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记》读后感1000字
《中国游记》是一本由[日] 芥川龙之介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游记》读后感(一):不得不说心情略有些复杂
文是好文,译者施先生功底深厚,阅读体验颇佳。芥川文字不乏诙谐辛辣,若吐槽者非是祖国,或可一笑而过,然念及母国九十余年前是此等遭人鄙薄之形状,不免恻然。彼时刚会心一笑,就被一语直戳肺腑,乍喜乍悲,委实心气不顺。
欲另芥川领教如今之中国而人已作古,有所不忿又有所歉意,心情复杂,如之奈何。
《中国游记》读后感(二):评《中国游记》
让我想起了Peter写的《江城》,同样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不过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本书作者是日本人,不像Peter是美国人,从文化上,跟中国同属东亚,更近一些;另外本书写得是20世纪20年代左右的游记,距离现在更远,现在读起来很有沧桑感,比如会读到很多租界的情节。
翻译不错,读来很流畅。
《中国游记》读后感(三):但凡被记录下的,都是选择的结果
看一个痴迷中国文化的日本人写的战争时期的中国游记。这个组合让人莫名有些期待。芥川龙之介算是较为客观的描写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吧,但由于这位作者国籍的特殊性,还是不免带有一些他本国的色彩,但其中对于某些中国式恶习,就连我也难以在见识到的时候视而不见吧。
说回内容,其中最令我印象深的是上海的内容,特别是对上海美人的描写,神秘又可爱,还有与日本女性与众不同的耳垂,看着芥川的描写,我都想要穿越到那时的魔都观观美人了。
还有一处,是里面找到了对家乡的一点描述,看后心情有点复杂,但也更加佩服中国城市的建设者,感叹这么多年来的变化,虽然如今依稀能够从生活中看到一些书中对家乡描写中所透露出的特性,但我仍旧感念自己是生活在这个时代。
另一点,是芥川的对中国文化,和文笔的深厚,当然这也少不了译者施小炜的功劳。和写书的时代背景一样,像是在读课本上的近代文章,虽然有些词句不太确定具体的字义,但幸好基本都能看懂,越发觉得羞愧,要多多读书才是~
《中国游记》读后感(四):【老大之国】的幻灭-芥川的冷吐槽
算是芥川龙之介对中国的幻灭之旅。用搞笑日和动漫的语调吐出了他多失望。
“中国早已不是古诗词里所描绘的那个中国”。战乱,经济崩溃,让这个【老大之国】毫无体面。
可以看出芥川对于中国诗词的了解,随便引用的诗词也显得很小众。随便到那个景点都能讲出一堆中国古人的故事。
西湖的水浅,上海的黄包车夫拉客很不礼貌,从江南到北京随处可见的乞丐,街上随处撒尿的人群。芥川对【老大之国】的幻灭和失望,体现在他的文字中。
写敦煌,“那些微微漆黑的墙壁中,依然虔诚礼佛的唐代男女是何等之端丽!”
写紫禁城,“此乃梦魇耳”
印象最深的是可能刻意描绘的一个细节。去后台看一个长得形貌昳丽的小生,芥川在心中对小生的相貌很是欣赏。可是这小生做了什么事呢?
他扶着翠绿的袖子,用纤细白嫩的手指,擤了一滩绿色的鼻涕在地上。
你让芥川这种强迫症怎么受得了?就像网恋很久奔现发现对方完全是照骗,还在对你扣鼻屎一样。
《中国游记》读后感(五):人书写喜爱之物时文字会可爱
2019年读完的第2本书,[日]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
你若问我这书可读不可读,我会告诉你,可不必读。芥川龙之介所到之处的中国城市,在他眼中几乎是处处不顺眼,百般失望,勉强幸免的是苏州,但唯独对北京是真喜爱。
在他眼里,北京是一座大森林,他写:“合欢与槐树的大森林紧紧环绕着黄色琉璃瓦的紫禁城。——是谁,竟然说这片森林是一座都市?”
那是1921年的北京,当时的北京城人均拥有三棵树,称其是一片大森林也不为过。可惜现在我们深处的北京,也只能是一片钢铁森林了。
芥川龙之介还说,在他走访过的地方中,最喜欢的莫过于北京。古老的街道和生活其中的悠然自得的市民,还有将一切掩映其中的青翠的树木。再也没有比北京令人感觉如此和谐的都城。
他甚至说,如若不能生活在东京,生活在北京也是得偿所愿。
最后分享四首龙之介所作的歌颂北京的俳句,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夏夜月光明 绰约多姿相辉映 槐树绒花影
灰渣土路立 硕果累累槐树角 满眼夏日景
阳光照石壁 时进时退在傍晚 是否夕阳情
独步屋檐下 逶迤攀爬野蔷薇 笑迎初夏风
《中国游记》读后感(六):你的眼睛
总之民众只能理解单纯的东西。在中国,关公也好,岳父也好,这些众望所归的英雄,全部都是单纯如一的人。或者说,即使不是单纯如一,也是容易被单纯化的人。 我听了他的话,对他肃然起敬。可是现在回想,我当时有点失策,少讲了这么一句话。那就是:今年今月今时,进了这扬州盐务署的人,早一脚的有岛津四十起,晚一脚进去的,唯有本人而已。 “中国人的形式主义,那的确是很惊人的。不是有条环城铁路吗?那火车是绕着北京城的城墙走的。在建造这条铁路的时候,有一段路通过城内了。这么一来,可就不成环城啦。为此,在通过城里的那部分线路的内侧,即在原有的城墙里面,又造了一堵城墙。总而言之,这种形式主义也真是了得。”芥川先生的眼睛是冷的,心却是热的。他的文字,有着绯句的留白感和这如同这百鬼浮行世界般的残酷。
小偷,娼妓,革命人士,“革命人士”,前朝遗臣,上海,苏州城,庐山,汉口,长沙还有那一场噩梦般的皇城。都被那破落戏台后的小翠花,干净利落的甩鼻涕所道尽。
我们和的那些城市有着同样的地名,同样的街道,同样的景色。但是过去的那个国度是不是已经随着流淌千年的血水冲走了呢,我们这些割断历史的人,不过是13亿没有家的游子罢了。
有趣或悲哀的是,芥川先生,您这位来自东洋的客人眼睛里却映出这五千年王国的碎影,让我看到现今的巨大的雕像之下,旗帜的海洋里和高楼之下那百年荒冢,看到在我们在风中残缺的脐带。
你知道吗,芥川先生,这古老国度又再一次搭起了时代的丰碑,又再一次地推倒了城墙,庙宇,在瓦砾上建起了整齐划一崭新的建筑,过去的神仙们被推倒了几个又推出了几个。
芥川先生,你不要担心,我们这边一切都好。人们都坐在时代的快车上,欢唱着时代的歌谣,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行
《中国游记》读后感(七):三星。
这本书是芥川龙之介在1922年前后的中国游记。感触不深,走马观花。游历了江浙沪,京津冀,沿长江直到武汉。
大文豪对中国的印象就是脏乱差,随地拉屎,当街尿尿,古石板路上满是黄汤,秦淮河畔肆意出恭。满街的苍蝇跳蚤,到处都是身患梅毒的病人,名山都是杂草,大川都是腥臭的污水沟。老人没自尊,年轻人没志向。“支那”是世界上最不文明最肮脏的地方。这里的空气都让他担心自己会得病身亡。
他去爬庐山觉得累,景色也不好看,认为名不副实,想把它炸掉。这份自大与傲慢让我惊呆了。 作为那个时代的大知识分子,我总觉得不应该如此狭隘吧。
大文豪对中国古文化如数家珍,喜欢三国和水浒,他讽刺中国人精神面貌差用的比喻是“《金P梅》中的陈敬济,《品花B鉴》里的奚十一”。走到哪里都能吟诵描写当地的中国古诗词,对中国古文化的眷恋喜爱溢于言表。
我觉得我在看一部狗血电视剧,一个穷小子自幼仰慕名门世家的公子,好不容易见到真人,恰逢公子落魄,大失所望,进而发了失心疯,处处瞧着不顺眼,有时候发起狠来,恨不得这公子从未遇到,可如今偏偏又遇到了,对其恨意爱意交织,变态了。
芥川龙之介一边埋怨“支那人”不向上,一边对到处都在的反日标语不置一词。一边总想要看看学校中的年轻女性,不是为了女票,一边听到管理员的拒绝——因为前几日几个日本兵强行闯入QB了几个女学生,现在不太方便让你们进入依旧不置一词。
他明明看到了苦难。却没有怜悯心。
这位大文豪,也不过如此。不配称呼为大知识分子。
三星吧。可看可不看。对大文豪感兴趣的,对那个时代外国人怎么看中国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中国游记》读后感(八):我心中的愤然不平
一个作家对一件事物的喜好感悟完全可以从他笔下的字里行间中读得,芥川这篇游记记载的当然是真实事件,我不怀疑,但是那种揶揄和嘲讽的态度却是我不能接受的。就在读到他写下的扮演绿牡丹的小伙子——略一偏过头去,翻起大红底锈银丝美丽的水袖,以手加鼻,精彩地将鼻涕擤在了地板上时,我实在忍受不了,过来也吐槽一番。
之前的把武松的戏服说成日本的人力车夫穿的,吐槽中国戏剧道具不精致,围着客人拉生意的人力车夫,贪婪不知足的卖花老太太、还对着池塘小便的国人、露天的盲人乞丐、标价偏贵的古董店老板,描写的这千千万万个上海下层人民百姓都是用一种厌恶的语气来描写,难道大上海这么大就人人都是丑陋的???有没有可能是你预想的古典中国在脑海里太根深蒂固了,以至于在1921年上海,中国处在军阀割据的局面中,社会人士正大混乱阶段,心中不免失望。一定要和美国和你们日本来比过敏素质的高低吗?在分崩离析的中国除了这种情况,还有各种其他可歌可颂的事情呢,只能说作者不了解中国,中国早就不是你想象中的充满古典气息的盛唐大汉景象了。
不得不来做一些对比,比如毛姆就很是喜欢中国文化,在他的作品中就没有此种鄙视的语气,可以在他的小说《情迷弗洛伦萨》和游记《在中国屏风上》看的出来。
从上海到杭州,到苏州,到镇江,到芜湖,有太多次想就此打住,弃文,然则我的强迫症,一定要坚持看完。秦淮河被说成是污水沟,下层人民在他笔下永远都是脏兮兮,饭馆的装饰离不开粗俗等词。最后感叹了一句:归根结底,恐怕哪儿也找不到比中国更无聊的国度了。恐怕这个病怏怏的糟老头做人没达到那个境界,最原始的东西不是不好的,不洁不代表不纯洁,何时才能不那么世俗化,停止以高人一等的眼光来评判周遭为你服务的普通大众。我倒是觉得很是可笑,你小说写的还不错,就一定要绑架读者读你的游记么?居然明明白白抛出“喜爱我的文章的读者诸君,请你们能否像对待“堀川保吉”一样,对这一篇《长江》也略微垂之以青眼呢?”这样的姿态。这是文人该有的姿态么?祈求阅读量。况且明知道自己受聘被催稿所产生的文字,其实文章质量平平,却还说着不着边际的闲话,有点凑字数的意味,除多读古文学外,我甚至觉得作者价值观一无是处,想到这里,更觉得鲁迅的伟大之处,这两人物虽非绝对对立面,却不知怎的让我想到了他。
说洞庭湖平时不过是在淤泥田中流过一条河道而已。我简直不能忍。然则到后面,在天津这一城市,他又发出感叹:走在这西洋风格的城市,便会莫名地频生乡愁。后面揭示道:我是想回北京。何其矛盾耶!
《中国游记》读后感(九):不讨喜的大实话
不管对本国有何种不满和批判,一旦面对外国环境,群体意识总是瞬间倍增。只因文化是自我意识生长成型的土壤,文化之间的碰撞和挤压难免震动自己的人设,更何况他国人的先入之见往往针对自己所在的整个群体,个体无论多么出类拔萃也难以幸免。整本书中芥川之鄙夷直白尖刻,让我这个多年努力将思想去*中*国*化、对社会前景灰心不已的人也被刺伤了,心里特别抵触。如果其中都是偏见完全可以付之一笑,可偏偏不是。受到的伤害总要想办法消化愈合,诉诸理性算是标准治愈流程了:
首先,芥川并非出于恶意而写,设身处地也很容易理解他的观感。自决的人面对自己和世界总是更诚实。芥川小说中对日本的批评,或者说普遍意义上人性之恶的揭示,令人胆寒,也表明他一向清醒且不愿妥协。今天我们看社交媒体的游记,往往抒发“风景我来的这边独好”以及“信息鳌头我独占”的优越感,仿佛不管就着什么材料,都能信手织出粉红色的梦来,这种能力芥川是没有的。不知诸君有没有去日本旅游过,手机不开声音、公共场合不讲电话、自己兜着垃圾,一会儿靠左一会儿靠右都要小心留意,因为井然有序没人出错,啊回国总有长舒一口气、大解脱的感觉。反过来想想,来自工业化、城市化且尊崇礼仪秩序的社会,初来乍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人并非猎奇探险家或者要为这种制度以及种种现象追根溯源的人类学家,其次他对这个社会基本建制和文化中好的一面已相当熟悉,最后他是一名小说家,长于觉察和描写冲突,那么唯一可能的就是如实记下种种冲击和失望。
再者,反观*中*国*,芥川笔下的很多问题一百年后也不曾改变——文化荒芜、精神颓唐、成王败寇的功利市侩——扪心自问,仍是今日苦闷绝望产生的缘由。更可怕的是,已经独立七十年了,表面上看也不闭关锁国了,甚至富过了腰杆硬过了,还是没有改观。盛世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昌盛,全球化信息化更是加强了强国的文化输出,不可能泱泱大国崛起却在文化上悄无声息,或者说对人类文明几无贡献,因此所谓崛起很可能是个伪命题,甚至经济繁荣也不一定是主趋势。我拿这个命题四处投问,其实内心很想知道反例或者我所不知道的*中*国*文化昌隆的表现。印象最深的回答是来自番小茄,说我们近代的崛起是在民国,文化空前繁荣,只是还没有起来就中断了。按此说法芥川来访的1921年倒是更接近这个小高潮。时至今日只剩下深深的失控感,洪流滚滚遮天蔽日,不能从之也无力当之。如此说来,本书的出版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些问题,也许能发人深省,不管是了解到外人观感获得文化自觉,还是在生活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都是好事。
另外,书中多处涉及随处便溺、擤鼻涕等不良卫生习惯,买春卖春等yin乱大观,被芥川写得好像是无处不在兜售的*中*国*特产,唉魔都帝都根本都不是好词啊!
《中国游记》读后感(十):译后记(施小炜)
《中国游记》,芥川龙之介(1892—1927)著,1925年11月3日由改造社出版于东京,正文共265页。全篇共由《上海游记》、《江南游记》、《长江游记》、《北京日记抄》、《杂信一束》五部分构成。其中《上海游记》系归国后立即动手写作,连载于《大阪每日新闻》(1921年8月至9月)。大约三个月后,《江南游记》开始在《大阪每日新闻》上连载(1922年1月至2月),这两篇游记占了全书约九成的分量。《长江游记》则在事隔三年之后执笔,发表于《女性》杂志1924年9月号,但未得完成。《北京日记抄》最初刊载于1925年6月号《改造》杂志,而《杂信一束》则是初次公开发表。
在日本作家中,芥川龙之介相对而言,是较为海内读书界所熟悉的名字。他的不少作品都被译成了中文,介绍给我国读者。芥川生于1892年,其成长期恰与日本教育制度的变革期相重叠,可以说是尚注重汉学修养的教育制度培育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因此芥川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相当深厚,这在《中国游记》中也随处有所表现。他还能作汉诗,并且也曾取材于《聊斋志异》、《剪灯新话》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写过七个短篇小说。而且他的西文水平也颇高,毕业于东京帝大英文系,来华时在北京会见过胡适,连留美多年的胡适也在日记中称赞芥川英文说得流利。此外芥川还能阅读德文和法文。
1918年2月芥川辞去教职,成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社友,翌年3月成为正式社员,无须出勤,但却按月领取薪水130元,稿费另付;条件是可以随意在任何杂志上发表作品,但报纸只能以《大阪每日新闻》为唯一的发表媒介。芥川从此开始了职业作家的生涯。1921年年初,芥川龙之介受大阪每日新闻社派遣,以海外视察员身份访华。访问中国,本是芥川的多年夙愿,早在第一高等学校读书时,他就在致友人的信中表露过这一心愿。3月19日,芥川离开东京,预定取道九州的门司港登舟,泛海来华。其实他数日前偶染风寒,至18号仍尚未痊愈。但芥川访华心切,抱病出征。结果在车中感冒复发,高热不退,无奈只得在大阪下车,疗养了一个星期后,再度登程,28日在门司(今北九州市)搭乘筑后号,30日午后抵达上海,开始了长达120余日的漫游。但在上海旋又旧病复发,4月1日被诊断为干性肋膜炎,当即住进日本医师开设的里见医院,蛰居了三周,直到21日方病瘥出院。出师不利、病魔缠身,对芥川的情绪自然会有所影响;加之他尽管熟悉汉籍,对中国的现实却不甚了了。而期望越高,面对现实的落差时,失望也势必就越大。了解了这些情况,对于阅读、理解《中国游记》会有所帮助。
芥川龙之介是位著名的美文家,一部《中国游记》便充分表现了他刻意求工、别出机杼,不肯落前人窠臼的风格。在这部游记中,芥川力避平铺直叙的呆滞、俗套,运用了对话(上海游记·十二,江南游记·十九、二十),书信(上海游记·十四、江南游记·十二),戏剧(上海游记·二十),手记(上海游记·十八、江南游记·二十)等多种体裁,跌宕多姿,变幻有致,读来颇觉新颖。而在文体上,《北京日记抄》的全文,以及《上海游记》、《江南游记》的部分章节,则又有意采用拟古文体写成,即基本上是文言文的形式,词汇上却间或使用一些现代语汇,与整体的口语文体形成奇妙的反差,酿出一种独特的韵味。为了再现原著的风格,译者在移译时,也做了一些努力,试图表现芥川语言与体裁的变化;对拟古体的部分,也尝试用文言译出。但毕竟功力不逮,每每弄巧成拙、不尽人意,还请大方不吝赐教。
施小炜
1998年9月于呷奔国暗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