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阿富汗》读后感摘抄
《寻路阿富汗》是一本由[英] 罗瑞·斯图尔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路阿富汗》读后感(一):假如阿富汗没有战乱
这本书还有两个很特别的思考角度,第一是假设现代化政治不正确,阿富汗主权和领土完整,人们按照自己的传统生活就很好,没有战乱和贫困,按照习俗约定法律制度生活,维持小农经济和贸易,没有大国干预,是不是就不会这么残酷?第二假如回到20世纪初,何伟到中国写那部《寻路中国》,现在读到会是怎样一种感受?
《寻路阿富汗》读后感(二):寻路阿富汗书评
我认为这本书还是挺有深度 从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再到当地的人文历史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处事方式 人们的思想被禁锢 但又希望冲破黑暗 作者在一方面再呼吁世界和平 不完用暴力解决问题 最喜欢里面的“巴布尔” 他不被人们尊重 虐待他 在登机的前一刻 因为吃了一个骨头 因为没有牙齿 卡于喉咙而死 他最终也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
《寻路阿富汗》读后感(三):寻路阿富汗
读完《寻路阿富汗》,意犹未尽,竟不忍放手。作者诚恳又诚实,用平静而朴实的文字写步行穿越阿富汗的遭遇,不渲染,不煽情,却动人心弦,惊心动魄,也有无奈之幽默。文字处处能体现作者对于阿富汗有着“理解之同情”:生活在战乱中几十年的人们,贫穷无知却也虔诚;粗鲁野蛮却也遵循礼节;土地贫瘠荒凉却也有内在秩序…作者文字功底极好,用生动的文字描述在这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的一段旅程。
《寻路阿富汗》读后感(四):寻路阿富汗不简单是寻路
这部作品,不简单是寻路巴布尔大帝,虽说是部非常精彩的游记,但又绝非是一部简单的游记。实际这是一部很典型的“调查报告”。因为在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基层政权,社会风土是何种表象作者有了一个深刻的揭示和回答。
在当下,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一个关于“带路”背景下走出去的故事。特别是结尾,拉登被击毙时的住所成了作者英国朋友的落脚点,隐隐有些诡异,但又说不清道不明。他是谁或者不是谁其实心里应该要有杆秤。
《寻路阿富汗》读后感(五):天平的更现实一端
非常震撼的一趟行程,书却出乎意料的平淡。
作为古代文明相当丰富的地区之一,阿富汗现在似乎没什么保留,就连拍个追风筝的人都要去喀什,从这本书里能窥见现在这种情况成因的只鳞片爪。
恶劣的环境,割裂的传承,断层的文化,变幻的时局,种种原因杂交出来的巨兽笼罩在阿富汗上空,让这个问题似乎非常好解决又难以治疗。
从最后两章来看,作者对于这个问题肯定是有自己相当独特而又深入的理解的,也尝试从少有的"过来人"的角度去解决这个问题,这就不是这本书的内容了。
这本书虽然平淡,不过平实的记录下暗流涌动,作者似乎在刻意限制自己的抒情和自我表达,可能跟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有关,不过如果能把自己的思考也涵盖进来,能把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囊括进来,那我读起来的广度和深度就会强上不少。
这部分工作就自己去完成好了。
《寻路阿富汗》读后感(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文明与战火之间,在信仰与苦难之间……徒步穿行
《寻路阿富汗》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文明与战火之间,在信仰与苦难之间……徒步穿行。
2002年初,27岁的作者,英国历史学家罗瑞·斯图尔特,在塔利班撤退六周后到达赫拉特,这个曾经中国、土耳其和波斯商品的老式大市场,如今正销售着中国闹钟、土耳其太阳镜和伊朗苹果汁。他计划徒步完成赫拉特到喀布尔的中央大道的旅途。
同他计划相同的旅行在中世纪就有人实施过,印度莫卧儿王朝第一位君主巴布尔。《巴布尔日记》中,混含着神学与被遗忘的王公贵人的记录中,临摹了浸没在15世纪灿烂的波斯文明与伊斯兰文化之中的林林总总的人物及社会概况,囊括农业技术、诗歌、经济、鸡奸和园林设计等等。
然而,巴布尔笔下绚丽的赫拉特与眼前的破败水泥墙、盗版DVD、粗野的乡下习俗无法连接起来。而且巴布尔描述的赌博、舞蹈、多彩的装扮、狂欢、喝酒、唱歌在塔利班时期都是非法的,在伊斯梅尔汗的新政府时期也是不被鼓励的。
所以作者想要用自己的身心去寻找一个现代的阿富汗,但是安全部门只允许他走到恰赫恰兰,并两人武装陪同,随后又增至三名陪同。这一方面出于安全部门对他身份和穿越阿富汗目的的怀疑,另一方面也是质疑沿途雷区、土匪、狼群、武装、疾病以及干旱、暴雪、湍流、山地等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对他的挑战。
只有认为阿富汗仍是“单一的民族认同自然疆界,驻派各国的使节以及同一文化”国家的赫拉特外交长官由素非觉得作者的旅途可行,然而作者深知这样的同一性在这个政局动荡、军阀林立的阿富汗已经不复存在。
从赫拉特向东,路过城郊丝绸之路的岔口、无新政府痕迹的塔吉克村庄、丝路上的商人客栈、俄国人阻止圣战者攻入干道的雷区、种植罂粟的迪德罗斯村庄、古老堡垒与花园庭院的残部、政府管控薄弱的奥贝、沙漠、雪山、冰河……这里贫穷、闭塞,保持着物物交换的巴扎、土制房屋,但是人们依然善良好客。这里持续了24年的战争,没有文化,但是伊斯兰徒拥有着尊卑礼仪。这里干涸、缺水,但是草依然是绿的……
就随着作者的脚步去了解过往的文明与历经的飘摇所成就的社会矛盾体,去接近在这个矛盾体中间生存的没有安全感又友好的阿富汗人民,去对比巴布尔时期与现在阿富汗的社会生活以及人民意识形态的差异,去感受作者徒步阿富汗那份坚定背后的意义……
《寻路阿富汗》读后感(七):鲜有其匹的经历,一流的写作能力
我不大会因一本书被圈粉——圈粉运动滥觞,我已经一把年纪了。但我被这本书的作者圈粉了。读着舍不得放下,又舍不得一气读完。这样的书很少。
2000年,斯图尔特徒步一条横穿亚洲的路线,走了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惟塔利班阿富汗禁止外国人入境。翌年圣诞节前,他在尼泊尔听到塔利班倒台,遂乘车返回阿富汗的赫拉特,从那里徒步走到喀布尔,补足了原计划的行程。这三十六天的路途上,冻饿交加,走上几个小时不见一个人影。他曾在没到胸口的积雪里挣扎前行,曾连日因痢疾一夜爬起来八九次,曾躺倒在冰湖上等死。路上偶然遇到人,每晚投宿见到人,形形色色的阿富汗人:友善的主人,傲慢的主人,领着他在暴雪中走上几个小时却不肯收任何酬劳的贫民向导。大多数村民手持武器,时不时,一言未发,枪口先对好了,或者,子弹从背后飞过来。在这样的环境里一路走下来,有一二过路车招呼他也断然拒绝,这个胸中贮书万卷的英国人够楞的。
他为的是什么呢?我想,就像所有最有意义的事情,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为的是行走所带来的一切,所带来的点点滴滴,为的是身体和灵魂得到了锻炼、考验、折磨,为的是见到了这个阿卜杜·哈克和那个穆赫辛汗,为的是看到雪山,为的是跟伟大的先人建立一种特殊的联系。
鲜有其匹的经历,这还不够似的,本书的写作超一流。他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陌生人,寥寥几笔白描,几句对话,这个人物就跃然纸上。书不厚,内涵广而深。迥异于中国文艺的感人风俗,作者平易叙事,不发感叹,虽然每个事件、每个人物都让人感慨。这是一种罕见的写作能力,很难模仿这种平白的写法而不让人感到乏味。
作者的议论不多,这些议论是高品质的。在一个脚注里,作者对比当今的国际援助人士跟昔日殖民者:昔日殖民者为利而来,没啥可光彩的,但他们为了牟利,扎根当地社会,实事求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往往建设起合乎当地情况的良治;现在的国际救援组织,清清白白,但所属官员轮换不定,很少认真了解当地情况,推行一套又一套理想的却无成效的方案。最近十年,斯图尔特本人已投身政治,据信前途无量。我当然希望政坛上多些这样有思想的人士,但也怀疑,这样丰厚的心智做得了政治吗——即使在英国?
旅行第九天,作者收留了一条大狗,他给它起名叫巴布尔,这个名字来自16世纪初从阿富汗出发建立了莫卧儿王朝的巴布尔大帝。大狗巴布尔不如这个英国佬擅走,给后面的旅行增添了困难。但谁知道呢?作者躺在冰冻的阿米尔湖上,“感到温暖、放松,闭上眼舒心一笑”,就此停下自己的脚步,总要生拉硬拽才肯跟上的巴布尔这一次自己起身前行。于是,斯图尔特“站起身,顺着它的脚印走起来”。作者从伊斯兰堡返回英国,为巴布尔买好了次日的机票。就在这一天时间里,它吞食的羊脊骨刺穿了它的胃,死了。全书就结束于作者对巴布尔的悼念,那是患难与共的情意。
这么好的书,得有个好译者呀。谢天谢地,这一次,一流的书配上了一流的译文。
*本文原载《南方周末》,2020年03月20日。
《寻路阿富汗》读后感(八):一次追随先人的信仰之旅
为什么是阿富汗?作者罗瑞·斯图尔特已经穿越了伊朗、尼泊尔、印度等地……在书的前几章,他表述了自己的初衷,阿富汗是他的徒步旅行中所缺的一环,“从荒漠到喜马拉雅,从波斯,希腊到印度文化,从伊斯兰教到佛教从神秘主义的伊斯兰,到军事组织的伊斯兰。”这样一个文化互相交融的土地,吸引着他。2002年初,或许是为了在三十之前完成这个愿望,他开始徒步穿越阿富汗的中央山地。路途中的遗迹“奇斯特穹顶”,伊斯兰教陵墓。古尔人将这些穹顶标记在通往古尔地区的要道上,彰显着他们作为泛亚洲帝国的高山民族的自豪感。可如今也只剩下残缺不全的一部分,还有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历尽沧桑的巴米扬大佛,在罗瑞出行的不久前才遭到塔利班政权的残酷轰炸,已是面目全非。在这些途径的遗迹面前,罗瑞却也只能看着当地人在恶劣的天气里,铲着雪挖掘着残留的宝物,生怕别人抢了先,既心酸也无奈。当地人阿富汗农村的人多是文盲,他们对外界不了解,一个领主的第五位也是唯一一位还活着的妻子,四十年却从未离开所在村庄超过一公里的范围。可他们又似乎抱有很大的兴趣,在从作者处得知英国娶妻“不用钱”后,阿卜杜坦言“那我为什么不直接去英格兰,免费娶一个,而不是在这里付五千美元。”(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需要在伊朗工作三年以支付彩礼钱。)尽管观念保守,可他们中的大多数却遵循伊斯兰教义,始终秉持着热情的待客之道,尽管并不富裕,却能拿出种种美食来招待罗瑞,罗瑞就像一个生产线上的包裹,从一个领主到下一个传递,他们的人愿意走上一天陪他穿越大雪,然后再用一天折返。不洁的狗or忠诚的伙伴?伊斯兰教认为狗是不洁的动物,他们的形容词里,狗可以是巨大的,凶猛的,但不是美丽的可爱的友善的,在他们的词汇里,只有马或者猎鹰用来形容人。而旅途中,当地人赠送的獒犬陪同了作者大半程的旅程,罗瑞自称他这路都是追随着曾经的印度莫卧儿帝国君主走过的足迹,因此他给这只同行的伙伴冠以“巴布尔”之名。严寒的雪山地带并没有打败这只看起来衰老虚弱的巴步尔,可它最后却死在了去往伦敦的登机前,“吃惯了干囊的它,因为一块羊脊骨刺破了它的胃。”这让作者伤心不已。立场“为什么要做一名圣战者?”“因为俄国政府让我的女人不戴头巾,还没收了我的驴子。”“那为什么又要攻打塔利班?”“因为他们强迫我的女人戴面纱,而不是头巾,也没收了我的驴子” 很难用简单的一句是非判断来评价当地人的政治立场,他们很可能因为一头驴就转换了立场,作出上述回答的的赛义德,欧马尔也曾一度是塔利班的代理人。危机四伏艰难的徒步旅行中,恶劣的自然环境占据了他大半的痛苦。雪地里,一人一狗留下仿佛长着翅膀的脚印,像轻盈的羽毛似得飘着,在那次穿越空旷雪地的跋涉中,作者险些放弃了生命。雪像一块干净明亮的床垫让他放松的躺下,疲劳和肌肉僵硬令他想就这样永远的躺下去,巴布尔一次又一次的捶打试图唤醒他……另一方面,来自人的危险也不时的冒出,罗瑞在即将进入曾经的塔利班基地前婉拒了居民好心的乘车告诫,执意要徒步走完全程。塔利班分子的人仇视美英,不惧死亡,所幸罗瑞编造了一个印尼人的身份骗过了他们……旅途归来,罗瑞终于完结了这个曾经“缺失的一环”。后来,这个本就出生于外交官家庭的旅人,凭着自己的传奇经历,在2005年,他受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之邀来到阿富汗,帮助当地重建。
《寻路阿富汗》读后感(九):阿富汗什么样,他用行走告诉你
刚看到《寻路阿富汗》时,我以为这是一本和《寻路中国》《江城》类似的书。熟悉了何伟的笔法,带着预设我准备投入一场对阿富汗的琐碎生活的沉浸中。
提到阿富汗,你想起什么?
巴米扬大佛、战乱、塔利班、基地组织。
尘土飞扬,硝烟弥漫,那是远离和平世界的另一种景观,一种需要借助新闻和电影才能想象得到的景象。十万八千里之外的我,在安静的书桌前、在嘈杂的地铁里、在街头驻足等待朋友的间隙,翻开这本书,以为耳边会伴随着炮火连天、伴随着民不聊生、伴随着悲悯和同情,但是,完全不是这样。
罗瑞`斯图尔特用持续一个月的行走,从阿富汗的东部穿越中腹的中央山地,到达西部最安稳平和的喀布尔,描画的是一幅旅人行旅长卷。在塔利班倒台,新政权尚未确立的窗口期,罗瑞抓住机会,用严格的步行,实现了穿越阿富汗的行程。一路上,他拒绝任何交通工具,没有地图,仅仅凭着自制的手杖和一个背包,完成了这趟身心倍受折磨的苦旅。
危险。肯定有。不稳定的执政者,闭塞的区域,对外国人的敌意,还有腹泻和食物短缺,这些都是他遇上过的或大或小的困难。能活着走完全程,对一个外国人来说,而且是一路坚持声称自己信仰天主教的外国人来说,简直是种幸运。
我一直无法相信,他真的能走完全程。直到最后,他衣衫褴褛地到达喀布尔。此时的模样,甚至当地人都认不出他是个外国人。
看书时,我一直带着疑问:罗瑞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自虐般的行程?如果是为了了解阿富汗,选择搭乘任何交通工具都不会影响他对这片土地的了解。为了创造某种纪录?从书中看不出作者有这种野心。
看完书,我又接着看了罗瑞在TED做的两次演讲。不得不说,看视频时,更能直接感受到罗瑞的魅力。这两次演讲都与阿富汗这段行程有关。2000-2001年这次阿富汗徒步之旅,影响了他今后的生活。他离开阿富汗后,去哈佛大学担任历史学的老师,企图在课堂中启发这些未来的社会精英,阿富汗不是你们从媒体中看到那样。但是收效甚微。随后,他回到阿富汗,在一个基金会中担任主席,为阿富汗做一些有实际价值的工作:鼓励女童接受教育、开设更多的医疗点。再后来,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他的身份,他参与保守党竞选,成为一名政客,希望借助政治的力量,影响更多人。
回顾他这段逐渐接近主流社会权力中心的履历,背后最大的动因正是这段阿富汗的苦行僧之旅。
他每日行程在二十公里左右。需要穿越一个个村庄,不断向地方执政者获取“介绍信”——类似于唐三藏所持的通关文书。他用步行去认识阿富汗腹地,这片外国人足迹难以到达的地方。他用答利语和当地人交流,在教育水平落后的阿富汗,英语不再通行无碍,会一门当地语言,更容易取得当地人的信任。他执着地坚持自己的天主教信仰,甚至有时放弃了英国人身份(对当地人谎称是马来西亚人),也从未在宗教信仰上有任何隐瞒。在阿富汗腹地行走,这种坚持带着冒险的成分。但他强硬而不失策略的宗教对撞,并未给他带来太多的麻烦,这未尝不可看作是一种文化撞击的尝试——在最保守的阿富汗腹地,伊斯兰教具有绝对权威和绝对影响力,但一个天主教徒的到来,对当地宗教保持尊重和理解,也是可以被大多数人柔软接受的。
他借宿在清真寺、居民家中、和当地人同様席地而睡,吃一样的食物。他一遍遍向各地的执政者解释自己徒步旅行的目的,向对他好奇的普通民众描述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他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也不带任何来自发达地区精英人士面对贫瘠与落后的土地和人,所自然流露出的施舍与怜悯。他把自己化为阿富汗的尘土,每日打滚在土路上,在村庄里,在冰河上。他一路记录所见所感,用冷静的语调讲述他所经历的阻挠、病痛,所遭遇的友善和温暖。这种记录不带任何诗意的抒情,也没用情节起伏的悬念,更像是一卷充满质感的胶片纪录片,有时清晰流畅,有时有划痕和断裂。但从他的描述中,阿富汗腹地生活的那群人群,也是阿富汗社会的主流人群,决定着阿富汗未来走向的大众,他们的模样,已鲜活呈现。
经历了这一切,所以罗瑞有资格说,你们误解了阿富汗。它需要的民主社会,和你们所想象的并不一样。你们在为阿富汗筹划未来的人群中,有谁能用他们的语言和他们交流?有谁深入过阿富汗腹地,了解那里生活着的民众的真实情况?这是停留在喀布尔的那些人所看不到的,一个更加真实的阿富汗。
这是这次行走赋予他的力量。一趟如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后,罗瑞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写出了他眼中的阿富汗。
看完这本书,我问自己,现在阿富汗意味着什么?我答不出来。我的脑海里,是罗瑞所描述的那些性格迥异的阿富汗人,他们生活在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相同的信仰,但是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地区都不一样。这是一个百态的社会,它依旧遥远而陌生,但对我来说,它不再是一个标签化的存在。
《寻路阿富汗》读后感(十):中英对照加Google Earth把这本书读完了
对着卫星地图看书的感觉挺不错,翻译也还行,绝大多数书中出现的地名都比较容易在GE上找到。
不过,有三段书中写得特别难走的路,从卡门集过贾姆到恰赫恰兰,从卡特利什到雅卡乌兰、从班得阿米尔湖到沙伊丹,在卫星图看也是相当危险,过夜的小村子也无法准确的标出来。
1-6天Herat Mowafagh Hotel
Herat sha'ede bazaar
aint Ulya
Turon
uriabaf(Burya Baf-e Sofla)
Dideros
Obey(Aubeh)
Raghwaja
Chist-e-Sharif
7-11 daysChist-e-Sharif
hir Haj(Sherikhaj)
Darai-e-Takht(Derreh-Ye Takht)
Dahan-e-Rezak(Dahane Hesarak)
Kamenj
Garmao
Minaret of Jam
12-19Jam
Ghar(没有找到准确点)
Chesme Sakina (没有找到准确点)
arra Khana
Chaghcharan Airport
adgah
Dowlat Yar
20-25Dowlat Yar
angzard
Katlish (Qatlish)
Qala-e-Nau(没有找到准确点)
iar Chesme(没有找到准确点)
Yakawlang
26-29Yakawlang
ande Amir Shrine
Ghorak(没有找到准确点)
hahidan
amyan
30-36amyan
Kalu
Dahan-e-Siar Sang
iahak(没有找到准确点)
Maidan Shahr
Kabul Hotel Intercontinental / Tomb of Zahiruddin Muhammad Babur
---------------------
GE 上下载的阿富汗的一些照片,对照的书看,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文字还是很写实的,特别是英文原文的遣词造句也相当准确,还得体会到不同语言切换交流中的各种metaphor。
战争废弃的大坝Salma大坝齐斯特沙里夫ChistBande Amir Shrinefa
巴布尔花园Bande Amir ShrineJam宣礼塔齐斯特拱顶JAM宣礼塔 wfyu赫拉特的成功旅馆Katlish (Hasan Malistani摄)Katlish的清真寺 (Hasan Malistani摄)城堡从雅卡乌兰到shahidan的路 (Hasan Malistani摄)从雅卡乌兰到shahidan的路 (Hasan Malistani摄)从雅卡乌兰到shahidan的路 (Hasan Malistani摄)从雅卡乌兰到shahidan的路 (Hasan Malistani摄)新修的亚历山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