诗是诙谐的,读来让人会心一笑。感受诗里的幽默,也不泛是件趣事。《文艺十六讲》,短短十六讲,篇篇都经典,你会发现控制文艺是一种愉快,也是一种本领。 读了《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使我明白,经典文学也是充满趣味的。愿每个人都畅游经典,与文艺为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