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徐徐道来》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徐徐道来》读后感精选

2021-03-19 01:42: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徐徐道来》读后感精选

  《徐徐道来》是一本由徐桂凤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元/本,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徐徐道来》精选点评:

  ●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育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很强的实用性跟可操作性,推荐

  ●一直跟着徐医生的公众号和课程在学习,好不容易盼到出书了!!!

  ●三星半,简明扼要,抓住问题核心,适合遇到困惑的时候快速翻阅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儿童发展心理学揉烂了掰碎了呈现给大家。循循善诱的缓解家长育儿焦虑。案例实例多,几乎涵盖了0-6岁孩子可能面临的所有挑战,你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可读性非常强,基本上属于打开了就不想关上想一气读完的感觉。育儿育己,感恩遇见徐医生。

  ●我想做像朋友一样的妈妈! 想做个温柔的妈妈! 徐医生就是教我方法的那个人, 怎么温柔而坚定。不断学习中…

  ●非常实用的育儿手册,实操性非常强,很多现实的案例,基本都是生活中会碰到的事情,看完感觉找到了方向。

  ●把难懂枯燥的儿童心理学、行为学,结合到育儿实际中,每一句话都让妈妈听得懂,听得舒服~

  《徐徐道来》读后感(一):用例子回答育儿问题

  这本书可能适合有一些育儿基础知识的父母看,里面有一些理念需要提前了解,内容其实都不是太难,会有一些概念,比如“最近发展区”,“脚手架教育”,“生态系统”。当然没有育儿基础的父母也是能看懂的,稍微耐心一些就可以了。

  如果育儿知识和经验已经很丰富,或者从事育儿领域的工作,可能会觉得书本有些“简单”。

  没有以“爱”为基础的亲子关系,没有形成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关系,即没有给孩子建立稳固的爱的“安全基地”;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对我的爱会随着父母的喜怒哀乐而变化无常,于是孩子总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或是想方设法为了获得父母的爱;父母的焦虑、父母希望孩子这样那样、与其他孩子的纵向对比;“我的孩子为什么2岁了还不会这”;“我的孩子怎么都不听我的话”;“我的孩子总听不懂我说什么”…………

  可我们却忘了问:我自己怎么了?我能做什么,我给了孩子他想要的了吗,我太累,但我学着让自己怎样才不累了吗?还是把这个累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关系为基础,父母了解孩子的发展发育特点,以及自己孩子本身的特质,可以让我们更明白孩子为什么如此,也更知道怎么做,相应在亲子养育中,能减少很多焦虑。

  徐医生回答问题总不是“绝对化”的,大概越厉害的人,越是会具体化分析问题吧,她总说需要结合家庭背景等,她的回答结合了儿童发展和心理等知识,徐医生不说“一定……”,也不说“一定不……”,她常说的是:常见原因,从以下建议参考,考虑……。喜欢徐医生的思维模式。

  学会爱孩子,但更要学会爱自己!

  《徐徐道来》读后感(二):我想做爱孩子,懂孩子的妈妈

  《徐徐道来:做个懂孩子的妈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徐桂凤医生写的一本非常实用的育儿书,也是能为很多父母带来很大帮助的可参考性很强的育儿书。

  因为家里有娃娃,所以这几年也翻看了一些育儿书籍,确实也有一些方法类的东西可以参考,但是,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徐医生的这本育儿书确实非常符合这个阶段我在育儿上的很多疑问。可以说,拿到这本书时,我几乎一口气读完,因为几乎这里面的大部分案例都是我在生活中遇到和需要面对的。有针对性地解读和通俗易懂地指导,非常全面地涵盖了娃娃在学龄前可能出现的大部分的情况。

  徐医生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其研究范围涉及医学、发展心理学、行为分析学三大领域。基于此背景,徐医生分析了八大领域里的112个高频案例,有效地为爸爸妈妈们的育儿困惑做了相应分析。照实说,我翻过关于育儿方向的发展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非常难懂,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读起来会非常困难,因此,当时这样的书对我来说可借鉴性的东西并不多。

  作为父母,因为孩子成长起来是很快的,六岁之前娃娃的习惯养成、行为塑造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了解自己的娃娃,解答自己还有娃娃的困惑,从而建立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在育儿生活中,我有想过要找到一本实际参考性比较强的书,随着娃娃的成长,我觉得对爸爸妈妈来说,通过孩子的成长确实增加了自己在育儿方面的一些经验,但是与此同时,困惑却是越来越多的。因为孩子是在不断成长的,每一分钟都可能会出现新的状况,每一个状况几乎都可以成为一个课题,很遗憾也很幸运,有些之前产生的疑问我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才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育儿的过程中,也许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却存在“这样处理可能更好”。针对每一个案例,结合自己的研究成功和育儿经验,徐医生都给出了有价值的指导,在我看来,这样的指导既专业又有效。很快,我就把它们用到我和娃娃的生活中,效果非常好。一本育儿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应该就在于能够为家庭中的成员提供一些方法论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同时又是非常灵活的。在我看来,这本书给每一个家庭成员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角度,那就是在育儿过程中,要及时去寻找产生某种状况的成因,然后用心去寻找应对的方法,而不是从结果出发,去反方向寻找。

  涉及习惯培养、情绪管理、社交能力培养、性别意识、儿童焦虑等112个高频案例,教会了我很多,在育儿的过程中,我认为,更多的反思与寻找,更有效的方法与实践是有意义的,毕竟,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懂孩子的妈妈。

  《徐徐道来》读后感(三):看精选育儿问答,学当懂孩子的家长

  社会上有这么一种现象: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的老师是一名有着资深教学经验的老师。深究原因,大概是见过各种各样作的皮的学生,这种老师经验丰富,能对付得了学生。

  同样,很多人去医院,就特别喜欢挂专家号。深究原因,大概也是因为专家见的多经的多,很多疑难杂症都遇见过,处理起来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其实养孩子也是这样,每一个新手妈妈,都希望可以遇见一位对待孩子有着资深经验的老师或是医生。毕竟养育孩子所遇见的问题,不比唐僧取经的八十一难要简单。

  现在各位新手妈妈的福音来了,这本《徐徐道来:做个懂孩子的妈妈》,就由徐医生来帮妈妈们解答问题。

  为什么是徐医生来解答呢?

  因为本书的作者徐桂凤,除了是一名作者,同时其还是一位发育行为心理医生,美国发展心理学硕士。她曾就任于某三甲儿童医院,曾面对过各种各样问题的儿童。

  作者把自己的从事经历与教育知识相融合,同时再辅以自己的养育实践,来为家长提供指导。

  这本《徐徐道来:做个懂孩子的妈妈》中包括了112个高频案例,112个实操指南。

  比如像是基本习惯养成的问题:更好的排便,好好的吃饭,主动收拾玩具,爱上看书等等。

  排便训练,估计是很多家庭都遇见的。毕竟现在纸尿裤使用的多,但是一般在孩子二岁,家长都应该训练孩子自主排便。

  作者指出,训练应该循序渐进,不该大人感觉孩子应该要上,就强行带过去。而是应该先让孩子熟悉马桶,不易过早过快,孩子就容易出现情绪反应。再通过绘本和视频,让孩子从心理上慢慢理解。然后家长需要多观察孩子排便前的动作,比打战等,这样可以提前干预,带孩子去马桶上坐一会,给孩子时间去形成。

  比如像是社交礼仪问题:幼儿园跟小朋友交流,被同学嘲笑,拒绝别人,与小朋友互动等等。

  很多孩子在家里很活泼,去幼儿园后常发呆,不与小朋友互动和交流。作者指孩子孩子会有一个适应环境的时间,当孩子来到陌生环境,会退缩,说明孩子敏感度高。

  这时只需要与老师沟通一下,请老师不要强迫,只要孩子表达出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特别要注意家长在家时不要过分追问孩子为什么不参与活动。作者指出,随时时间,孩子对环境慢慢熟悉后,情况会减少。

  如果持续半年以上,并且焦虑情绪影响到家中生活,甚至饮食与睡眠的时候,家长就需要及时去找专业医生咨询。

  比如像是心理问题:孩子说反话,固执,被批评反应激烈,跟家人不亲等等。

  比如像是性别:性教育,性别意识等等。

  《徐徐道来:做个懂孩子的妈妈》最为精彩之处,就是全书均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种形式,读者在浏览目录的时候,就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方便快捷。可以说本书的实用性很强,毕竟作者这是综合了十年临床心理咨询总结出来,比较常见,家人感觉不好解决的例子。

  正好书名那般,作为家长,我们要学做一个懂孩子的家长,慢慢来,看专业人士的方法,陪孩子健康成长。

  《徐徐道来》读后感(四):徐老师的第一本书

  

当妈妈也是一件要认真学习的事。

孕期和孩子出生初期的时候我只知道买买买,错过了一些学习时间。为了能够处理以后面临的各种问题,准备每天抽空静下来新学习育儿知识。各位大V公众号也有类似文章,但总觉得内容不系统、翻阅不方便。

书的副标题是:做个懂孩子的妈妈,跟陈老师的从心出发有异曲同工之妙,总结而言,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接纳、理解孩子,不能把孩子当成问题去解决,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然后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陈老师更偏向于“术”的分析,讲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各种行为,而家长为什么这样做更好,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去处理;徐医生更偏向于“道”的讲解,在阐明原理后,给出实际的解决方式。两本书相得益彰,互为补充,都是非常值得读的书。

这本书分为了八章,由于宝宝才一岁半,最后的“幼儿园”和“性教育”我没有读,对前六章的整体总结如下。

1、建立科学的养育观,要接纳孩子是不同的个体,尊重孩子有独特的个性,但也要设定一定的规矩,包括社会上需共同遵守的规矩(比如不能随意打别的小朋友)和为了孩子身心健康所设定的规矩(比如吃饭坐餐椅,现阶段不看电视等)。对于坚持规矩,家长要以身作则,而规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周末外出、去老人家、定好的20min电视到时间了还有1min内容没有播完)。

要注意与孩子共情的方法:与孩子共情,不只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说“妈妈知道你着急/伤心/难过”,而是真的站在孩子角度,不要猜测,直接根据所看到的现象询问并接纳理解孩子。比如“妈妈看见你哭了,遇到什么事情了”?有的时候,与孩子共情后,孩子会自己解决问题,在孩子解决不了的时候,再参与解决。

对于孩子的技能发展和社交性行为,在最近发展区提供脚手架帮助。比如孩子不敢与别的小朋友打招呼,你可以代替她,向大家挥挥手介绍宝宝,并抱着宝宝参与到其他孩子的活动中,再慢慢让孩子独立参与。

2、孩子的情绪——开心、生气、悲伤、恐惧等等

原则:先解决情绪(等孩子平静下来),再解决问题。

挫折: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注意挫折教育不是说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悲伤,而是在事情发生以后,能很快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并尝试找到原因,坚持继续尝试。也要让孩子理解,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爸爸妈妈也会,但不会被挫折打到,而是想办法来解决。

不良行为:不要过度反应,否则会强化孩子的行为。说“不可以摔东西”平静中止即可。

“固执”、“说反话”?——自我意识的萌芽,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机会选择,让她掌控自己的生活;不要过多说“不”,不要过度关注和过度紧张。

爆发冲突:年龄相近,先看看孩子的反应和应对,不着急介入,孩子与同龄人的碰撞和互动是珍贵的学习机会;即使介入,一定要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哭闹扔东西:

打人

3、生活方面

多次提供、适度鼓励、不强迫是提供食物的原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