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前半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沈从文的前半生》是一本由张新颖著作,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沈从文的前半生》读后感(一):有情
作者在这本书里简直隐身,把自己藏得很好,让人觉得这就是沈从文的人生,没有包装,没有评论,就这样简单、真实地展开,就像沈从文的小说一样,一条长长的河,直接流到我的心里。后半生、前半生,真的有那么大的分别吗?外人看到的好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沈从文,而在我看来,不写作的沈从文依然是那个心情柔软、多情的湘西少年。即使老了,看上去白发苍苍,皱纹满面,他的心依然不老。他周围的那些人,徐志摩、林徽因、金岳霖、巴金、萧乾、汪曾祺,也都是这样的人。他们对学问或者文学如痴如狂,在人生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童稚的天真。
《沈从文的前半生》读后感(二):湘西雨后林水空
今日窗外亦有雨,早午饭都食米线,吃时味道极好,只是米线的味重,久久积于腑肺,不得畅快。隔壁宿舍没电了,故来我们宿舍“避免”。雨下得频繁,看这本书又大多时是躺在床上完成的,草率也。可是对于沈从文先生的喜欢可谓是宁肯百里不出门,亦不肯生不逢沈先生书。笔意畅快,写湘西便写湘西,杀头,苗寨,斗殴,阮陵,茶峒……吊脚楼上的细眉白面女,对着数帆成影的碧江卖弄风姿,那船上新鲜的生命赤着脚心头泛起情上的浪来……陈渠珍的军队里,有那样一名书记只,瘦削而身板挺直,眉关时而紧锁,时而又舒展着临帖,看河滩上行刑。小小石砾街上,沉闷的烟雨里跳动着不知怎样的脉络,屋檐伏街,片云积雨如墨汲水,前方是怎样的世界呢?
《沈从文的前半生》读后感(三):无
随写。留在脑海中的片段:民国军阀时代的战乱;百姓生活的困苦;从军生活到北漂;那个时代宽松的言论环境。
宁为太平狗,不做乱世人。从书中大抵可以窥见: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饿殍者使得野狼都吃胖了,路边见孩童挑着两个人头竟司空见惯。沈家祖上也算是富裕家庭,父亲从事革命被抓,此后家庭衰落,生活困苦,可想普通家庭的困难更甚。沈从文还是有几个有势力的亲戚的,投奔过军中不少人。对书法,文学是真的热爱。所以在军中坚持看书,练字,即使战乱行军,也随身带着字帖。结束从军后一人到北平闯荡,当时并没有目标,只是想着出去闯。不停地创作,但是得不到赏识。生活环境极差,但热情依旧,一切都是对文学的喜欢。
喜欢一件事情很简单,但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能坚持很难。理想和现实冲突的时候,如何做出选择?也许你会暂时妥协于困难,但是不要永远不要放弃内心的想法。
《沈从文的前半生》读后感(四):沈从文的前半生
失恋对于一个感情恳切的人来说毁灭性的打击,但对一个感情恳切的作家来说或许是一种帮助?如果可以选择,有多少人愿意以爱情的丧失换取这种成功呢?幸好沈从文最后还是赢得了他的爱。 右上是合肥张氏四姐妹中的三姐张兆和,和沈从文互称,三姐,二哥。一看就是非常阳光活泼的女孩子。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然而时代更大的不幸正在降临。历史的波涛汹涌之下,没有一个人能够逃避。这才是悲剧。一个人太固执己见,对爱情,可能迎来眷顾。但是在文学观甚至价值观上固执己见,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沈从文就像一条奔腾的溪流,因为水质或者说流向的不同而不能归依到“群”中去。他倔强的本性,顽野的姿态让他在这个时代里受到了无数诋毁,明枪暗箭如何防御?他没有回答。常态性的沉默,偶尔又忍不住表态和反复论说自己的观点,这似乎会形成一种更偏执的印象。面对这个乱糟糟的现实社会,不能不把事想得远一点,深一点,他担心自己对于时事的论说又“错误”。他不是不知道这种处境,想呼喊却不知道向谁呼喊。曾经写信给表侄黄永玉诉说自己的心境,然而他亦无法。
《沈从文的前半生》读后感(五):半生一梦,一梦半生
在历史长河的不朽星辰中汲取成长的养分。那些载入史册的巨人可能出身各异,但成熟独立耀眼的过程都不尽相似。
他会有一个领路人。沈的领路人就是文先生,或许他的名字也与文先生暗含关联。在十几岁的懵懂年纪,有一个人给你描绘了外面的大千世界,一切都与湘西小镇和晦暗军营那么不一样,这该勾起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多大的求索欲望。如此便种下了一颗走出去的种子。
北平,上海,武汉,青岛,昆明,前半生走过了中华南北的人,所见所闻定有见地,每一个地方遇到的知己伯乐,都给这个湘西土娃莫大的支持护佑。缘分也让他遇到一生的伴侣和幸福的家庭。
抛开外界的支持和顺遂,剩下的是无尽的勤勉和坚持。每年都有作品,日日笔耕不辍。勤能补拙,老话从不骗人。勤也能让人不困于初试学考的失败和屡次出版中断的贫苦。似乎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你不停下笔,笔下有字,字间有风。
而最后停笔也不是因为江郎才尽,而是慧入时宜。半生付于文坛,在千载文史中也留下淡然一笔。这样的前半生,现今也未必能再找出一二。时代造英雄,英雄也造时代。半生一梦,一梦半生。吾辈断不能负好时光。
《沈从文的前半生》读后感(六):沈从文的前半生
沈从文在他的那个时代,可谓是一种“突兀”,不论是生活,又或是作品。当然这个“突兀”不是贬义词,只是想反过来说他的特别。试想一个出生于湘西乡下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如何以后能辗转于各大名校授课,并发表了大量受胡适和徐志摩等当时名流所青睐的作品呢?这难道不特别吗?粗粗的看,似乎不可思议,追根溯源,仿佛又是一种必然。
一个人何以做到可以逆时代之潮流,对于沈从文来说,源于他非同一般的经历。虽然书里讲得甚是详细,不过有必要再走一遭。他的祖父是湘军的一名重要将领,所以他从小也被寄予成为一名军人的厚望。他的祖母是苗族人,生了他的父亲沈总嗣,这是他许久过后才知道的。他的童年与常人甚是不同,他是在死人堆里玩大,见死人司空见惯。后来参军剿匪之中,见杀人砍头更是平常。《从文自传》里也详细讲了这段经历,讲得如此平淡,仿佛与自己无半点瓜葛似的。从外人来看或许是麻木,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这可能就是沈从文认识生命的出发点。
外人看来,这些大作家的职业之路都一帆风顺,但也并非都是如此,特别是沈从文,这一路走来甚是艰辛。最开始写作的时候,四处投稿无一不以失败告终。中途也在北大旁听多年,幸得有人推荐遇到胡适,徐志摩,才正式踏上创作之路。以后在青岛大学也好,战时的西南联大也好,也都围绕“创造”来授课。同时来来回回与人一起创刊,出版。(最开始的丁玲胡也频,后来的徐志摩,再后来的朱自清等等。)回过头来看,还是一份不忘初心的坚持吧。可能说坚持又不太好,因为这并非是用意志或是环境来决定的行动,而是一种自发的追求。然而在1948年以郭沫若《反动文艺》为主的对沈从文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让这种追求戛然而止。面对“凡是有利于人民解放的革命战争的,便是善,便是正动”,沈从文却变得不再回应,而是踏上了他后半生的另外一条路。
《沈从文的前半生》读后感(七):寂寞孤独到找寻智慧的光辉
了解沈从文先生的生平,一些重要的节点,总有一些重要的人对他产生深远的影响。
孩童时期,他是顽劣不思进取的熊孩子,恰遇到田名瑜老师潜移默化的以身作则,浪子回头“一心向学”。
投身行伍,看杀人直到乏味,幸得有趣人军官萧选卿、文颐真,前者建议其更名“沈崇文”,后者曾留学日本,好读《词源》,劝沈学些好的。此二人与沈从文的交谈共事,形成一种“知识互换”,引发沈从文的敬畏之感,第一次有了想要探究知识的渴望。
在陈渠珍身边做书记,陈渠珍天不亮即起床,平时极好读书,以曾国藩、王守仁自许,看书与治事时间几乎各占一半,往往读书至深夜还不睡觉。沈从文大受感染,作为陈的书记员,经常要为陈治学抄录书中的段落,沈从文忙于旧古籍、书画、古董知识,终于【对人类智慧光辉有所领会,发生了及宽泛而深切的兴味】,“这分生活实在是我一个转机,使我对于全个历史各时代各方面的光辉,得到了一个从容机会去认识,去接近”。凤凰三杰中的湘西王陈渠珍,在沈从文上升的精神世界之中,不得不说是一个浓墨重彩的辉煌人物。读《艽野尘梦》的传奇,会有更多的佐证。
姨父聂仁德(与熊希龄同科进士,陈渠珍少时的老师)对沈从文的思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与部队中的长官、绅士阔佬截然不同,“这是第一个影响我思想发展的人,我的幻想更宽,寂寞也就更大了”
待续2020年1月20日
《沈从文的前半生》读后感(八):如果时间就停在1933年
《前半生》读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想写点什么又一直拖着没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想说的太多了,却变成了一时的语塞。回头看《后半生》才发现,居然那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时间真是魔鬼。看《后半生》的时候似乎流了不少眼泪,而《前半生》没有。眼泪为《后半生》流,是因为被那大痛感动了,而这一次,泪水没有流下来,它在眼里打着转。同样是感动,这一次的感动有点暖,有喜悦。这是看《前半生》最大的不同。
这段时间看了好几本书,似乎多少都和老沈有些关系,可能都是《前半生》的后遗症。突然在想,到底被书里哪些打动到了,那么多,从哪儿说起。想来想去,被书中第一次戳到心的那一段,记得尤其清晰。
在讲到随军流转、从杀人中学到人生一课时,书里有这么一段:
还有一件印象极深的事是,商会会长年轻的女儿得病死去埋葬后,当夜便被本街一个卖豆腐的年轻男子从坟墓中挖出,背到山洞中睡了三天,又送回坟墓里去。这事为人发觉,卖豆腐的男子押解到清乡司令部,随即就地正法。临刑前,沈从文有机会跟他说过话——我问他:“脚被谁打伤的?”他把头摇摇,仿佛记起一件极可笑的事情,微笑了一会,轻轻的说:“那天落雨,我送她回去,我也差点儿滚到棺材里去了。”我又问他:“为什么你做这件事?”他依然微笑,向我望了一眼,好像当我是个小孩子,不会明白什么是爱的神气,不理会我,但过了一会,又自言自语的轻轻的说:“美得很,美得很。”另一个兵士就说:“疯子,要杀你了,你怕不怕?”他就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怕死吗?”那兵士被反问后有点害羞了,就大声恐吓他说:“癫狗肏的,你不怕死吗?等一会儿就要杀你这癫子的头!”那男子于是又柔弱的笑笑,便不作声了。……我记得这个微笑,十余年来在我印象中还异常明朗。
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眼泪一下涌入了眼眶,读到“他依然微笑,向我望了一眼,好像当我是个小孩子,不会明白什么是爱的神气”这句的时候。
爱的神气、微笑、有情,这些似乎能溢出香气的辞藻好像就渗透在《前半生》的各个角落,而最美好的一切都在1933年湘行河上行船时化作了一个完美的“时空胶囊”。那一刻,我在想,如果时间就停在1933年有多好。
属于《前半生》的泪水,充满着骄傲与欣喜,它们没有从眼中滑落。
《沈从文的前半生》读后感(九):从文何以成为从文——审时度势何妨 从文半生如梦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传记,几乎可以说是用引文搭建起的一本书,作者不自觉地追慕本雅明的写作理想,大量引述沈从文的各类文字(题记、散文、书信、小说、文学批评)以及同时代人(如胡适、朱自清、施蛰存)的回忆与评述,穿针引线的“绣花”功夫由此可见一斑。
全书追溯了沈从文的前半生,展示了时代与作家(抗日战争、西南联大)、作家与作家(京派文学团体、徐志摩等师友)、作家与作品(《边城》《湘西》)的同构互生关系,刻画了一个敏感、善良、勤奋,既傲骨铮铮又自卑自怜的“乡下人”形象——一个天才的传奇记录者,一个始终对湘西大地怀着“爱与凄楚”的文学家。
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少年生活之于作家是一座富矿,源源不断的素材、新奇诡异的故事、活灵活现的方言,是激发作家灵感的宝库,是哺育作家才情的乳汁,最大限度地影响作家的文学趣味、美学风格、写作立场。
沈从文信奉的是真善美,他以小说为城,构筑起“希腊小庙”,只为供奉“人性”——在那个年代,就有了人的自觉、文的自觉。然而他也不是象牙塔式的“为艺术而艺术”,边地传奇、边缘者(士兵、苗民、巫师)是他这个流落到大都市的“乡下人”念念不忘的写作主题。
尽管他的一些有性心理意味的小说与当时抗日救亡的主基调格格不入,加上其秉持的五四新文学立场,对一些政治主导文学现象的批评,以及个人天性中对政党派别(战国策派)、政治运动的排斥(读经运动),把他自己弄到了两面不讨好的境地——左翼作家攻击谩骂他是“黄色作家”,而右派势力的政治审查制度,让他的一些书被大幅删节,甚至不能出版。
这种遭遇,应该是沈从文所始料不及的,政治为何物他是完全隔膜的,他只不过是安徒生童话里那个快人快语、实话实说的孩子罢了。沈从文这一夹缝中的尴尬遭遇,是时代使然,也是个人使然,更是一个独立人格的必然归宿,可以与“历史中间物”鲁迅先生媲美,荷戟独彷徨,知音有谁晓,——在这一点上,两个不无芥蒂的文学巨人,殊途同归、不期而遇。
如果天随人愿,沈从文能从容自在地写出如同《边城》一样的《十城记》,那么其文学成可以达到何种境界、何种深度、何种影响呢?
只可惜,历史不容假设。时代巨浪裹挟之下,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没有谁能全身而退,他只能无奈地搁笔,远离心爱的文学创作,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与一声长叹……
《沈从文的前半生》读后感(十):永远的湘西赤子
刚刚读完沈先生的前半生。比起新颖老师之前的后半生,前半生大部分的章节是摘录沈先生自述、他人论述中的材料构成的。作者真正的作用是串起了这些零散的史料,通过沈先生自己笔下,旁人记述中的叙述,渐渐拼出沈先生前半生的人生历程,以及在其中的所思所写所为。
人一生有些选择后来回头看,极为惊险,当时却浑然不觉。沈先生的前半生最大的抉择,应该就是20岁时,身无分文从湘西来到北京求学。倘若沈先生早年继续没有觉知的,在湘西的军队中浑浑噩噩下去,也许世人就不会看到湘西如梦如幻、美丽表面下流淌残忍的风土人情了。湘西是沈先生一生的灵感源泉,私以为关于湘西的文字也是沈先生最好的作品。
通过本书追踪沈先生生命旅程的过程中,也能看到当时中国近代文坛上,发生过的种种主张的碰撞,这些尤为难得。关于这一时期的文坛,当下的我们缺乏全面的了解。只知道几个标签化的名头,左翼、鸳鸯蝴蝶派、新月派等等,却浑然不知这一时期的文坛灿若繁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声音。沈先生在前半生的写作生涯中,同样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研究同时代的作家、文坛,教授新文学(在各大学校任教)、传播新文学(不断的创办刊物)。尽管沈先生的杂文评论,不断地在给自己招惹非议和攻击,但是沈先生的前半生一直秉持了不吐不快的湘人本色,不惧不馁,依然故我。这一时期的文人,大都如此秉性,天真而激昂,尖锐而纯粹。
这几十年,中国历经战火,风雨飘摇中的个人命运,愈发看到沈先生及其同时期文人大家,共赴国难时的安之若素。同样令我感动的,也是文坛中涌动的温情。不论是沈先生于微时,郁达夫、徐志摩、胡适等给予他的帮助,还是他后来对卞之琳、萧乾、汪曾祺等晚辈的提携,也许中国文脉传承千年而不衰,正是由这些文人气节所支撑下来的。
以我浅薄的理解,我觉得沈先生应该是个人文主义的学者。我特别喜欢书中那段他写的纪念朱自清先生的文字“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素朴不可分。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品质”实更重要。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 把人当做人来感知理解。而不是作为政治或是舆论的工具,这应该是沈先生一直坚持的态度,但无奈大时代的背景,让个人微小的坚持显得愈发悲哀。疾风骤雨般的后半生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