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与生生读后感100字
《一本与生生》是一本由杨立华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与生生》精选点评:
●对我来说有点难读,讲过的比较好理解。
●系统理学
●理一元论之要害仍在于理气关系。杨子以体用论视野下的「理生气」解读理气关系,并将诚体理解为生生,真乃发前人所未发。只此一处,便可谓学界里程碑式之著作。虽其著作或有时而不彰,其结论或有时而可商,其思路与方法,实嘉惠学林。窃以为,治中哲者不可不读此书。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幻中。大程子此言,可用之于此。好书。
●凭我对宋明理学的浅薄了解,我无法评断这本书在学理上对理学的发展有多大创建,但是,纯粹思辨而缺少论证,让我觉得这本书是不够厚重的。作者希望以思辨的形式重新写作中国哲学,这点无可厚非,但用现代汉语来重新言说古典哲学,总是缺少一层意味,而这些西哲语汇能否传达中哲义理又是需要论证的。读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作者想以西哲思辨方法来进行中哲学理阐释,以克服中哲的境界型感受型的弊端,但我恰恰觉得学理上无所收获,反倒是“哲理”体悟到了不少。
●照亮
●很难说杨立华老师这本书究竟如何评价,杨老师自己一直在说自己做的是哲学史的工作,但读之差不多快忘了这是在说中国哲学。这样的写作的确是一种伟大的尝试,但难免让人有不适感。
●说实话,略失望
●这么好的书,顶一下
●读罢另一著作之后 觉得以现代汉语写作中国哲学的态度当值五星
《一本与生生》读后感(一):读后感。。
此书是一部面向根源性问题的当代中国哲学著作。在哲学终结的论调甚嚣尘上的当下,进行根源性的哲学思考无疑是需要相当的勇力与胆魄的。在思想层面,我们的时代似乎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诸学科的急速发展之下,哲学的领地不断退缩,甚至沦为具体学科的附庸,根源性思考几成过时、多余之物;另一方面,学科细分、知识割裂的现状难以为任何思想与价值观念奠定坚实确定的基础,对于世界的整体理解、对于价值的根本确信随根源性的哲学思考一道缺席。而同处困境之中的当代中国哲学,却长久安于一种缺乏逻辑系统与论证品格的、一味强调体证或直觉的思想形态,以至于其哲学身份本身都遭到质疑。可以说,这个时代的中国哲学,如果仍欲以真正哲学的面貌再度登场,那么就必定需要一番宋儒所言“自明吾理”的思想壮举:直面当代问题,以体系化的、一以贯之的原则对天与人、宇宙与人生进行根源性的追问,以极具说服力与思想品质的道理为自身坚持的价值立场做出确凿无疑的论证。杨教授的这部著作,作为“汉语哲学的一次当代努力”,正是承继宋儒“自明吾理”的精神方向,在哲学被宣称为终结的时代,以极大的勇力做出的思想的历险。
《一本与生生》读后感(二):关着屋子自high的中国哲学
真·“自立吾理”:听说西方觉得这些挺成问题的?没事咱不理他们,说咱自己的。建议杨子还是别来祸祸哲学了,好好搞哲学史不好吗……(估计他的“魄力”也不允许自己只搞后者了)
书里充斥着各种预设先行,披着理性概念论证的外衣实则都是想象和意见,破绽百出,缺乏逻辑的一贯性(当然他自己觉得很一贯)。杨子还是太迷信一些传统概念和思路,学西哲学了个皮毛,又来嫁接到理学上,搞得里外不像。举个例子:一开篇论证世界没有开端,等于康德二律背反的第三组正题,却根本不管反题了,完全是个半截子论证。还反复说世界的无穷变化基于经验常识,常识不背这个锅好嘛……好我就承认你说世界是无穷变化的,可朱子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这明明是个有开端的生成论,说到这杨子又一笔带过,不提什么无限的可能性在无限的时间内都该发生的话了。
归根结底杨子还是急着“重建中国的形而上学”,那你倒是先把康德,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等等西方这两百年来对形而上学的清算给打回去啊。杨子可倒好,直接“自立吾理”给自我麻痹了,这可能是很多中哲研究者眼高手低的心态的一个剪影了。我觉得还是先搞清楚西方都说了啥再加入讨论吧,不要总有种“可算轮到我说话”“世界哲学的未来在中国”的蜜汁自信。
《一本与生生》读后感(三):对伟大哲学家朱熹“理一元论”的复现
作为一次纯粹以汉语写作的原创哲学的尝试,此书绝非是无所依傍、自造新说,其立足点依然深植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丰饶土壤之中。书题“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已透露出作者创作的立意在于复现伟大哲学家朱熹的“理一元论”,并以“理一元论”的理论形态阐述“生生变化”这一中国古代哲学传统对于世界与人生的根本理解。全书始于“诚体与生生”、“无独必有对”,终于“中论”、“仁说”、“四德”,结于“一本”,正是对周敦颐《太极图说》、朱熹《太极图说解》上起“无极太极”、“动静阴阳”之天道观、下达“仁义中正”“立人极焉”之价值论的一本贯通的哲学体系建构的摹写。在具体写作中广泛汲取了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等两宋道学家,及儒学传统之外的庄子、王弼、郭象等思想家的哲学洞见,对于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在历史上的开展、演变过程均做了回顾梳理,使这本哲学著作具备了广阔的哲学史视域。此种立足于哲学史的哲学创作方式,亦非一味的守旧与复古。本书并未拘泥于“理气”、“阴阳”等古代哲学的常用概念及文言表达方式,而是根于现代汉语的语言处境,大胆运用“肯定”、“否定”、“形式”、“质料”等已经融入当下中文语言的西方哲学概念,对于西方哲学的逻辑推理方法亦多加借鉴,作为具体思辨展开的话语基础。自然,在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核下,这些源自西学传统的概念与逻辑表达已经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与西方哲学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参照与对话关系。
《一本与生生》读后感(四):有触到内在生命的感觉
虽然这本书被某些“正统派”评为“四不像”,但是还是有很多深刻的见解的。
和牟宗三一样,杨老师居然也喜欢借亚里士多德“形式—质料”二分来阐释。
但意外的是,杨老师不反对“心学”,其实也不奇怪,事实上朱熹和陆九渊也不是像奥古斯丁和佩拉纠那样有根本上的决裂倾向,佩拉纠的“自助天助”在奥古斯丁那里简直就是渎神,等于是说上帝无能,然而我们现在来看会觉得奥古斯丁非常无理取闹,反而是佩拉纠倒是个先知,但朱熹和陆九渊的矛盾却没有这么大。
令人惊讶的是,宋明理学对于人心灵结构的分析已经到了非常细致的地步。而在“知”的内部,杨老师也做了“闻见之知”“德性之知”和“性灵之知”的区分,并指出“知”根源于“用”的实践也指向“用”的实践,这与亚氏“人天性求知”有所不同,其实蛮东方味的。
在政治哲学领域批判了“自然权利论”,俺对“自然权利”所知甚少,这里我可能要多下功夫。
批判“单向度的思”,因为会割裂整体的生存境域。这些都很有道理。
其中167、168页的“公正”写得很好,不“乌托邦”,也不“异托邦”
163页的“人对物的陶冶”令人浮想联翩
妙就完事了
《一本与生生》读后感(五):在中哲本体论的重构上又进一步
从述而不作的最早一批纯思想史学者,到30年代生人的李幼蒸、许抗生这一代学者提出的所谓“符号学的新仁学”、“以道为自然规律的新道家”,经由50年代生人的陈来的“仁本体”直到二十年后的杨子的“理-诚本体”,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呈现出越来越不避谈本体论的倾向,这是个好兆头。
许抗生先生在17年北大的讲座上回答听众提问的时候还一再强调“在后现代主义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现代道家应该抛弃本体之道,把道解释为自然本身固有的规律”。而不同于老一辈学人视本体论为前现代渣滓(启蒙视角)、在场形上学枝蔓(海德格尔视角)、基础主义余孽(后现代视角)而畏之如虎,感觉杨子这一代人已经充分意识到本体论言说在中哲话语内的不可避免性。援引各种西方资源来消解中哲传统里本体论的努力已经蕴涵了这样的前提:中哲里被习惯性称作“本体论”的思想与Ontologie于根源上是同质的,因而它必须与西方传统一同在现代语境下被颠覆:因此这种努力在消解中哲的所谓“前现代”特质以使之与祛魅的“现代生活”相适应、把形上形下的殊绝拉扯成平面的同时,也就实现了其自身消解。
接下来我们可以这样进一步发问:“将仁本体或理本体设立最高实体、以实体为主动者驱动个别的受动者(存在者)的路数是否仍不足以与Ontologie在原则上区隔开,以凸显中学自身的特质?”“以四因解说形上到形下的落实是否有未尽之处?”“由对存在者的追问所推出的理性的抽象者是否足以在中哲语境下担任哲思的终极视域/是否有必要从郭象意义上无能的本体重返自然之物?”这样我们就从“讲不讲本体论”的犹疑阶段推进到了“怎么讲本体论”的阶段,中哲重建的意见簿里或许就能从新理学之外涌现出更多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