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郭鹤年自传》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郭鹤年自传》读后感锦集

2021-03-18 02:57: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郭鹤年自传》读后感锦集

  《郭鹤年自传》是一本由郭鹤年 (口述) / Andrew Tanzer (笔录)著作,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148,页数:201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郭鹤年自传》读后感(一):员工读后感悟

  我在Kuok集团工作,好多事情、好多人都和我的经历有关,读了Memoir,对过去的经历有了更深的认识。

  有感悟的内容:韩素音的书、香格里拉酒店怎么设计建设怎么管理、子侄的关系与经历,与英国人、中国人、印尼人、日本人、美国人、马来人、棒子考瑞呀怎么合作共事。

  只有高手才能做出这样有水平的人生总结回顾。

  《郭鹤年自传》读后感(二):几个tips

  全书看完,本想要从郭老自传汲取些人生智慧、商业才干的,结果有些失望,也许大道至简吧。

  印象比较深刻点:

  1、精英教育很重要,包括掌握英文和英国人交流以及后来很多马来西亚、新加坡的高官都是同学或校友

  2、60年代做期货狂赚一笔

  3、最后一点哲理:成功之路总会经历不断的挑战,人们应以柔韧面对每次失败和试炼。如果你在追寻目标是,选择了一条艰辛的道路,你必须以柔韧、客观的态度走下去。焦虑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事实上,焦虑只会使问题恶化,它弱化大脑,最终击垮身体,使人们死于挫败感,并对失败产生忧虑。

  《郭鹤年自传》读后感(三):对与错不要去问他人,问自己的内心

  读过的自传不多,尤其是在世人写的自传,总觉得他们会隐去一些客观现实主观因素太多,这些不可避免,不忘读自传初衷:看他们的为人处事,遇到艰难时刻转折点是如何思考和度过的,例如1.郭先生的成就有自身正直的品格因素,同时他父亲母亲对他人格的影响(一个善于交际与任何人都能打成一片,与当时政府政要关系密切;母亲信佛笃信因果使郭先生集团后期发展再大都不会忘记初心—帮助他人)更是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一点。2.任何事都要有底线有原则:做生意赚2毛是行规是底线,就算有机会赚四毛,也坚决不能这样做,而这一点就是良心了。用在现实自己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内心并不是不会判断何谓对何谓错,只是觉得大家都这样,就算是错也不觉得什么了,可是在此时真正忽略的不是社会定义的对与错,我们首先对不起的是自己的内心。3.一个国家的构成:分为两大管辖范畴:公众部分(政府、公务部门、执行机构、警队和海关军队)私人部分(就是经济引擎,既煤矿业等各种产业)。

  《郭鹤年自传》读后感(四):抓住时代

  大概是周三拿到此书,郭鹤年先生口述,一个外国记者编著,回忆了一生的经历。颇巧合的是周五另一个华商大佬宣布休息,或许大家对李嘉诚比较熟悉,但对郭鹤郭鹤年先生年了解不多,通过本书,增加对郭鹤年郭鹤年先生及其商业帝国了解,从中得到启示。 本书是口语化写作,全部看完不过10小时左右。早先几乎都没听说过郭鹤年先生,虽然我们食用的金龙鱼食用油以其益海嘉里经常在电视广告上看到,然而农产品也只是其商业版图的一部分。 本书首先回顾了郭鹤年先生从小马来西亚柔佛新山出生,此时正值英国统治时期,随后日军侵犯。马来西亚独立后,在食糖市场赚到第一桶金,开办炼糖场,面粉厂等等。有时帮助政府管理一些发展国民经理的企业。也借助在政府的人脉关系,在各个市场上开办贸易并取得成功。 农产品贸易之后是酒店开发,地产等等。

  后半部分回忆了参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也分享了一些商业感悟。

  ------------

  书是好书,推荐一看,太累了,不想写太多了。

  《郭鹤年自传》读后感(五):郭鹤年的成功基础

  郭鹤年的成功基础实际是柔和了他身边人的长处:继承了父亲认人识人之道,以及友善热情,能够轻易吸引身边人并令人产生好感,父亲还给郭做了商业上的启蒙。继承了母亲的道德及隐忍坚韧,直至他中年碰到犹豫不决的问题还会去咨询母亲。在马拉西亚与新加坡受了一流的教育,不仅结交了当时的精英阶层,而且流利的英语更是满世界赚钱的基础。加上新马当时多民族混合的社会也从小带来跨文化协作的经验。有机会在日治时期在日本贸易公司的一段初期的打工经历,也让他在经营上学习到了扎实的基础,先人一步少年老成。背靠郭氏家族,在经营初期就有近20名兄弟亲戚一起奋斗,成了初期发展的加速器。

  在经商的道路上,郭的商业嗅觉,勤奋努力,通达的社会关系是其支撑商业帝国的基石,而其本人不计较小利益,肯与人以利,以一起成功为最终目的的价值观,是其能立于商场所不败的原因。在资本主义环境下长大的郭,纯熟应用股份制,公司法对他的成功起了杠杆的作用。

  哥哥鹤龄年轻时,认识就在鹤年之上,心怀天下,不为自己专为社会。可惜英年献生共产主义,否者其未来的能量可比孙文先生,必也是一代伟人。

  《郭鹤年自传》读后感(六):提取关键字

  郭鹤年以94岁高龄,写自传自然心态上不会如40-50岁的企业家那般有所遮掩。能这么坦白写商业的,国内只有任志强的<野心优雅>可以相提并论。

  关于这本书,有几点突出的感受,第一,郭得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在于以下几个特殊之处。

  首先,郭上的中学是马来西亚名校,当时的同学后来都跻身政商高层,对他谈判垄断性的贸易生意,完成原始积累,有极大帮助。其次,在期货生意上,郭有独特的技巧和天赋,细致调查并控制节奏。最后,郭对于员工绝不吝啬,虽然要求苛刻,但也充分分享,得以延揽英才,每家新设立的子公司,都给予高管在初期15-30%的参股权利,这是郭氏帝国可以成功多元化扩展的关键原因。

  另一点,书中贯穿了其母在关键时刻,对郭决策的影响,诸如兄弟分家,婚姻变化,重大投资,其母用女人的直觉观察和佛教的慈悲心意,让郭在心态上始终未误入歧途,这对于生意的把握也是关键性的。

  每个人运气不同,大富贵不是人人可得,但只要努力,冷静,善良,踏实,一生总会有一两次好些的机会,此时只要勇敢,总能让自己有机会实现财务自由,这是我个人的体会。

  《郭鹤年自传》读后感(七):天生的生意人,永远的奋斗者。

  书中主要讲的是郭如何从小开始跟随长辈做生意,一生不停的做生意。虽然大部分是生意,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因为作者很坦诚。虽然讲第二个妻子的时候一带而过,没有太多的八卦。但细看照片,第二个妻子与原配几乎一摸一样。有点意思。

  言归正题。不得不佩服郭的进取、坚韧和勤奋。他在书中讲了用人的三个标准,诚信、才能和勤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反复提到了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做生意时,价值观不同、不道德的生意即使赚钱也不做。这就是到了一定的层次了。

  很有意思的是,每有难事可问谁?妈妈。母亲是郭在遇到价值纠结时解决问题的主要求助对象,像求神拜佛一样。他的母亲是一个传统有文化的福建女子。但其背后是中华文化的诚义礼智信。可见我大中华精神营养滋养万方。

  郭年少成名,大半生始终跟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香港、大陆、英国、美国等各国做生意,也与这些国家的政要交往甚密,但处理关系始终是商业原则+家国情怀,既赢了生意又赢了名声。不得不佩服其自律。

  郭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不断自律自省的一生。这本自传写的坦坦荡荡,细节毕现,充满激情,值得好好读一读,想一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郭鹤年自传》读后感(八):一个人与东南亚商业70年

  最近读过的最好读的一本书,往返西安的飞机上差不多就翻完了。犹如一个老者坐在对面,和你娓娓道来他的人生与信念,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激情和自信。

  书的脉络特别清晰,涉及早年的经历,经营从稻米做起,然后是食糖,开设炼糖厂和做食糖期货,开办航运公司,开办酒店集团,经营房地产。期间还受国家之托,经营过钢铁厂,航运公司和航空公司。看似行业之间跨度很大,其实都是其内在的相关性,或者因为渠道相通,或者因为行业互补需要,不刻意为之的多元化。其实李嘉诚做多元化,和郭有些相似,既是资本的逐利性,又有政商相通的垄断性。郭的事业起步于马来西亚,典型的小池塘中的大鱼,为了获得更广阔的空间,郭毕生都从两个方向做着突破,一方面多元化经营,小池塘里面横向发展,一方面突破国别限制,市场从新山做到吉隆坡,再到新加坡,覆盖东南亚,再到香港中国。涉及多个行业,都在本行业中做到极致,这种专注度和韧性非常人可比。而在不同的政商环境之中如鱼得水,其灵活性和适应性更是高人一筹。

  郭提倡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灵魂,用人看三个方面,品德,能力和勤奋,这三个维度类似于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做事目的性很强,为了促成大事,很懂得妥协,同时又不失手段,对时和势的判断很准确,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取得胜利,和三井集团谈炼糖厂的案例很典型。而投注中国和炒期货,又体现了他的远见和魄力。

  读后不禁思考四个问题:是否能够根据自身的成长,选择更大的平台?是否能够专注于一个行业,做到精益求精?是否能够平衡时与势?是否能够一生勤勉,不图虚名,推迟延迟感?

  我们这个年代,又会造就什么样的企业家呢,我能够有机会跻身于其列呢。

  《郭鹤年自传》读后感(九):一个充盈的人,一本真实的回忆

  《郭鹤年自传》是去年一个朋友推荐的,我陆续看了有1个多月时间。得益于郭大亨惊人的记忆力,书中的故事非常生动和详实,还原了许多机密的商业沟通细节、众多商业人物、政治人物的百态。对历史、社会学有兴趣的朋友,肯定会感觉非常有趣和兴奋,而对商业更感兴趣的朋友,会从他管理哲学、营商哲学中收益良多。

  相比国内商业大亨故事,郭鹤年的故事时间跨度更久---从1940开始为三菱工作,49年创办郭氏集团,到03年重新掌舵郭氏集团;涉足业务更多元---从大米贸易起家,到涉足糖业、航运、酒店、地产等;运营地区广阔—从东南亚的马新泰,到欧洲的英国,直至中国大陆。这位多语言、多元文化背景的华人大亨惊人的商业判断、不屈不挠精神、强大的学习能力让人敬佩。此外,他管理企业和择人的标准,基于对人性优缺点清晰的认知,弹性却强调正直和忠诚。他不吝惜对员工、伙伴分利,对家族的关爱,这种爱上升到对民族的大爱和回馈精神,是非常让人称道和一脉相承的。

  大亨的故事永远多元,但商业的本质是能大道归一,郭的自传中花了不少了篇幅讲了他母亲和早逝的二哥对他价值观、政治观塑造和影响。

  华人商业大佬的故事,李嘉诚先生最被人熟知,他的发家和香港战后因地缘位置优势而腾飞息息相关。国内的大佬,除去红色资本家的故事,70多岁的大佬很多离不开农民出生,抓住机会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机遇,扶摇直上。反倒是南洋大佬,在多种族 多文化 多语言的环境中,发际之路和中国本身经济腾达关联度不大,比如郭的海外商品投资的胜利,地产业务的亚洲扩张。所以更加有种普遍性的参考价值。

  绝大多数人成不了大亨,甚至不会太成功,但充盈的世界观能让我们更从容面对痛苦和挫折,不忘工作的意义,永保对幸福的期盼。

  祝郭先生身体健康。

  《郭鹤年自传》读后感(十):郭鹤年自传

  在马来西亚,我总觉得自己是浅水中的小鱼,只要试图向下一潜,便已撞到人工池底的混凝土了。所以你总是要横向游动,不可能深潜。捕鱼世界中,深海才能捕捉到如金枪鱼般的好鱼。也就是说,如果我能一直下潜,随随便便就能花掉我20年的生命。这样我便不用花精力做横向发展。所以我很羡慕印尼商人。

  香格里拉酒店在1970年上市后不久,股市崩溃,随着股市低迷,香格里拉的股价从1.2元跌至最低只有0.92元。随着股票下跌,我开始不断增持,最后盘点时,我已经控制了香格里拉大约40%的股份,实现了我主控香格里拉的梦想。

  我从未修读过酒店管理,但我的学校与家庭教育让我知道,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应该简化。酒店的定律,就是为疲惫、风尘仆仆、舟车劳顿的客人安排落脚处,吃喝过后上床休息,第二天醒来精神爽利。

  我认为简单原则普遍适用于一切业务,但不是说所有行业本质上都不复杂。我是说,如果某个行业本身已经很复杂了,你就不应将之弄得更加复杂。所有生意,无论繁简,都有解决问题、理顺经营的简捷之道。那些采用复杂方式的人永远不会出人头地,因为他们在作茧自缚。

  华人移民都是天生的企业家,他们干活比谁都拼命,而且甘愿吃苦。华裔就像地球上一群能创造经济奇迹的蚂蚁。

  如果海外华人身无分文,他们会不择手段获取第一桶金。可一旦有了一点资本,他们就会竭尽所能的摆脱过去,不断去提升自己的道德操守,成为一个有声誉的商人。

  华商醒来一睁眼,便在不断交流学习,他们没有真正的周末或假日。他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工作。每时每刻通过聆听,在脑中筛选,把垃圾过滤掉,然后摄取有价值的信息,发展自己的一套。

  海外华人为什么能够在东南亚生存下来、适应环境并兴旺发达?我认为答案在于中国文化蕴含的巨大力量。华人即使背井离乡,他们的骨子里仍然保存着中国文化。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通过家教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也懂得规行矩步,分得出什么是儒雅、谦逊、内敛,什么是粗俗、吹牛有高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