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四讲读后感精选
《品味四讲》是一本由蒋勋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味四讲》读后感(一):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读《品味四讲》
《品味四讲》封面
《品味四讲》读后感(二):还生活的本来面目
蒋勋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在忙碌中,迷茫中,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衣食住行之美,不在于艳丽,不在于金钱,而在于属于你那份的选择,这是你精神寄托,是别人撼动不了你的地方。
每个人都不是天才,天才在快节奏下,依旧保持着清醒,而普通大众需要慢下来,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操守,找到他对于整个社会群体的意义,并为之而奋斗。
愿各位在忙碌时候,仍有时间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宁静,寻找到每个人心中动听的流水。
《品味四讲》读后感(三):生活处处都有美的影子
蒋勋虽是美学大家,但他的文字却是雅俗共赏的,读他的见闻感受,既能体会他的思想情感,也能拓展延伸到自己的经历感悟,通感共鸣!生活是一种美学,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去尊重!有时我们的生活节奏过于紧张,事事讲求高效,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适当的慢生活可以让我们身心舒畅,周末为家人做一道羹汤,全家人围坐一起开心地品尝;穿上舒服的棉麻衣服,在公园里散步,看看花花草草,听鸟儿在树上唱歌;换上藕荷色的窗帘,打开窗户,挂上一串贝壳串成的风铃,看风儿把窗帘酿成淡紫色的梦,听海浪的回声轻轻回荡……呵呵,原来生活还可以如此美好!
《品味四讲》读后感(四):品味四讲,读完了更懂得珍惜
以前看断舍离,读完了知道要扔扔扔买买买,当然书里不仅仅是讲的要扔扔扔买买买,但是看完了品味四讲,还有老爷子写的另外一本书,生活十讲,就是觉得哎呀每句话说的都好有道理啊,这是经历了多少历练的人才说出来的话呀,反观我们现在的世界,每天都在说快点快点,快点去干啥呢,而且我发现如果着急去做下一件事情,当前所做的事情即使很好的完成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还是要努力的品味每一处生活,就像正在进行的国庆长假,有人出国打卡游,累的精疲力尽回家上班也打不起精神,而有人在家门口玩,享受内心的平静,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再出发,工作生活又是另外一种状态!用一句很有禅意的话总结:事忙人不忙,人忙心不忙,希望自己能够努力做到
《品味四讲》读后感(五):品味四讲读后感
用一句话概括品味四讲这本书就是生活有大美。美不仅仅是画一个精致的妆容,穿一件漂亮的衣服,美存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 认识美的重要开始就是吃,人的一生每天都离不开吃,可是吃确是我最忽略的,我一直不愿意在这吃上面花费很多时间。想想这半年来好像很少认认真真的去做一顿饭,即使做了饭也是很仓促打发肚子饱了而已。好像一直在急急忙忙的去赶各种事情,反而忽略了生活中最简单朴实的美。 现在的人好像对吃有一种误解,觉得贵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过年一定要吃大鱼大肉,甚至有人吃蝙蝠来炫耀自己。吃饭去的餐厅越高级觉得越有品味。但是我看到蒋勋老师写的腌苦瓜,想到单位附近那家环境有点差但是每天人都爆满的馄饨店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呀。美不分贵贱,美存在于我们的感受。 2020要发现食之美,品味食之美。
《品味四讲》读后感(六):年轻人是否听得进蒋勋的品味
老实说,看这本书除了作者是蒋勋之外,的确是被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所吸引。封面设计简单,素净,蓝天白云,很有蒋勋的调调。只是读进去之后便发现这本书更多的是在强调一种理念:品味是急不来的,它是需要花时间细细咀嚼生活的味道。尤其在吃的方面,蒋先生对快餐文化嗤之以鼻,在书中他写道,他更喜欢去鹿港去找世代传承的老店,寻找记忆中的味道。
然而看到这点,我其实是有点疑问的:你所提到的品味,也许跟我的标准并不一样。或许,我就是喜欢快餐文化,或者是快餐食品。年轻人可以努力让生活过得更加精致,然而生活并不会对年轻人那么仁慈,多少人因为忙而猝死,多少人因为工作压力、经济压力而选择将吃饭一事略过。所以,年轻人的忙,是为了换来年龄变大之后的从容,等自己升职加薪、经济压力变小之后,才会多一份生活的从容,到那个时候也许再来谈生活的品味,才不算太可笑。
《品味四讲》读后感(七):品味生活的艺术
蒋勋的《品味四讲》是一本是一本美学著作,而是讲生活中的美学。在我们最密切相关的生活中,最基本的四个元素是:衣、食、住、行。蒋勋让高大上的美学,融入我们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之中。
蒋勋是一位美学大师,并且对绘画、文学、艺术、诗歌、戏剧等,都有非常深的研究和造诣。他对美的判断和鉴别,是眼光独到的,从普普通通的时候中,发现美,欣赏美。用自己多年体会的对生活之中的美,从多个角度去品味人生。
《品味四讲》读后感(八):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或许还有远方的苟且
生活有两种极端,一种是,你很有钱,但是你很没有品味;另一种是,你很没钱,但是你也很没品味。前一种不算太悲哀,尤其是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钱是一种身份。后者则确实是生活的一种悲哀,我常常见一些生活困顿的人,穿着廉价的衣服,眉头紧锁,又形色匆匆。
有时候我们会悲哀地想,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正如有人曾经悲哀的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因为明天生活会继续欺骗你。
如果生活真的如此苦涩,确实也是一种悲哀。
《品味四讲》读后感(九):生活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品味四讲》蒋勋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与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
《品味四讲》是我读蒋勋的第二本书。还是挺喜欢蒋勋的文笔的,感觉他这个人眼里都是美,也看得到美。
组成我们生活的四个部分:衣、食、住、行
食:用心做食物,感受食物的味道与美;
衣:买衣服并不求奢华,而是简单大方与舒适。一件衣服可能也藏着一些故事而一件衣服一但有了故事,也便有了温度。
住:用心去装饰自己的家,让家成为放松的地方,家才能够称之为家。家,是那个下了班后拼命想回去的地方。
行:城市的飞速发展,火车的不断提速,飞机的往来,让出行变的方便,但是同时也让人变的更急躁,很难慢下来,慢下来,才能发现身边的美。
曾经有一个人说等以后怎样怎样了会带着我开着车自驾出去玩儿,他说那样是很舒服很悠哉的。可是现在想告诉自己,想做什么就马上动手去做,别让一个“等”字换来一场空欢喜。
《品味四讲》读后感(十):关于生活的快与慢
这本书由电台节目整理而来,所以不可避免的,针对在车途中无法深入思考的听众,为了让听众能够接受自己的观点,作者会有多处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这并不影响书的可读性,只是对于能够自主调整读书节奏、认真思考的读者来说会稍显啰嗦。
但对于书中的主要观点,我是认同的。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蒋勋都谈了自己对美的看法,也解决了我的一些困惑,有了些思考。比如,艺术不等于美,生活中的美可以体现在我们的日常中,不是匆忙地去赶艺术集会,而是留给自己一个自我反省的空间。比如,物质会变美是因为你的付出,而不是它的价格。再比如,有些人认为生活单调乏味,去学画、学音乐来调节,其实也许还不如静下心来为自己好好的做一餐饭见效更快。句句似乎都说到了我的心坎中,足见蒋勋十年前对于台湾现代化和生活的思考用在如今的大陆恰逢其时。
步伐太快时总是心有不安,觉得浮在空中,脚难着地。细细一想,人生无非就是从出生到死亡,长度难以调整,唯有延展生命的广度,丰富自己的内心才是心绪平静之法。放慢脚步,看看眼前的路和周围的风景,留点时间给喜欢的人和热爱的事,人生或许会比一路向前更为丰盈。