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27 00:08: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是一本由[英] 尼尔·麦格雷戈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6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选点评:

  ●一本由100件物件打开的世界史,特别像一场大型的历史文物鉴赏。

  ●角度很有意思,很喜欢逛博物馆但是基本走马观花,但还是觉得人生一定要去一次大英博物馆

  ●开启世界文明史的阅读

  ●我认为深层时间让人了解到,地球不是一成不变的。启蒙运动以来,最大的转变就体现在人们对时间的态度上。我们认识到,时间实际上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已过去的还是未曾来到的。我们应该记住,在深层时间的语境里,珠穆朗玛峰在不久之前还位于海底,因为一些最为完好的鲸化石便是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

  ●在博物馆感受世界,这种冲击最大的还是大英博物馆。这种世界性中国的博物馆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难得的好书,跟卢浮宫和其他世界知名博物馆比,大英博物馆在历史文物方面还是毫无争议的最强者。能用文物拼出如此世界史的宏大叙事,令人信服!

  ●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写一本知识性的好书,光有渊博的学识和优美的文笔只能成为佳作,唯有融入了开放的眼睛和柔软的心才能成为杰作。

  ●作为大英博物馆基于100件藏品出版的历史读物,本书开拓了读者看待世界之物的维度。一件小小的或者大大的物品,从它诞生之日起,到流转于世,在到流传于史,承载了人类文明多少信息。我们可以不停地审视,不断地思考,从中找出成百上千种答案。我们看到了我们的过去和未来,看到了其他族群对我们的态度,也同样引发我们从新观察和我们不同的人群。虽然作者有些狭隘的西方眼光,但引人思考的事实,使得本书成为很不错的读本。

  ●书有按时间划分章节,但我这个猪脑子对时间一点不敏感,读了半天,觉得很多东西都糊在一起。通过一件文物探索历史,这种方法很酷,但我这个猪脑子记不住文物的名字,只知道那是一个盆 这是南美洲文明的一个浇水壶 罗马有些金币。对自己真的很无语。读到现在,印象最深刻的是 希腊银杯,希腊真是开放的文化,银杯之前竟然没有博物馆想收,又搞笑又讽刺。 南美某文明浇水套壶,描绘得是战士形象,战争失败就要被祭神,这个文明也是突然消失 很是有趣。还有南美之前就打橡胶球,屁股上还会有保护。朝鲜出土的东汉末年漆杯,看外国人写中国文明也很有趣。关于钱上著人像,且著已逝伟人人像的解释也很新颖,可以用来解释人民币上的毛爷爷。总之,很有趣的一本书! 慢吞吞得读完了,抽空照着最后的地图二刷。

  ●比我想象的差太多了,你会觉得,看完他好像什么都讲了,但又什么都没讲。或许我太偏激了,但就是完美的西方视角的世界文明,另外太琐碎,不能作为大英博物馆的参观指南,就连最出名的几个展品介绍也很难说是有启发性的,最多作为推荐参观展品的列表,还是需要自己碰运气找的那种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读后感(一):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用100件文物,讲述人类200万年历史。从坦桑尼亚石器到现在的信用卡,每一件文物讲述一段历史,又不只是历史,不同地域文明、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价值取向,全方位还原那个时代的人类生活,像是一场穿越时间空间的缓步旅行。通过文物挖掘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抽象重构的过程,那种看着从物品到世界一点点变清晰的过程,好奇心和探索欲被满足的感觉,让人特别舒畅。

  书中略去了那些已经被解读了无数次人类历史的的“重大事件”,不纠结于“成王败寇”的狭隘史观,而更倾向于人本身,谋生与繁衍、享乐与控制、掠夺与争斗、自然与信仰、审美与创造、改造自然与被自然改造,这是最有胸怀和气度的大历史观。

  听说作者是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而且还动员了100多名馆员和400多名专家,从大英博物馆几百万件文物中挑选出最有代表意义的100件,花了4年时间编撰而成。我只能想到一句功德无量形容他们。且不说编撰世界历史是一件多么劳心劳力的事,单就宏观的人类政治史、经济史就够错综复杂的,更逾论微观上还有各种食物、服饰、建筑发展史。如何将这些海量的文物和故事编撰成一本逻辑清晰、简明易懂、文字优美的书籍,并且摒去那些属于胜利者粉饰篡写过的蒙蔽后人的假象,这真的是一项惠及人类的工程。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读后感(二):577.19.11《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英】尼尔.麦格雷戈。

  伴随着《权利的游戏》BGM,100件文物,道尽人类200万年旅程。一件文物就像一滴水,在人类历史的池塘中引起重重涟漪。它的原材料也许来做五湖四海,这代表当时的贸易网络,它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的制造业水平,它的审美情趣往往意味着国力是强盛还是疲软,而它的保存常常是权利更迭的线路,它的变异更有可能是多方势力对撞后的结果。人类世界是多点发展的结果,老祖宗们在互不相知的时代,不约而同的发展出各自的文明,有些绵延不绝延续至今比如我大中华,有些历经断绝、变异、改造发展出了别样文化。虽然科技在不断发展,但是人的本质并未改变,我们仍然站在200万年前的起点上。人类是自然界的野心之子,在所有动物都满足于生存的最低需要时,我们人类想要吃的更好、穿的更暖、获得的更容易,所以我们有了工具,从工具诞生在头脑的那一刻起,人类便走上了主宰自然界的路。随之结群结社、部落、种族、国家,有了你我之分,有了敌我之意,战争随之而来。以史为鉴,以文物为载体,将人类历史浓缩,作者挑选的100件藏品力求兼顾到每一片土地,每一个人都该为自己的文明骄傲,那是几千万年来一个个瞬间造就的,而我们一边在坐享其成,另一边也在创造历史。解读文物,被称为与历史对话,这其实是单方面的对话。除了文物本身的信息,对话结果往往是主观的,尤其是没有史料支撑的情况下。于本书而言,作者至少是有意的回避了大英博物馆很多外国文物的来源,而这是文物身世历程里的一环,回避将导致不完整,其结果就是以偏概全,对于人类的发展并无益处。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读后感(三):世界史与当代史

  我们总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暗含的不仅仅是当代价值观对史观的影响,也是视野和注意力的分配不均:我们关心中国、东亚、西欧、罗马、希腊、埃及,实则关心我们自己、邻居、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的文化先祖——甚至多多少少想在历史中找出“为什么中国近代落后了”的答案。

  与之无关的西亚、东欧乃至非洲、南美和太平洋出版的历史书籍则少得可怜。当然,另一个巧合是,当代最大的三个经济体及其文化先祖也恰好与这几个区域无关,注意力的不均不单是我们个人的选择,也是社会资源分配的选择。

  而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显然力争于消除这种主流区域的偏见,比如在谈到粮食种植的时候,主编没有选择常见的新月沃地的文物,而是选取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鸟形杵。 正如序中所言,“这些物品应尽可能公平地选取自全球不同地区……希望它是一部整个世界都参与其中的历史。”

  而书/展览中不分区域的时间线叙事以及对反映文化间交流物品的偏好更是在强调人类文明作为一个统一体的不断进步。 这部历史确实是一部当代史,正是这种现代性的理念带来了更大、更平和的角度,而非各种强调竞争性的“最早”。

  本书另一个理念是讲述一部社会各阶层的历史都参与而非仅有帝王将相和政治军事史。这点而言我们的历史教育出于官方的无产阶级史观倒是做得不错,但希望在第一个方面也能做得更好。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没说错,但倒也不必处处抱着只有世界第一才能代表世界的爱国主义逻辑不放,一个更平和的心态能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客观的认识。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读后感(四):“都很厉害”的意思,当然是“谁也没有更厉害”

  说本书是“透过文物看历史”会使人想起国内一些类似节目。但事实上,形式虽然类似,旨趣却很不同。作者以现代人文主义眼光和“诗意的想象”勾勒全体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其格局和架构,不是以构筑民族与国家认同为目的的节目可比。

  如果说,好的自然科学教育能让我们认识到人类整体的渺小,那么好的人文主义教育就能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内部的平等(或者说半斤八两)。不同群体与文明之间有如此多相似之处,又有如此多随机因素带来的不同面貌,非要去争个文明高下之分的行为反而显得幼稚可笑。

  每一件物品,都讲述着类似的故事:人类聚居部落发展出农业,因富余粮食而产生阶级分化,在追寻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发展出宗教,在斗争中学习统领大规模城市与国家的方式,相互之间进行从未间断的贸易与战争。与此同时,我们的文明受到气候变迁、迁徙距离、当地自然环境与可驯化动植物等外部力量的影响,充满不确定性。这种多样性带来的宝贵财富,唯有放下争夺第一文明的心态才能学会欣赏。

  5000年前埃及的公务员考试宝典已然涵盖大部分初等数学,相较之下中国从未将数学视为官僚系统重要知识,这种差异,固然有人想捶胸顿足将其视为现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几千年里都无甚影响的特性罢了。远在农业时代之前的距今16000年前,日本已经能够生产世界上最早的陶罐,却因鱼类食物充足而极晚才发展出农业,这又该算发展得早还是晚呢?

  此外,古代各文明的沟通与贸易密集程度超乎想象:几乎每一样制品都组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与风格。东非海岸出土了来自中国和波斯湾的陶瓷碎片,青花瓷上则留存了伊朗颜料和印度象饰。当我们说非洲无文明,或青花瓷属于中国时,其实部分否认了一个被庞大贸易网编制起来的真实古代世界。

  历史用于构筑民族和国家认同是常规操作;但若禁锢于“我不当大哥好多年”的心态,则历史常被政治牺牲,也成为现代冲突的缘起。

  再者,历代帝国的荣光之下,征战与苦役的代价,又由谁来支付呢?精美制造物背后,往往是被忽略的血泪史。现代人文价值,意味着失语平民的立场能够被平等注视。

  人类制品展现着我们对自我、他人、文明和世界的认识,而从这些久远证据中,最终以怎样的认知框架获得怎样的世界观,却是一个非常值得面对的问题。本书做出了优秀的示范:一本关于“文明”的入门书,展示的不止是物品与史实,也是艺术与美,更是现代与文明的眼光。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读后感(五):大英强盗博物馆

  作为一部世界史,能用一百件文物写出一部几千年的世界史,十分够格,作者也得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学功底的,但是,这部书不是很浅薄,如果你不了解历史,恐怕不可能从这些文物中了解到历史,举个例子,比如如果你不了解埃及,没听说过托勒密三世时期的国家羸弱,你就不可能明白罗塞塔石碑的意义,你就会以为它只是《DNF》游戏里的一个装备,但是标题,为何叫大英强盗博物馆,作为一个中国人,英法联军抢烧圆明园的事,恐怕很多人都会耿耿于怀一辈子,书中有几件中国的文物,有的是趁着乱世,外国人走私出去的,有的就不介绍怎么来的,只说是英国的人捐的,不仅仅中国的文物,还有很多世界上其他民族国家的文物,可能我这么说,有点盲目爱国,有点局限性,书中序章里也说了~文物是全世界的,这句话,或许作者真的从文物大爱角度来说的,但是,如果拍一部成吉思汗侵略其他国家后屠城的电影,开篇说“人类都是一家人,来纪念也警告世人那段野蛮的年代”恐怕除了内外蒙古人,没有哪个国家会开心~不是挑毛病,但是英国也就是近一二百年才开始讲究英伦绅士风度的吧,原出身还是海盗和强盗的,书中的文物选的很有代表性,推荐阅读,里面还有挺多比较奇葩的文物,给各位列举一下

  205沃伦杯~基佬杯

  285传丝公主画板~坑爹公主画板

  307洛泰尔水晶~冤枉偷情水晶

  383圣荆棘之匣~真。买椟还珠之匣

  567俄国革命瓷盘~镰锤党盘子(有点父母辈人用过的红色茶缸很像)

  再来个中国物品目录吧

  133中国西周周簋

  171中国铜钟

  193中国汉代漆杯

  221女史箴图

  285传丝公主画板

  317唐代墓葬俑

  369大卫对瓶

  417明代纸币

  529玉璧

  从人类的开始农耕时期,为什么人类的主食都是一些需要加工的食物,比如玉米需要扒皮,水稻麦子需要研磨,因为最开始的人类还没有武器,在自然界是弱势群体,和其他动物竞争没有优势,和老虎争肉,很可能直接被吃,和野驴争豆吃。很可能被一脚踢死,甚至吃种子。也争不过飞在天上的鸟类,再到出现了武器后,国家的建立,要如何统治一个国家,用叙事和对统治者征服敌人的刻画,来使人们有安全感,有了统治者就有了贫富分化,富人开始享受,就有了一系列的奢侈品(黄金披肩,玉斧等)再到统治者的祭祀,的来世,普通百姓也开始娱乐,出现了画家,雕刻等物品,出现了娱乐,百姓有了娱乐,金钱开始出现,统治者为了统治更根深蒂固,有的把头像印在了金钱,有的大规模雕刻,壁画等方式宣传,之后国家国家之间开始贸易(香料,胡椒等奢侈物品开始出现,过去的年代谁吃胡椒谁是土豪,笑,想到了现在的涪陵榨菜梗)再然后,三大宗教出现了,给人们了信仰与精神寄托,统治者开始利用信仰来统治人民,再之后,开始出现了各种侵略剥削,黑奴三角贸易,西班牙的白银土著侵略一系列,都是人类的血腥历史与自相残杀的野蛮,最后一章的武器王座,象征着人们对战争的回忆与拒绝,信用卡与太阳能电器,象征着现代文明社会来临,珍惜眼前的和平与繁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