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明亮的地方读后感100字
《所有明亮的地方》是一本由(美) 詹妮弗·尼文 Jennifer Niven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所有明亮的地方》读后感(一):很感人、细腻的一部作品!
好几年没有一口气看完一本书了。。。。。。也很多年没有因为某个电视剧或者书感动到哭了,哭得稀里哗啦的。这本书一开始就完全停不下来,完全停不下来啊,很感人,很细腻,有虐心的部分,也有很温暖的部分。一定要推荐朋友看。对了对了,据说已经有拍电影哦,不知道主角谁来演,好期待,到时候一定会再去影院看一遍,再感受一下这部作品。
《所有明亮的地方》读后感(二):小说很好看,静待电影上映!
因为很早以前就有人推荐读这个小说,可惜一直没有中文版,当当预售的时候就急着订购了,昨天收到货,一晚上就快看完了,小说写得确实很精彩!很细腻!但是真不想给大家推荐,看完它,一定会把你哭的稀里哗啦,结局也太虐心了,男孩还是死了。不剧透了,大家自己决定看还是不看吧!还有,搜了一下电影,只有预告片,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上映!
《所有明亮的地方》读后感(三):在所有明亮的地方,成长就是一张没有返程的票。
美式成长小说,充满了青春的迷惘与对未知的探索,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或是颓废、或是倔强、或是云淡风轻。老美的校园、环境、人际关系可能不同,但一片蓝天,一种成长。即便你与他们远隔重洋,肤色发色都相差太多,可是,他们的各种性格,恰恰是我们身边所经历的一切。
青春成长只可以保留在记忆里/文字中,只是当未来的某一天你慵懒了一下午,曾经的一首歌曲都可以击碎你被社会尘埃包裹的内心,让你欢欣,让你感动。
在所有明亮的地方,成长就是一张没有返程的票。
《所有明亮的地方》读后感(四):接受不了芬奇的离去
2020.03.12午后
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对于芬奇的死,一直是抱着排斥的,直到最后,我都希望那是芬奇开的一个巨大的玩笑,他还是会在午夜,开着他的小混蛋,朝薇欧拉窗户上扔着石子。
那句:他试要为你治好自己。
击溃了我
眼泪决堤,一直不能自抑 哭到结尾
太难受了
这才不是所有明亮的地方
芬奇,你就不能再勇敢一点
教堂里留下的最后那些信,你是多么爱她
《所有明亮的地方》读后感(五):你集所有颜色于一体,你最明亮
2017年5月,台湾26岁的文坛新星林奕含在台北家中自杀身亡。次日凌晨,林奕含父母通过出版社发表声明,表示女儿是因多年前被补习班老师性侵,引发忧郁症,最终发生不幸。一时间,抑郁症、自杀倾向等敏感词汇被推到风口浪尖,青少年自杀现象再一次引发世人的关注。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使得青少年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更易受到现代社会激烈变化的冲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缺乏相应的应对能力,容易产生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想法和极端行为。
青少年自杀问题近年来在世界上有上升的趋势,其原因可以归类于自然生态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生物因素。自杀意念是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或实现到此目的的外显行动,是自杀企图的游离因子。自杀意念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失落感、报复思想、抑郁感、自罪感、孤寂感。影响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有抑郁、强迫、精神病性因素、家庭结构和消极应对方式。
《所有明亮的地方》读后感(六):点亮黑暗——抚平抑扬顿挫的痛苦
皆有轻生念头的故事男女主角,在各自余尽的日子里,彼此救赎,尽可能的照耀对方,点亮黑暗。正如诗中所写,“你会找到明亮的地方,那里有鼓乐喧天。彩旗迎风飘扬,你再次乘风破浪!无惧天下的一切。”受伤的小兽似乎更偏向于在角落里舔舐伤口,等待痊愈。心理和精神受伤的呢?这伤痛似乎是要跟随终生的,再无痊愈的可能。
这本书算不算得上一首令人彻底绝望的挽歌,我无法下定论。少男少女的的细碎欢喜还在眼前浮动,这应该算得上是一曲令人心折且扼腕的青春挽歌。本书绝非是描述少男少女困境中相互扶持走出阴暗然后从此过上快乐幸福日子的俗套故事。自称为有一颗不健全心智的男主西奥多·芬奇和因意外中失去长姊而沉迷悲痛的薇欧拉在钟塔窗台的戏剧性相遇,谁也说不清是谁救了谁,羁绊由此产生,二人一起完成地理作业,用青春的脚步丈量所生活的土地,皆有不能说的秘密,所以惺惺相惜,本来绝无可能做朋友的少男少女竟频频产生电流坠入爱河。即便是伟大烂漫的青春爱情也赶不走时时笼罩在男主头顶的自杀阴霾,双相情感障碍的人似乎是天生不该拥有幸福,天生不该拥有爱人和朋友,他十分担心被贴标签,可是“怪物”的绰号如影随形,时时提醒他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一次次尝试自杀,想尽无数自杀的方法,没有人愿意一个人孤独的死去。薇欧拉给不了帮助,她清楚的感受到这种可怕的感觉:爱一个人却对他爱莫能助。
《所有明亮的地方》读后感(七):我们会找到那明亮的地方
压抑,难过,喘不过气。看完都不再想碰,一看到就想到可怜的芬奇,那个让人心疼的孩子。当看到最后薇欧拉按照芬奇的顺序进行最后的漫游时,看到芬奇留给薇欧拉的东西时眼泪再也不忍不住了。一天半将这本书看完,看完坐在床上发呆了两个小时。想芬奇,想薇欧拉。芬奇每天备受疾病折磨可是还是鼓励薇欧拉,将她在阴影里拉了出来,自己却离开了这个世界。记得最清楚的是,两个人一块去寻找蓝洞,当芬奇潜入水底想要往更深的地方去以此解脱时,他想到薇欧拉在岸边等他,所以他觉得自己不能死拼命游上了岸,所以后来是多绝望,是有多痛苦,才让自己离开深爱的薇欧拉又一次来这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难过,压抑,自己又哭了一次又一次。对不起,我就是看不了悲剧,我现在沉浸在悲伤中走不出来,一想到这本书我就心里很难过很难过。最后安排一个好的结局不行吗?让芬奇病好,一起和薇欧拉去纽约上大学,毕业走进婚姻殿堂,还生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幸福生活在一起。我真的希望,无论电视剧电影还是小说,结局都是好结局,而不是悲剧。我知道不是所有事都那么完美,但我还是希望。 因为这样,人们才会看到希望。 我现在整个人负能量,沉浸悲伤无法自拔。虽然我知道这只是作者写出来的两个人,但是我还是控制不了。以后,我要远离一切悲伤的人,事,和书。
芬奇:人生就是薇欧拉。你集所有颜色于一体,你最明亮。
芬奇:我因你而快乐……
我因你而耀眼……
我因你而可爱……
你需要我时,我随时随地都在。我,因你而爱。
我们会找到那明亮的地方,
那里有鼓乐喧天!
我想,就像薇欧拉为芬奇写的墓志铭那样,芬奇并没有死,只是去寻找蓝洞了,在另外一个我们看不见的世界,那里一切都由她自己设定,没有痛苦,没有疾病,没有流言蜚语。对,一定是这样。
《所有明亮的地方》读后感(八):随笔
只看是畅销书,评价还很高,才拿来度。初读,并没有什么太大感觉,直到后半部才读出味道来。
芬奇-蓝色-忧郁,拥有蓝色眼睛的芬奇,是忧郁的
芬奇,一个一直被人称为怪物的人。讨厌别人给他贴标签。
——也有人拿常用名词来说我,说我文艺,说我是女汉子。不喜欢别人以任何一个专有名词来定义我,拒绝别人给我贴标签。如果一定要有那么一个词的话,我愿意它是:自由且善变的疯子。
父亲打骂,母亲忙于工作,对孩子们缺少关爱。缺爱的孩子,锁在了自己的“柜子”里,唯有自救。
——看过《海上钢琴师》、《海边的曼切斯特》,和这本,他们都在自己的世界,出不来了。自己都知道怎样是对的,可就是出不来。我也害怕孤独,也在某一个圈子里绕着,没办法出来。也许,不是不能够,只是不想要。
——关于孩子的母亲。父母要给予孩子们关爱,孩子要的不仅仅是零花钱、满足生活的物质条件,更不是一句句常规的问候,耐下心来,花一点时间,用心去爱他们。
薇欧拉-Violet-紫色-骄傲
要承认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试着去接受事实,而不是一味逃避。
——有些过错,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地,是你导致的,但是,如果总是在自责中,害怕面对,最终累的是你自己,而你周围的人,也同样会因你而变得不开心。
你集所有颜色于一身,你最明亮
薇欧拉是芬奇的白色,是Spotlight。
芬奇带出了薇欧拉,却未能解救自己,归于属于他颜色的蓝洞,一个可以有无限畅想未来的世界。
《所有明亮的地方》读后感(九):可爱的两位少年
翻开这本书,可以看到一条推荐语写着:“我喜欢书中每一个机智、严肃、真实、有趣却又让人心碎的字眼”。
起初看到“让人心碎”是不以为意的,毕竟有一个这么温暖的书名。书看到一半,间歇穿插的文学引用、本身或是翻译原因所致的破碎字眼以及不知所云的天文学词汇,致使前面阅读过程中累积的清新感受折损大半。在想要快速结束阅读的浮躁心态下,对于“让人心碎”的评价更是想冷哼一声,以为这小说不过就是一位不太有实力的作家用一些看似高大上的东西堆砌出来的一部作品而已。
没想到,阅读过半后,慢慢地我的魂又被拉了回来。而看到书的最后,令人心碎的结局令我深深地回忆起一位已故同事。想起他当年与我说的最后几句话和他最后的神态。情难自禁,大颗的泪滴在了书页上。
小说是以芬奇和薇欧拉的口吻交替描述的。因此,阅读的过程,除去那渐渐笼罩的压抑外,除去前面提到的种种外,其实更多的时候,脑海中都相应闪现流畅的美剧画面,阅读体验十分愉快(作者后序提到,这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著作,也印证了这一点感受的缘由)。并且,时不时地,就有着诸如文末所附摘录的词句,击中自己的心,甚至是打开自己的心。
书中那最后的浪漫,那用繁星点缀的步入式衣柜堡垒,阅读的时候我竟一时愣住,想着,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对于爱的人,能否如此倾尽自己的心意?而书中很多开放式的问话,例如“完美的一天”,人生是什么,墓志铭怎么描述等等,看似是疯狂的青少年臆想,其实何尝不是人生的终极命题?想起曾经看过的电影《言叶之庭》中的一句话:27岁的我又比15岁的我聪明多少。这样的拷问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结局是意料之外的,因此突然涌出的悲伤令我难以自抑。其残酷程度,就好像经作者之手经历了一场深切治疗。书的一大半是熬夜的时候看的,难免有囫囵吞枣之嫌。趁着写书评作记录,赶快快速翻看了每一章节,才发现很多残酷的源头早有端倪,也有很多对精神疾病的无能为力早已预埋。翻看完毕,像是劫后余生:自我救赎、寻求帮助、渡过难关、保持稳定、努力攀爬,周而复始,而一着不慎甚至不出招就可能全部崩盘。
写到这,想释放好多善意。想温暖地抱一抱曾经陷入同样境地的我的朋友,想好好地回应那位故去的同事对我最后的告诫,想做一位很好的朋友,可以给人带来明亮的气息。希望,这样的善意的冲动,不会被生活的无趣与繁杂损耗。希望,这样的善意的冲动,能够一直葆有。
谢谢可爱的芬奇和薇欧拉。
附上所喜爱的书中的句子:
芬奇
- 你觉得会有所谓的“完美的一天”吗?
- 她凑上来吻了一下我的脸,我能闻到她洗发水的味道。
- 我没有说出口的是:我也想要好好活着。
- 站在钟塔外面的窗台上,不是为了寻死,是为了控制住情况,是为了再也不要这样沉睡下去。
- 我不要被留校察看,我不要被开除,我要好好表现,我要闭嘴,我要克制。
- 这一次我要一直清醒。
- 伸手从桌上勾出一根烟,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芬奇自己克服一下。
- 那种整个世界都倦怠的语气让我想哭。
- 我唯一没刷的就是天花板,因为白色包含了可视波普里所有的光波,明度最高的光波。……而这让我有了灵感,我想着把它写成歌,我却登录了电脑给薇欧拉发了条私信:你集所有颜色于一体,你最明亮。
- 苗圃里,我闻着花朵甜蜜、生机勃勃的香味。我很想留在这里,留在这个温暖、明亮,周围全都生机勃勃没有死亡的东西的地方。我想要搬进这对好心夫妇的家,让他们喊我“儿子”,薇欧拉也可以住在这里,因为这里的房间足够我们两个人一起住。
- 这是第一次,我不想成为别人,只想成为西奥多·芬奇,那个她眼中的男孩。他明白要如何做才能做到优雅而激动,做到百里挑一。
- 我回来的时候,觉得房间白色的天花板太过刺眼,于是我用剩下的油漆把它刷成了蓝色。
- 我因你而快乐……
我因你而耀眼……
我因你而可爱……
薇欧拉
- 西奥多·芬奇斜倚在一辆休旅车旁边,双手插兜,就好像他用这个世界上全部的时间,用来等我。
- 我爱这些词,而且很善于安排它们。因为这些,我会觉得得到了所有这些美好词汇的庇护。
- 他的大拇指摩挲着我的掌心,令这一股股电流传遍我全身。啊哦。
- 在那一刻,我希望自己可以通过他的眼睛看世界。
- 这是别人曾经为我做过的最最最可爱的事情。像电影一样可爱。感觉虽然有点宏伟和脆弱,我还是希望这个晚上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并且清楚地知道它不会现在就令我伤心。
《所有明亮的地方》读后感(十):你在的地方,所有明亮的地方!
世界上最沉重的话题,莫过于死亡。然而最温暖的是,死亡的悲痛结束之后,仍然能被所爱的人们记在心头、宣之于口。
故事要从艾连娜的死开始讲起。薇欧拉和姐姐一起去参加聚会,却在返回的途中遭遇车祸。姐姐死了,薇欧拉却活了下来。她因此处于自责之中:为什么要去参加聚会?为什么要让她开车?为什么一定要让她走结了冰的钢桥?
虽然处于这样的情绪之中,但是她仍然假装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她勉力应付周遭的一切,却仍然在不知不觉间走上了离地六层高的钟塔的窗台边缘。也就是在那里,她遇到了西奥多·芬奇,一个帮她揭开疮疤、带她走出阴霾和伤痛的男孩。
西奥多·芬奇,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自杀的人。实际上,他的心中满怀诗意、哲学、暴怒、悲悯和各种各样反复无常的情绪。几年前,他曾告诉朋友觉得自己活够了想要停止,朋友却回家将这些告诉了父母,接着一传十十传百,全校的人都知道了。同学们觉得他精神不正常,纷纷给他起外号叫“怪物”,嘲笑他,欺辱他;父母离婚后妈妈处于自己的悲痛中,而爸爸本来就是个一言不合就对他拳脚相加的混蛋,姐姐在高中时被男友欺骗,妹妹生下来就不被重视,家庭只剩个空壳,他的情绪变化只是被简单粗暴地视作敏感和脆弱,并没有家人能够对他施之以援手和足够的关怀;仅有的两个朋友也将他随意来去的行为视作自然而然的个性,并不加以蛮横的干预;学校里的心理指导老师明白他所患的是双相情感障碍,却只能做一些常规的咨询,仍旧无法真正帮他打开心结。
直到那一天,他再次怀着自杀的企图登上学校钟塔的顶层,在那里,他看见了一名有着金褐色头发的女孩,她的名字,叫薇欧拉。
他们是那么不同——他叛逆独行,被人称为“怪物”,她成绩优异,乖巧温顺,被人喜爱;他的家庭支离破碎,她的家庭温馨和睦,父母对她关怀备至、呵护有加;她被朋友环绕,看起来总是那么耀眼,他却时常独来独往,能够称得上朋友的人也只有两个……
然而相遇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尽管西奥多总是想着自杀,但是看到有人想要放弃生命的时候,他却近乎是出于本能地想要拉对方一把。于是他和薇欧拉的故事,就从高中那座离地六层高的钟塔上开始了。
我想啊,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惊喜地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跟自己类似的人,一样受够了生活的苦闷和无聊,一样对这个残破不堪的世界失望透顶,一样迫切地想要结束这一切。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可能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定要让她快乐起来,一定要让她重新恢复生机和希望,一定不能陨落,像我一样陨落。
所以他想方设法靠近她,一次又一次厚着脸皮帮她摆脱窘境,甚至于强横地在课堂上主动出击、公开声明自己一定要跟薇欧拉·马基一起完成地理作业。
从他们的漫游开始,两人逐渐敞开心扉,感情慢慢升温,直到最终确认彼此的心意,直到薇欧拉慢慢克服一项又一项障碍和恐惧,一点点走出车祸的阴影,最终坚强而勇敢地拥抱全新的生活。
然而西奥多却逐渐坍塌了,他是“怪物”,他配不上明亮耀眼的薇欧拉,他最终被贴上“双相情感障碍”这一精神疾病的标签,他再次无法感受到任何人的温情和关怀,他濒临崩溃,他在暴走中破戒狠狠揍了一顿害他在最开始被贴上“怪物”标签的那个人,于是,他最后还是被学校开除了。
之后他向薇欧拉提议一起去完成最后的漫游,薇欧拉以正当说辞拒绝了他荒唐的请求。接着他去参加“人生就是人生”小组,大概当时仍然心存自救的想法。最后他躲回自己的柜子里,薇欧拉来拜访他、担心他、想要帮助他,一切徒劳无功之后,薇欧拉摔门而去。他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独自去完成最后的旅程的呢?孤独、彷徨、柔软而心存期待吧?所以他在死前给所有自己重视的人全都发了最后的信息,那些信息里,满是真诚的祝福,他希望活着的人们开心快乐、平静自足,不要像他。
两个高中生的恋爱,纯粹中稍显稚嫩,相互偎依中稍欠磅礴,然而仍然止不住让人心旌摇曳,禁不住泪意一点点蕴上眼眶。两人通过脸谱网聊天,摘取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词句相互试探,在胡希尔山上看风景,在流动图书馆的童书区手舞足蹈,用石头砸对方的窗户,在寒冷的冬夜里给对方送上花朵告诉对方春天永远都在,一起去坐过山车,像个成年人一样面对对方的父母……全部的过程都很浪漫,浪漫又温馨。尤其是芬奇给薇欧拉在最后留下的旅行路线,那点点滴滴的心意,无不表明在人生最后的旅程中,他仍然饱含深情和爱意,真的,是一个温柔至极的人啊!
看故事的过程中,我总想起《挪威的森林》,由于死亡带来的悲哀和不可言说,故事的主人公身上都携带着沉重的负心灵担,除此之外,还有青春时期的无力感和彷徨、悲哀,想要独自去面对自由的世界,然而尚未成熟的自己面对现实毫无气力反击。
回顾书名,不免联想到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桐原亮司是雪穗的光亮,虽然微弱,光芒不及太阳,但也足够慰藉。对芬奇来说,薇欧拉是光亮所在,她集所有颜色于一体,跟她在一起的一整天,是最完美的一天。我们人类虽然并非飞蛾,但也渴望温暖和光明。
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我又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生而为人,对不起。西奥多·芬奇,他大概也心怀如此巨大的悲哀、绝望和无力吧,然而看透这一切,仍然怀有爱和期待爱的人,这样的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的人啊!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缅怀自己不曾与人言说的往事,纪念曾经深爱却已经逝去的朋友,也是为了写给处于困境中的所有青少年,她想要以“自杀生还者”的身份告诉大家: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对劲儿,请大声讲出来。你不是一个人。这不是你的错。能帮助你的人就在那里。
薇欧拉就是被成功拯救的人,而西奥多·芬奇,也许差一点就能被拯救,但是当他尝试以各种方式却仍然无法融入时,他才选择了最能令自己舒心的方式。所幸的是,他得到了解脱,更为幸运的是,他的温柔和善良终于有人能够理解,因此,在他死后,仍有人对他心存感激并将永远不会遗忘他。最幸运的是,他在生前曾经感受过满足和慰藉:人生就是薇欧拉。你集所有颜色于一体,你最明亮……我因你而快乐……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有两点比较重要,一则是心理疾病可能任何人都有,不需要讳疾忌医,二则是自杀虽然看似软弱,但活下来的人未必没有责任,舆论像流言一样扩散,这正是我们处于痛苦之中的根源。
所以,一须坚强,二须坦然,三须向前。愿我们都能平静自处,并和谐地与他人相处,与让自己舒服的人交朋友,也对让自己不那么舒服的人少一些毫无理由的刻薄和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