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读后感摘抄

2021-03-29 03:37: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读后感摘抄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是一本由[美] 格雷厄姆·穆尔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读后感(一):喜欢这本小说的附注

  最后附注那里把真正历史上发生的事情附上了,还蛮好的~记住,这只是一本历史小说而已

  不过想想,能生活在那个年代,见证这么多推进人类历程的重大事件,就算只是个小人物,想想也还蛮激动的~

  小说挺精彩的,看到今天凌晨2点多~说是已经要搬上大银幕啦?

  感情线那里的苦涩正好和最近的心境完美契合,噗哈哈哈哈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读后感(二):我觉得你说不出几个由已婚男人想出来的发明——特斯拉(终生未婚)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这本书粗看是黑色背景,白色骷髅头似的,实则是一个灰白的电灯泡里面一个纽约自由女神像,另一个灯泡竟然是一个特制的会反光的灯泡,不经意经过书的时候回被这个反光灯泡的设计晃一下眼,有点儿意思。

  托马斯-爱迪生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读后感(三):那个年代牛*的人,可比现在牛*多了

  ——“我们还没有堕落到爱迪生那个地步。”

  ——“嗯,你觉得这是不是你们正在输掉官司的原因呢?”

  我是差不多一口气读完这本396页的小说的,上一次如此沉浸地看一本外国小说,是许多年以前看《飘》了。一百多年以前的那些大牛人的故事,托马斯.爱迪生、西屋、特斯拉、贝尔的恩怨情仇,如此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等到J.P摩根加入战局,一出手就是轻描淡写的“降维打击”,大家立马消停了。故事的最后一页,一个叫亨利.福特的青年悄然登场,或许会带来更牛的杀器,反复漫威大片里末尾的彩蛋。

  当下21世纪的商业英雄们,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埃龙.马克思等等,演绎的精彩故事无非是一百多年前传奇的翻版。好比《哈姆雷特》每过几年就会重新排演,出来新的经典。

  我想,科技是唯一能和金钱抗衡的力量,金钱往往通过对人性的收买来打败科技,而对人类进步的野心和梦想则在冥冥中支配着这一切。它们在交流电和灯泡的这次群殴中几乎,我是说“几乎”,杀死了无辜微薄的爱情,在它们完全没有在乎她的时候。

  不错的小说,值得看看。如果家里有十多岁的孩子,特别推荐给孩子看看,对人生大有启迪之意。

  此书的另一个特色是,每个章节前引用的名人名言,大多数都是犀利睿智的,书中的评论语句也十分有见地。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读后感(四):专利之争 发明之争

  看到“特斯拉”几个字,第一印象不就是电动车么?莫非这部小说要讲述爱迪生和电动车之间的故事么?待细细品味,方才知晓,这儿的特斯拉是指尼古拉·特斯拉,他和爱迪生一样也是位伟大的发明家。曾经在爱迪生的阵地中一起工作过,后因与爱迪生的志向不同,脱离了爱迪生团队,独自开始科学研究。

  说起19世纪末,那个时代,科技发明层出不穷,电话、电报、电灯、X射线等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并不断进入百姓之家。就如同现在的机器人产业,随着技术的进步,迈入百姓之家的脚步越来越快。

  提起爱迪生的大名,谁都知晓其拥有“发明大王”的称号,一生共有2000多项发明,1500多项发明专利。爱迪生最著名的发明是电灯,而事实上,在爱迪生1879年“发明”电灯之前,电灯已经在1854年和1860年,被美国的亨利·戈培尔和英国的约瑟夫·威尔森·斯旺两人先后发明出来,遗憾的是,他们两人并没及时申请专利。

  爱迪生为电灯泡申请的专利(1880年)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读后感(五):原来还有这些事

  当我了解到这本书的作者是电影《模仿游戏》的编剧时就决定了要读完这本书,这位作者对于抓住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这一点做得非常娴熟,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叙述的方式,这本书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吸引力。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这些人物也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可能只了解他们的发明,但是却不知道这些发明背后的真正故事。历史中有着很多惊悚的细节,但是官方的书籍肯定不会讲得这么细致,也不会如此具有戏剧性。

  想想过去没有电的日子,人们是一样生活,短短的几十年世界完全变了个样。但是如果说现在电突然消失,那么对于人类来说可能会是世界末日般的打击。的确,火和电给人类的世界带来了光明,光明和黑暗又是对立面,我们如今看到的光明,也都是历史中的黑暗所换来的。书中的除了三位知名的主要人物爱迪生、特斯拉、威斯汀豪斯之外,还有一位真正的主人公——保罗·克拉瓦斯。在故事发生时他是一位年轻的律师,经验算不上老道,如果说没有这三个人与他沾边的话,可能他就更不会被人知道了。其实这个人在如今依然很少有人听到过,可是在书中他可以说是及其重要的人物。

  之前我简单了解过这本书中所提到的电流之战,为了争夺发明的所有权,他们的做法无疑是理所应当的。这是能够影响后世的发明,并且不同的观点也将证明着自己强于对手,无论如何他们任何一方都不会轻言放弃。那三个人可以说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每个人其实都为世界做出了贡献,但是他们的做法却总不能让人想到圆满的一面,只有这位年轻律师一直维系着本性的一面。

  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专业性,书中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作者能够将其融汇到一起完成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增加了受众面。对于每个主要人物的描述都很仔细,没有什么比在实际行动中体现一个人的性格更直观的了,这些人物就仿佛活生生的站在我面前一样,而我怔在经历着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这些历史中的伟人好像每个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对,如果和常人一样他们也就做不出这些惊天动地的事来。他们虽然为世界做着贡献,可是我们也要看清他们身上的缺点,也只有冷静思考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才能够被世人所尊重。听说这本书改编的电影2019年会上映,相信这又将是一部引起轰动的作品。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读后感(六):天才们对决 金融家窃笑 诈骗师得志

  爱迪生,特斯拉,威斯汀豪斯,JP摩根,贝尔……这些在现世看来闪闪发光如雷贯耳的名字曾经都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他们活跃在十九世纪末,以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交错了人生。

  就像电影《午夜巴黎》那样,从我们今天看来那些文人与艺术家都由于时间所带来的疏离感与神秘感而被分别神化,可他们最初不过是一撮出没在同样场所的有一部分共同生活的创作型人物罢了。小说《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便也是如此,这些纷纷成立了绵延至今的发明帝国或是金融帝国的人们在当初也曾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打着交道。这是个有关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的故事:

  1888年的纽约, 人们认识到了电的奇迹。谁能掌握这种把黑夜变成白昼的技术,并加以推广应用,谁就能创造历史并获得巨大的财富。我们所了解的爱迪生是“发明大王”,而事实上,他是一个创意大师,他提出创想并建造巨大的实验工厂,聘请无数工程师与发明家来实现他的设想;他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爱迪生通用电气曾覆盖了大部分美国市场,为他带来巨大财富;他更是个阴险狡诈的投机分子,他所获得的专利有时是虚张声势,为未来的概念而不是实物提前申请妥当。

  威斯汀豪斯是发明家与产品技师,他更看重产品的性能,可惜待他改良了更加先进的灯泡后,早已先发制人的爱迪生依据专利起诉了威斯汀豪斯,索赔金额达到前所未见的十亿美元。面对这场必输的官司,威斯汀豪斯做出了大胆选择:聘用年仅26岁的没有任何经验的新人律师保罗。

  保罗找来了天才发明家,塞尔维亚裔科学家特斯拉。这是一个真正的怪人,他不在乎爱迪生所看重的金钱与声望,也不在乎威斯汀豪斯所看重的产品,他所关心的只有新发明的创意,至于那东西普及生产之后能带来什么样的经济效益则跟他无关了。他找到了应用交流电的办法却拱手让给威斯汀豪斯。(而当我看到这位天才的照片时,不禁要吃惊,特斯拉与我们刻板印象中的怪才的萎靡形象截然相反,这位不近人情的怪人竟然是一个身高190以上的美男。)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读后感(七):电流的明暗山

  光明又黑暗,仿佛明暗山。——【印度】迦梨陀娑

  在印度神话中,有一座环绕可见世界的大山,一边光明,一边黑暗,故名“明暗山”。黑暗与光明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永远相生相伴,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有黑暗,黑暗也只能被光明所驱散。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就是一本关于在电气时代,围绕电的奇迹照耀下的黑暗编织的历史悬疑小说。本书的作者是凭借《模仿游戏》荣获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第72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编剧提名、美国编剧工会奖的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美国作家、编剧格雷厄姆·穆尔,而由本书改编的电影则由“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领衔主演。

  穆尔通过他细致入微而引人入胜的笔触,戏剧化地重现了那个光明与黑暗共存的辉煌年代。那是1888年的纽约,“电”作为一种神秘的力量被科学家从实验室带到人们的生活中,托马斯·爱迪生、乔治·威斯汀豪斯、尼古拉·特斯拉等等,每个人都在摩拳擦掌、跃跃一试想要驾驭“电”,掌控驱散黑暗的技术获得巨大的财富,为人类带来光明从而被历史铭记。

  作为一部历史虚构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果过度地虚构必然会失真,但如实地记录却会让整个作品捉襟见肘,但在本书的作者附注中,可以看到穆尔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是如何巧妙地取舍,书中交缠着可证的事实、有依据的推测、戏剧化的渲染和纯粹的猜想,展现了一段迷人的历史。

  穆尔并没有从当时的科学家入手,而是选择了一位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律师保罗·克拉瓦斯。爱迪生在那场战争中提前抢跑获得先手,他起诉了唯一仅存的竞争对手威斯汀豪斯,索赔金额达到前所未见的十亿美元,在这场专利诉讼中,没有律师敢轻易接下这个案子,这是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也是一个身败名裂的困境。而威斯汀豪斯却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选择,他聘用了年仅26岁,没有任何经验的律师保罗。强势、狡诈、自大的爱迪生并未将威斯汀豪斯和保罗放在眼里,保罗却因其毫无经验的优势,复制学习爱迪生的手段,效仿贝尔打败爱迪生的办法,独辟蹊径地从困境中走出获得胜利,保罗成为扭转这场诉讼的关键,也为人类走进电气时代推波助澜。

  故事是人物展示的舞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保罗有机会见识了镀金时代纽约上流社会的疯狂,在表明光明的实验室里隐藏着的黑暗阴谋,这是一场关于科技与商业、阴谋与爱情、天才与野心的演出。保罗向阿格尼丝道出是什么原因让大家一直坚持奋斗、努力、共谋,爱迪生为观众、名气而奋斗,威斯汀豪斯为技术和产品奋斗,特斯拉只为创意奋斗。

  发明家、实业家、科学家,三个人三个支点,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共同驱散黑暗,为世界带来光明。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读后感(八):一种友好的独裁

  文/闰闰

  先拨去墨黑的腰封,再去除乌黑的封皮,露出的是灰黑色的熟悉而又陌生的余弦图,这样的设计必然能博取很多理工科专业同学的好感,而对于爱迪生、特斯拉、贝尔、摩根、西屋(如果只看中文翻译的来说,估计会被忽略,幸好译者在最后提醒了一下)等这些耳熟能详发明家、科学家、银行家,相信不论什么背景出身的你,都会想来看看,他们怎么了。而故事就是真实的发生在他们身上,围绕着电,电灯,电话等等在当时很稀罕的发明之后产生的各种归属权的争论和诉讼。

  有介绍把《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归类惊悚小说,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个担忧,毕竟都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只是把一些桥段和时间轴有序的重新揉捏在一起,使故事更加紧凑,情节适当增加紧张的气氛。

  你可能所了解的爱迪生未必就是真实的爱迪生,爱迪生的发明靠着一样一样的尝试才找到了他认为合适的材料。但是同一时代又有多少发明家,科学家也在同时做着这些研究和探索,谁先孰后难分伯仲,即使已经获得了明确的专利权也存在着各种争议。爱迪生对一心创办的企业的冠名权与其一心发明的一系列专利一样看中,在最后关键时刻,前者尤其被重视。故事中的男主角也去找到了唯一打败过爱迪生的另外一个发明家贝尔,去寻求破解之道,类似的案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力量胶着下,只能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锁。

  在爱迪生,西屋的眼里,你比我厉害,我就要比你更厉害,惺惺相惜又暗中竞争。但他们着眼的还是基于市场和利润,基于他们俩之间的火并,站在后面要说的两位来说,眼光略微狭隘,看不透也走不出这个狭小的圈子。而特斯拉,天才,活下来的天才总有贵人相助,特斯拉,只关注创新,只有创新才是他的全部,吃喝只是为了让肉身能正常运行。我的创新,你开价,我签字;你说送,我就送。给了你这个创新,我还有N个更好更棒的创新。而还有一位银行家摩根,典型的利益驱动者,站在发明创新圈子外面的观察者,更能看清重点,破题。无论他站在哪端,都可以把已经失衡的天平重新回归到正途。

  “友好的独裁”,用如今的词语来解释就好比双赢,多赢,只不过有点赤裸裸。但是,在围绕着直流电活还是交流电死的症结上,友好的独裁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这整个故事中,我们的男女主角也展现了各自的魅力,在上面那些如雷贯耳的发明家、科学家、银行家面前游走,如果没有他们,或许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但就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更通人性,人情冷暖才会熠熠生辉。而故事的电影版今年估计也会上映,同样期待小雀斑饰演的爱迪生可以展示他的张狂。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读后感(九):Fake it,till you make it

  企业家、工程师与科学家观念的冲突构成了这个发明的故事。可很奇妙的是这三个人谁都不认为对方是个发明家。威斯汀豪斯认为爱迪生对于发明一窍不通,特斯拉认为威斯汀豪斯根本不是在发明,爱迪生认为在他手下工作的特斯拉根本不会发明东西。我觉得特斯拉和威斯汀豪斯的鄙视有道理,爱迪生的鄙视完全没道理啊,这三个人里最不像发明家的是他。

  这并不是我今年第一次看到关于爱迪生的故事,很奇妙的是这两个故事却互为补充某种程度上刷新了我对爱迪生的认识。

  我先说说我今年看到的第一个有关爱迪生的故事,来自纪录片《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本来是作为《坏血》的阅读补充来看的,但是HBO的纪录片非常有意思的用爱迪生和伊丽莎白.霍姆斯进行了一个类比。正如书中所说,他们擅长“发明一个观念”,更擅长讲述一个故事。

《滴血成金》截图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很重要,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小时候的我认为这句话简简单单的是在强调灵感的重要。但其实你读完这本书就会发现,这句话可以说是爱迪生对自己最好的开脱词。因为在他的领导下,爱迪生通用电气就像一个发明家工厂。无数工程师t和科学家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各司其职的去将爱迪生那百分之一的灵感付诸现实。而爱迪生自己则靠着自己百分之一的灵感拿到百分百的荣耀。

  看书的时候我在想,这也能叫发明家吗?爱迪生更像企业家。改编一下爱迪生自己的话,他没有创造,只是发现了一种人们没想到的需求。他的工作似乎只是发现需求,制造想法,把想法告诉公司里的工程师实现它。

  我们对于发明家的印象更近似于特斯拉,聪明、古怪、离群索居却对自己的发明永远充满热情,永远在追逐的路上。(顺便说,古怪非常重要,如果天材没什么怪癖简直比他有怪癖还难以让人忍受。)但正如学术界也需要学术明星,发明家们当然也会需要一个发明家明星。小时候我们不会说我以后想当特斯拉那样的怪人天才,却会说我想当爱迪生。这样看,爱迪生真的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人,他把自己作为一个品牌成功的经营了下来,在一百多年后仍然影响着许多人。

  我并不反对把爱迪生当成偶像,哪怕他道德上确实有问题,但我们的故事里已经太多的道德模范了。刻意去塑造道德模范非常无聊。但我仍然想告诉我的小孩,爱迪生是个披着发明家皮的企业家,而且他做得非常好。

  他践行了那句话,假装自己是个发明家,直到真的变成了发明家。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读后感(十):毛毛虫蜕变成蝴蝶之前没有任何端倪

  2018年伊始,决心将2017年唯一读完的一本书的书评撸完。

  ——————————————————分割线朋友——————————————————

  一、这是一本适合有志于投入商业世界的年轻人阅读的文学书

  这本书主线讲述1888年美国直流电和交流电大战,在这场鹿死谁手的战争中,胜出的一方会成为美国甚至世界通用用电标准。两种电力对决的背后,实际是人的战争:通用电气爱迪生和后来的西屋电气创始人威斯汀豪斯双方各自为直流电和交流电站台,而后者明显在当时的环境看来“财富实力”更弱。

  本书以后者弱势一方威斯汀豪斯雇佣的一名初出茅庐小律师保罗为视角展开,通过保罗的所思所想和所见,来展现残酷商业竞争的冰山一角。此处用斗争后期保罗“另辟战场”找到摩根老板时,摩根老板对他说的那番话概括比较到位:

  “你会获得你所期待的所有财富。我提前向你表示祝贺。但是你是否想过,为了得到它你要放弃什么?”

  “是什么?”

  “你配得到这份财富的错觉。穷人都认为自己应该有钱,富人每天的生活里都很不轻松地知道他们不该有钱。”

  二、这是一本国内鲜见的客观、平和地讲一个商业律师工作故事的书。

  区别于印象中很多讲述国内律师工作故事的文学书和电视剧(如离婚律师),同为法律职业共同的体的我表示,这本书对于商业环境中一名律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的问题,娓娓道来。

  想要成事,没那么简单,深夜踹门去对家公司“偷看资料”?

  从火海死里逃生,尔后心思缜密地在极度缺乏信任的环境中妥善保护关键第三人;

  在真真假假的新闻宣传中,意识到新闻媒体对大众认知的操纵,以及“现实一点都不重要,大众的认知决定一切“的道理;

  在浩如烟海的几百个案件中奔走应对;

  最后在代表客户与爱迪生之间的几百个专利案件诉讼背后,“另辟战场”,背后包抄,以商业合作的名号,抢走了爱迪生的金主,对爱迪生的进攻来了个“釜底抽薪”。

  也正是在两大神仙斗法的战争中,保罗将爱迪生发明实验室的工作模式搬过来用到了律师事务所的制度建设中,从而摆脱了初期“师傅带徒弟”传帮带的一对一模式,转而形成了持续使用至今广为欢迎的“公司制金字塔”模式,使律师的法律服务质量和能力跃上新台阶。

  上述故事被设定成一名26岁初出茅庐小律师所为(当然,保罗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只能说哥大是真的蛮厉害),同为年轻律师的我平心而论,觉得这一切真的都很难。

  年轻律师总要面临一些尴尬:生而为人已经很老,而做律师,则还太年轻。

  近期常常随高年级律师出庭,常常遇到唇枪舌剑的庭审现场,不禁感慨:支撑一个律师坐在当事人席位上的,是其【专业】知识。而,让一个律师在当事人席位上坐得好坐得稳的,是其临场应变的【综合能力】。

  这综合能力从何处来?我觉得,来源有两个:

  1、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多阅读。尤其是优秀的商业文学书。去在厉害的书籍中,体验更多人的人生,让自己娇嫩脆弱年轻的心,尽快尽快成熟起来。

  祝福勇气永远与自己相伴。

  2018祝自己好运。

  (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