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的一些思考
图片
文/夜渔
为什么有很多人要烧香拜佛?
是菩萨需要吗?是佛需要吗?
菩萨说,菩萨不需要,是世人需要。
菩萨的回答,值得我们深思。
这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当中的场景,比如恋爱,比如结婚,比如教育,所有的所有,越往下挖,越会发现,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
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绝对无私的奉献,哪怕是为人父母,哪怕是见义勇为,哪怕是去到偏远地区支教,我们看到的,我们以为的,那都只是我们以为的,而对于当事人来说,至少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这种满足本质上也是为了自己。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并且绝对的说,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只是自私的程度不同。
就像有人说:如果一个人都不爱自己,你觉得他会爱别人吗?
或许有些人看到这句话会反驳,他们会联想到自己大公无私的奉献,会联想到别人牺牲自己为了别人为了社会,那我只能说,你刨根问底刨的不深,要么你涉世不深,要么你该多研究研究心理学了。
早读《人生处处是修行》,有一个章节的小标题是<对话>,这个章节我觉得蛮有意思的,作者通过一种想象的对话方式,活灵活现的表达着不同的思想。
上面菩萨的回答就是取自这个章节的,其中还有作者与狗的对话,作者问,狗回答的都是wang,但是狗回答的wang是不同的,有汪,有旺,也有忘。
《人生处处是修行》,这本书的作者是鬼脚七,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他,看过他写的文章,也一直在关注他。
我知道鬼脚七,是前几年才知道的,他写的文章我没怎么看过,但是我知道他写了很长时间,有很多读者。
《人生处处是修行》这本书是最近几天我刚开始读的,目前读的不多,不过我觉得他的文字蛮吸引人的,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他的文字风格,我觉得可以引用乐嘉在《本色》里的一句话:写的是我,说的是你。
不要小看这句话,我一直都觉得这样的文字风格是很高的境界,就是我只写我自己,写与自己相关的故事,写自己的思考,至于读者从中领悟到什么,那就取决于读者自己。
反观我的文字,我觉得有时候我写的蛮好的,有时候写的就不好,大道理太多,讲道理讲的太直白,这是需要我反思和优化的。
提到文字风格,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好,我的文字风格就是通俗易懂,就跟我平时说话一样,我也喜欢这样的文字风格,我平时读的文章基本也是这种风格的,我觉得这样的文字风格更有思想,更能与作者的思想产生碰撞,不同思想碰撞出来的火花才更好看。
不过我并不否定其他的文字风格,甚至有时候我觉得其他的文字风格更高大上,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不会。
读书会里有位小伙伴,她在读书会里打卡分享的是诗的风格,因为现在是新媒体时代,通俗易懂的文字风格更能被大众接受,像诗的文字风格,受众就比较小,所以大家通常都不太喜欢读诗,尤其是读诗需要动脑,你需要反复琢磨,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我虽然很少读诗,但是我觉得有些诗值得细细品味,还有上学时候学习的文言文,那时候我并不喜欢,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现在我还蛮喜欢文言文的,不需要注释,不需要翻译,就根据上下文边读边按照自己的理解体会其中的含义。
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东西看上去很难,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难。
就比如上学的时候学习文言文,我怎么学都学不会,像注释和翻译,我都是死记硬背,但是死记硬背往往会很快就忘掉,可是现在呢?就会觉得很简单。
所以我觉得,虽然我提倡刻意学习,但是学习真的不能太刻意,太刻意就像钻牛角尖,越钻越硬,越钻越吃力。
凡事都要有度,这个度无法明确的细说,只能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和反思,不断的调整,不断的摸索,直到找到这个度的平衡点。
这让我想起我付费学习过的一门课,讲课的老师在课程结束时说了一句话:课程讲完了,你们在操作的时候依然要反复的测试,有不懂的多回看课程。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一剂良药能够直接解决我们的所有问题,这剂良药通常只能给予我们引导,让我们踏入这个门槛,但是想要取得我们想要的结果,过程必然要有不断的尝试和测试。
这是规律,也是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