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里八村》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十里八村》读后感摘抄

2021-03-19 04:21: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里八村》读后感摘抄

  《十里八村》是一本由韩茂莉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里八村》读后感(一):真的是“十里八村”?

  emmmm,作为一个成熟的学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我觉得不应该。 最主要的问题是问题意识不够清楚,或者说行文始终没有很围绕问题。 1.最主要的一点,前言没有做文献综述让我很惊讶。。。甚至都没有对“十里八村”做一个定义。最起码这个概念应该不是不证自明的吧?这倒是一个虚数?还是村民们最大/最小的活动空间? 2.没有说明山西的特殊性。既然是全国都有的,而且文中也说过山西宗族势力比南方地区弱,那选择山西的典型性是什么? 3.没有突出主线索。全书看似铺开了很多面,但是没有突出一个点,也没有说明一个历时性的演变或是共时性的相似相异,这些“XX空间”的叙述之间也没有点出其中的关系。 4.论断太多,证据太少。 总的来说,很多地方展开不够,但是却又戛然而止。比如说我看到的很感兴趣的地方,晋商在这些村落环境的地位。如果说山西的特色,一定是晋商了,那晋商在这些空间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留在山西的家属在村中扮演什么角色?

  这本书。。。缺陷有点多。。。看了4/5,,不想看下去了。打两星是为了尊重前辈。

  《十里八村》读后感(二):十里八村,就是近代山西村民的认知空间

  作者的核心观点,“十里八村”是近代山西乡村互有关联的村际交往空间、村民认知的大致范围和见识的地理空间。而且进一步认为,通过及时交易构成的社会交往范围奠定了婚姻、祭祀等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本书为我们认识近代及近代以前的乡村社会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即以地理空间关系为基点,审视乡村之间、村民之间的各种关系,如村民的交往空间、认知空间、婚姻圈范围、商业活动和出行距离、基层管理方式、乡间祭祀庙会、水利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作者论证认为集市交易构成了村民的基本认知范围,但归根结底,影响因素只有经济水平、生活方式、一日往返的出行距离和地形地貌四种而已。

  书中多次强调了“一日往返”、“范围不过十里八村”,稍显啰嗦絮叨。

  个人感觉全书最精彩的篇章是农户构成与农业空间关系、基层组织、水利管理体系三部分,而婚姻、商业活动、祭祀圈的论述显得较为苍白无力。

  最后,本书每章都有小结,参看方便。

  但没有一个系统的结论,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也没有对“十里八村”这一概念做总体的阐释和论述。

  《十里八村》读后感(三):从十里八村到无里无村

近代山西农民的交往空间限于十里八村之内。作者本书的逻辑清晰,论证有力。第一章分析农村中的农民构成比重,以农事活动为主的农民占据绝大的比重,此成为论证农村农民生活的基础;接下来的每一章分别从基层管理、婚姻、商业交易、祭祀、水利等维度论证“十里八村”的概念。

论据有力,令人信服。

但是,山西的乡村的农民的交往空间真的三百年未有变化吗?历史地理应该是两条腿走路的,在时间序列上农民空间交往是如何变动的,作者没有提及。从晚清到民国,经历抗战直至新中国的成立,农民的交往空间到达是如何变动的,变动的原因又是如何?

当今的社会新闻,经常提及一个话题“农村的空洞化”现象。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仅剩下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农村的劳动力被吸引到大城市,农村正在走向衰败。这一现象的发生不应当是从市场经济逐渐开放才有的,民国时期的城乡流动早已发生,农民的交往空间还是仅仅限于左邻右舍,十里八村吗?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城乡日渐背离的中国。目前所提倡的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是否可以解决在将近100年前留下的“大分流”?目前,国家正在提出优先发展大城市的政策,中国的城镇化问题,从压制大城市发展,到控制大城市发展到如今的优先发展,终于明白大禹的良苦用心。

我一直相信,问题不是靠堵、压制去解决的,而是靠顺其自然,扶其必然的路径发展。我也坚信,优先发展大城市,使得城市的集聚功能完全发挥,城乡的问题,自然而然可以解决。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放开户籍落户政策。

如今疫情仍处于防控阶段,国家要求就地过年。网友的一条评论,笑到我了。

“既然要就地过年,开放户口就地落户吧”

  《十里八村》读后感(四):从十里八村到无里无村

近代山西农民的交往空间限于十里八村之内。作者本书的逻辑清晰,论证有力。第一章分析农村中的农民构成比重,以农事活动为主的农民占据绝大的比重,此成为论证农村农民生活的基础;接下来的每一章分别从基层管理、婚姻、商业交易、祭祀、水利等维度论证“十里八村”的概念。

论据有力,令人信服。

但是,山西的乡村的农民的交往空间真的三百年未有变化吗?历史地理应该是两条腿走路的,在时间序列上农民空间交往是如何变动的,作者没有提及。从晚清到民国,经历抗战直至新中国的成立,农民的交往空间到达是如何变动的,变动的原因又是如何?

当今的社会新闻,经常提及一个话题“农村的空洞化”现象。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仅剩下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农村的劳动力被吸引到大城市,农村正在走向衰败。这一现象的发生不应当是从市场经济逐渐开放才有的,民国时期的城乡流动早已发生,农民的交往空间还是仅仅限于左邻右舍,十里八村吗?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城乡日渐背离的中国。目前所提倡的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是否可以解决在将近100年前留下的“大分流”?目前,国家正在提出优先发展大城市的政策,中国的城镇化问题,从压制大城市发展,到控制大城市发展到如今的优先发展,终于明白大禹的良苦用心。

我一直相信,问题不是靠堵、压制去解决的,而是靠顺其自然,扶其必然的路径发展。我也坚信,优先发展大城市,使得城市的集聚功能完全发挥,城乡的问题,自然而然可以解决。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放开户籍落户政策。

如今疫情仍处于防控阶段,国家要求就地过年。网友的一条评论,笑到我了。

“既然要就地过年,开放户口就地落户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