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是一本由张新颖著作,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4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精选点评:
●他没有徒然半生受难,也没有虚度短暂的余年。如果去年在甘肃时能读得此书,以那时的心境,定会比现在获得更大的启发和精神力量。
●好喜欢好喜欢…
●时间绵延不绝,个体生命从头到尾,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但是,一个伟大的个体,却能奋力凿通自己生命的头和尾,既向前延伸也向后延伸,他从在他之前的过去时间里源源不断汲取丰富和支持自己的力量,他把自己的一切安排、托付给在他之后的未来时间。
●2014年收获杂志刊载,我买来并未认真读。那一年我处于混乱浮躁中。今日读完前半生,再读后半生,第一章结束,只想流泪。沈从文独自面对时代和政治风潮,没有同代人陪伴。尝试自杀前后,他数次感慨人生可悯。新时代所要求的文学,要从信字而非他所习惯的思字出发,他只能封笔转向。2019.3.3。断断续续读了两周,今天才读完,一个可以无限深入体会解读的人,几句话不足以形容。对时代和自我关系有清晰认知,主动做出选择。大块劳我以生,息我以死,在勤劳中激发出无限生命力。有情的沈从文,泪水涟涟的沈从文。
●有痛惜、哀婉、感动和温暖。借用先生一句话,我的心中如透明烛照,毫无渣滓。一种健康的人性。
●视角独特,用心情深。
●一个天性敏感而又与周遭思潮格格不入的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自己的生活?自杀是一个重要的点,而后居然,居然从中完成了自我。不能说这是那段历史的原因——更多人被摧毁被撕碎就再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能说,他在艰难困苦之中发掘出了自己的源泉。瓶瓶罐罐花花鸟鸟,寄托的正是他曾在湘西人物历史中的一片深情。活得愈老愈通透,不但见于初始的心志之坚,而且见于八十年代后的澹泊心境。
●增加对于喜爱的作家的了解
●很少直接的议论,但从材料的选择和编排上作者的思索、理念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甚至在感情上,反而比主观性很强的文章具有更鲜明的倾向性。看似客观的组织方式却达到这样的效果,也是很有意思的。这本传记写得还是相当纯净的,许多被过滤掉的东西,固然与作者本身的思想和情感有关,但也与传记这种特殊的体裁有关,作传记与写一般的研究不同,总是要与传主的亲友接触的,在他们的潜在目光下的,所以成书后的一些偏向恐怕是很难避免的。但天下岂有完人,哪怕将那些杂芜纷扰的事纳入考虑,也丝毫无损于沈先生的可爱、正直、慈柔、宽厚与纯真。“我许多很好很有成就的旧同行,老同事,都因为来不及适应这个环境中的新变化成了古人。”“犹及回乡听楚声,此身虽在总堪惊。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补标。张老师忠粉,我。
《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读后感(一):我眼中的沈从文
《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读后感(二):看山水,见众生,做自我
这大抵上是一个真正活出自我,最具人性的人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沈从文的一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何为人”的思索,并且真正活出了人的样本。从认识自我,到迷失自我,最后找回自我,有面对“死亡的诱惑”,也有“求生的挣扎”。却也能做到“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能够做到这样,是和沈从文的“山水”背景离不开的。不管你怎样声嘶力竭地大吼,大自然顶多给你几声细细的回响,最后都不免“被土地的平静所吸收”。这种“自然背景”,“是人类活动的依托和承载,是在放宽拉长的空间和时间范围里评判人类活动的无言而常在的参照”。这其实是理解沈从文始终与这个时代相排斥的关键。他理解不了,为什么这一切美好的事物,勤劳质朴的人们会一下子变成这样?“永远把自己如搁在一个完全单独没有谁理解的生活环境中,对身边发生的进行的事情,似乎无知又似乎知道得格外细致明澈”。 个人的生命存在,在大自然面前,似乎变得不值一提了。读了《沈从文的前半生》,能更好的理解这种自然背景对其心境的影响。 这时,当个人的现实处境和文学追求遭遇挑战而无从对付时,沈从文转而向历史和传统寻求帮助。“由历史和传统而确认自我、接受命运”。自己的文学和现实遭遇放进这个更悠久的历史传统里面,可以得到理解和安慰,“进而暗中认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使命。”沈从文转而投入文物研究,似乎也就很好理解了。
《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读后感(三):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 ——读《沈从文的后半生》
“高压××,低压××,脉搏××,血压正常,谢谢使用”。
每日清晨,午后,睡前,已有三十多年高血压史,年近七旬的父亲谨遵医嘱,都会对自己的血压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药物将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一超过标准值,或是出现血压异常警报,血涌心头,心情就会紧张,立马开始调整用药。当我向他讲述沈从文先生的血压一度超过常人的两倍范围,他表示这样的身体状态都会无法正常思考,成天都是一种晕乎乎状,更有甚者,会带来各类并发症的全面爆发。如若先生生于这个时代,也应该不会任其这样发展。可先生也就在那样的身体状况和政治环境下,完成了历史性的书写。
从未像今天这样读过沈从文,这份厚重的历史就这样赤裸裸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如饥似渴地打开,恋恋不舍地关上,时而沉重,时而莞尔一笑,时而揪心,时而又豁然开朗。书的开篇就是先生的自杀,“他不怕文学论争,他怕的是文学批判和思想批判背后的政治力量”,他内心的苦闷无法在这股冲击波中得到抒发,而也正是因为有了亲吻死亡的经历,他做了一个健康的选择和顽强坚持的工作,才得以超越单纯受害者的身份,连死都已经历过的人,还有什么可怕的事情不能翻越?他开始从文学转向历史文物,将后半生的精力都投放在了文物研究中,超乎常人的坚持和付出,逐渐填补这块被忽视的空白。
他带着一种历经生活磨砺之后的韧实,重获新生,把苦痛挣扎转化为悲悯的爱。他爱他的专业,在摸索中不断前进,真挚而热烈,惊叹前人的智慧,小心翼翼地收藏和延续人类的光辉,始终无法忘记在出土文物面前他表现出来的那份惊喜与柔情,带着孩子般那份纯真。他爱他的亲朋好友,在亲人中,他是可商可量的儿子与丈夫,自由与和谐,珍惜与理解,在困顿的生活环境下依然保持满堂欢笑。在友人面前,他总表现得热情爽朗,还带着一丝幽默。在那个年代,与能排得上名号的作家专家似乎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圈内人或给予,或同情,或劝解,想来是与先生的专业和性格不能分离。他爱他的家乡,从早期先生文学作品中的文字里处处不离家乡的影子,人性间的善良与美好,那份淳朴的情怀,流过他全部的作品和整个人生。他信奉“懂得的就值得”,走得再艰难,遇见再晚,一切都还来得及。恍然间,我看见这份巨大的正能量沿着那股绕城而过的沱江清流顺势而下。
先生已去三十余年。三十年间,社会天翻地覆,我们却从未忘怀。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在时间的长河里丢失自己?
《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读后感(四):幸与不幸
或许在多数人看来,沈从文在解放后再未有文学创作是个遗憾,而这种遗憾如果是缘于政治迫害、精神摧残那这无疑是他人生的不幸,也是时代的不幸。我想沈从文本人是不认可这个看法的,看过《沈从文的后半生》的读者也不会认可这个看法。
沈从文早年生活阅历丰富,出生于民风质朴、山川绮丽的湘西,少年从军见惯人间杀伐,后又求学北京,刻苦读书,笔耕不辍,加之他天性温淳、心灵敏感而又清澈,这样的经历这样的资质说他是天赋异禀也不为过。所以他能写出别人写不出的温柔与纯真,写出后人学不来的伤感与唯美。这样的作家在上个世纪的中国是属一属二的,一百年也难出几个。所以他止笔于前半生,自然让人惋惜。
很多人把沈从文不再写作的原因归究于解放后的社会环境,这不好说对错。但“五四”以后的作家在解放后几乎都没有什么重要的作品问世,即使那些躲到海外去的创作热情也大不如前。我以为一个人的创作高峰就那么一阵子,过了就没有了,和政治的关系并不大。如果真是因为政治原因来决定写不写的出来,那这样的作品一定不是好作品。好的作品只能是讲人性的,绝不是政治的衍生物。一个作家只要精神在、气质在、情绪在,他就会有创作的欲望。写不出来是因为创作的那股精气神用完了。
很多大作家到晚年写不出来的时候,一般都会搞研究和翻译,张爱玲、林语堂、钱钟书莫不如此,我想沈从文后半生把精力用于文物杂项的研究上,也算是适得其所。假使解放时他也跑去台湾或美国,结局大抵也会如此。《沈从文的后半生》这部书里讲他八十年代到美国讲学,常常是一屋子的人来听他的文学,他却津津乐道于他的文物研究。可以说这后半生,他是真正把自己的兴趣、精力与追求全放在这些瓶瓶罐罐花花草草上了。对于研究他没有一丝的怀疑与无奈。对于创作也许会有不舍但绝无后悔。有的时候他也确想写点东西,但若是小说真是力不从心了。
《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读后感(五):偏斜的原子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1956年底沈从文在上海出差时画的速写。外白渡桥上人潮汹涌,“是红旗的海,歌声的海,锣鼓的海”,而远远的江面上停着一艘小小的舢板,上面的人兀自不醒。沈从文后来记录,舢板上的人被吵醒后,也只是自顾自拿网兜捞鱼虾。他感慨道:“虽那么小,那么跳动——平时没有行走,只要有小小波浪也动荡不止,可是即到大浪中也不会翻沉。因为照式样看来,是绝不至于翻沉的!”(119)
这小小的舢板便是一个隐喻。病弱、纤细、敏感、天真,如沈从文,竟然在经历了共和国前30年的风风雨雨后还活到了1987年,活到了86岁。1949年3月,他已经预见了前半生的自己将与这个新国家新时代格格不入,曾经试图自杀,不知是幸还是不幸,被人救起。而那以后,他的后半生,就像那小而动荡不止的舢板,即使经历大浪,也始终没有翻沉。
是什么支持他在自杀以后得以摆脱绝望,重新获得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张新颖这整本书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上部又比下部更好看,不过并非因为下部描述了更多的苦难,而是因为66年以后,沈从文已经不再有内心的纠结,他已经找到自己的方向,就好像小舢板定下了不会翻沉的式样,我们只看着它在大浪中颠簸,揪心但并不担心。而在上部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的“我”是如何在废墟中重建,找到根基。那蜕变的过程,才是真正惊心动魄。
我觉得作者张新颖是真的懂沈从文。增订本加了他一篇《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增加另一篇是《死亡的诱惑,求生的挣扎》,都极好,两篇知网可以下载,如果有旧版可以不必买新版),里面提到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沈从文即使在78年以后也从来没有强调自己受的苦,因为他不愿意承认时代强加给个人的被动身份,他转向杂文物研究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他用不懈的工作主动创造了自己的身份,从而超越时代强加在他身上的受害者身份。这是以一己之力补救一个时代的荒芜。(366-368)
个人是否可以超越时代?我本科一年级的时候,复旦哲学系的吴晓明老师给我们讲马克思哲学导读。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马克思的原作。20多年过去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讨论的是伊壁鸠鲁的原子论。马克思指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不同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有三种运动,第一种是直线下落,第二种是原子偏离直线下落,第三种是许多原子相互排斥,这三种运动引起原子的纠缠、结合凝聚而造就世界。在第一和第三点上他和德谟克利特是一样的,区别就在第二种运动,伊壁鸠鲁用原子自发的偏斜运动来解释原子相互间的排斥,而德谟克利特则认为原子相互排斥本身就是原子的性质,是一种盲目的必然性,一种强制运动。马克思赋予伊壁鸠鲁原子论“原子偏斜”很高的评价,“偏斜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抽象个体性的概念”,通过偏斜,原子否定了一切定在而获得了自由。在马克思看来,这是古代哲学中对自由意志最美也是最动人的表述。伊壁鸠鲁说:“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同意众人关于众神的意见的人。”
在虚空中,在众原子因为重力的作用而下坠的直线中,总有偏斜的原子。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个偏斜的原子,在红旗的海洋外独自浮沉。
然而,沈从文又是不同的,他的偏斜并不是去过独善其身的生活。滋养他灵魂、支持他偏斜的是中国历史文化本身丰沛的生命力,也在历史意识中获得力量,也认领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使命。1961年,沈从文在《抽象的抒情》上写下题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句话后来刻在他的墓碑上。前一个我是思考的主体,而思索的“我”和“人”则是更抽象意义上的存在,超越时间的存在。在这篇文章中,沈从文写道:“(生命)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148)他的后半生在杂文物研究的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些坛坛罐罐花花草草,支持他走完了后半生。
张新颖在初版后记中写:“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 (381)弱小的个人为何可以有这样站起来的力量,是因为“他从在他之前的过去时间里源源不断汲取丰富和支持自己的力量,他把自己的一切安排、托付给在他之后的未来时间。”(373)在时代的困顿里,如何生活,沈从文是我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